編輯推薦
對一座城市的藝術錶達,源於認知和情感的深淺程度。就攝影這種藝術手法而言,毋庸置疑街頭攝影是這種錶達的常見體現,麵對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攝影師個體做齣瞭屬於自己的嘗試和創造。曾經,知名攝影師威廉姆·剋萊因的作品《在紐約,生活是好的,對你是好的》是粗聲大氣的街頭攝影,羅伯特·杜瓦諾的《巴黎》是親和、浪漫乃至幽默的,森山大道的日本街頭則是顆粒粗放、焦點不實、影調刺目、構圖失衡,在影像的所有部位都呈現一種不安、衝動與焦慮。本書作者施敏傑自幼生活在上海,對這座彪悍與溫柔隨處並置、多元文化彌漫角角落落的魔幻都市有一種天生的敏感。他習慣性地把相機放於腰部位置按動快門,用身體拍照,捕捉情境在意料之中,而畫麵則齣人意料的瞬間,從而構成瞭自己的拍攝風格。
內容簡介
“上海私藏”之“用身體拍照的人”呈現瞭上海攝影人、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施敏傑的260餘幅顛覆性街拍作品。作者的創作手法和攝影風格顯示瞭民間高手的實力和魄力,有創新對傳統的挑戰、業餘對專業的超躍,更有情緒對理論的調戲、自由對束縛的唾棄。
作者簡介
施敏傑,上海警界醫師,資深街拍攝影師。
內頁插圖
目錄
序——我觀 《用身體拍照的人》 / 鄧 維
Preface-My View on A Soul-Pursuer Photographing with His Body / Wei Deng
用身體拍照的人 / 葉明文
A Soul- Pursuer Photographing with His Body / Ming-wen Ye
自序——意象與現實的觥籌交錯 / 施敏傑
Author's Preface- Combination of Image and Reality / Min-jie Shi
物換靈移 · 施敏傑街拍(2012—2015)
Street Snaps of Shi ( 2012 - 2015 )
幻·混沌夢境
Illusion- Vague Dreams
物·都市演奏
Object- Urban Performance
生·錶情內幕
Life- Nature of Expression
靈·思維角落
Soul- Mind Corner
廢片黑馬 / 硃鍾華
A Black Horse in Waste Films / Zhong-hua Zhu
閱讀施敏傑 / 蘇鐵鷹
Interpreting Min-jie Shi / Tie-ying Su
不一樣的街拍 / 劉戰紅
Different Street Snaps / Zhan-hong Liu
後 記
Postscript
前言/序言
《用身體拍照的人》 一、 曆史的沉澱與時代的脈搏:攝影術的誕生與早期發展 人類對捕捉瞬間、記錄影像的渴望,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從洞穴壁畫到早期透鏡的運用,探索者們從未停止過對“看見”的理解與拓展。然而,真正意義上的攝影術,是一場跨越多個世紀的科學與藝術的協同進化。 19世紀初,一個由科學探索與藝術追求共同驅動的時代浪潮正在悄然匯聚。在法國,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Nicéphore Niépce)在對光綫敏感材料的長期研究中,終於在1826年或1827年左右,通過一塊塗有瀝青的锡版,捕捉到瞭世界上第一張永久性的照片——《窗外的維尤》。這張照片的誕生,標誌著人類擺脫瞭手繪的局限,實現瞭對現實世界近乎忠實的記錄。它的齣現,與其說是一項突如其來的發明,不如說是長期實驗和不懈堅持的必然結果。涅普斯的研究,受到瞭當時化學、光學知識發展的深刻影響,也摺射齣人們渴望突破時間限製,留住轉瞬即逝的景象的強烈願望。 幾乎在同一時間,法國藝術傢兼發明傢路易·達蓋爾(Louis Daguerre)也在進行著類似的探索。他與涅普斯有過短暫的閤作,並在涅普斯去世後,繼續深化研究。1839年,達蓋爾公布瞭他的“達蓋爾銀版法”(Daguerreotype)。與涅普斯的方法不同,達蓋爾銀版法能夠得到更清晰、更細膩的圖像,並且曝光時間大大縮短。這種方法很快風靡歐洲,成為瞭早期攝影的主流技術。達蓋爾銀版照片以其驚人的細節和獨特的金屬光澤,讓人們仿佛能夠觸摸到被拍攝者的靈魂。一時間,肖像攝影成為達蓋爾銀版法最受歡迎的應用。那些曾經隻能通過昂貴油畫定格的容顔,如今可以通過相對便捷的銀版攝影被永恒地記錄下來,這無疑是一場視覺革命。 幾乎同時,在英國,威廉·亨利·福剋斯·塔爾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也在獨立研究攝影技術。他於1839年公布瞭他的“卡羅版法”(Calotype),這項技術的核心在於使用紙作為感光介質,並能夠製作齣“底片”(negative),從而復製齣多張相同的照片。盡管在清晰度上初期略遜於達蓋爾銀版法,但卡羅版法的“底片—正片”復製原理,為攝影的普及和商業化奠定瞭基礎。塔爾博特的工作,更側重於對攝影作為一種科學記錄和信息傳播工具的潛力進行探索。他不僅記錄瞭英國的建築、風景,還對植物學、曆史遺跡等進行瞭細緻的拍攝。 攝影術的誕生,並非孤立事件,而是整個19世紀科學技術大爆炸的一個縮影。光學、化學、金屬加工等領域的進步,共同為攝影的齣現提供瞭土壤。同時,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遷,對記錄、傳播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攝影術恰逢其時。它不僅改變瞭人們觀察世界的方式,也深刻影響瞭藝術、科學、新聞、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重要橋梁。早期攝影師們,既是技藝精湛的工匠,也是充滿好奇心的探索者,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記錄下瞭那個正在快速變化的時代。 二、 視覺的解放與錶達的邊界:攝影的藝術化探索 攝影術的早期發展,很快就超越瞭單純的記錄功能,開始顯露齣其獨特的藝術潛力。藝術傢們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新興媒介的可能性,並嘗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然而,將攝影視為一種嚴肅的藝術形式,並非一蹴而就。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攝影常常被視為一種機械的復製工具,其藝術價值受到質疑,被認為缺乏畫傢創作的手工痕跡和主觀情感的投入。 在這一背景下,一批勇敢的攝影師開始挑戰傳統的觀念。他們不再滿足於簡單地“拍攝”,而是開始思考如何通過攝影來“錶達”。這其中包括對構圖、光影、視角、景深等攝影語言的深入研究,也包括對主題選擇和情感傳達的積極探索。 “皮剋托現實主義”(Pictorialism)運動,便是攝影藝術化的一個重要裏程碑。皮剋托主義攝影師們深受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試圖讓攝影作品在視覺效果上更接近繪畫,例如通過柔焦、加上模糊的邊緣、使用特殊的印刷方法(如碳素印相、銅版印刷)來模仿油畫或素描的質感。他們熱衷於錶現浪漫、憂鬱、神秘的主題,常常選擇風景、人物剪影、日常生活場景等作為拍攝對象,並通過精心設計的場景和後期處理,營造齣詩意、夢幻的氛圍。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雖然在後期走嚮瞭更純粹的攝影,但他早期的皮剋托主義作品,如《馬車,第五大道》,就已經展現瞭在捕捉城市生活瞬間的同時,運用構圖和光影賦予畫麵音樂般的韻律。愛德華·斯泰肯(Edward Steichen)也是皮剋托主義的代錶人物,他的人物肖像,如《格特魯德·斯泰因的肖像》,充滿瞭繪畫般的柔和與神秘感,將人物的內在氣質通過光影和構圖巧妙地傳達齣來。 然而,隨著攝影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新藝術思潮的湧現,一部分攝影師開始反思皮剋托主義的局限。他們認為,攝影最獨特的魅力在於其對現實的直接捕捉能力,過分模仿繪畫反而削弱瞭攝影自身的生命力。因此,他們提倡“直率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或“純粹攝影”(Pure Photography)。這類攝影師強調攝影本身的特質,反對過度後期處理,主張運用清晰的焦點、準確的光影、嚴謹的構圖來錶現現實。斯蒂格利茨在後期,尤其是他的“等同組”(Equivalent)係列,就展現瞭這種轉變,他試圖通過抽象的風景或物體來錶達內心的情感和精神狀態,尋求視覺與情感的“等同”。保羅·斯特蘭德(Paul Strand)是直率攝影的另一位重要倡導者,他的作品,如《市政廳廣場》,以其銳利的細節、冷靜的觀察和強烈的形式感,展現瞭對城市生活和現代建築的深刻理解。愛德華·韋斯頓(Edward Weston)則將這種對形式和質感的追求推嚮極緻,他拍攝的蔬菜、人體、海岸風光,都通過對自然形態的精準捕捉和對光影的巧妙運用,展現齣超越物象本身的純粹美感。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更是將風景攝影推嚮瞭藝術的高峰,他以其卓越的黑白攝影技術,通過“區域曝光法”,精準地控製影調,創造齣壯麗、史詩般的美國西部風光,展現瞭大自然的宏偉與神秘。 除瞭對攝影語言本身的探索,攝影師們也開始拓寬拍攝的主題和內容。從宏大的曆史事件到尋常百姓的生活,從壯麗的自然風光到細微的社會角落,攝影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記錄著人類的存在。新聞攝影的興起,更是將攝影的力量延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成為傳遞信息、揭露真相、引發思考的重要媒介。喬治·布萊剋(George Black)等戰地記者,冒著生命危險,將戰爭的殘酷景象帶給公眾;路易斯·海因(Lewis Hine)則用他的鏡頭,揭露瞭童工的悲慘境遇,推動瞭社會改革。 攝影的藝術化探索,不僅體現在對技術和形式的追求,更體現在對人類情感、社會現實和哲學思考的深入挖掘。攝影師們用他們的眼睛和鏡頭,為我們打開瞭一個個觀察世界的獨特窗口,挑戰著我們對“真實”和“美”的認知,也拓展著藝術錶達的邊界。 三、 鏡頭的凝視與現實的映照:攝影與社會變遷的互動 攝影術的誕生與發展,與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遷密不可分。它不僅僅是技術進步的産物,更是記錄、反映、甚至驅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早期的攝影,雖然受到藝術化的影響,但其強大的記錄功能,使其在社會各個層麵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科學領域,攝影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工具。植物學傢可以清晰地記錄植物的形態,地質學傢可以準確地描繪地層結構,考古學傢可以保存珍貴的遺址細節。例如,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環球航行中的一些記錄,雖然不是攝影,但其對細節的觀察和描繪,預示瞭後來攝影在科學記錄中的重要性。而早期的顯微攝影,更是將我們帶入瞭肉眼無法窺視的微觀世界,極大地推動瞭生物學、醫學等領域的發展。 在曆史記錄方麵,攝影術顛覆瞭以往依賴文字和繪畫的局限。曆史事件、社會風貌、人物肖像,都可以被更加直觀、真實地呈現齣來。例如,美國的南北戰爭,就留下瞭大量的攝影作品,這些照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真實感,讓後人得以近距離地感受戰爭的殘酷與士兵的艱辛。而早期的城市發展史,也離不開攝影的記錄。那些被拆毀的老建築、正在崛起的工業設施、以及街頭巷尾的人們,都在照片中留下瞭永恒的印記。 新聞攝影的齣現,更是將攝影的力量推嚮瞭公眾的視野。20世紀初,隨著報刊雜誌的普及,照片開始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等戰地記者,冒著生命危險,用鏡頭捕捉戰爭的瞬間,他們的作品不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對戰爭的反思和對和平的呼喚。《西班牙內戰中的士兵之死》這張照片,雖然充滿爭議,但其強大的視覺衝擊力,深刻地影響瞭人們對戰爭的認知。在社會調查領域,攝影也發揮瞭重要作用。路易斯·海因(Lewis Hine)用他充滿同情的鏡頭,記錄瞭20世紀初美國嚴峻的童工問題,他的照片引起瞭公眾的廣泛關注,並最終推動瞭相關法律的齣颱。雅各布·裏斯(Jacob Riis)的《 otro medio mundo》(《另一半人》)則揭露瞭紐約貧民窟的惡劣生存條件,他的作品對社會改革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同時,攝影也深刻地影響瞭人們的自我認知和身份認同。肖像攝影的普及,讓普通人也有機會擁有屬於自己的“畫像”。一張照片,可以承載一個人的記憶、情感、甚至是傢庭的傳承。如今,我們翻看傢中的老相冊,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仿佛將我們帶迴瞭過去,與那些逝去的親人朋友重逢。 當然,攝影並非總是純粹的記錄。在某些情況下,它也可能被用來塑造、甚至扭麯現實。宣傳照片、廣告照片,都可能通過精心安排和後期處理,來迎閤特定的目的。因此,對攝影作品的解讀,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維,理解其背後的語境和意圖。 攝影術與社會變遷之間,是一種雙嚮互動的關係。社會的需求推動瞭攝影技術和藝術的發展,而攝影作品則以其獨特的方式,記錄、反映、塑造著社會的麵貌。從最初的科學探索到藝術錶達,再到社會記錄和媒介傳播,攝影始終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緊密相連,成為我們理解過去、認識現在、展望未來的重要窗口。 《用身體拍照的人》這本書,正是試圖在宏大的曆史畫捲中,聚焦那些在攝影術發展的洪流中,用自己的身體、用自己的視角、用自己的心,去感知、去記錄、去錶達的探索者們。他們是發明傢,是藝術傢,是記錄者,更是那個時代最忠實的證人。他們通過手中的鏡頭,定格下曆史的瞬間,摺射齣時代的脈搏,也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窺見那些曾經真實存在過的生命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