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认为,学习历史时要区分“记载的历史”和“客观的历史”。对于“记载的历史”即“官史”和所谓“信史”,应该敢于质疑,要“研究文献记载中的传说、演变的经历”,辨伪以存真。“不立一真,惟穷流变”,对历史与现实才有意义。这也就是说,“记载的历史”遗漏了许多“客观的历史”,许多细节真相被掩饰了,从而形成许多悬案。
为了满足读者更高层次的阅读审美需要,编者还精心挑选了400多幅弥足珍贵的相关案例的精美图片,与文字珠联璧合,相辅相成。其中,包括实物图片、历史遗迹、出土文物、经典建筑、人物雕像、经典名画、教堂壁画、摄影作品等,配以准确精当的图注文字,或展示特点,或刻画环境,或解释内涵,或提供佐证,或说明背景,给读者以直观、具震撼力的视觉冲击和简洁扼要的语言提示,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历史情境,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以弥补单纯文字说明过于抽象的缺憾,使知识的传输更加直接、快捷,印象深刻,以期为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想象空间,使读者能结合实物或当时的场面,真切地感受历史情境,体会人们为解开这些悬疑所经历的曲折探索。写作风格上,本书力求通俗易懂、精准生动,将大量未知的事物与现象用语言深入浅出地完整表达出来,可读性强,符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
内容简介
历史的真相之所以会被掩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当局者出于某种政治需要、个人喜好偏见等自身利益的考虑刻意隐瞒,而有所保留、有所舍弃,甚至进行了篡改;有的是因为年代久远,相关人证物证被岁月所尘封,使得史料缺失,许多细节被覆灭;有的是因为受人类当前的认知能力和科技水平所限而不能完全得到合理的解释,等等。这些现实问题使得许多历史细节难以展现出完整的真实面貌,久而久之容易让人们形成一定的认识误区:在谈论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人们经常以个人的判断对历史进行厚此薄彼的陈述或判断,事件细节不断地被加入人工的修饰,或进行随意拼接、删改,甚至以讹传讹,最后形成偏见,可能跟事实大相径庭。现代文明中,人们需要知道那些“记载”不详的历史,更要知道被遮蔽的“客观”历史细节的真相,让被歪曲或颠倒的历史面貌复原,让被封存的证据得以再现,让历史遗存得以重新认识,得到新的阐释或评价。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求知欲和了解历史真相的渴望,我们推出了这本《历史悬案》。全书分为世界卷和中国卷,收录了历史上影响大、有研究价值和被人们广泛关注的48个历史悬案,容量大,涉及范围广。书中各历史悬案按照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列,采用案例解读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逐层透析这些历史悬案背后的各个疑点,客观、科学地分析其成因、特点及其破译进展情况,力争给读者提供有关悬案丰富、全面的信息。内容涉及神奇的金字塔、失落的古文明、帝王身世、战争悬疑、宫廷政变、名人之死、文化谜团、神秘宝藏、历史奇案等,一个个亦真亦幻、起伏跌宕的离奇故事,引人入胜。荷兰历史学家盖尔说,历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辩论。每个历史悬案都会存在几种学术观点,但是真相远比这些流行观点更充满了悬疑,更为精彩而更富趣味性。对于这些观点,编者并未以一家之言取信于读者,而是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研究成果,客观地将多种经过专家学者分析论证的观点一并提出,展示给读者,使读者在了解这些历史细节的同时,既多了一个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
机会,又多了一条了解真相的途径,这会让历史细节更加鲜活,从而帮助读者见微知著、去伪存真,尝试去揭开谜团。
作者简介
王志艳,笔名:芳园,资深编辑,毕业于内蒙古大学中文系,多年从事图书策划编写工作。先后策划编写过社科、家教、生活等多部图书,如《读懂心灵》、《为什么感到不幸福》、《学会感恩懂得爱》、《1/25的智慧》、《我的第一本探索书(系列)》、《早期教育决定一生》、《培养完美女孩的140个细节》等,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内页插图
目录
神奇的金字塔
只是法老的陵墓吗
是谁修建了金字塔
修建之谜
谜中之谜
法老的“魔咒
安息的法老
冒险者的悲剧
破解之旅
木乃伊传奇
神秘的期待复活者
制作之谜
特洛伊城的毁灭
特洛伊城宝藏之谜
古代特洛伊战争的遗址之谜
特洛伊战争是真是假
“天堂”奇观
“空中花园”的建造之谜
新巴比伦王国修建过通天塔吗
失落的玛雅文明
湮灭千年的神秘文明
玛雅人的圣井
玛雅人为何修建金字塔
文明,是毁于战争的吗
是大自然带来的灭顶之灾吗
亚历山大猝死之悬疑
昙花一现的帝国
神秘而复杂的人格
父子猝死之谜
恺撒的悲剧
历史的迷雾:未解的谜团与尘封的真相 (一)引言:历史的阴影与无尽的追问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迭,英雄的功绩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然而,在这宏大的叙事之下,总有一些角落被时间的尘埃所掩盖,一些事件的真相如同幽灵般在史册的字里行间游荡,久久未能清晰显影。它们是历史留下的巨大问号,是后世无数探寻者穷尽一生也难以完全解开的死结。 本书《历史的迷雾:未解的谜团与尘封的真相》并非对既定史实的简单复述,而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逆向探索。我们摒弃流行的叙事框架,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充满争议、证据链条断裂、或关键人物突然失踪的“黑洞”。我们将带领读者重返现场,用现代的思维工具和审慎的史学态度,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扭曲、被权力篡改、或因偶然性而永远失落的真实面貌。 这不是一本提供最终答案的“结案陈词”,而是一部邀请读者共同参与解谜的“田野笔记”。我们相信,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那些被铭记的辉煌,更在于那些深埋的秘密。每一个未解之谜,都可能隐藏着对当时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方式乃至人类本性的深刻洞察。 (二)卷一:帝王之谜与权力巅峰的暗流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权力常常与神性、神秘主义交织,这为后世留下了无数难以考证的谜团。 1. 秦始皇的骊山陵与永生之谜: 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文字度量衡,其功绩彪炳史册。然而,他对于“长生不老”的痴迷,以及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的地下宫殿——骊山陵,至今仍笼罩着一层厚重的神秘面纱。史书记载其陵墓机关重重,暗藏水银江河,并有“人鱼膏为烛”的传说。现代考古勘探已经证实了陵墓的宏大规模和内部复杂结构,但核心的谜团依然存在:秦始皇的遗骸究竟安放在何处?陵墓内部的“水银江河”是否真的存在,其剂量和分布情况如何?更深层次的,是什么样的哲学困境驱使一位拥有至高权力的君王,将生命最后的追求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方术之中?我们试图还原秦朝末年方士集团的运作模式,探究他们是如何影响国家决策的。 2. 汉武帝“巫蛊之祸”的政治动机: “巫蛊之祸”是西汉王朝一次深刻的内部危机,直接导致了太子刘据的覆灭,以及数万人的惨死。这场灾难的起因,表面上是迷信与宫廷斗争的交织,但其背后更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清洗。我们深入分析了汉武帝晚年多疑的心理状态,考察了江充、卫长君等核心人物的背景与利益诉求。如何区分“迷信”与“政治工具”的界限?太子集团的抵抗为何如此迅速而彻底地瓦解?这场悲剧的真正受益者是谁?本书将从当时的宗室权力结构入手,试图构建一幅更具张力的政治博弈图景。 3. 隋炀帝的突然败亡与历史的断层: 隋炀帝杨广,一位极具争议的统治者。他开凿了大运河,拓展了疆土,但其穷兵黩武与过度劳役,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迅速崩溃。在历史的记载中,炀帝的末路显得仓促而缺乏条理。他是在扬州被宇文化及拥立的禁军所杀,还是另有隐情?大量的史料在转瞬之间戛然而止,留下了关于他最后几日行踪的巨大空白。我们将对比《隋书》、《资治通鉴》等不同版本的记载,分析隋末关陇集团与江都留守势力之间的权力真空如何被短暂地利用,以及地方豪强在推翻新政权时所扮演的“合法化”角色。 (三)卷二:文明的断裂与技术失踪 人类的知识积累并非一条平滑的直线,有时,重大的技术或知识体系会因为战乱、灾祸或文化断层而突然中断,留下令人扼腕的空白。 1.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焚毁与知识的流失: 这座古代世界知识的集大成者,其命运一直是历史学家心中的痛点。它究竟是毁于恺撒的战火,还是数次战乱的累积结果?更重要的是,那数以十万计的卷轴中,到底包含了多少失传的哲学、科学和文学经典?我们不执着于寻找那个单一的“纵火者”,而是尝试通过研究古希腊化时期的知识传播路径,推测其中可能失落的领域:例如,古希腊的机械学成就(如安提基特拉机械的复杂性)是否曾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失传的古老医学典籍中,是否记载了当时已知的有效疗法?本书将探讨知识中心转移的过程中,信息被选择性保留或遗弃的文化机制。 2. 古罗马混凝土的配方之谜: 罗马人建造了万神殿、水道和坚固的港口,其持久性至今令人惊叹。现代工程学在模仿罗马的建筑时发现,他们使用的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在长期接触海水和高腐蚀环境下,反而会变得更加坚固,这与现代混凝土的劣化趋势完全相反。近期研究虽指向了火山灰和石灰的特定混合比例,但其中涉及的纳米级结构变化和养护过程,仍然未能完全重现。本书将交叉分析考古现场的材料取样数据与古罗马作家的工程学笔记,试图还原这种“活的建筑材料”背后的化学秘密。 3. 玛雅文明的突然衰落与“圣人”的去向: 公元九世纪前后,中美洲的玛雅古典期城邦群突然被抛弃,巨大的石碑不再树立,天文历法体系陷入停滞。这并非是单一的外部入侵,而是内部生态、气候与社会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将侧重于气候学证据——特别是干旱周期的记录——与玛雅的农业灌溉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我们关注那些掌握核心天文和祭祀知识的“知识精英”(即“圣人”阶层)在社会崩溃边缘的选择:是带领民众迁徙,还是隐遁于丛林深处,将知识带入了永恒的沉默? (四)卷三:民间传说与历史的边缘叙事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事件和人物,其真相往往藏匿于民间传说和地方志的蛛丝马迹中。 1. 圣杯与圣物的真实流向: 欧洲中世纪涌现出大量的圣物崇拜,其中以圣杯(Holy Grail)的传说最为著名,它牵动了骑士团、教会乃至王室的神经。圣杯究竟是一个象征,一个传说,还是一件真实存在的器物?本书将梳理圣杯传说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演变轨迹,并追溯历史上与此相关的几个关键“圣物”——如都灵裹尸布、圣钉——的真实历史背景。我们试图揭示,在缺乏确凿物证的时代,权力机构如何利用“神圣遗物”来巩固其政治合法性和精神号召力。 2. 盘古的尺度与上古神话的地理定位: 中国神话中的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宏大叙事,往往被视为纯粹的寓言。然而,如果从地质学、古环境学的角度去审视,这些神话是否对应着古代文明早期经历的某种极端自然灾难?例如,大禹治水的神话背后,是否隐藏着黄河或长江流域某次毁灭性的泛滥?我们将对比《山海经》中记载的地理特征与现存的地貌变迁,探讨这些“不可信”的古代叙事,在特定历史时期,可能承担了记录真实灾难信息的功能。 3. 荆轲刺秦的“未尽之谋”: 荆轲的行动以失败告终,但其动机和背后组织的严密性,一直令人费解。他为何选择在不安的局势下发动如此鲁莽的行动?燕国朝堂的哪些势力在暗中支持他?我们分析了燕国在被秦国蚕食背景下的内部政治派系,特别是那些坚持独立外交政策的贵族阶层。荆轲的“不合时宜”的勇气,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燕国高层试图通过制造危机来迫使其他诸侯国联合抗秦的绝望策略? (五)结语:面对不确定性 历史的魅力在于其永恒的开放性。本书所探讨的每一个“悬案”,都暴露了史料的局限性、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时间对真相的无情消磨。我们无法提供一个完美的、一锤定音的答案,但通过提出更精准的问题、引入更多元的交叉学科视角,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灰度”。对未解之谜的追寻,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溯,更是对我们自身认知边界的拓展。历史的迷雾或许永远不会完全散去,而这种追寻本身,就是对文明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