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平原,夏晓虹 编
图书标签:
  • 五四运动
  • 现代中国
  • 历史人物
  • 文化史
  • 思想史
  • 社会变革
  • 中国近现代史
  • 知识分子
  • 历史传记
  • 人物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508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77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7
字数:3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五四人物为经,以现代中国为纬,内容涉及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与诸多方面,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现场来透视当时的历史与社会,构成了一幅立体的五四运动的全景图。书中精选了与五四运动关系密切的45位人物,分为四组:“为人师表”、“横空出世”、“内外交困”、“众声喧哗”,采用历史照片与史料解读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示了那不同凡响的“关键时刻”,显示出编著者对历史匠心独运的架构。
  本书的主编陈平原先生曾带领作者沿当年五四学生运动的路线,用将近5小时走遍全程,以历史照片比较或补充当时的情景。这正说明了全书的着力点在于通过考掘历史人物和精彩细节来理解百年中国,帮助读者重返那段令人神往的历史,为我们进入历史深处提供了绝好的线索和强烈的现场感,不失为一部脉络清晰、具有张力的关于百四的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总说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1
关于五四运动/2
五月四日那一天/11
如何进入历史/51
为人师表/57
蔡元培在“读书”与“救国”之间/58
陈独秀“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70
李大钊从图书馆到广场/77
胡适不在场的参与者/86
钱玄同在疑古与革新之间/94
刘半农从才子到战士/101
周作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岔路口/107
马寅初永远的“五四青年”/112
马叙伦四入四出北大缘/118
刘师培闭关谢客抱疾著述/125
梁漱溟来自北大的另类/135
横空出世/143
傅斯年这不是他要的五四/144
罗家伦一笔写出五四潮/148
段锡朋“学生自治”的“段总理”/153
许德珩学运中的社会活动家/157
张国焘急速“左”倾的学运领袖/164
邓中夏脱下西装换上工装/170
罗章龙亢慕义斋里的译者/176
杨振声从文化观点看五四/180
匡互生打进赵家楼的第一人/184
闻一多终身维护五四传统/188
梁实秋五四运动的“局外人”/193
郑振铎风雷中的新探索/196
冰心被“震”上文坛的奇迹/202
内外交困/209
徐世昌调和各派关系的大总统/210
段祺瑞被忽视的罪魁祸首/215
曹汝霖千夫所指曹阿瞒/220
章宗祥饱尝老拳为哪般/226
陆宗舆江东父老羞于认/230
陆徵祥难胜重任的首席专使/234
顾维钧临危受命的外交家/239
傅增湘突然失踪的教育总长/245
吴佩孚“军人卫国,责无旁贷”/250
众声喧哗/255
梁启超来自巴黎的警报/256
林长民从留日到抗日/266
汪大燮外交元老的投袂而起/276
刘崇佑抗辩政府的大律师/282
康有为向后拉车的“文圣人”/296
孙中山革命新力量的发现/301
章太炎行一万四千里之后/310
严复书牍里的中国//316
林纾拼我残年极力卫道/325
邵飘萍必使政府听民意/339
王光祈工读互助的梦想/343
鲁迅“待死堂”与“呐喊”/347
余论/355
设议院与开学堂/356
人物简介/371
参考资料/378
后记/383
新版后记/386

精彩书摘

  横空出世
  罗章龙 亢慕义斋里的译者
  1918年暑假,罗章龙与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一些会员,从湖南来到北京;9月,进入北大预科德文班学习。此时,中国动荡不安而又孕育着一场巨变的时局恰可以“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罗章龙正是用此语概括五四前夕的社会状况的。
  已是新民学会和辅社两个组织成员的罗章龙,在北大活跃的社团环境中,如鱼得水。入校不久,他又加入了10月份成立、由邵飘萍领导,有毛泽东、谭平山、陈公博等加盟的新闻学会。
  1920年3月形成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标志着五四后急剧“左”转的青年走向联合。名列19位马克斯(当时马克思译作“马克斯”或“马克司”)学说研究会发起人之中的罗章龙,亲笔撰写了启事,并找到蔡元培,请求校长批准刊载。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日刊》登出了公开招聘会会员的启事,声明:“本会叫做马克斯学说研究会,以研究关于马克斯派的著述为目的”,“对于马克斯学说研究有兴味的和愿意原班人马民氏学说的人,都可以做本会的会员”。

前言/序言



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五四”运动本身及其核心人物的传统传记或史学著作。相反,它将目光投向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那些同样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进程,但往往被置于历史聚光灯边缘的群体和个体。本书旨在通过考察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物命运与思想轨迹,勾勒出一幅更为广阔、更具肌理感的现代中国转型图景。 我们相信,现代中国的诞生,是无数次微小而关键的“触摸”历史的瞬间累积而成。这些“触摸”,或许是知识分子在学术园地中的深耕,或许是实业家在工商业领域的开拓,或许是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挣扎与突破,亦或是地方精英在国家权力重构中的角色转换。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些侧面人物群体的深入挖掘,来理解五四精神内核——科学、民主、新文化——是如何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具体细胞中,并以何种复杂面貌得以实现或受挫的。 第一部分:知识与学术的边缘地带 五四时期,新思潮的传播离不开那些在传统学府与新兴研究机构中默默耕耘的学者。本书将重点考察以下群体: 一、地方性汉学研究的坚守者与转型者: 与那些投身于政治宣传或激进思想转化的学者不同,本书关注那些试图在传统国学(特别是汉学、古籍整理)与西方现代学术范式之间寻找平衡的学者。他们可能并未直接参与到“打倒孔家店”的论战中,但他们对文献的整理、对学科体系的建立,为现代人理解中国自身提供了必要的“参照系”。我们考察他们如何在新旧知识交替的夹缝中,既维护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巧妙地引入了考据学、历史地理学等现代方法,为后来的历史学、考古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的故事,是关于知识传承的韧性与缓慢重塑的史诗。 二、技术与应用科学的先驱: “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口号震耳欲聋,但真正将“赛先生”的理念付诸实践的,往往是那些在工程、医学、农业等应用科学领域深耕的专家。本书将描述这些在海外学成归国后,拒绝高位厚禄,致力于在贫瘠的中国土地上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推广公共卫生知识的实干家。他们的贡献不在于发表了多少激昂的宣言,而在于他们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所做的默默无闻的贡献。例如,探究早期水利工程师如何在地方政府的掣肘下,推动小型灌溉系统的现代化,以及医学院的教师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坚持西医的伦理和标准。 第二部分:工商与经济的“新民”实践 五四运动的经济思想常常被简化为对帝国主义资本的控诉,但同期,一批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正在进行着艰难的“新民”实践,试图以商业的力量建立独立于传统士绅经济之外的现代经济秩序。 一、纺织与轻工业的“模范工厂”试验: 本书深入分析了几位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中国实业家。他们不仅引进了先进机器,更试图在工厂内部推行现代化的劳资关系、员工教育和福利制度。他们的“模范工厂”不仅是生产单位,更是社会实验场。我们考察他们在军阀混战、原料短缺、外资倾轧的多重压力下,如何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他们对工人阶级教育的独特理解——这与左翼思潮的阶级斗争论形成了有趣的张力。 二、区域贸易网络的重塑者: 关注那些立足于天津、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之外的区域性商人。他们如何适应新的关税政策和交通体系的变化,建立起连接内地与沿海、服务于新兴消费市场的商业网络。他们的商业智慧与政治嗅觉,使他们得以在动荡中求发展,他们的商业决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商品的流向和区域经济的结构。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的微观变动与女性角色的探索 现代中国的诞生,也意味着社会结构内部的性别、家庭伦理的深刻变化。本书将侧重于那些在家庭和社区层面进行“启蒙”的女性。 一、家庭改革的“幕后英雄”: 许多著名的女性解放者出现在公共舞台上,但更多女性则是在家庭内部,通过教育子女、影响丈夫、重塑妯娌关系来践行新思想。本书将挖掘一些知识分子家庭或开明商贾家庭中的女性案例,她们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坚持让女儿接受教育,如何在家族长辈的压力下,争取婚姻的自主权。她们的“触摸”,是极其私人化却又最具变革潜力的。 二、职业女性群体的兴起与困境: 除了女教师和女记者,本书还将探讨早期从事护士、电话接线员、职员等新兴职业的女性。她们如何定义新的职业伦理?她们的收入如何挑战传统的家庭供养模式?她们在工作场所遭遇的歧视与排斥,以及她们如何发展出自己的同伴支持网络,构成了现代社会性别平权进程中复杂的一页。 结语:多声部共鸣的历史 《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力图揭示,现代中国的形成并非由少数几个巨星的意志所决定,而是一个由无数有着不同动机、不同行动方式的人共同塑造的过程。这些人或许是保守的实干家,或许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或许是谨慎的改良主义者。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段充满活力、矛盾与希望的“触摸历史”的宏大交响乐。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对现代中国历史理解的深度与广度,看到那些在历史缝隙中闪耀的、同样重要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体,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侧面描写,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场景。每位被聚焦的人物,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气场”,他们的思想、挣扎与选择,如同散落在棋盘上的关键棋子,共同推动着时代的演进。我发现,作者对于文本背后潜藏的文化语境的把握极为精准,一些看似寻常的记述,实则暗含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当时社会心理的深刻洞察。这种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人物传记变得生动而引人入胜。读完一个章节,总会忍不住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分析和旁征博引的佐证,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与历史人物的深度对话。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避开了象牙塔的清高,做到了雅俗共赏。文字的驾驭能力极强,时而如清泉般流畅自然,时而又如同重锤般掷地有声,特别是在阐述某些关键的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时,那种逻辑的严密性和表达的穿透力,着实令人叹服。对于那些对历史研究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扎实的史料支撑;而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而言,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时代群像剧,让人在阅读的快感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知识。这种平衡拿捏的火候,是许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复杂情感——既有对他们开创性贡献的由衷敬佩,也有对他们在时代洪流中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与牺牲所流露出的惋惜。这种复杂的情感光谱,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是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探索者。每读到一个关键转折点,我都会陷入沉思:如果是我处在那个位置,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恰恰是优秀历史作品的魅力所在。它迫使我们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隔阂,去理解“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能动性与局限性,从中汲取对当下困境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也体现出一种对历史的尊重,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让人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涉及敏感或争议性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历史良知”的担当感。他没有试图去“美化”或“简化”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耐心,去挖掘、去还原事件的真实肌理。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在浮躁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读完之后,我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充实,更重要的是,我对于如何看待“现代性”的起源与代价,有了一套更为成熟和审慎的框架。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甫一捧读,便觉一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作者的叙事笔触极为细腻,对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个体命运,描摹得入木三分。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像是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一幅由无数鲜活面孔构成的宏大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审慎与克制,既不回避争议,又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关键的史料和人物的言行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导我们自己去思考和评判。读到那些风云际会的瞬间,仿佛能听到当时思想碰撞的火花,感受到字里行间蕴藏的巨大能量。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认知深度,让我得以从更微观的视角去理解宏观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评分

《新青年》恰似新文化运动的“脊梁”,这份由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沪创办的杂志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源泉、枢机、梁栋与环中。陈平原说“抚摸着这半个多世纪前的旧杂志,你依旧能十分清晰地感觉到流淌在其中的激情与活力”。如果没有《新青年》的倡导与论辩,新文化运动将会是另一番模样。打几个比喻,《新青年》是沉闷的20世纪初的“空气清新剂”,人们新的思想、视野、兴趣似乎都是由之开端而风行于世;《新青年》是疲软的20世纪初的“万艾可”,“敬告青年”无疑让无数青年重新奋发,让知识界不再存活于死气沉沉的“暮光之城”中了。

评分

质量好,正版,比较满意

评分

经典好书~非常满意~经典好书~非常满意~

评分

著名学者撰写的书,值得看,补充些历史知识,拓展知识面.还没细看,随便翻翻,感觉还不错。

评分

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评分

那么,面对着同样的五四、新青年、蔡元培、章太炎、胡适这些如雷贯耳的事件和人物,陈先生是怎样通过“细节”去展示其“精神”的呢?

评分

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评分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讲述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确实颇多牵连。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更有内在理路的相互交织。想象学术史研究可以关起门来,“就学问谈学问”,既不现实,也不可取。正因如此,本丛书不问“家法”迥异、“门户”对立,也淡漠“学科”的边界与“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开阔且论证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选。也许,话应该倒过来说:欢迎有志于通过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反省学科进而重建中国学术的学人,加盟此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评分

客观公正,独到见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