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对五四特别有兴趣,之前看过叶曙明的《重返五四现场》感觉一个写事,一个写人,刚好。
评分这本书其实几年前瞥过几眼,这次买回来细观才知道原来是概要性质的介绍,严格意义上说算不得专著,但可读性很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值得推荐。
评分近来对五四特别有兴趣,之前看过叶曙明的《重返五四现场》感觉一个写事,一个写人,刚好。
评分《新青年》恰似新文化运动的“脊梁”,这份由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沪创办的杂志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源泉、枢机、梁栋与环中。陈平原说“抚摸着这半个多世纪前的旧杂志,你依旧能十分清晰地感觉到流淌在其中的激情与活力”。如果没有《新青年》的倡导与论辩,新文化运动将会是另一番模样。打几个比喻,《新青年》是沉闷的20世纪初的“空气清新剂”,人们新的思想、视野、兴趣似乎都是由之开端而风行于世;《新青年》是疲软的20世纪初的“万艾可”,“敬告青年”无疑让无数青年重新奋发,让知识界不再存活于死气沉沉的“暮光之城”中了。
评分陈平原先生的这本书,不取历史研究中所惯用的宏观视角和说理风格,而是通过“借助细节,重建现场;借助文本,钩沉思想;借助个案,呈现进程”的“触摸”方式,试图真切的“进入”到历史之中,而非仅仅作为历史的看客,“意淫”那段令人神往的历史,并发出无病之“呻吟”而已。
评分又一年“五四”,总回避不了我们怎么理解“五四”精神,药理解“五四”精神,必须先了解五四那些人和事,陈平原和夏晓虹先生主编的这本书,便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较为真实的“五四”。
评分那么,面对着同样的五四、新青年、蔡元培、章太炎、胡适这些如雷贯耳的事件和人物,陈先生是怎样通过“细节”去展示其“精神”的呢?
评分好书,很有趣。值得读。
评分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