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世界当代艺术:200位艺术家及其作品鉴赏》是对过去四十年来最具影响力、作品展出也最为广泛的200位艺术家的概览。书中包含艺术家的生平小传,搭配全彩插图,对其重要作品进行了深刻剖析。
随着以亿万计的观众涌向全球各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艺术不仅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且已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内容简介
当代艺术曾被很多人认定是无法理解的,是只属于精英人群的,甚或是浮躁肤浅的,但它却已进入大众文化领域,每年都有亿万游客参观美术馆,享受艺术所带来的乐趣。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众对艺术的兴趣有了极大的提升,部分是缘于诸如查尔斯?萨奇这样极具号召力的艺术收藏家的影响。萨奇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与推广让年轻英国派艺术家(YBA)脱颖而出,赢得国际性声誉。
过去十年间,那些特意为弘扬当代艺术而设计完成的展览空间,比如伦敦的泰德现代美术馆、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和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那些具有宏伟抱负和远见卓识的新项目吸引了无数的参观者。这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入门指南,精准地介绍和描述了众多艺术家与艺术事件,让广大读者能够领略到艺术世界一代杰出人物的魅力风采。
作者简介
夏洛特·伯纳姆-卡特(Charlotte Bonham-Carter),2003 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学士学位,2006 年在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获得当代艺术策展管理硕士学位。经常为多家国际性的艺术出版物撰稿,包括《艺术快报》、《当代艺术》、《无题》、《艺术通讯》和《CIRCA》艺术杂志,还为英国国立肖像美术馆出版的《今日肖像》供稿。她参与撰写或主编的艺术展览目录手册数量众多,并在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合作策划推出过“精美尸体”主题展。此前为伦敦“外堡”(Barbican)艺廊的助理馆长,现就职于伦敦当代艺术协会,担任助理馆长。她同时负责编辑伦敦当代艺术协会的视觉艺术出版物《罗兰》。
大卫·霍奇(David Hodge),艺术史博士,主攻的课题为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美国雕塑家、观念艺术家)在20 世纪60 年代的创作。霍奇提出,莫里斯的艺术实践是对新型社会体系和经济机制的严格审视,而这些制度性元素对当时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伊朗艺术也是他密切关注的领域,他策划了专题展“回顾未来:后革命时期的伊朗艺术”,于2014 年1 月在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文莱(Brunei)画廊开展。学界对当代伊朗艺术的研究严重滞后,霍奇与他人联手撰写的专题展论述填补了这一空白,也是这个领域正式出版的研究成果之一。霍奇在埃塞克斯大学任教,并为BBC 全球广播部制作纪录片、撰稿、担任导演,拍摄有关国际当代艺术的短片。他专注于艺术领域的研究,著述颇丰,对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入的见解。
精彩书评
★《世界当代艺术》展示了我们这个时代中对艺术的爱与热忱,更有对艺术的严肃思考。
——RA杂志
★这本书是进入当代艺术世界的绝佳导引,是不可多得的必备书。
——《审美》杂志
目录
前言
艺术家简介(按姓氏字母排序)
术语与艺术运动
图片提供
附录
精彩书摘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
1946 年生于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曾求学于贝尔格莱德的美术学院(1965—1970)与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市的美术学院(1970—1972)。她曾执教于南斯拉夫诺维萨德的美术学院(1973—1975),最终移居阿姆斯特丹,在那里与德国艺术家乌雷(Ulay)浪漫相识,结成艺术伴侣。1988 年,两人在中国长城上,各自从东西两端进发,走向彼此,连续走了将近三个月,以此来标志二人关系的终结。2005 年,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的所罗门·R. 古根海姆博物馆出品了一个重要的行为艺术系列,总标题为“简易七章”(Seven Easy Pieces)。201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她的作品回顾展。
参见:麦卡锡、行为艺术。
20世纪70年代是行为艺术的创世记,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她的作品中对于身心的苦难与肉体对痛苦的耐受力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她不仅是行为艺术的先驱,而且重新定义了行为艺术,通过真实的疼痛与肉体伤害,以真切的现实彻底摧毁了这门艺术的旧壁垒。在《托马斯之唇》(1975)中,她完成了一系列呈现生理痛苦耐受力的行为,包括吃下一公斤蜂蜜、在腹部刻下一个星状图案、抽打自己身体,并在一张冰床上躺倒。这里的鞭打暗示的是基督徒自我鞭笞、以求净化的宗教实践,而五星则是象征社会主义时期的南斯拉夫。基督教与共产主义都对阿布拉莫维奇的成长至关重要,《托马斯之唇》通过肉体层面的方式具体呈现了这两种思想给她带来的心理煎熬与磨难。阿布拉莫维奇声称,她不断鞭打自己,直至疼痛感因麻木而终止。这就像是某种情感驱魔术。
这一行为表演所呈示出的野蛮现实感,迫使观众处于一种负有责任的清晰境地,因为他们在场观看,就相当于是在怂恿和赞同阿布拉莫维奇的自残举动。事实上,最初的那次表演是如此结束的:有些观众主动走到台上,将阿布拉莫维奇从冰床上抬下来。在《0节奏》(1974)中,阿布拉莫维奇向观众提供武器,并邀请他们使用这些器械对她施虐。《托马斯之唇》也利用相似的逻辑,让观众看到,他们有能力来参与和干涉表演进程,从而意识到自己无法再保持消极被动。对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观众可能会提出很多疑问,而她的表演则将这些疑问又转回了观众那里,逼迫他们去反躬自问。
……
前言/序言
理查德·考克(RICHARD CORK)
一百年前,新艺术扰动不安,充斥着革命性的狂飙激流。各种相互对立的(艺术)运动流派,携惊人猛力横空出世,每一家都锋芒毕露,认定自己将会赢得国际性的关注。各种宣言也纷纷发布,将年轻艺术家们的雄心壮志昭告天下,而参与运动的成员们,在这些公开宣言上签名之际,定然也是豪情满怀、逸兴遄飞。他们组成各式团体,对不久之前的艺术也大加挞伐与抨击,同时提出新奇的主张,试图为未来确定一个唯一的方向。受到这种革命与反叛精神的影响,有一位评论家在很多年后还写道,1910 年的艺术局面简直可以比拟为一场“艺术大地震”。尽管保守派们怒火中烧,对这些激进冒险的艺术运动提出谴责与贬斥,但学院派的旧秩序终究颓势难挽,陷于崩溃。那些无所畏惧的叛逆者拉帮结派、相互竞争,去夺取权威话语地位。立体派、表现派、野兽派、未来派、后印象派与旋涡画派都大肆喧噪,力图将自己置于实验性先锋艺术潮流的中心。当时的艺术界狂热喧嚣,近乎疯魔,只有当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灾难性事件来临之际,躁动不安风潮中的美学斗士们才随之归于沉寂。
如今的新艺术则与当年相反,场面的主导者不再是时刻都表现出好战姿态的先锋派运动。尽管艺术家们经常一起展出,有时候还相互合作,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最终还是宁愿单独运作,而不是集群活动。现在,那种聒噪刺耳的群体性宣言已经鲜有发表,各种“主义”也难得出来搅扰视听了。艺术家们已经很少有想要操控艺术创新趋势走向的痕迹。艺术家们也不认为有什么必要,将他们宝贵的精力消耗在对传统的痛斥上。21 世纪早期,艺术界主要的关注点都停留在个体艺术家身上。这是一个全球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令人忧虑的时代,如果再有谁去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地预言艺术发展的未来趋向,我们只会敬而远之、退避三舍。
即便如此,如今艺术界所涌动着的、对创新冒险的欲求,在很多方面而言,还是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具有自由奔放的精神气度。这种大胆追求,不再像一百年前先锋派亢奋张扬的放肆做派那样,遭遇到守旧反动势力的激烈抵制。相反,现代艺术博物馆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参观者甚众。即便是最离经叛道的挑衅型作品,只要公开展示了,都有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去获得直接的体验。人们对于艺术的胃口,似在持续增强;而且,所热衷的作品类型,挑战和颠覆了有关艺术可能性的理念,也正是此类创作,最终大幅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
本书的写作基于详实的前期研究工作。翻阅此书,你将会乐观地意识到,艺术世界的开放性已经达到前所未闻的程度。20 世纪初叶,大部分现代主义艺术家,出于对摄影术的反抗,都有意让自己的作品远离具象写实,转向将世界呈现为种种更为抽象的样貌。但现在,艺术家们却经常将摄影当作主要媒介来运用,快速发展的数码技术作为创作的新途径,更是为他们带来了一系列令人兴奋的可能性。一百年前那些意气风发的叛逆者与创新者,如果看到今日的影像呈现方式是如此多样化,定然会大为惊讶;如果看到当年闪闪烁烁、斑驳模糊的黑白默片电影,如今已经演进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成为实验性艺术的主要资源,他们想必会更加地瞠目结舌。
不过,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先锋派来说,最令人愕然的,莫过于女性艺术家的地位的演变。回望当年,仅有屈指可数的女性从艺者成功地建立起卓越声誉。男性曾主宰了艺术界的一切。及至进入20 世纪很久之后,这种局面还在持续。即便是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这样的名家,也是迟至1982 年,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才为其举办了一场大型作品回顾展,而那时的路易丝已经过完了她的70岁生日。并且,那是该博物馆有史以来第一次为女性举办回顾展,而现在,就所赢得的关注而言,女艺术家们与男性同行们已不相伯仲。
今天,艺术世界的旧制度与尊卑等级秩序已经明确无误地让位于一种更灵活、更开放自由、更即兴发挥的动态变化格局。绘画依旧是一种主要的创作媒介,但艺术家们经常只将其视为艺术手段之一;与之并列的,还有很多同样值得调配使用的其他方式与资源。雕塑就占据了更为核心的地位,雕塑家所运用的创作方法或策略,以及材料的选择范围,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如今,只要雕塑家能证明自己有实力化腐朽为神奇,将某种材料点石成金,那么,几乎任何东西都可用于雕塑。不过,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不再希望被认作只有单一身份,仅仅是个画家,要么就是雕塑家。在一系列互不相干的艺术品类之间,他们不时从装置或行为艺术转身投向录像、绘画或电脑辅助创作等艺术手段。这种转移变换轻松灵活,他们也表现出一定的探究热情。对于那些随心所欲并因这种自由转换的艺术态度而得益的艺术家们而言,可供选择的机会也前所未有地充分。这些令人茫然不知所措的方法和手段异常丰富,令任何对现代艺术轻松进行概括的企图都面临着挑战。面对各式各样的挑战,对现代艺术进行准确的说明已无可能。
关于艺术家们有意愿去探索利用的场所空间,我们也不该加以任何武断和强迫性的限制。虽然,对多数新作品来说,四面白墙的传统画廊或美术馆,还将继续充任理想的展示场所,但也有无限多样的替代性选择,已经远远突破了美术馆的空间局限。早在20 世纪60 年代,理查德·隆(Richard Long)在纯天然的荒野环境中开始他的孤独行走。他的创作证明,即便是在地球上最偏远的地方,艺术家们也能找到灵感的刺激源。从那以后,包括位于城市或乡村地貌中的,异彩纷呈、林林总总的一系列场所都被孜孜以求于拓展其创作的地域或空间边界的艺术家们发掘出来。而经济(不景气)因素的冲击,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着手采用即兴创作的权宜策略,去探寻世界上那些此前都被忽略了的区域。在那些地方,艺术也有可能繁荣生发。带着一种破坏性的傲慢无知,将人类的创作强加于柔弱敏感的自然天地,不免会给环境带来危害,而艺术家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全球范围内灾难频发的忧惧感时常困扰着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他们对人类所栖身的这颗脆弱的星球也表现出更为深广的尊重与爱意,唯恐地球遭到过度破坏后,一切都悔之晚矣。
世界当代艺术:200位艺术家及其作品鉴赏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扬州自隋唐以来一直是中国东南重镇,问以物产丰富、水陆交通发达著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扬州I盐业经济繁荣,促进了各种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文化艺术也随之繁荣昌盛。乾隆初年,扬州已成为江北的文化中心,时有“海内文人半在维扬”之说。扬州画坛更是人才辈出,流派众多,画风各异。由于绘画的发展与繁荣的商品经济相互依存,许多画作也自然带有商品化的色彩。
评分
☆☆☆☆☆
里面有3个中国艺术家
评分
☆☆☆☆☆
一直在京东买书,书的纸质非常好,是正版的图书。
评分
☆☆☆☆☆
一直在京东买书,书的纸质非常好,是正版的图书。
评分
☆☆☆☆☆
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代扬州的著名画家作品达千余幅之多,在海内外藏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卷收录了自清顺治至嘉庆年间(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活动于扬州I的三十三位画家的作品,代表
评分
☆☆☆☆☆
双十一活动买的,非常划算,运送超快
评分
☆☆☆☆☆
里面有3个中国艺术家
评分
☆☆☆☆☆
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代扬州的著名画家作品达千余幅之多,在海内外藏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卷收录了自清顺治至嘉庆年间(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活动于扬州I的三十三位画家的作品,代表不同流派和风格。其中有扬州I本地画家,他们承继宋元传统,画风工稳严谨。也有所谓“扬州八怪”中的主要画家,他们借画抒怀,画风标新立异。还有一批活动于扬州的画坛大家,他们的画作影响后世,成为一代风范。本卷重点分析介绍他们的传世之作及其艺术特点。另外还有如龚贤、石涛、查士标、程邃等名家,虽然也曾长期在扬州地区从事绘画活动,但因其作品已编入《金陵诸家绘画》、《四僧绘画》、《皖浙绘画》卷,故本卷从缺。
评分
☆☆☆☆☆
包装快递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