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凝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清晰的结构,展现中国音乐的演变历程与独特美感。
本书从中国古典人文品味的视角出发,以历史发展为经,以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类及其艺术特质为纬,配以大量精美彩图,简明、生动、清晰地呈现出中国音乐的独特美感和文化价值。
漆明镜(1982-),女,四川人。201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乐律学。
第一章 远古及夏商时期的音乐/001
音乐的起源/002
民歌、乐舞传说/003
第二章 周秦时期的音乐/011
礼乐/012
音乐机构与音乐教育/014
民间音乐/015
乐器/018
乐律/033
音乐思想/035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音乐/037
汉代的礼乐与音乐机构/038
歌舞百戏/042
鼓吹/046
乐器/048
乐律/057
音乐思想/060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061
相和歌/062
清商乐/063
大曲/064
杂舞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065
鼓吹乐/068
异族风情的音乐/069
乐器/070
律制/076
音乐思想/077
第五章 隋唐以降的音乐/079
宫廷音乐/080
音乐机构/085
民间音乐/087
乐器/091
乐律/093
第六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095
民间歌曲/098
说唱音乐/101
戏曲/105
乐器和器乐/114
乐律/120
第七章 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121
学堂乐歌的引入/122
1920至1940年间的新音乐建设/127
革命音乐运动/136
新音乐在不同政治区域的发展/143
从宋代开始,宫廷音乐的规模开始缩减,与大唐宫廷音乐的恢宏不同,宋代宫廷音乐向着小型、精致的方向发展。大曲发展到宋代已不再表演全曲,而是演奏其中的片段,称为“摘遍”。纯器乐形式开始盛行于宫廷,包括独奏和小型合奏。至南宋,教坊被废止(图47)。
此消彼长,市民音乐的发展十分繁荣。宋元时期已有专门的演出场所瓦舍,又称瓦肆、瓦子或瓦市。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其中有许多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固定场子,称勾栏或游棚,表演杂剧、歌舞、百戏等。除勾栏外,还有卖药、估衣、饮食等店铺鳞次栉比。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48)中可以看出瓦舍中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场景。而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瓦舍,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规模上都超过了汴京。至明清,延续宋元的路子,民间音乐活动更是达到了鼎盛。
宋元明清民间歌曲诞生了曲子、散曲、小曲等艺术品种。说唱音乐出现了宋元的鼓子词、诸宫调和明清的鼓词、弹词、渔鼓等。戏曲这一重要的民间音乐体裁在宋代正式形成,至明清已发展出重要的声腔系统。在乐器和器乐方面,有胡琴、三弦、火不思、云璈、兴隆笙等新乐器;古琴发展出诸多流派;小型器乐合奏盛行。在乐律上,朱载堉发明著名的新法密率,彻底解决了遗留千年的黄钟还原和十二律旋相为宫的问题。
……
规律地振动产生出的音律是一种客观物,在音乐产生的初期就应存在。可推测的是,上古时期的祖先们凭生理听觉发现音高,并在一系列并未被理论化的实践基础上,依据当时的工艺技术制造出可发若干音的乐器,譬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无音孔陶埙、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的能吹出一个小三度(羽与宫)音程的一音孔陶埙等。南宋琴家徐理曾在《琴统》中说到:“盖有天地则有是律,有是律则有是声,有是声则有是准。准之器虽未作于有律之初,准之意已默存于有琴之先。”乐音的存在先于人的意识,在经过人类的发现和进一步创造后,逐步发展出更复杂的音乐形式,并一步步书写出华美的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悠久且神秘,远古的音乐传说脍炙人口,历代出土的音乐实物精妙绝伦。各朝代都一度盛行不同的音乐体裁和乐器,音乐机构培育出一代代优秀的乐人,音乐审美也随着主流意识发生演变。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在并行发展的同时也此消彼长,技艺高超的音乐家总会留下不朽的传奇。进入近代后,中国音乐发生了转型,西方音乐的引入,除了式微的传统音乐继续发展外,音乐史的重点转移到了对作曲家和音乐作品的研究上。
根据中国音乐史发展的特点,本书将古代音乐史划分为六个部分。远古和夏商时期归入第一部分,而两周至秦朝作为古代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被列为第二部分,后分别将两汉、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列为不同的章节进行阐述。而近代音乐史部分,虽仅一章,但内容十分复杂,音乐家和作品繁多,本书主要从西洋音乐和学堂乐歌的引入、新音乐建设、革命音乐运动和新音乐在不同政治区域的发展四个部分展示近代音乐发展的主线。
从古代的礼乐、音乐机构、乐律、乐器、乐种、乐人、音乐著作,到近代的学堂乐歌、新音乐、作曲家、音乐作品,数千年变迁,唯有对音乐之美的追求不变。今日回顾往昔,历史存储了个人的文化基因,我们为何会创造出这样的音乐,为何会喜欢这些风格的乐曲?回溯历史的河流,方能解惑。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个人非常欣赏,它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绝不晦涩难懂。作者似乎深谙“含蓄”二字的精髓,在描述那些复杂多变的音乐现象时,总能找到最恰当、最富有画面感的词汇。阅读体验如同品茗,初入口时清冽回甘,细品之后层次分明。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样堆砌专业术语,而是巧妙地用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音乐概念具象化。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五音”变化的描述,没有使用繁复的音阶理论,而是将其比作四季更迭,使得即便是对乐理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迅速领会其间的微妙变化。这种以文为媒,将音乐的流动性融入文字结构中的写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音乐史研究不再是少数专家的专属领域,而是面向所有热爱文化的人士的盛宴。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梳理中国音乐发展史的过程中,对于“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不仅仅关注了官方推崇的主流音乐,更是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民间和少数民族音乐的沃土。书中对不同地域乐种的介绍,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实地考察的痕迹,细节丰富得令人咋舌。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一特定区域传统器乐的章节,作者不仅描述了其独特的演奏技法,更侧重于解读这些音乐在当地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祭祀的需要,还是劳作的陪伴?这种将音乐置于具体的生存情境中去考察的视角,使得音乐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人民的生活、情感紧密相连的有机体。这本书拓宽了我对“中国音乐”概念的理解,认识到其内部蕴含的巨大多样性和生命力。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中国音乐历史的著作,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打破了传统教科书的刻板印象。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但又至关重要的音乐现象。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音乐风格的转变,阐述得鞭辟入里,特别是对于隋唐以来胡乐汉化、以及宋元戏曲音乐兴盛的分析,简直是精彩绝伦。它没有停留在对乐器形制的简单介绍上,而是深入探讨了社会变迁如何催生出新的音乐体裁和审美趣味。例如,书中对宋词和元曲的音乐性是如何相得益彰的论述,视角独特,见解深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忍不住停下来,在脑海中复盘那些被提及的乐曲片段,试图去想象当时的演奏场景,那种沉浸感是其他学术著作难以比拟的。这哪里是一本“史书”,分明是一本充满生命力的音乐文化志。
评分这部作品读来,仿佛沉浸在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它没有直接罗列枯燥的史实和年代,而是以一种极为细腻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勾勒出了中国音乐发展的脉络。作者的笔触,如同画笔般灵动,将那些遥远的宫廷雅乐、市井小调、宗教吟唱,都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音乐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解读,让我对“声”与“道”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在描述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时,那种庄重与和谐的氛围,仿佛能透过文字直达心底,让人体悟到古人“乐”与“治”相辅相成的智慧。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对话,引导读者去聆听历史的回响,去感受那些流淌在血脉中的旋律是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它真正做到了“以乐载道”,让人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也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独特入口。它不是一本单纯的音乐鉴赏手册,而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式审美”的哲学思考。作者在论述中,常常将音乐的发展与儒家、道家的思想精髓相勾连,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如何通过音乐来修身养性、体悟天道的。例如,对某些古琴曲所蕴含的“虚静”之美的阐释,就展现了东方美学中对“留白”和“不完美”的推崇。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解读,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启发性,让人不禁反思当代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是否遗失了那种与自然、与自我和谐共处的“乐感”。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的声响与现代人的心灵,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