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 [How ti Read Shakespeare]

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 [How ti Read Shakespea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尼古拉斯·罗伊尔 著,欧阳淑铭 译
图书标签:
  • 莎士比亚
  • 文学
  • 戏剧
  • 经典
  • 导读
  • 阅读技巧
  • 爱情
  • 文化
  • 英国文学
  • 文艺复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34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1076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师读经典”系列
外文名称:How ti Read Shakespear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大概是20世纪极有影响力但又极难理解的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让—保罗·萨特等许多重要哲学家都深受其影响。在受其影响的人看来,解读海德格尔哲学观的重点,不在于他涉足纳粹主义的劫难,不在于他的自尊自大,而在于他作为一个思想家的独创性,在于他思想本身的广度和深度。

  海德格尔将他身为哲人的工作视同诗人,他打破现代哲学的僵局,开辟出一条思考和谈论人类存在的连贯之路,既不必将之简化为自然科学现象,也不必将之视作物质世界里幽灵般的精神,在这方面他胜过20世纪的任何一位思想家。马克·拉索尔此书带领我们通过海德格尔,重新思考我们在历史上的地位,进而索解人类存在的若干核心议题——真理、语言、人性和知识。

  《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是引进格兰塔“大师读经典”系列的首本。该系列由当代著名哲学家西蒙·克里奇利主编,齐泽克、理查德·刻劳特等撰写,注重阅读与入门的体验,首批书目包括海德格尔、尼采、柏拉图、莎士比亚、拉康等人的著作导读,每一本都是一堂大师阅读课。

  大多数读者刚接触到伟大的思想家或作家时,所参考的入门书,要么是粗略介绍人物生平,要么是浓缩了他们主要作品的摘要,或是两者皆有。相比之下,“大师读经典”丛书则是让读者在学者向导的陪同下直接面对作品本身。其出发点在于,要想近距离地看清一位作家,必须近距离地研读这位作家实际使用的词句,也必须弄清怎样读这些词句。本丛书中的每位作者从某作家的作品中摘录十段左右的片段,加以详细讨论,配以延伸阅读,由此揭示作家的中心思想,成为读者进一步探索的切入点。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罗伊尔(Nicholas Royle),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英语教授、《牛津文学评论》编辑,研究领域为英美文学,著有多部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著作,包括《文学、批评与理论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Theory)、《心灵感应与文学》(Telepathy and Literature)、《论神秘》(The Uncanny)及《转向:文学理论》(Veering: A Theory of Literature)等。


精彩书评

  

  若要说现在还有谁能像普洛斯佩罗一样,召唤出莎士比亚永恒的魔力……首屈一指的当属尼古拉斯·罗伊尔。

  ——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 埃莱娜·西苏


  

  我读了莎士比亚剧本的首句,我的一生就都属于了他。

  ——歌德


  

目录

丛书编者前言

使用版本说明

导言

第一章

说妙语的人:《威尼斯商人》

第二章

幻象:《裘力斯 ·恺撒》

第三章

被爱震撼:《如你所愿》

第四章

无言演员:《哈姆莱特》

第五章

蒙蔽眼目:《奥瑟罗》

第六章

安全:《麦克白》

第七章

点头:《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注释

年表

延伸阅读

致谢


精彩书摘

  第五章

  蒙蔽眼目:《奥瑟罗》

  面对书本或舞台,你眼里看到的是什么?《奥瑟罗》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为简单明显的悲剧。相比于《哈姆莱特》《李尔王》和《麦克白》,《奥瑟罗》或许有些相形见绌。这部戏剧的主人公伊阿古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卑鄙无耻的人物,他说服了他的主帅、“尊贵的摩尔人”奥瑟罗,让奥瑟罗相信自己年轻可爱的妻子苔丝狄蒙娜与另一个男人凯西奥偷情,并使得奥瑟罗杀妻(然后自杀)。莎士比亚没有哪一部悲剧像这部一样,仅凭一个人奸诈的三寸不烂之舌就深深影响了另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伊阿古也算是走运,尤其是他成功弄到一方手帕,那是奥瑟罗第一次送给苔丝狄蒙娜的“定情信物”,然后骗奥瑟罗说他看到“凯西奥用这样一方手帕抹他的胡子”(3.3.439–442)。伊阿古把手帕丢在凯西奥的寓所,以此作为铁证,证明他所捏造的苔丝狄蒙娜出轨一事是真的。在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中,我们不会如此赤裸裸地目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蛊惑,让另一个人看见假象,凭着假象去行动,以致造成致命的可怕后果。伊阿古说服了奥瑟罗,让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下贱的“淫妇”(3.3.478),跟自己最信任的副将凯西奥“干过许多回无耻的勾当”(5.2.209–210)。伊阿古在这过程中似乎拥有魔力,似乎是天生的富有创造性的邪恶艺术家或导演。有一点我想说清楚,看到假象,其实也是一种盲目,是对真相的无视。我将在这一章中通过关键词“蒙蔽眼目”(seel)来探讨这个观点。“蒙蔽眼目”就是蒙住眼睛、使人看不见,其英文单词 seel最早用在驯鹰上,指把鹰的眼睑缝合上。

  目前可知的有关《奥瑟罗》的资料,最早是 1604年 11月 1日在伦敦白厅宫宴会厅上演的戏剧《威尼斯的摩尔人》。普遍认为《奥瑟罗》创作于 1603至 1604年间, 1622年首次出版,为四开本, 1623年在《第一对开本》中再版。《第二四开本》和《第一对开本》的两个版本都公认是“完整的”“权威的”文本。但这两个版本差别明显,《第一对开本》的版本多出约 160行,词汇方面有 1000余处不同表达;《第二四开本》的版本中有 53条咒骂语是在《第一对开本》中找不到的。编辑们往往会以《第一对开本》为蓝本,添加只出现在《第二四开本》中的咒骂语等更多细节,整合出一个版本。这些版本的差异会直接影响我们对《奥瑟罗》的解读,这点我将在下文提及二三例。

  《奥瑟罗》讲的是嫉妒的疯狂性与致命力量、眼见与盲目、“黑”的显著性与意义、种族差异与民族差异、宗教与战争(基督教对伊斯兰教,威尼斯人对土耳其人)、编故事和妖术。戏剧以 1570至 1571年间的威尼斯和塞浦路斯为背景,聚焦在战斗英雄奥瑟罗身上,奥瑟罗奉命去保卫塞浦路斯(欧洲一个盛行基督教文化的偏远地区,当时隶属威尼斯共和国),抵抗土耳其人的进攻。从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我们不清楚奥瑟罗的肤色有多黑。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奥瑟罗的扮演者可以是非洲黑人,也可以是像《威尼斯商人》中摩洛哥亲王那种“棕色”皮肤的摩尔人。不过,种族歧视无疑是这部戏剧的重要话题,“黑”一再与邪恶联系在一起,而且从第一幕第一场开始,奥瑟罗的形象就被定为“粗野的”“贪淫的”(1.1.124)。伊阿古叫醒苔丝狄蒙娜的父亲勃拉班修时,把妖术和畜生交配联系起来:“就在这时候,就在这一刻工夫,一头老黑羊[奥瑟罗]在跟您的白母羊[苔丝狄蒙娜]交尾[性交]哩。起来,起来!……否则魔鬼要让您抱外孙啦。 ”(1.1.87–90)迷信的勃拉班修被说服了,认为奥瑟罗用了“邪恶的符咒”,使他女儿“中了魔”(1.2.73,65)。但是,据奥瑟罗自己说,他唯一用到的“妖术”(1.3.170)是向苔丝狄蒙娜讲述“过去生命中的历史,[……]所经历的各次战争,围城和意外的遭遇”(1.3.130–132)。奥瑟罗的黑皮肤、性特征与英勇善战是这部戏剧的关键内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战这个比较大的话题则很快隐退。第二幕刚开始,一场风暴重创了土耳其舰队,塞浦路斯的威胁解除,如剧中一个无名威尼斯绅士所说的:“咱们的战事已经结束了。 ”(2.1.20)戏剧接下来的部分,莎士比亚层层剖开和探索伊阿古策划杀人的思想过程,以侧重人物内心活动的奇特方式展开叙述。第一幕快结束时,我们从伊阿古的独白中了解到他“恨那摩尔人”(1.3.367,385),怀疑(没有明显或确凿的证据)那人跟自己的妻子爱米莉娅私通。我们也知道伊阿古觉得奥瑟罗是个容易愚弄的人,觉得“人家在表面上装出一副忠厚诚实的样子,就以为一定是好人”,因此可以“像一头驴子一般牵着[他的]鼻子跑”(1.3.399–401)。这种独白的形式很重要,那是现在所谓的“奇幻思维”的具体化。作为读者或观众,我们能够参与剧中人物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这段独白让我们惊悚地窥见伊阿古本人邪恶的盘算和欲望。虽然直到整剧落幕,伊阿古一直是个令人极为不安的、谜一般的人物,我们背地里却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在这部戏剧中,莎士比亚运用了一系列视觉隐喻和词语表达,来凸显“思想是看得见的”这个新奇有趣的观点。他的遣词造句,使我们想象自己能够真切地“看到”伊阿古内心的思维过程,看到他的思想是如何展开的。这里,与莎士比亚其他戏剧里的许多地方一样,我们受邀进入一个奇幻或者是心灵感应的空间。“让我想想看……让我看”(1.3.391,393),伊阿古在第一幕的独白中说道,然后宣告他灵机一动的发现:“有了!我的计策已经产生。地狱和黑夜酝酿出这怪物,它必须向世界显露它的面目。 ”(1.3.402–403)通过“独白”这种显露内心思想和感觉的独特方式,我们成为见证人。莎士比亚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 monster(怪物)和拉丁语 monstrare(显露)之间公认的词源关系。对伊阿古邪恶的思想交媾造出的恶果,我们需坐等揭晓,但实际上我们已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中,在那里看着他的思想如何丑恶地显露出来。

  让我们进入第三幕第三场来探讨这些问题,第三幕第三场有时也被称为“劝诱场”。就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的单场而言,许多评论家(包括我和阿登版莎士比亚丛书的编辑 E.A.J.霍尼希曼)认为这一场最出类拔萃。该场以奥瑟罗深爱他的妻子苔丝狄蒙娜开始,以他发誓要“为这美貌的魔鬼想出一个干脆的死法”(3.3.480–481)结束。在这一场中,伊阿古杀人不见血的言语,颠覆了奥瑟罗的心灵、自我意识、对自己的人生或“事业”(3.3.360)的认识。这部戏剧建立在这样一个奇特观点上,即认为一个人可以知晓别人的想法,可以看见思想,看见非具象的东西。第三幕第三场刚开场,伊阿古在对话中就提到“想法”这个词——“不过是为了解释我心头的一个想法”(3.3.97)——伊阿古问奥瑟罗,在他跟苔丝狄蒙娜求婚时,他的副将凯西奥是否知道他有多爱苔丝狄蒙娜。伊阿古要引起奥瑟罗怀疑凯西奥和苔丝狄蒙娜的关系。奥瑟罗问,“[凯西奥]这人不老实吗?”(3.3.103)你是说“老实”吗,我的主帅?“主帅,照我所知道的”(3.3.106),我猜有点儿,伊阿古回答道。

  伊阿古在摆弄想法。奥瑟罗接着有点儿恼怒地问他:“你有什么想法?”伊阿古只是把话抛回去:“想法,我的主帅?”(3.3.107–108)“想法,我的主帅!天哪,他在学我的舌头,好像在他的[伊阿古的]思想之中,藏着什么丑恶得不可见人的怪物似的”(3.3.109–111),从奥瑟罗改用第三人称来指与他对话的人可以看出来,他真的怒了。这里,伊阿古(或者说奥瑟罗私下也一样)都魂不守舍,变成自己的回音。(“他在学我的舌头”和“他的”是 1622年的版本, 1623年版用的是“你在学我的舌头”和“你的”,后者不会显得那么突兀和格格不入。)我们确实不妨把整部戏剧看作是一个怪诞的巨型回音室,整体感觉是伊阿古“干事情全赖计谋,并不是用的魔法”(2.3.367),但这部戏剧又充斥着巫术、心灵感应或近乎心灵感应。

  整个计谋的核心是奥瑟罗送给苔丝狄蒙娜的一方手帕,伊阿古欺骗奥瑟罗,让他以为苔丝狄蒙娜把这方手帕给了凯西奥。在第三幕第四场,奥瑟罗告诉苔丝狄蒙娜,说这方手帕最初是一个“能够洞察人心”的“女巫”送给他母亲的( 3.4.53–54)。这种“读心”或“思想的传递”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第三幕第三场中隐隐就有某种感应的转移,比如,伊阿古的“地狱和黑夜酝酿出这怪物”(1.3.403),在奥瑟罗的“思想之中……的怪物”中得到奇怪的回响和重复。伊阿古在说话时,有意停顿,欲言又止,“吞吞吐吐”(3.3.123)。他挑起奥瑟罗的胃口,又吊着他的胃口。他逗弄奥瑟罗:“要是我让您知道了我的思想,一则将会破坏您的安静,对您没有什么好处;二则那会影响我的人格,对我也是一件不智之举。 ”(3.3.155–157)奥瑟罗怒了:“去你上帝的!你的话是什么意思?”(3.3.157)这里的“去你上帝的!”是《第一对开本》删除的 53个咒骂语中的一个。普遍认为删除原因是 1606年出台的《演员行为规范条例》规定,在舞台上言语亵慢是违规行为。现代有些编辑偏爱“去你上帝的!”,有些偏爱“你的话是什么意思?”,其他的则两者皆可。不管哪一种,“去你上帝的”这种对上帝的亵渎,在这里其实所要反映的是伊阿古而非奥瑟罗——伊阿古在戏剧刚开场时就说了两次“去你上帝的 ”(1.1.85, 107)。奥瑟罗在此处的使用,是另一个印证莎士比亚式的回音室的例子。

  对那种本来并不爱妻子的丈夫,明知被他的妻子欺骗,戴了绿帽子,“算来还是幸福的”(3.3.169–170)。伊阿古说,没有什么比“一方面那样痴心疼爱,一方面又是那样满腹狐疑”(3.3.169,172)更活受罪的了。这里,伊阿古故意用了“痴心疼爱”和“满腹狐疑”,似乎在引导奥瑟罗陷入某种文字游戏中。“你以为我会在嫉妒中消磨我的一生?”他问,“不,我有一天感到怀疑,就要把它立刻解决。 ”(3.3.180, 182–183)换句话说,奥瑟罗要消除疑虑,认为一有疑虑就要马上做出决定。把事情“解决”,似乎就不再有怀疑。这段对话接着如下展开:

  奥瑟罗 不,伊阿古,我在没有亲眼看见以前,绝不妄起猜疑;当我感到怀疑的时候,我就要把它证实;果然有了确实的证据,我要让爱情和嫉妒立刻同时毁灭,没有更多的了。

  伊阿古 您这番话使我听了很是高兴,因为我现在将有理由,用更坦白的精神,向您披露我的忠爱之忱了。因此,诚如我的义务所在,听我说这事。我还不能给您确实的证据。注意尊夫人的行动;留心观察她对凯西奥的态度;戴着你的眼睛看着他们,不要一味多心,也不要过于大意。我不愿您自由、高贵、慷慨的天性被人欺罔;看着点吧。我知道我们国里娘儿们的脾气——在威尼斯她们背着丈夫干的风流活剧,是不瞒上帝的;她们可以不顾羞耻,干她们所要干的事,只要不让丈夫知道,就可以问心无愧。

  奥瑟罗 你真的这样说吗?

  伊阿古 她当初跟您结婚,曾经骗过她的父亲;当她好像对您的容貌战栗畏惧的时候,她的心里却在热烈地爱着它。

  奥瑟罗 她正是这样。

  伊阿古 好,她这样小小的年纪,就有这般能耐,做作得不露一丝破绽,把她父亲的眼目完全蒙蔽过去,如橡木般紧密——使他疑心您用妖术把她骗走。可是我不该说这种话;请您原谅我对您的过分的忠心吧。

  奥瑟罗 我永远感激你的好意。

  伊阿古 我看这件事情有点儿扫了您的兴致。

  奥瑟罗 一点儿不,一点儿不。

  伊阿古 真的,我怕您在恼啦。我希望您把我的这番话当作善意的警诫。可是我看您真的在动怒啦……

  (3.3.192–221)

  故事到此只是“劝诱场”的半场,但是奥瑟罗已经在想解决方法了——他要亲眼看见。要先眼见为实,再起疑心。一旦他怀疑了(但他一定已经开始怀疑了),他只要证据,然后“让爱情和嫉妒立刻同时毁灭”(在舞台表演中,奥瑟罗此时可能会用手臂做出暴力姿势)。“立刻”这词本身蕴含某种强烈不祥的终结性:“有一天感到怀疑,就要立刻把它解决”“立刻同时毁灭”。在本书前文,我讨论了《威尼斯商人》中“摩尔人”(Moor)和“更多”(more)构成双关语。奥瑟罗不是个玩文字游戏的人,文字游戏公认是伊阿古的把戏。但是,与莎士比亚其他戏剧一样,构思文字游戏,玩的不仅仅是机智、琐碎、双关,也不仅仅是与人物是否“相称”的问题。就像本书第一章中提到的,莎士比亚笔下没有“双关语”这样的字眼,这种术语本身没有出现。此外,文字游戏也不一定与奥瑟罗这个人物的目的有关。意图这个东西在《奥瑟罗》中确实有点儿奇怪——奥瑟罗根据别人和环境去行动,自己并没有计划。这里的文字游戏,是关于语言本身如何神奇地发出共鸣、陷入圈套、产生反复、形成取代的问题。在奥瑟罗斩钉截铁认定自己就是凭着“证据”在行动时,我们或许也从“没有更多[摩尔人]的了”(There is no more but this)得到暗示,一切都将止于此,一切将证明奥瑟罗的终结。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文字游戏不乏严肃性,它具有杀伤力。它可以既诙谐又沉重,既滑稽可笑又令人恐惧。

  ……


前言/序言

  序

  创造性阅读

  本书不敢奢望能做到书如其名。阅读莎士比亚的方式有很多种,不过,我试着把本书的重心放在阅读体验上,以说明莎士比亚的作品博大精深,可从多个角度进行不同解读;同时也借以说明,慢慢阅读并玩味其作品中某些令人惊奇的细节,会获益良多。阅读莎士比亚,能够极大地深化和丰富我们对自己、他人、语言、日常生活、政治、文化、哲学、动物、宗教、性爱、时间与历史等等的理解。

  当前,中小学及大学的英语学习渐趋于注重创造性写作的作用和意义(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诗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可书写的故事,等等),我则偏向于提倡创造性阅读的价值。创造性阅读不是杜撰,不是随意解读文本。它要求细致阅读,关注意义的多种可能性。英语作家中,没有谁能像莎士比亚这样,告诉我们那么多有关创造性阅读的东西。怀着好奇心和耐心仔细地阅读他的诗歌和戏剧,会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同时,创造性阅读也涉及创造力和惊奇感——“创造性”与想象、原创有关,与以前从未有过的感悟有关。这在《暴风雨》中就有所体现。爱丽儿在剧中歌唱的“海水的变幻”,变成阅读上或听觉上“富丽而珍怪”的瑰宝。

  (1.2.404–405;)此刻,精灵与辞藻的美妙犹如迷雾散去后一座新岛屿显露出来。读者在那瞬间似乎第一次神秘地邂逅英语。《莎士比亚导读》尝试引出并探讨一些这样的偶遇。

  “创造性”(creative)一词没有出现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不过,可以合理推测他可能用过这词,根据《牛津英语词典》,creative(具有创造能力的,能够创造的,与创造有关的,原创的)这个形容词可追溯到 1513年。莎士比亚在许多场合使用过其同源词,如 create、created、creating、creation和 creature。若要追寻莎士比亚如何卓有成效地运用这些词,可能需要再写本书。我想简单举个例子。《十四行诗第 81首》最后几行是:

  我这些小诗,便是你的墓志铭, L.9

  尚未造出的眼睛,将百读不厌;

  就算现在的呼吸者,都已死去,

  未来人们也会,为你猜测争辩。 L.12

  你的这些美德,见诸我的笔端;

  永垂不朽于世人的,口碑相传。

  如同其他十四行诗( 1609年首次出版),莎士比亚的语言令人晕眩——用词简练但内涵丰富,嬉戏之中不乏严肃。要透彻理解这些诗的内容,我们需要借助注释版,如斯蒂芬 ·布斯( Stephen Booth)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分析与评论》(Shakespeare’s Sonnets, Edited with Analytic Commentary)。上面引用的是第 81首的最后六行诗节,诗句中透露出的傲慢自负令人惊叹。这些诗的题赠对象,或许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不管存在与否,诗中没有给出这人的名字,这个反讽倒也恰如其分。多亏诗人的“小诗”,这个朋友将被世人铭记。这里的“墓志铭”指的不是石碑——不像这首诗前文提到的“坟堆”(L.7)和“安葬”(L.8)——而是写作本身。只要人们读到这首诗,这个朋友就将被“流传到永远”(L.5)。这就是诗人“笔端”的力量或“美德”。

  或许,最让人目眩的,是此刻之中隐含神秘的未来感。莎士比亚发明了一个绝妙的词,“呼吸者”(breather,我们所有人都在呼吸,我们是会呼吸的生物),但就在同一诗行中,他又引出世界末日——当所有人都死去,“就算现在的呼吸者,都已死去”。这首诗设想未来某个时间,说话的人及其朋友以及同时代活着的人都死去,同时又引诱我们用“尚未造出的眼睛”(L.10)来阅读。最后这个短语唤出一个怪诞的意象,即阅读未来。这在某种意义上与《理查三世》中讲述克莱伦斯梦境的那几行精彩诗句刚好相反,诗中写到沉入海底的骷髅头时特别提到“眼睛曾住过的那些洞”(1.4.29–30)。“尚未造出的”这个意象,暗示着上帝般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假设只有上帝才能创造眼睛),它或许能够很好地说明,阅读莎士比亚,我们不仅要理解现在和过去,还要去想象各种尚未出现的创造。就像《仲夏夜之梦》中忒修斯评价诗歌的想象力时所说的,它“会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5.1.14–15)。

  尼古拉斯 ·罗伊尔, 2014年 4月



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 穿越时空的爱的絮语,聆听天才的心跳 莎士比亚,一个响彻古今的名字,一个将人类情感的深邃与复杂描绘得淋漓尽致的巨匠。他的戏剧,犹如一座永不枯竭的宝藏,蕴藏着对爱、恨、嫉妒、野心、忠诚、背叛等人类永恒主题的深刻洞察。然而,在许多读者心中,莎翁的语言如同古老而神秘的密码,其丰富多彩的意象、精妙绝伦的韵律,以及跨越几个世纪的历史语境,常常构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正是为了帮助您跨越这道鸿沟,引领您走进一个充满魅力的莎士比亚世界而精心编撰。 本书并非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也不是简单罗列剧本梗概的“答案之书”。它是一次温柔而坚定的邀请,邀请您与莎士比亚这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将以一种轻松、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您揭示隐藏在那些古老文字背后的深刻哲理与动人情感。无论您是初次接触莎士比亚,还是已对其作品有所了解,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让您能够真正地“读懂”莎士比亚,体会其作品的无穷魅力。 “导读”的艺术:如何破解莎翁的语言密码 莎士比亚的语言,是其作品中最令人着迷,也最容易让读者望而却步的部分。他创造了无数至今仍在使用的词汇和短语,他的句子结构有时显得古老而复杂,他的诗歌韵律更是充满了艺术性的挑战。在《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中,我们首先将聚焦于如何“读懂”莎士比亚的语言。 我们不会简单地为您提供一个庞大的词汇表,而是将语言的解读融入到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独特的语言风格,例如: 比喻与象征: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层出不穷的比喻、隐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之生动有力。本书将教您如何辨识这些意象,理解它们所承载的深层含义,例如,“爱是一场战争”、“命运如同一叶扁舟”等,这些常见的比喻背后,蕴含着莎士比亚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 双关语与文字游戏: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巧妙的双关语和文字游戏,它们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更常常是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线索。我们将带您领略这些语言的巧妙之处,体会莎士比亚作为语言大师的非凡才华。 诗体与散文体的运用: 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人物的对白常常在诗体(通常是抑扬格五音步十四行诗或自由诗)和散体之间切换,这种切换并非随意,而是与人物的身份、情绪和场景的性质息息相关。我们将分析这种语言上的差异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戏剧氛围。 历史语境与文化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的伊丽莎白时代,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差异。许多词语的含义、社会习俗、政治环境都可能对理解其作品产生影响。本书将适时地为您提供必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帮助您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本书将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对具体剧本片段的精选和分析,引导读者逐步掌握解读莎士比亚语言的技巧。您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您会发现,莎士比亚的语言并非晦涩难懂,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和艺术魅力的表达。 “爱的疯狂”:莎士比亚笔下百态爱情的探索 “爱”无疑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核心、最持久的主题之一。他笔下的爱情,并非总是甜蜜浪漫、完美无瑕,而是充满了疯狂、痛苦、挣扎,以及最终的超越。本书将以“爱的疯狂”为切入点,深入探索莎士比亚笔下丰富多样的爱情形态: 热烈奔放的青春之爱: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那场惊天动地的生死之恋,到《仲夏夜之梦》中精灵与凡人交织的奇幻情缘,我们看到爱情在年轻生命中的爆发力,以及它如何挑战世俗的规则和偏见。我们将分析这些爱情的纯粹与狂热,以及它们所遭遇的困境。 阴谋算计的政治之爱: 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爱情与权力、野心 intertwined,成为了政治博弈的筹码,也成为了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本书将探讨爱情在权谋斗争中的复杂地位,以及它如何被欲望和野心所扭曲。 克制隐忍的成熟之爱: 莎士比亚的晚期作品,如《冬天的故事》中的莱昂提斯与赫米奥妮,展现了经受了误解、痛苦与漫长分离后,成熟爱情的坚韧与救赎。我们将分析这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爱情的深度与力量。 病态扭曲的嫉妒之爱: 《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与奥赛罗的悲剧,是由于极端嫉妒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本书将剖析嫉妒如何腐蚀人心,摧毁最美好的爱情,以及莎士比亚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刻描绘。 自由随性的浪漫之爱: 《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在身份的错位中,展现了一种充满智慧与幽默的爱情追求。我们将欣赏这种在误会与戏剧性冲突中,依然保持真诚与善意的爱情力量。 本书将引导您去感受这些爱情中的“疯狂”——那是一种不顾一切的投入,一种对理智的挑战,一种对命运的抗争。同时,我们也将追寻这些“疯狂”背后所蕴含的真正情感价值,以及它们最终可能导向的“胜利”。 “胜利”的多种解读:从悲剧到喜剧的救赎之路 莎士比亚的戏剧,虽然常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但“胜利”并非仅存在于喜剧之中。我们理解的“胜利”,可以是: 真理的显露与正义的伸张: 在许多悲剧中,尽管主人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最终真相大白,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种“胜利”是对人类道德秩序的肯定,是对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信念。 爱情的升华与关系的修复: 即使经历了重重磨难,一些剧作中的人物最终实现了心灵的沟通,重归于好,或者以一种更成熟、更深刻的方式理解了爱。这种“胜利”是对人类情感韧性的赞美。 人性的光辉与精神的超越: 即使在最黑暗的悲剧中,莎士比亚也常常展现出人性的高贵与坚韧。主人公在逆境中的勇气、牺牲和对真理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 理解与和解的达成: 在喜剧中,通过一场场误会与错位,最终所有人都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化解了矛盾,达到了和谐。这种“胜利”是对社会秩序恢复与个体幸福的描绘。 艺术的永恒与思想的流传: 莎士比亚的作品本身,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其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魅力,使其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朽的“胜利”。 本书将带领您审视莎士比亚戏剧中不同结局的“胜利”形态,并从中提炼出关于人生、情感和人性永恒的智慧。您将看到,即使在最悲惨的境遇中,也可能蕴藏着希望的火种,而最终的“胜利”,往往是对生命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与接纳。 阅读莎士比亚的工具箱:方法与启示 《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并非一本“告诉您一切”的书,而是一本“教您如何去看”的书。它为您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工具箱,让您在未来的阅读中受益无穷: 情境化阅读: 我们将强调理解剧本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重要性。 人物分析: 通过对人物动机、语言和行为的深入剖析,理解角色的复杂性。 主题挖掘: 引导您识别和理解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核心主题。 对比与联系: 鼓励您在不同剧本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莎士比亚思想的连贯性。 表演与解读: 探讨戏剧作为表演艺术的特点,以及不同时代的解读如何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本书的编写风格力求简洁明快,语言生动。我们不会使用过于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态度,与您一同探索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您将发现,阅读莎士比亚,并非一项艰苦的任务,而是一次充满发现与惊喜的旅程。 献给每一个渴望理解内心深处的声音的读者 如果您曾被莎士比亚的宏大叙事所吸引,却又因其语言的距离感而犹豫;如果您渴望深入理解爱情的复杂多面,却又不知从何着手;如果您希望在经典文学中寻找人生的启示与共鸣,那么,《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将是您最忠实的伙伴。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迷雾,聆听莎士比亚那颗天才的心跳;让我们一起,在“爱的疯狂”中感受情感的张力,在“胜利”的光辉中获得人生的启迪。这本书,不仅是对莎士比亚作品的一次导览,更是对您内心深处情感与智慧的一次唤醒。准备好,迎接一场属于您与莎士比亚的思想盛宴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光是“爱的疯狂与胜利”这几个字,就足以挑动心弦。我一直觉得,莎士比亚的戏剧,与其说是剧本,不如说是对人类情感最赤裸、最深刻的剖析。他的爱情故事,有时是轰轰烈烈的,有时是悄无声息的,但无一不充满了激情、挣扎、甚至毁灭性的冲动。从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不顾一切的燃烧,到奥赛罗嫉妒火焰中的悲剧,再到克莉奥佩特拉与安东尼那场史诗般的爱恋,这些故事都让我深思,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个人在爱的名义下,做出如此疯狂,又如此伟大的事情?这本书的副标题“莎士比亚导读”,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并非莎翁的专家,很多时候,读他的作品,会因为语言的古老而感到些许障碍,或是对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感到迷茫。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把钥匙,让我能更轻松地走进莎士比亚的内心世界,理解那些看似晦涩的词句背后所蕴含的深意,那将是对我的一次巨大的解放。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拨开迷雾,看到那些隐藏在文字下的情感洪流,体会到那些跨越时空的爱恨情仇,并最终,在这些“疯狂”与“胜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

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瞥见《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这本书时,脑海中瞬间闪过了无数关于莎士比亚戏剧的片段。我一直觉得,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跨越几个世纪依然被传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人类情感的精准捕捉,尤其是对“爱”的描绘,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莎士比亚爱情故事最感兴趣的两个维度:“疯狂”和“胜利”。我好奇,莎士比亚是如何将爱描绘得如此炽热,甚至带有某种近乎失控的“疯狂”?这种疯狂,是源于对世俗规则的反抗,还是内心情感的无法自抑?而最终的“胜利”,又是指什么?是爱情的圆满结局,还是人物在爱情的历练中获得了精神的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莎士比亚那些经典爱情悲剧和喜剧的背后,分析人物的动机,解读语言的深层含义,帮助我理解为何这些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我期待它能让我不再仅仅是“读”莎士比亚,而是能真正地“理解”他,并从他的作品中,获得关于爱与人生的深刻启示。

评分

读莎士比亚,常常感觉像在探索一个庞大而又神秘的宇宙,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说着华丽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经历着跌宕起伏的人生。而“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这个书名,就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星图,指引着我在这片星海中找到那些关于“爱”的独特轨迹。我好奇的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爱究竟是怎样一种“疯狂”?它会是如何地挑战传统,冲破束缚,甚至颠覆命运?而又是什么样的“胜利”,才能从这极致的疯狂中孕育而出?是心灵的升华,是情感的净化,抑或是对生活更深刻的领悟?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一解读那些经典爱情悲剧和喜剧背后的逻辑,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文化背景。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即便过了几个世纪,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依然能触动我们的神经,引发我们的思考,甚至让我们在其中找到自己情感的投射。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情感的多样性,以及在极端情绪的驱动下,人们所能展现出的复杂而又迷人的面向。

评分

一直以来,莎士比亚就是我心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的作品如同一座座宏伟的宫殿,里面藏着无尽的宝藏,但门槛却高得令人望而却步。这次偶然看到《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这个书名,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爱的疯狂”,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我联想到的是那些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痴男怨女,是那种不计后果、奋不顾身的极致情感。而“胜利”,又给这份疯狂注入了一丝希望和光芒,它暗示着,即便是在最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爱最终也能找到它的出路,或是战胜一切,或是成就另一种更高形式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的“敲门砖”,帮助我深入理解莎士比亚笔下那些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爱恋,以及这些爱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人性。我希望它能提供详细的解读,帮助我穿越语言的迷雾,触碰到人物最真实的情感内核,并从中领悟到,在莎士比亚的世界里,爱究竟是如何展现出它的“疯狂”的,又最终以何种方式获得了它的“胜利”。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书。莎士比亚的作品,我接触过一些,比如《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总是被那精妙的构思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但同时,也常常因为语言的隔阂而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特别期待的是,它能否帮助我理解莎士比亚对“爱”这个概念的独特诠释。在我们这个时代,爱似乎变得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速食,但莎士比亚笔下的爱,却充满了史诗般的壮丽和悲壮,有时甚至是近乎癫狂的。我很好奇,他如何将如此极致的情感融入到剧本中,又如何通过这些戏剧,展现出爱在人生中的“胜利”,是爱情本身的圆满,还是个人精神的超越?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的一个智囊团,帮我解决那些阅读时的困惑,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主动地去探索,去品味,去思考。我期待它能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古老的故事,并在其中,发现超越时代的智慧和情感力量。

评分

很小很薄的一本书。看电子版就够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是引进格兰塔“大师读经典”系列的第一本。该系列由当代著名哲学家西蒙·克里奇利主编,齐泽克、理查德·刻劳特等撰写,注重阅读与入门的体验,首批书目包括海德格尔、尼采、柏拉图、莎士比亚、拉康等人的著作导读,每一本都是一堂大师阅读课。

评分

不错

评分

学术书籍!

评分

《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是引进格兰塔“大师读经典”系列的第一本。该系列由当代著名哲学家西蒙·克里奇利主编,齐泽克、理查德·刻劳特等撰写,注重阅读与入门的体验,首批书目包括海德格尔、尼采、柏拉图、莎士比亚、拉康等人的著作导读,每一本都是一堂大师阅读课。

评分

正版可让买 正版可让买 正版可让买

评分

好书,京东的书都是正版,很信赖

评分

海德格尔将他身为哲人的工作视同诗人,他打破现代哲学的僵局,开辟出一条思考和谈论人类存在的连贯之路,既不必将之简化为自然科学现象,也不必将之视作物质世界里幽灵般的精神,在这方面他胜过20世纪的任何一位思想家。马克·拉索尔此书带领我们通过海德格尔,重新思考我们在历史上的地位,进而索解人类存在的若干核心议题——真理、语言、人性和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