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进展》是每年一本的肿瘤学经典专著。以系统和病种为框架,以单篇文章为核心,由国内知名专家撰写分析某一领域新进展、热点、疑点和难点。文章不是一般的学术论文,作者均是肿瘤各个分支领域的知名专家,论述精辟而准确,有引领学科的作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头颈部肿瘤
碘-131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再分化治疗——路在何方?
术中放疗在头颈部放疗后复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晚期唾液腺癌的内科治疗
PET/CT在鼻咽癌中的应用
喉癌的外科治疗及综合治疗
有关《复发、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共识》
《复发、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共识》超声部分解读
呼吸系统肿瘤
2015年肺癌诊疗指南:共识和争议
生物标志物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诊疗
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热点与启示
小细胞肺癌中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
实体瘤疗效评价:能仅看实体吗?——伴特殊影像征肺癌疗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肺癌化疗相关贫血治疗的文献解读
现实世界的肺癌研究——“液体活检”在晚期肺癌精确诊断、精准治疗中的现状与挑战
明确突变的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程管理
NSCLC相关分子靶点的检测技术历史及发展
小细胞肺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肺鳞癌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基础研究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进展
肺癌基于外周血的“液态活检”研究现状及进展
肺癌免疫治疗的思考
抗血管生成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进展
复发性小细胞肺癌治疗:崎岖之路
EGFR-TKI耐药处理共识
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现状及挑战
乳腺肿瘤
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放疗——已知和未知
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进展
mTOR抑制剂在晚期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双靶治疗的得与失
年轻乳腺癌治疗最新进展
乳腺癌的辅助治疗进展和热点讨论——现状与未来
乳腺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
三阴乳腺癌的辅助和新辅助治疗:现状与未来
优化管理mTOR抑制剂使用造福晚期乳腺癌患者
转移性乳腺癌的局部治疗
晚期乳腺癌抗HER2最佳治疗策略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现状与未来
乳腺癌薪辅助化疗的进展和热点讨论——标准与挑战
P13K/AKT/mTOR信号通路在治疗进展期乳腺癌的应用
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治疗新进展
HER2阳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
食管肿瘤
中国食管鳞癌的发病及诊治特色
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术后辅助治疗进展
晚期食管鳞癌二线药物治疗的进展与思考
可手术食管癌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晚期食管癌需重新定义——个体化治疗新思考
胃肠肿瘤
晚期胃癌的化疗选择
后TOGA时代:胃癌HER2通路治疗困惑与未来
精准医疗时代的个体化结直肠癌辅助化疗
雾里看花?——外科医生眼中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
Ⅳ期胃癌的外科治疗——突破禁区
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术期放疗的考量要点
中国遗传性大肠癌的特征及诊治进展
GIST手术治疗: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优劣
通过患者临床数据研究指导胃癌诊治的经验分享
进展期胃癌的二线治疗进展
《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共识》更新解读——外科部分
胃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进展
PS评分差或伴有相对禁忌证的晚期胃癌姑息化疗策略
胃癌循环肿瘤细胞研究——机遇?或挑战?
胃癌转化性治疗是与非
胃肠间质瘤影像学临床研究进展
神经内分泌肿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多学科诊治经验分享
中国结直肠癌MDT规范的制定与推广
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现状与展望
新辅助化疗疗效欠佳胃癌患者的治疗策略
结直肠癌辅助治疗的今天和明天——中低位直肠癌围术期的规范化治疗
中国胃肠间质瘤病理诊断共识(2013年版)解读
GIST药物治疗:从生物学特征看治疗疗程合理性
胃癌免疫治疗进展
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中度复发风险胃肠间质瘤——一项多中心回顾性对照研究
规范的个体化治疗——Ⅱ/Ⅲ期结直肠癌的辅助治疗决策
胃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价的现状与出路
肝胆胰肿瘤
肝癌MDT团队的建设与多学科联合治疗策略——广东专家共识
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广东专家共识
肝癌循环肿瘤细胞研究进展
胰腺癌手术治疗的进展和争议
含奥沙利铂系统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
胆系肿瘤的系统治疗:从化疗走向靶向
Progression of Systemic chemotherapyr with oxaliplatin-containing regimens on advane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胰腺肿瘤读片技巧
胰腺癌的精准治疗:路在何方?
局限性胰腺癌放疗作用新认知
肝细胞癌分子靶向治疗的困境——从基础到临床
胰腺癌综合治疗新进展
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分析
血液淋巴系统肿瘤
套细胞淋巴瘤诊断治疗进展
TPO治疗淋巴瘤CIT的研究进展
DLBCL治疗现状及挑战
滤泡淋巴瘤标准治疗与探索
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瓶颈和挑战
其他ALK阳性实体瘤研究进展
成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诊疗进展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治疗经验分享
原发乳腺淋巴瘤
早期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龙象之争:是化放疗综合治疗还是单纯化疗?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我们将走向何方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探讨
淋巴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前景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预后模型和基于风险分层的治疗决策
妇科肿瘤
宫颈癌的放射治疗进展
DNA甲基化与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及临床恶性行为的关系
妇科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
宫颈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诊治现状
卵巢癌的靶向治疗——茫茫大海中找寻点点灯火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新进展
卵巢癌临床研究的新进展和展望
卵巢上皮癌治疗进展
复发性卵巢上皮癌靶向治疗进展
黑色素瘤
2015年ASCO黑色素瘤新进展——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外科治疗在黑色素瘤中的地位
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治疗新时代
黑色素瘤靶向免疫治疗的副作用处理原则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循环肿瘤细胞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应用和展望
晚期肾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新理念
骨与软组织肉瘤
2015年骨肿瘤NCCN指南更新解读与新进展
在骨巨细胞瘤中基于RANKL的原理循证研究
姑息治疗与营养治疗
标准流程指引下的肿瘤营养治疗
美沙酮在癌症镇痛中的临床应用
肿瘤相关恶病质的诊断与处理
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五阶梯治疗
营养不良的三级诊断
癌症患者生命末期姑息治疗计划
放疗与营养治疗
转化性研究与其他
P1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实体瘤研究进展
光动力疗法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
IDH1/IDH,基因突变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重要转化性研究对临床的启示
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声动力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酞菁光敏剂的临床应用——福大赛因注射液I期临床试验
靶向肿瘤FGF/FGFRs信号通路药物研究进展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二级预防的思考与对策
癌症过继细胞治疗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依维莫司临床安全性管理
浅谈大数据时代肿瘤临床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
前言/序言
201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进展:一场思想的盛宴,一场智慧的激荡 201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领域,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科学探索与临床实践的交织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可能。这一年,不仅仅是数据的累积,更是理念的革新,技术的突破,以及对生命不懈追求的有力证明。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这一年度中国临床肿瘤学发展脉络,为业内同仁提供一个集知识性、前瞻性、指导性于一体的深度参考。 一、 基础研究的深度掘进:洞察癌症的微观世界 2015年,基础研究的进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撑和创新灵感。在分子生物学层面,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组学”技术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研究人员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解析了多种中国高发肿瘤(如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的基因突变谱、信号通路异常以及微环境特征。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驱动基因和分子机制,更重要的是,它们为精准医疗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分子基础。 例如,在肺癌研究领域,EGFR、ALK、ROS1等靶点的耐药机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对大量耐药患者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科研人员识别出了一系列新的耐药突变,并据此开发出新一代的靶向药物,为部分耐药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同时,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如火如荼,在国内众多肿瘤类型中,尤其是在黑色素瘤、肺癌、肾癌等领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振奋,极大地拓展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范围。研究人员也深入探索了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标志物,如TMB(肿瘤突变负荷)、MSI(微卫星不稳定性)等,为实现免疫治疗的个体化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肿瘤微环境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肿瘤细胞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基质细胞、免疫细胞、血管以及细胞外基质等共同构建复杂的微环境。2015年,中国科学家在肿瘤免疫细胞浸润、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功能以及细胞外基质重塑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发现,这些微环境因素不仅影响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还可能调节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基于这些发现,一些新的治疗策略,如靶向微环境中的特定细胞或分子,也开始崭露头角。 二、 临床诊断的精益求精:提高早期识别与精准分型 精准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201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在诊断技术方面也迎来了多项重要进展。 在影像学方面,高分辨率CT、PET-CT、MRI等技术的应用更加普及,并结合先进的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算法,显著提高了肿瘤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能力。尤其是在早期肺癌、肝癌等筛查方面,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病理诊断方面,传统的形态学诊断依然是金标准,但分子病理的贡献日益突出。2015年,基因检测、免疫组化、FISH(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在中国临床的普及率大幅提升。对于肺癌,EGFR、ALK、ROS1等基因的突变检测已成为一线治疗前必备的检查;对于乳腺癌,HER2、ER/PR的检测至关重要;对于淋巴瘤,CD20、CD30等免疫标志物的表达分析,以及BCR-ABL、ALK等融合基因的检测,对于指导治疗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些分子标志物的检测,不仅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精确分型,还能够预测患者对特定治疗的反应,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 液体活检技术,如ctDNA(循环肿瘤DNA)检测,在2015年也逐渐进入临床视野。这项技术通过分析患者血液中的游离DNA,可以实现肿瘤的早期筛查、疗效监测、耐药监测和复发预警,为“无创”肿瘤诊疗提供了新的可能,尤其是在一些不适合进行组织活检的患者群体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三、 治疗策略的革新与优化:多学科协作下的精细化管理 2015年,肿瘤治疗的理念发生了深刻变革,从“千人一方”走向“一人一方”,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中国临床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成为肿瘤规范化诊疗的基石。 1. 手术治疗的微创化与精准化: 腹腔镜、胸腔镜、达芬奇机器人等微创手术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降低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还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例如,在早期胃癌、结直肠癌、肺癌等手术中,微创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常态。同时,术前新辅助治疗与术后辅助治疗的合理结合,也进一步优化了手术效果,降低了复发风险。 2. 药物治疗的靶向化与个体化: 靶向治疗在2015年继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EGFR、ALK、BRAF、HER2等靶点的口服靶向药物,以及针对VEGF、mTOR等信号通路的抑制剂,为不同肿瘤类型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新一代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更是克服了部分早期药物的耐药问题,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3. 免疫治疗的突破与拓展: 如前所述,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在2015年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这些药物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为许多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带来了希望。中国研究团队也积极参与了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并开展了多项针对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为免疫治疗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4. 放疗技术的精进与整合: 精准放疗技术,如IMRT(调强适形放疗)、VMAT(容积旋转调强放疗)、SBRT(立体定向放疗)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技术能够更精确地将放射剂量集中于肿瘤区域,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显著提高了放疗的疗效并降低了毒副作用。质子治疗等新兴放疗技术也开始在国内布局,为部分特殊肿瘤类型提供了新的选择。 5. 联合治疗的探索与优化: 2015年,多模式联合治疗的理念深入人心。靶向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联合,以及放化疗的联合等,都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多学科的讨论和个体化方案的设计,患者得以获得更优的整体治疗效果。 四、 癌预防与康复的重视:全生命周期的守护 除了疾病治疗,201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在癌预防和康复领域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1. 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 各地政府和医疗机构积极推广癌症筛查项目,尤其针对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有家族史者、长期暴露于致癌物质者等),开展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等常见癌症的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成为提高癌症生存率的关键策略。 2. 肿瘤流行病学与风险评估: 国内学者在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面持续投入,深入分析中国人群肿瘤的发病趋势、危险因素以及地域差异,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癌症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基因检测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也逐渐被认识,为高危人群的个体化筛查和预防提供了可能。 3. 康复治疗与生活质量提升: 肿瘤治疗不再仅仅关注疾病本身,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2015年,多学科协作的康复治疗模式得到推广,包括营养支持、运动康复、心理疏导、疼痛管理、姑息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减轻治疗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带瘤生存”。 五、 科技创新与国际交流:中国力量的崛起 201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领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和诊疗技术正在研发和临床转化中。同时,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同行分享经验,学习先进技术。中国在临床研究方面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显著提升,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在日益受到国际肿瘤学界的认可。 结语 201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领域犹如一艘巨轮,在科学的驱动下,乘风破浪,驶向更广阔的未来。本书正是这一年度中国肿瘤学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无数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的辛勤付出与不懈探索。通过对基础研究的深度掘进、临床诊断的精益求精、治疗策略的革新与优化,以及对癌预防与康复的全面关注,我们得以窥见中国肿瘤学在科学前沿的探索,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在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的道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更是对未来肿瘤学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启示。它凝聚着中国肿瘤学界的集体智慧,展现出中国在抗击癌症事业中的坚定步伐与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