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7 持戒与觉悟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7 持戒与觉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学诚法师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持戒
  • 觉悟
  • 学诚法师
  • 文集
  • 修行
  • 戒律
  • 禅修
  • 心灵成长
  • 佛教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80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118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1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推荐1: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莆田广化寺、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杂志主编——学诚法师第一部专业的开示文集,在佛教信众心目中威望极高。一代高僧与您面对面谈戒定慧三学。
  推荐2:
  内容通俗易懂,僧众皆宜。既有佛法的教理教义,又有结合现世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佛法诠释,将深奥庄严的佛学智慧化作口耳相传的浅显妙语,娓娓道来,十分亲切。
  学诚法师始终以一颗慈悲佛心为芸芸众生指引道路,召唤佛教徒与所有困惑迷茫的人,学习戒相,了达全面的开遮持犯,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推荐3:
  首部写给僧众的一套充满法喜的学佛修行指南。借助佛法的力量自觉发愿承担,开启智慧、通达、慈悲的人生。打开本书,沐浴“具幸福能量寺庙”龙泉寺的佛法智慧,拈花问佛,洞察世事,得到禅定、智慧。

内容简介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 07:持戒与觉悟》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七本。学诚法师教导我们“要学习戒相,了达全面的开遮持犯”“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诚法师还劝诫我们“要修习慈悲心,应懂得大家之间都是有关联的,这样才会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才会明白谁去做都是一样的,这才是菩萨发心。越是苦的、累的,乃至越有危险的事情,越是应该带头去做”。
  本书如同一位传递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够帮助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渴望修身养性的中老年人,开启内在智慧和慈悲,重拾一份热切的时代责任感,过上吉祥、喜乐、幸福、圆满的人生。
  

作者简介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主编等职务。

目录

I 章前语/ 006
略谈持好戒的几个因素/ 008
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上)/ 033
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中)/ 080
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下)/ 136
II 章前语/ 192
善用法门 趣正法城(上)/ 194
善用法门 趣正法城(下)/ 216







精彩书摘

  勿执勿舍勿畏怯,勤学依师戒不难
  在持戒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戒律精神,重在契理契机地防非止恶、自利利他。不能死执戒相,但也不能依着自己的妄情浅见而随意开通;更不能不管戒相、不思开遮、弃戒任行、无惭无愧。要持好戒,一方面要不断长养道心——皈依心、出离心、菩提心、持戒心;忆念戒体、积极持戒、忏罪改过;另一方面要认真学戒,清楚戒律的精神和内容,深入法体行相,通达开遮轻重,以及把握时方毗尼等。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个很难很难,其实不必畏怯,如明朝蕅益大师《重治毗尼事义集要》说:“凡未学戒者,多畏持戒之难,正坐不知戒法,妄生退委。若学此戒,始知如来大智,曲尽人情,开遮得所,守护非难。忆予初出家时,自恃根本清净,深畏琑屑行持,尚不肯受沙弥十戒,况复具圆!只因丛林随众,强受十戒。既而披览戒本,乃至备阅律藏,方信欲得自在无畏,必须精熟毗尼。毗尼未学,触途成滞。儒者云:不学礼,无以立。旨哉言也!”(卷第一)
  另外,经、律、论教导我们依着善知识来学戒持戒。《成实论》说:“善知识者,经中说以二因缘能生正见:一、从他闻法;二、自正忆念。所从闻法名善知识。问曰:若尔何故但说善知识耶?答曰:经中说:阿难问佛:我宴坐一处,作如是念,遇善知识则为得道半因缘也。佛言:莫作是语!善知识者,则为得道具足因缘。所以者何?生老病死众生得我为善知识,则于生老病死皆得解脱;又众生因善知识,则能增长戒等五法。”(卷第十四)《行事钞·师资相摄篇第九》说:“须依止人十种。《四分》云:一、和尚命终。二、和尚休道。三、和尚决意出界。四、和尚舍畜众。五、弟子缘离他方。六、弟子不乐住处,更求胜缘。七、未满五夏。八、不谙教网,文云:若愚痴无智者,尽寿依止。此约行教明之。《十诵》:受戒多岁,不知五法,尽形依止:一、不知犯;二、不知不犯;三、不知轻;四、不知重;五、不诵广戒通利。《毗尼母》:若百腊不知法者,应从十腊者依止。《僧祇》中四法:不善知法、不善知毗尼、不能自立、不能立他,尽形依止。九、或愚或智,愚谓性戾痴慢,数犯众罪;智谓犯已即知,依法忏洗,志非贞正,依止于他。十、不诵戒本。《毗尼母》:不诵戒人,若故不诵,先诵后忘,根钝诵不得者,此三人不得离依止。前之七人未满五夏,故须依止,若满不须。后之三人位过五夏,要行德兼备,便息依他。然五岁失依止,约教相而言,据其自行,终须师诲。律云:五分法身成立,方离依止。更通诸教,佛亦有师,所谓法也。如是广说。”(卷第一)《羯磨疏济缘记》说:“律云:弟子无师教授故,造作非法。佛言:当立和尚。……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意,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想,展转相敬重、相瞻视,正法便得久住。”(卷第三)
  四十卷《华严经》中说:“于善知识所,起不思议最极尊重心,生广大清净信解心,常念大乘,恒不舍离……一心系念随善知识。”(卷第九)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授,因为在学理论的时候,一般人容易拿着一个一个法类来套,套哪一个,最后都会被哪一个局限住,就出不去。持戒的时候非常注重一定要把哪几条戒持好,只要这几个,别的东西都不要了,很容易矫枉过正、出问题。如果以善知识作为自己所缘的境界,就是一个较好的转心力量。一般人靠个人去用功,这个心是很难转过来的。说要依法去行持,但是一般人往往行持不得力。比如说无常、暇满、皈依、业果、戒律等,虽然都知道,但内心无法真正相应。实际上它不是法,只是一种道理、文字。道理是写在文字里头,反过来说文字要说明这种道理;法是道理里边的一种境界;心如果无法契入到这种道理的境界当中去,就都只是在谈理。无论是学习戒律还是经论,它的核心就是在业、在人的心、在意乐方面的相应。一般人的意乐不容易跟法相应,因为法是在自己经验世界之外的,是死的道理。但容易将眼前活生生的善知识的意乐变成自己的意乐、以师心为己心,自己的意乐再变成自己的身语行为,就容易持好戒,就容易与佛法相应。如《中阿含经》说:“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弥醯!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得所可说圣有义,令心柔软,使心无盖,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渐损、说不乐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燕坐、说缘起,得如是比沙门所说,具得,易不难得。”(卷第十)
  很多出家人的学修走不上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如理地依止善知识。具体表现是,在一般情况下,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他会听善知识的话,而在很重要的事情上面,他会听自己的。可能表面上他是在听善知识的,实际上他问善知识一个跟自己内心相应的点的时候,他会认为说:你说的是对的,因此实际上他听的还是自己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要听别人的话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一切有情轮回的总根本是有“我”,因为是“我”在认识,所以都是在轮回。要让“我”一点一点地淡化,用佛法一点点去净化。这与无始劫以来的认识作用是相反的,这是很难受的事情,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一般人从无始以来,一切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学佛法就是要扭转过来,不以“我”为中心,而以三宝为中心,以善知识为中心,来改变自己的知见,并进一步去改变自己的行持。
  如果只是依着自己对于佛法的一点片面的认识,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五年下去,我们的修行就会出偏差。一旦修偏了,要调整过来不是很简单的。比较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偏智慧的人。就是喜欢安静,不喜欢跟人接触。不管他看经也好,打坐也好,念佛也好,修得久了,内在的东西往往偏于理,偏于理最后行不通,行不通就不容易再修。另一种情况是悲增上的人,偏于事。成天干活,成天与人接触,就往往很散乱。时间长了,内在没有力量,也干不下去,这是两个不同的极端。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可以说,上求佛道是静中修,下化众生是动中修。悲增上的人以下化众生为主,智增上的人以上求佛道为主。上求佛道的目的是成佛度众生,成佛的前提也要积资粮。资粮要在哪里积呢?要在一切众生的份上去积。如果我们只偏重于静中修,修到最后,佛法脱离了众生。佛法脱离了人群,就失去真正意义。佛法本身要面对法界所有众生——六道的众生都要面对,如果把自己和众生隔离,那本身就不是佛法。
  我们的偏见偏习,善知识会很清楚。世俗常人都会旁观者清,何况大乘善知识?所以依止大乘善知识,能帮助我们认识和突破偏见偏习,所学、所修、所做就容易顺应佛法正道,特别能在现实社会中持好以别解脱戒为初基的大乘三聚戒,进而修学大乘定慧,进趣菩提,住持正法。
  如何依止善知识呢?还要依法循戒来作依止。持戒和依师相辅相成、展转增上。如《四十二章经》说:“佛言:弟子去离吾数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侧,意在邪,终不得道。其实在行,近而不行,何益万分耶?”儒家《论语》也说:“君子易事而难说(悦)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行事钞·师资相摄篇第九》说:“和尚、阇梨有非法事,弟子不得粗语如教诫法,应软语谏师:应作是,不应作是。若和尚不受语者,应舍远去。若依止师,当持衣钵出界一宿还。若和尚能除贪等三毒,此名醍醐,最上最胜,不得离之。余广如后。《五分》中,若师犯僧残,求僧乞羯磨,弟子应扫洒敷座、集僧、求羯磨人……若比丘不謟幻伪,不欺诳;信心、惭愧、精勤、正念,心存远离;深敬戒律,顾沙门行;志崇涅槃,为法出家。如是比丘应当敬授(敬念而教授),由能修梵行,能自建立故……请师法,前已明之。今重论意有四:一、作请彼摄我,我当依彼慈念矜济;二、取道法资神,乞令教授,行成智立;三、自申己意,我能依止,爱敬如父;四、能遵奉供养,惭、愧二法在心。必具此四,可得请他;违此悠悠,徒费无办。”(卷第一)
  ……

前言/序言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7:持戒与觉悟 《持戒与觉悟》并非一本单纯的戒律讲解手册,更非一套死板的修行规范。它所呈现的,是学诚法师在理解佛教戒律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生活与个体心灵困境,所进行的深刻阐释与智慧引导。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尤其是对佛法有初步了解,并渴望在生活中实践佛法、提升生命品质的仁者,建立一个清晰而易行的持戒观,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内心的觉悟与自在。 一、 戒律的现代意义:为何要持戒?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对“戒律”存在误解,认为它们是过时的、束缚人性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教条。学诚法师在此书中,首先拨开了这层迷雾。他指出,戒律的本质并非“不准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得更好”,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内在欲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造恶业,不增烦恼,不失本心。 防护的盾牌: 戒律如同防护盾,帮助我们抵御外界的诱惑和内心的贪嗔痴慢疑。在这个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时代,诱惑无处不在,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迷失。持戒,就是为自己的心灵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不被外界的声色犬马所迷惑,不被无谓的欲望所裹挟。法师强调,持戒不是压抑,而是智慧的选择,是为了保护我们免受不必要的痛苦。 心地的净土: 戒律更是内在的修炼,是净化心地、培养善根的沃土。每一次持戒的实践,都是一次对自我的审视和修正。它引导我们从粗糙的、破坏性的行为模式,转向精微的、建设性的身口意行。当我们的行为符合戒律的要求,内心的烦恼便会逐渐减少,心灵的空间也会变得更加清净、明朗。这种内心的宁静与洁净,是通往觉悟的基础。 智慧的显现: 戒律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智慧紧密相连。法师在书中深入剖析,戒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到业力法则的真实不虚,认识到凡夫的局限性,从而生起出离心和求道的决心。当一个人真正理解了持戒的意义,便不再是出于恐惧或盲从,而是发自内心地生起对善法的希求,对解脱的向往。这种由戒生定的过程,最终会导向智慧的显现。 和谐的基石: 佛教的戒律,无论是五戒、十善,还是更细致的戒条,都蕴含着人际和谐的智慧。它们教导我们要尊重生命,不杀生;要诚实守信,不妄语;要懂得取舍,不偷盗;要避免邪淫,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要远离酒毒,保持清醒。在当今社会,许多矛盾和冲突,都源于个体缺乏对戒律的遵从。法师在此书中,通过对戒律的解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 二、 戒律的实践:如何持戒? 理解了戒律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切实地实践。学诚法师在《持戒与觉悟》中,以其一贯的悲心与方便善巧,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 法师并非要求读者立刻成为戒律的“完美执行者”。他鼓励从最基础的戒律开始,例如五戒。每一个戒条,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实践点。比如,不杀生,可以从不浪费食物、不伤害小生命做起;不妄语,可以从不散布谣言、不虚报夸大做起。重要的是发心,和不断地自我提醒与修正。 以正念为导引,觉察身口意: 持戒的关键在于“觉察”。学诚法师在书中反复强调正念的重要性。在每一个行动之前,在每一个念头升起之时,都能运用正念去审视:这个行为是否符合戒律?这个念头是否会导向恶业?通过正念的训练,我们能够逐渐减少无意识的造业,培养有意识的善行。 不落入偏执,保持善巧: 戒律的实践并非是僵化的、机械的。法师也引导读者,在理解戒律精神的前提下,运用方便善巧。例如,对于“不饮酒”的戒律,可以理解为不饮用会扰乱心智、带来过失的饮品,而不仅仅局限于酒。关键在于把握戒律的根本宗旨,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清净心。 依靠善知识,共修精进: 法师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鼓励读者寻找善知识,参与共修,在道友的鼓励与监督下,共同精进。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能够极大地助益持戒的实践。同修之间的互相提携,可以避免独自修行的孤单与懈怠。 将持戒融入生活,而非割裂: 最关键的一点是,持戒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而应是融入生活的自然状态。它不是在寺庙里才需要遵守的规则,而是在工作中、在家庭中、在与人交往的每一个瞬间,都能够运用的智慧。法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在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灵活而坚定地实践戒律。 三、 觉悟的阶梯:戒律如何导向觉悟? 《持戒与觉悟》的核心,在于阐明戒律并非终点,而是通往觉悟的阶梯。学诚法师将戒律的实践,与佛法的核心智慧——如实知见,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不造恶”到“不生恶”: 最初持戒,可能是为了避免恶果,是一种“不造恶”的行为。但随着持戒的深入,我们开始体会到,烦恼的根源并非外境,而是内心的贪嗔痴。真正的觉悟,是能够“不生恶”,即在烦恼升起之初,便能将其化解,不让它滋生蔓延。这种由“不造恶”到“不生恶”的转变,是戒律深化功用的体现。 戒定慧的次第: 法师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戒定慧”三学的重要性。持戒是基础,它帮助我们收束散乱的身心,培养定力。由定生慧,当我们心念专注、清净时,便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事物的真相,看破虚妄,生起般若智慧。觉悟,正是建立在坚固的戒律和深厚的定力之上。 看破无常,减少执着: 戒律的实践,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世间的无常。因为不守戒,我们造下恶业,带来痛苦;因为守戒,我们减少痛苦,体验到宁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一切现象都在不断变化,执着于任何事物,都会带来烦恼。戒律帮助我们放下不当的执着,以更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 培养慈悲心,利益众生: 随着戒律的深入,内心的贪欲、嗔恨等烦恼逐渐淡化,慈悲心便会自然增长。学诚法师认为,持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起慈悲,并以慈悲心去利益一切众生。觉悟并非是孤立的个体解脱,而是与众生同体的智慧。当一个人真正觉悟,便会生起无量的慈悲,积极地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努力。 从“受持”到“化用”: 最终,觉悟的境界,是将戒律的精神完全融入生命,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模式,而非刻意去“受持”的规则。法师在书中,引导读者从模仿走向创造,从遵守规则到化用规则,最终达到“无法而无不法”的自由境界。这是一种超越戒律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恰恰建立在对戒律深刻的理解与实践之上。 《持戒与觉悟》是一本充满智慧与关怀的著作。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贴近生活、深入人心的修行指南。学诚法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实践经验,为每一位渴望提升生命品质、寻求内心安宁的读者,点亮了一盏明灯。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与实践,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在持戒的过程中,逐步开启内心的觉悟之门,获得真正的自在与解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是一次心智上的“大扫除”。法师对“持戒”的理解极具现代性,他将传统的戒律与现代人的心理困境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具有了极强的当代价值。其中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不妄语”和“不恶口”的论述,尤其让我感同身受。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很容易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口出恶言或散布虚假信息,这本书清晰地指出了这些行为对自他双方造成的深远伤害,以及如何通过持戒来培养慈悲的语言习惯。而关于“觉悟”的描述,则像是一张清晰的地图,标示出了从迷惘到清醒的路径。它强调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日积月累的熏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自洽且高度实用的修行系统,适合所有渴望提升生命品质、寻求内在安定的有缘人仔细品读和反复思量。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我完全是被它标题中“觉悟”二字所吸引,毕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时代,谁不渴望一种真正的觉醒呢?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对“觉悟”的想象。它没有提供什么神奇的捷径或速成法门,而是脚踏实地地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法师的笔触细腻入微,他仿佛能够洞察每一个修行者在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惑与挣扎。我特别欣赏他对“持戒”一词的重新定义,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禁忌”,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选择更健康、更清净的生活方式。这种积极的视角极大地激发了我去实践的动力。书中的很多案例都贴近生活,让我能清晰地看到,即便是微小的起心动念,也与最终的觉悟息息相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内在梳理,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了前所未有的觉察力。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法师文集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或晦涩难懂。然而,《持戒与觉悟》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论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高层次的佛法对话现场,法师的思辨能力和对经典的融会贯通令人叹服。他总能从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中,提炼出深刻的佛法哲理。特别是关于“正念”的阐述,让我理解到,真正的持戒,是从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呼吸中保持觉察。这种将宏大教义落实到具体实践层面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它不是让你逃离世界,而是教你如何在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醒。对于那些希望深入探究佛法核心精髓,又不想被繁复术语困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的明灯。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缓慢而持久的,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我的世界观正在被重塑。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持戒”有所了解,无非就是不杀生、不偷盗等基本准则,但法师深入剖析了“心戒”的重要性,即管理好自己的烦恼心和妄想心。这种由内而外的约束和规范,比任何外在的约束都更为有效和根本。书中探讨的“觉悟”并非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对当下真实状态的全然接纳与洞察。我发现自己开始减少不必要的争辩和内耗,因为我明白了,每一次情绪的波动,都是一次对戒体的松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有力,不带丝毫的煽情或夸张,完全是基于对真理的体悟而发出的声音。它让我开始真正重视起内在的修行工程,而非仅仅追求外在的表象和名相。

评分

这本《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7:持戒与觉悟》实在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佛教的戒律有些高深莫测,像是遥不可及的清规戒律,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持戒”的真正含义并非束缚,而是一种解脱的智慧。法师的文字如清泉般洗涤心灵,他用极为平实却又深刻的语言,将复杂的佛法道理阐释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关于“戒、定、慧”三学的阐述,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变成了指导日常生活的实用工具。例如,书中提到持戒是定力的基础,而定力则是觉悟的阶梯。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建议运用到日常的静坐练习中,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心更容易安定下来,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被外界的琐事牵着鼻子走。这本书不仅仅是佛学理论的汇编,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身边耐心引导,让人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安顿身心的角落。读完之后,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更加清明、更有力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评分

师父的书,要好好学

评分

好书,内容耐人寻味,值得一读~

评分

满意

评分

师父的书,要好好学

评分

感恩,非常喜欢

评分

好书,内容耐人寻味,值得一读~

评分

感恩,非常喜欢

评分

感恩,非常喜欢

评分

师父的书,要好好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