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莲邦:中国净土宗纪实

极乐莲邦:中国净土宗纪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丕谟 著
图书标签:
  • 净土宗
  • 佛教
  • 中国佛教
  • 宗教文化
  • 莲邦
  • 净土信仰
  • 纪实文学
  • 佛教文化
  • 信仰
  • 修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560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69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佛门各宗种,净土宗以一句“阿弥陀佛”的方便法门,影响大、流传广。《极乐莲邦:中国净土宗纪实》从净土宗代大师慧远一直写到近代大师印光,以人物为中心,旁及经典、教义、修持事例、寺庙等等,以生动的历史故事,记录下大师的行迹与传奇,阐释了中国佛教文化的源流传承与精髓魅力。史料扎实,具有可读性。

作者简介

  洪丕谟(1940—2005),浙江宁波人,被学术界誉为“奇人”“江南才子”“上海滩上一枝笔”,曾任华东政法学院文学院文学与法研究所所长、华东政法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一届学术委员、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香港中医专业学院客座教授。他还是一位勤奋的多产作家,一生创作撰写了百余部、2000万字文史方面的作。

目录

净土宗开天辟地第一代祖师慧远
净土宗先驱人物昙鸾大师
玄中寺道绰弘法
净土宗实际创始人善导
衡山弥陀寺承远大念佛
五会念佛道场的开创人法照
与善导、少康异时而化的慧日
净土第五代祖师少康其人
祥净双栖级大师延寿
净行社省常修净业
开“禅之净土”“净土之禅”的中峰
一笔笔勾销尘世俗事的袜宏
智旭要弄清宇宙和人生的真谛
行策在普仁院大弘净法
撰《劝发菩提心文》的实贤
资福寺际醒开演净土宗风
近代净土宗大师级人物印光
附卷
一、净土宗的修持
二、净土宗奉持的经典
三、当今国内净土宗大道场

前言/序言


极乐莲邦:中国净土宗纪实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净土宗的深度探索,它并非简单罗列教义,而是以历史的厚重、文化的交融、人物的鲜活、仪轨的庄严,勾勒出这一佛教宗派在中国绵延千年的发展脉络。本书旨在呈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净土宗,让读者理解其如何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又如何影响着无数信众的心灵。 第一章:源起与本土化:净土法门如何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 净土宗,其核心在于信愿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然而,这一看似简单的信仰,在中国却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孕育与发展过程。本书的第一章将追溯净土信仰的早期萌芽,从汉传佛教初传时期,印度净土思想如何伴随着经典传入中国,到早期译经僧人如支娄支、竺法护等人对净土经典(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的翻译与传播。 我们不只关注经典本身,更将深入探讨这些经典的翻译是如何契合中国人的文化语境。例如,《无量寿经》中关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宏大愿景,以及极乐世界的庄严美好,如何回应了中国人对理想国度的渴望,以及对往生解脱的深切期盼。同时,本章也将分析早期净土思想与中国本土哲学思想,如道家“清静无为”、“长生不老”的观念,是否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与融合。这种本土化的过程,是净土法门能够在中国获得广泛接受的关键。 第二章:高僧辈出:塑造净土宗思想与实践的巨匠们 一个宗派的辉煌,离不开那些具有远见卓识和深厚修为的祖师大德。本书将重点介绍几位对净土宗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物。 昙鸾,被誉为净土宗的“始祖”。他早年研习道家,后受慧远大师感召,转入佛门,精研净土。本书将详细阐述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这不仅是对世亲菩萨《往生论》的注释,更是净土思想在中国本土化的重要里程碑。他提出了“他力”与“自力”的辨析,强调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无边功德,为后世净土宗的“他力”思想奠定了基础。我们将深入剖析他如何将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智慧与中国人的“感应”观念相结合,形成既具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净土思想。 道绰,昙鸾的弟子,净土宗的“二祖”。道绰大师在佛教末法时代背景下,深刻认识到往生净土的紧迫性与优越性。他所著的《安乐集》被视为净土宗的另一部重要经典,系统中阐述了“难易二道”的理论,确立了净土宗“易行道”的地位,即通过信愿持名,即可往生极乐,为广大根机浅劣的众生指明了一条可行的解脱之路。本书将解析道绰大师如何将念佛法门普及化,如何通过宏大的讲说与劝化,使得净土信仰深入人心。 善导,道绰的弟子,净土宗的“三祖”,也是净土宗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最为圆融深邃,被誉为“长安柳公示念佛”。他对阿弥陀佛“五劫思愿”的解释,以及对“往生正因”、“往生业”的界定,都极为精辟。特别是他提出的“专修念佛”理论,主张以信愿为导向,持名念佛作为核心,排除杂行,一心求生净土。本书将详细解读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疏》,分析其“拣非拣”的念佛方法,以及他对“真实念佛”的强调,如何成为后世净土宗修行的圭臬。 此外,本书还将简要提及法照、少康等对净土宗传播和发展做出贡献的祖师,展现净土宗发展历程中群星璀璨的景象。 第三章:仪式与生活:净土宗的修行实践与文化印记 净土宗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其深邃的教义,更在于其融入日常生活的修行实践。本章将细致描绘净土宗的各种仪式,以及这些仪式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中。 念佛仪轨是净土宗最核心的修行方式。本书将解析不同时期、不同传承的念佛仪轨,从早期的散念、坐念,到后来的“声闻念佛”、“默念”,以及寺院中规整的“早晚课”、“佛七”等。我们将深入探讨“持名念佛”的功德,以及如何通过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与佛陀的慈悲愿力相契合。同时,也将介绍净土宗的“观想”念佛,即观想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象,以及阿弥陀佛的慈悲形象,以加深信众的信愿。 佛事活动是净土宗在社会层面最直接的体现。本书将聚焦于净土宗在中国的各种佛事活动,例如施饿鬼(《七月半》)、往生仪式、水陆法会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法会如何融合了佛教的慈悲济世精神与中国民间对祖先的追思与祭祀,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鬼神、人与佛陀的重要媒介。特别是在丧葬仪式中,净土宗的往生观念如何成为家属的精神慰藉,以及如何通过佛事活动为亡者祈福,助其往生净土。 寺院生活是净土宗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将走进历史上的净土宗著名寺院,如庐山东林寺、长安香积寺、杭州灵隐寺等,了解僧众的日常修行,以及这些寺院如何成为净土信仰的传播中心。本章还将探讨净土宗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净土宗的艺术表现,包括壁画、造像、经卷插画等,如何展现极乐世界的庄严美好,以及阿弥陀佛的慈悲形象,成为大众直观感受净土信仰的窗口。 第四章:净土与世间:社会层面的影响与演变 净土宗并非仅仅局限于寺院的象牙塔,它以其易于理解和实践的特性,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并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民间信仰层面,净土宗的弥陀信仰与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如对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的崇拜,以及对神仙的追求,存在着复杂的互动与融合。本书将探讨净土宗如何为民间信仰提供了一个更为系统和圆融的解脱框架,而民间信仰也为净土宗的普及提供了广泛的土壤。例如,民间对“西方三圣”的虔诚膜拜,以及对“送子观音”等形象的喜爱,都与净土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社会伦理方面,净土宗强调的“慈悲”、“平等”、“因果报应”等理念,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因果的劝诫,净土宗倡导人们行善积德,远离恶业,这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框架。本书将分析净土宗如何通过劝人行善,回向往生,将个人的解脱与对众生的慈悲相结合。 艺术与文学的领域,净土宗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唐代的壁画,到宋代的绘画,再到明清的小说(如《西游记》中对西天极乐世界的描绘),都可见净土宗思想的深刻影响。本书将选取一些典型的艺术作品和文学片段,分析它们如何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和画面,将净土宗的教义和信仰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第五章:现代的回响:净土宗在当代中国的传承与发展 历经千年的风雨,净土宗依然在中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本章将关注净土宗在现代中国的传承与发展。 寺院的复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佛教寺院得到了恢复与重建,净土宗寺院也重新焕发了生机。本书将介绍当代净土宗寺院在弘法、慈善、文化传承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它们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与需求。 居士林的兴盛,当代净土宗的实践,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居士林的活动中。本书将探讨居士们如何将净土信仰融入到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如何通过念佛共修、慈善义工等方式,实践净土法门。 学术的研究,净土宗在当代也迎来了新的学术研究热潮。本书将梳理当代学界对净土宗在历史、哲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净土宗如何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 挑战与未来,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在新的时代都会面临新的挑战。本书将探讨净土宗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应对世俗化、商业化等问题,以及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传播净土信仰。同时,也将展望净土宗在中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以及它如何继续为信众提供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极乐莲邦:中国净土宗纪实》,它不仅仅是对一个佛教宗派的梳理,更是对中国文化、历史、哲学以及无数个体的生命体验的深刻洞察。本书将通过详实的史料、生动的人物故事、细腻的文化分析,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立体、充满智慧的中国净土宗。它是一次对心灵家园的追寻,一次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没有采取传统的编年体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巧妙地以几个核心议题作为锚点,串联起整个宗派的兴衰与流变。每一次主题的转换,都像是推开了一扇新的门,让我得以窥见净土信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上的争议与分歧时所展现出的平衡和克制,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清晰地勾勒出思想张力之所在。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单调的宗教史,焕发出极大的活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信仰”这一复杂的人类现象有了更具层次感的理解,它不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活生生、不断适应时代变迁的文化生命体。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对“人间性”的关注。许多宗教史著作往往侧重于宏大的政治背景或教义的完美性,但这部作品却将笔触伸向了那些在苦难中寻求慰藉的普通信众。作者细致描绘了在战乱、瘟疫、饥荒面前,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何成为支撑无数生命走下去的最后稻草。这种对信仰在个体生存挣扎中的功能性描绘,让冰冷的教理变得温暖而真实,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它提醒我们,宗教的最终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其形而上的完美,而在于它对现实生命困境的有效抚慰和支撑,这份人文关怀,读来令人动容。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样题材的书抱持着一丝谨慎,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泥潭。然而,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是了得,他成功地架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深奥的佛学理论与普通读者的认知世界。那些关于阿弥陀陀佛愿力、往生净土的阐释,被解释得清晰明了,甚至带有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美感。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本土民间信仰是如何与净土教义相互渗透、彼此塑造的过程描写得入木三分。这种文化交融的描写,揭示了中国佛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本土文化有机体之中的事实,展现了极强的文化洞察力。

评分

从装帧到排版,这本书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气质,与它所承载的内容相得益彰。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注释详尽而准确,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守,为全书提供了不可动摇的基石。但真正的精彩在于,这份严谨没有成为阅读的负担,反而像是为读者提供了一张高质量的地图,引导我们安全地探索思想的深处。它不是那种读完即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佳酿。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沉思许久,回味那些关于生命、时间和解脱的议题,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洗涤了一番,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笔触之细腻,宛如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学家,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穿梭,却能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那些遥远而庄严的佛教思想娓娓道来。它不仅仅是对某一特定宗派历史脉络的梳理,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作者似乎深谙,要真正理解净土法门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扎根与演变,就必须超越单纯的教义阐述,去触摸那些信仰者在尘世喧嚣中所寻求的安宁与慰藉。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带入到古代僧侣们清苦的修行生活场景中,感受他们对“他力”的全然托付,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是极其震撼的。书中所引用的文献资料考证得极其扎实,但行文却丝毫不见学究气的滞涩,反而充满了对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切关怀,让人在领略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评分

henhao

评分

非常喜欢

评分

简单翻了下,还行吧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速度很快!下雨也送来了!感谢师傅!

评分

简单翻了下,还行吧

评分

henhao

评分

简单翻了下,还行吧

评分

此书可视作了解净宗源流的入门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