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三大传统的逻辑史和数理逻辑史上有一批影响深远、恒久流传的课题,诸如亚里士多德的直言三段论和模态三段论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论、麦加拉-斯多阿逻辑和欧洲中世纪逻辑对现代逻辑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从现代逻辑观点看《周易》和《墨经》,有哪些令人惊叹的成果?中国名辩逻辑和印度因明有哪些辉煌成就?中国老一辈现代逻辑学家金岳霖、沈有鼎和王宪钧等对现代逻辑的发展有何开创性贡献?我们应当用何种方法研究世界三大传统的逻辑史?公理学、逻辑演算和集合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20世纪梳理逻辑三大成果和三大学派怎样推动了现代逻辑突发猛进的发展?这些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等,对于这些课题本书均给出了别开生面的创新性答案。
张家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1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留校攻读哲学系数理逻辑专业研究生。1965年8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2002年1月5日退休。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现任中国逻辑学会名誉会长和监事长,《逻辑学研究》杂志顾问。其学术成就入选《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哲学卷》(第三分册)。
自 序
西方逻辑史论
亚里士多德直言命题理论的现代解析
亚里士多德直言三段论的本来面目
亚里士多德的关系理论探究
亚里士多德对“偏好”如是说
亚里士多德模态命题理论的现代解析
亚里士多德模态三段论的本来面目
论亚里士多德的排中律疑难
麦加拉-斯多阿逻辑
从现代逻辑观点看中世纪彼得的语言逻辑理论
中世纪的模态命题逻辑系统S及其与路易斯S3系统的比较研究
归纳法和古典归纳逻辑发展史
数理逻辑史论
公理学的历程
逻辑演算简史
从素朴集合论到公理集合论
罗素的逻辑主义及其在数理逻辑史上的地位
评数学基础中的直觉主义学派
论希尔伯特的元数学纲领及其哲学意义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其内容、方法和意义
塔尔斯基真之不可定义性定理——兼论其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关系
可计算性理论的奠基
论沈有鼎悖论在数理逻辑史上的地位
中国逻辑史论和因明论
中国哲学中的逻辑和语言
从数理逻辑观点看《周易》
论《墨经》中侔式推理的有效式
荀子的名辩逻辑
两汉至近现代时期中国名辩逻辑的主要成就
论金岳霖先生的《逻辑》
论沈有鼎的两个公孙龙假说
沈有鼎型的认知逻辑系统KBT
王宪钧先生对中国数理逻辑发展的贡献
从现代逻辑观点看印度新因明三支论式
评陈那新因明体系“除外命题说”
附录
附录一 张家龙论著目录
附录二 张家龙(《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哲学卷(第三分册)》条目)
自 序
我的研究工作涉及逻辑与哲学诸领域:传统逻辑、西方逻辑史、数理逻辑史、现代逻辑系统的构建、中国逻辑史、因明、现代西方哲学和逻辑哲学等。我的学术成就概览有幸入选钱伟长总主编、汝信主编的国家重点图书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哲学卷》(第三分册)。 钱伟长在“总序” 中说:“《概览》纸书预计收录数千名海内外知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秉承他们在内忧外患中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执著、赤诚的爱国传统,激励后人见贤思齐、知耻后勇,在新世纪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人类的知识创新而奋发有为。” 为了更好地达到钱伟长先生提出的目标,我首先编了这部《逻辑史论》,作为我在西方逻辑史、数理逻辑史、中国逻辑史和因明等领域学术成就的“详览”,希望能对年轻的逻辑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至于我在逻辑与哲学其他领域学术成就的“详览”, 容日后有机会再编吧!
最后,以一首《我的墓志铭》结束本序:
他蒙爱智之神垂青,
一生在逻辑与哲学诸领域徜徉。
他没有虚度年华,
也没有碌碌无为。
他一生追求淡泊和宁静,
坚守正直和善良。
张家龙
2016年9月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干面胡同宿舍
我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那些细微的语义变化和论证路径的转向。作者对文献的掌握程度令人叹服,引用恰到好处,既展现了学术功底,又不会让非专业读者感到压力山大。尤其是在梳理近现代逻辑学派在数学基础危机中的角色时,那种精确描绘出概念是如何在焦虑中被重塑的过程,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智力冒险。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在口头上炫耀几个术语的速食读物,它更像是一场需要投入精力的深度对话,它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你对“严密性”和“有效性”的理解标准。合上书卷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踏实的力量,仿佛我的思维底座被重新打磨过,更加坚实和具有弹性。
评分这本作品的宏大叙事结构,着实令人震撼。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带领我们穿越了逻辑思潮的迷雾海域,从萌芽到成熟,再到后来的分流与重塑。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非形式逻辑”在近现代兴起过程的梳理,那种对新兴挑战的回应和吸收能力,体现了逻辑本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不再仅仅是数学和哲学内部的事务,而是渗入了语言学、认知科学的讨论中。我特别注意到了作者在处理不同思想家之间继承与批判关系时的审慎态度,他避免了将任何一位巨匠塑造成孤立的偶像,而是将其置于绵延不绝的对话之中。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部著作充满了内在的辩证张力,读起来酣畅淋漓,绝无死水微澜之感,反而让人时常停下来,反思自身思考习惯中的盲点。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超越了纯粹的知识罗列,而深入探讨了“逻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社会根基。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如何反作用于逻辑构建的分析,极为精妙。比如,他探讨了特定社会阶层对形式化推理的偏好,以及这种偏好如何影响了学术共同体的权力结构。这种社会学的切入点,为原本可能显得过于抽象的学科历史增添了人间的烟火气和现实的重量。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醒:任何一套看似永恒不变的思维工具,都是在特定历史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产物,它们服务于特定的目的,也必将被新的目的所取代或修正。这种历史的相对性视角,使我对“真理”的追求也多了一层谦逊。
评分说实话,我对哲学史的阅读一直抱有一种敬畏,总觉得那些深奥的词汇是横亘在理解与我之间的巨大鸿沟。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即便是在讲解那些晦涩难懂的中古经院逻辑时,作者也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和贴近现实的案例来做支撑。这绝非肤浅的简化,而是一种高超的阐释技巧。例如,他对“三段论”在不同历史阶段应用局限性的分析,就极具启发性,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公式,而成了人类试图理解世界的工具箱中的一个具体器皿,展示了其辉煌与局限。读完关于那个特定时期的章节,我感觉自己对“论证”这件事的理解维度一下子被拓宽了,不再只关注结论的对错,更关注推理的形态是否适应了那个时代的心智需求。这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那种沉郁而厚重的质感,仿佛预示着一场思想的漫长旅程。初翻阅时,我本以为会陷入枯燥的年代梳理之中,但很快,作者对“逻辑”这一概念的界定与演变,便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他没有将逻辑视为一种僵硬的规则集,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洪流中,观察它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获得新的生命力与解释框架。尤其是对古希腊逻辑学派的论述,那种对思辨过程的细致描摹,让人仿佛能亲历苏格拉底的辩论场,感受到那种纯粹的理性光芒如何被小心翼翼地雕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概念更迭时的那种张力,他没有简单地将之归结为“进步”,而是揭示了每一次范式转换背后复杂的哲学动因和社会需求。那种洞察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喜悦,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层被时间掩盖的智慧之纱。
评分印刷很好
评分印刷很好
评分比较满意,一次并非不愉快的购物体验。
评分比较满意,一次并非不愉快的购物体验。
评分送货很快,服务好,内容也不错
评分比较满意,一次并非不愉快的购物体验。
评分送货很快,服务好,内容也不错
评分比较满意,一次并非不愉快的购物体验。
评分没有别的选择,随便看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