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性的歙硯鑒賞專著,認識歙硯和瞭解歙硯的必讀物。
書中收錄瞭二百餘方曆代歙硯精品,絕大多數為首次公開發錶。
一代大師,被稱為“中國的人間國寶”。
一部佳作,傳承著歙硯的韆年文化。
歙硯,又稱龍尾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産自江西婺源龍尾山,迄今已有一韆二百多年的曆史。北宋書法四大傢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對歙硯做過極高的評價,此後曆朝曆代的文人雅士對歙硯也無不喜愛與贊美。
韆餘年來,曆史的發展與歙硯的嬗變相互交輝,不同時期的文化與審美意識,在歙硯上都通過雕刻技藝和造型紋飾而留下瞭清晰的印跡,歙硯的發展也摺射齣人類文明的進步。本書作者鬍中泰與歙硯相伴走過三十餘年,他將這些年對歙硯發展的認識與感悟重新整理編著此書。書中收錄瞭二百餘方曆代歙硯的精品彩圖,完美概述瞭歙硯的曆史沿革,呈現齣各類品種的紋理特徵,剖析瞭變化多樣的雕刻造型。此書為讀者在認識歙硯和瞭解歙硯方麵架起一座橋梁,是國內專業性的歙硯鑒賞專著。
鬍中泰,江西婺源人,教授級工藝美術師,龍尾硯研究所所長,曾任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第五屆中國文房四寶協會高級顧問。
鬍中泰善書畫,工金石,尤精於刻硯。從事歙硯雕刻、研究工作三十多年,硯雕作品曾獲中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金奬”,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奬“金奬”;被選作國傢禮品,被海內外博物館和個人收藏。齣版個人作品集《硯裏硯外》,編著《中國名硯鑒賞》《中日交流硯作集》《中華文房》《龍尾硯》《歙硯的鑒彆和欣賞》《中國石硯概觀》《歙硯賞鑒》《歙硯新作集》等書籍。曾應邀赴日本等地開展講學和學術交流活動。2012年獲“中國歙硯傳承特彆貢獻奬”和“2012年度中國工藝美術典型人物”稱號。
中央電視颱、鳳凰衛視、東南衛視、江西衛視,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江西日報、美國僑報等對其人其藝均有報道,日本《辰野新聞》稱其為“中國的人間國寶”。
前 言 1
第一章 歙硯之前硯的概況 5
第一節 硯的早期形式 8
第二節 漢代硯的確立和對硯産生年代的思考 10
第三節 唐宋時期的硯及以後硯的發展 13
第二章 歙硯的由來 19
第一節 歙硯的多個稱謂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22
第二節 歙硯的本義與引申義 24
第三節 歙硯與歙縣 25
第三章 曆代歙硯的發展 29
第一節 歙硯的起源 32
一 唐代龍尾石的開采 33
二 唐代龍尾硯的製作 35
第二節 歙硯的興盛時期 36
一 南唐 歙硯走嚮繁榮的前奏 36
二 宋代 歙硯的鼎盛時期 37
第三節 歙硯的衰退時期 50
一 元代的歙硯 50
二 明代的歙硯 53
三 清代的歙硯 64
第四節 歙硯的復興時期 76
一 計劃經濟時期的歙硯 76
二 市場經濟時期的歙硯 79
三 當代龍尾石的開采 80
四 當代歙硯的製作 85
五 當代名傢題歙硯 93
第五節 迴顧歙硯曆史的思考 107
一 文化的繁榮與歙硯的關係 107
二 龍尾石的開采製約著産業的發展 108
三 歙硯與端硯 109
第四章 歙硯的三要素 111
第一節 龍尾石 114
一 龍尾山 114
二 龍尾石的三大特徵 117
三 龍尾石的硯坑與開采的概況 198
第二節 實用 218
一 研磨的功能 218
二 發墨的性能 219
第三節 造型 220
第五章 歙硯的製作技藝 223
第一節 曆代歙硯的造型 226
一 歙硯造型的種類 226
二 曆史上歙硯幾種造型的産生與演變 235
第二節 曆代歙硯的圖案形式與雕刻手法 251
一 歙硯中常用的圖案形式 251
二 歙硯主要的幾種雕刻手法 254
第三節 歙硯的雕刻藝術風格 255
第四節 歙硯雕刻的基本知識與方法 257
一 硯雕的解讀 257
二 硯雕的程序 258
三 硯坯製作的工具與方法 275
四 硯的雕刻工具與使用方法 278
五 雕刻的形式與手法 284
六 雕刻的刀法與步驟 294
七 硯上文字的雕刻 301
八 電腦製圖與機器雕刻 303
第五節 歙硯製作技藝中幾個問題的思考 305
一 工藝與藝術 306
二 技術與藝術 307
三 材質美與人工美 308
四 傳統與創新 309
第六章 歙硯的辨彆與收藏 313
第一節 龍尾石的辨彆 316
一 硯石的內在質量決定著硯石的優劣 316
二 硯石與硯坑 317
三 老坑與新坑 320
四 辨彆龍尾石優劣的方法 322
五 龍尾石與他石的辨彆 324
第二節 歙硯的辨彆 338
一 用的功能 339
二 美的形式 339
三 古硯與新硯 342
第七章 歙硯的保養 353
第一節 硯盒的製作 354
一 木盒 354
二 油漆 358
三 錦盒 359
第二節 歙硯保養的小常識 361
後 記 363
參考文獻 365
歙硯的造型比較豐富,曆史上一些佳硯已成為精美的藝術品和珍貴的文物。這些硯無論是造型還是雕刻,都受到後人的珍視,成為仿效、學習的典範。我們在仿效和學習古人的優秀硯作中,不僅感受到古人的聰明纔智、學識修養,同時,還發現許多硯的造型均來自生活,可見,“藝術來源於生活”早已在古人的硯作中得到印證。
一 歙硯造型的種類
造型即塑造物體的形象,屬於美學的範疇。硯的形象塑造,旨在體現實用的功能和形式的美。
歙硯問世於中國古代經濟相對繁榮的時期。到宋代,歙硯的造型已然非常豐富,並引起瞭社會的關注。僅《歙州硯譜》所載硯的形式就達幾十種之多,如捨人樣、都官樣、玉堂樣、月樣、方月樣、八角樣、馬蹄樣、寶瓶樣、鳳字樣、古錢樣、天池樣、蓮葉樣、蟾蜍樣、闢雍樣、犀牛樣、鸚鵡樣、琴樣、龜樣等等。這裏所說的“樣”也就是“形”,即硯的造型。從《歙州硯譜》中所錄硯的造型,到我們所見古今歙硯的實物,以及自己在製作中的實踐,可將歙硯所有的造型,概括起來分為幾何形、仿物形、自然形和隨形四大種類。
1.幾何形
幾何形也稱為規矩形,具體分為圓形、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梯形等。幾何形在歙硯中占多數,而長方形又在幾何形中占多數,可見,長方形在歙硯的造型中具有代錶性。究其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麵:一是龍尾石的自然分割多呈直綫,且硯石兩麵平整,適閤取製長方形;二是當時人們對硯的審美要求,即“硯以方整為貴,以渾樸為佳”。因此,這種形式在宋代的歙硯中比較普遍,宋以後這種形式在歙硯中一直延續和發展。雖然是同一種造型,但由於時代的不同,人們審美意識的不同,其造型也就不盡相同。明清時的長方硯與宋代的長方硯相比,在造型上就有所不同,具體錶現在:一,宋硯的體積偏小,明清的體積偏大,尤其是明代的硯;二,宋硯在方正中求變化,硯的正麵與反麵、前麵與後麵在尺寸上稍有不同,正麵大、反麵小,前麵小、後麵大,明代的硯方正偏厚,正反、前後尺寸相等,沒有變化。清代的硯既沒有宋硯正反、前後的變化,也不像明硯那樣厚重,而是注重長寬高的恰當比例。
幾何形具有規整端莊之美。而在日常生活中,這種形式的硯比較多見,可以說是一種常見的造型,因此,它的美也容易被人們忽視。其實,幾何形的製作是很有講究的,一是規整,二是比例。以長方形為例,長方形在長、寬、高方麵存在著相互之間的比例問題,比例是一種美。有一種被人們公認的比例叫“黃金分割法”。這種分割法的長寬比例為 1 ∶ 0.618,當然也適閤長方硯的製作。用這種比例所得齣的平麵形式是美的。但硯不是平麵的,是有一定厚度的,因此,在獲得長與寬恰當的比例後,還得考慮其厚度與長寬之間的比例問題,如果厚度與長寬的比例失調,就會影響到黃金分割法的美感。硯的長方形是立體三維式的造型,長寬高三者之間協調的比例,是彰顯美的關鍵。曆史上許多長方硯的造型,在長與寬的比例上並不符閤黃金分割法,卻以長寬高之間的比例恰到好處而體現齣美的形式,所以,我們在實踐中發現,長方硯的比例美是很難用一種固定的模式去套用的。比如,一塊長方形的硯石,從長與寬的比例來看,符閤黃金分割法,而其高度偏高,或者偏低,都會給人以笨重或單薄的感覺。麵對這種情況,一般會將其寬度削減,變笨重為厚重,變單薄為清秀,從而使其造型富於美感。
就長方形的形式美而言,比例是一方麵,製作也是一方麵。長方形的製作要求是很高的,一,麵要平整;二,邊要垂直;三,角要成九十度;四,長寬高的前後、左右、上下要均勻相等;五,六麵無缺損。隻有做到上述五點,纔能體現齣長方形的比例之美,形式之美。其他的幾何形,如圓形、橢圓形、正方形等,在形式的塑造上與長方形有著相同之處。
2.仿物形
仿物形即仿造物體的形象為硯的形式,有仿生物的、也有仿靜物的,如龜形、鵝形、蟬形、蟾蜍形、竹節形、蓮葉形、琴形、古鍾形、箕形、餅形、瓦形等等。仿物造型,在我國工藝品中屬於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硯的造型也不例外,早在漢代就齣現瞭龜形硯。宋代許多歙硯的造型就是仿物形,從《歙州硯譜》所載的硯的形式來看,主要為兩類,一類是幾何形,一類就是仿物形。明清時期乃至當代,仿物形的硯仍在製作中延續和發展,為人們所喜愛。
仿物形的物體形式來自生活,具有真切典雅之美。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這對於硯雕藝術來說也是如此。如何獲取生活中的物體形象,用到硯的形式中來,這是需要選擇和取捨的。因為硯是一種實用品,是用於研墨的工具,還有受硯石顔色的限製等因素,所以,不是所有生活中物體形象都適閤硯的形式。藉用物體形象為硯的形式,不是照搬,也不可能照搬,而是一個藝術創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構思、構圖,需要運用變形、誇張、取捨、提煉等多種藝術手法,纔能將生活中的物體形象變為具有實用功能的硯的藝術形式。
仿生物造型富有生氣,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一些優秀的作品在美的形式中,往往還摺射齣作者的思想情感。每當我們見到諸如此類的硯時,無不為之贊嘆。
3.自然形
自然形也稱天然形,是硯石的原生形態。這種硯石的原生形態體現齣的是自然之美。這種自然的美,往往令人遐想,令人感嘆。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感嘆大自然的美妙。
自然形就具體形式而言,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然而,自然並不等於美,如果隻是形式的自然而不美,那是沒有意義的。因此,美是自然形的前提條件,隻有具有美感的自然形,纔有可能成為美的硯的形式,纔能體現齣自然的美。龍尾石的外形,常見的是以直綫自然分割的多邊形,這種多邊形在形式上多數不具美感。從硯的形式美來說,龍尾石更多的是適閤於幾何形、仿物形和隨形的製作。相比之下,自然形就顯得少而奇瞭。
自然形,由於它的自然天趣,富於想象,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在宋代的歙硯中就有瞭自然形的硯,據說蘇東坡對自然形的硯贊賞有加。《歙州硯譜》所載的“天池樣”,應該指的就是自然形,在現存的實物中,也見到宋代天然的子石硯,還有人工造型的“子石初月硯”,其中兩者的子石稱謂相同,形式相似,子石即石的形式如蛋形。天然的子石,得於水中,其形如蛋,因常年經溪水衝刷而成,形似蛋者,十分難得,所以深得人們的珍愛。正是由於這種天然子石的可愛和稀少,便齣現瞭人工製作的子石硯,人工製作的子石硯,其形式上下相等,左右對稱,四周圓潤,令人珍愛。而與天然的子石相比,人工子石所缺少的是那種似圓非圓、似規整而非規整的形式,以及天然斑駁的外錶。
天然子石是自然形的一種形式,主要齣自硯山的芙蓉溪和大畈的濟溪水中,但子石非溪中所生,而是山上的硯石墜入溪中經水衝磨形成的,墜入水中的硯石,多數是開采硯石時被廢棄的“邊角料”,因此,在溪中能找到形如蛋而石質優的硯石就十分難得瞭,此其所以之珍貴也。然而,現在有些人把溪中凡是經水衝磨過的硯石,都稱作子石,這樣的子石,許多已不再是蛋的形式瞭,顯然突破瞭子的本意,擴展瞭形的範圍,其珍貴的程度也由此降低。
……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抱著極大的好奇心翻開瞭關於“材料學”的那幾頁,結果發現這部分的深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沒有停留在簡單地介紹“石質堅硬”這種泛泛之談,而是深入剖析瞭端溪石、洮河石等不同石材的礦物構成、硬度差異,以及這些微觀結構如何影響瞭硯颱的實際使用性能——比如墨的洇散速度和研磨的順滑度。作者似乎是位深諳材料科學的學者,他用瞭很多精確的術語和圖錶來解釋“發墨”這一核心概念,這對我這個一直睏惑於好硯與普通石闆區彆的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書中還詳細對比瞭同一礦脈在不同開采時間和深度所形成的石品差異,那種嚴謹的考證態度讓人非常信服。讀完這部分,我再看任何一塊硯颱,都會下意識地去辨彆它的“肌理”和“眼部特徵”,完全改變瞭過去那種隻看錶象的膚淺認知,這本書可以說是把“科學”融入瞭“藝術”之中,非常硬核。
評分這本畫冊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那些高清的印刷品,把每一個歙硯的細節都展現得淋灕盡緻,光影的過渡、紋理的走嚮,甚至是刀痕的輕微起伏,都讓人仿佛能觸摸到那冰涼堅實的觸感。特彆是那些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硯颱,從宋代的古樸典雅到明清時期的繁復精巧,那種跨越曆史的沉澱感,真的讓人嘆為觀止。作者似乎對美學有著極高的造詣,選取的每一幅圖片都經過精心構思,不僅僅是展示實物,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藝術品鑒賞。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組關於“水池”和“邊沿”的特寫,那種光潔如鏡的打磨工藝,與硯身上自然形成的“金暈”或“魚腦凍”紋理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極大地豐富瞭視覺層次。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值得稱贊,厚實的紙張和沉穩的配色,完全襯托齣瞭歙硯那種低調奢華的質感,捧在手裏就有一種莊重感,絕對是案頭必備的藝術讀物,即便不是行傢,光是欣賞這些精美絕倫的拓印和照片,也是一種極大的享受。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異常的流暢和富有代入感,讀起來完全不像一本專業的工具書,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尋寶故事集”。特彆是講述幾塊曆史名硯的“流傳經過”時,那種跌宕起伏的情節和對曆史人物命運的側寫,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比如那塊據傳曾被某位清代名士珍藏,後在戰亂中輾轉流落到香港古玩市場的故事綫,作者描述得細緻入微,仿佛讀者自己也參與瞭那場充滿懸念的追尋。這種將文物置於曆史大背景下的寫法,極大地增強瞭書的感染力。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辨彆真僞,更是讓你理解每一方硯颱背後所承載的文化重量和情感價值。讀完這些片段,你會由衷地敬佩那些曆代文人對一方好硯的執著與熱愛,讓原本冰冷的石頭瞬間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力和傳奇色彩。
評分我主要關注的是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技藝應用到現代創作中去。這本書在這方麵的探討是極其具有前瞻性的。它花瞭大篇幅介紹瞭傳統雕刻技法,如“綫刻”、“浮雕”到“透雕”的難度遞增過程,但更精彩的是後續章節對現代雕刻師的訪談和案例分析。這些當代藝術傢如何突破傳統題材的限製,將抽象概念、現代幾何圖形融入到硯颱的設計中,同時又巧妙地保留瞭石材本身的天然美感,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我尤其欣賞其中對“留白”哲學的討論,如何在雕刻的繁復與石頭的素淨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對於任何從事設計相關工作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極好的啓發。它不是墨守成規,而是鼓勵在傳承中創新,讓古老的工藝煥發齣新的時代光芒,這本冊子在“工藝傳承與創新”這條綫上做得非常齣色,視角獨到,實踐性強。
評分作為一位收藏新手,我最頭疼的就是“市場陷阱”和“估值體係”。這本書的實戰指南部分,簡直是我的救星。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口吻,而是非常接地氣地列舉瞭新手最容易犯的錯誤清單,比如盲目追求名傢落款、忽視尺寸重量的比例失調,以及對“沁色”的錯誤理解等。作者甚至提供瞭一套非常詳細的“自查清單”,包括從聲音測試(輕敲的音色)、手感(溫潤度)到光照下的細微觀察點,這些都是教科書上不常提及的“江湖經驗”。更重要的是,書中對不同品相的硯颱給齣瞭一個相對公允的估價區間參考,雖然市場瞬息萬變,但這種基於材質、工藝和曆史價值的量化分析方法,為我建立初步的判斷基準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支撐。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風險管理的教育,讓人在麵對琳琅滿目的藏品時,能夠保持清醒和理智。
評分書很不錯
評分書很不錯
評分個人愛好,於己有利
評分書很不錯
評分個人愛好,於己有利
評分歙硯鑒賞專著,認識歙硯和瞭解歙硯必讀
評分外皮有所劃傷其他都好
評分鬍中泰先生新作,增加不少內容。但歙硯曆史部分較為簡略。
評分沒有塑封,嗬嗬瞭,同時買的同係列另一本端硯有塑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