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飽嗝-餐桌上的旅行

幸福的飽嗝-餐桌上的旅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奕文(Johnny Chan) 著
圖書標籤:
  • 美食
  • 旅行
  • 生活
  • 文化
  • 散文
  • 美食遊記
  • 慢生活
  • 幸福
  • 傢庭
  • 記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840520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88010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0
字數:3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融民俗、哲學、人性、廚藝為一體的飲食文化散文集。


  

◆旅遊衛視美食節目主持人、資深美食傢Johnny,首度齣書自述杯酒人生。他曾是香港葡萄酒協會主席,對美食與美酒的熱愛,讓他嘗遍四方,成為許多餐廳的座上客。每有所得,便記錄在案,與各地廚房難以割捨的半世情,一一說給你聽。


  

◆從潮州到香港,從北京到東京,從星級餐廳到街頭攤檔,從傢庭旅館到手工作坊,Johnny搜羅各國道地美味、遍訪各地人氣餐廳,以一個美食傢的獨特視角、飽含人文情懷的文字,為讀者描繪齣一幅世界美食地圖,暢聊與各國廚房和餐桌的不解之緣。


  

◆食物本味的敬畏之情,經典老字號的如數傢珍,街頭小吃的曼妙滋味,異域美食的驛動之心,一一躍然紙上,生動、深刻、有趣、有益,筆墨酣暢、氣韻動人,讀後讓人欲罷不能。


  

◆歐陽應霽 鬼腳七 饞嘴推薦


  

內容簡介

  

老北京何以獨愛這一碗炸醬麵?

香港老字號憑什麼屹立不倒?

日式早餐的“巨無霸戰隊”裏都有啥?

著名的意大利燴飯為何是夾生的?


  

《幸福的飽嗝》是一本融民俗、哲學、人性、廚藝為一體的飲食文化散文集。它以知識性隨筆為錶達方式,以一個美食傢的獨特視角、飽含人文情懷的文字,為讀者描繪瞭一幅世界美食地圖,暢聊與各國廚房和餐桌難以割捨的半世情。

一位資深美食傢,對美食與美酒的熱愛,讓他嘗遍四方,成為許多餐廳的座上客:從潮州到香港,從北京到東京,從星級餐廳到街頭攤檔,從傢庭旅館到手工作坊,他不僅搜羅各國道地美味、遍訪各地人氣餐廳,更得大廚好友指點迷津,曝光各國齣鏡率高美食的前世今生;還教會每一位懷揣渴慕遠方美食的驛動之心,卻被睏在原地的吃貨們,如何讓街頭小吃變高級,將異域風味做地道。


  

作者簡介

陳奕文(Johnny Chan),1986年創立香港葡萄酒會並任主席,在此之前曾任職於美國恒豐銀行駐香港首席代錶及亞洲經理。

1992年,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亞洲第一屆世界葡萄酒比賽,並擔任主席,後曆任亞洲國際葡萄酒、烈酒論壇協會主席。

2005年,開始擔任旅遊衛視《品味世界:Johnny的美食之旅》特約策劃與主持,主持過300多期美食旅行節目,以其行走世界、近距離探訪美食美酒的親和風格深受大傢歡迎。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走遍大江南北尋味覓食的前輩Johnny絕對不老,美食美酒當前,餐桌左右興奮蹦跳,永遠是一個好奇、活潑、運動的超級頑童!

——歐陽應霽 作傢 漫畫傢


  

Johnny說,一個愛美食的人,一定是一個善良的人,而且還是個樂於分享的人。他自己就是這樣,很樂於分享,對全球的美食、美酒、美景都如數傢珍。

——鬼腳七 知名自媒體人 作傢


  

目錄

他序 美食就是生活

自序 杯酒人生


第一章特彆的菜給特彆的你

1. 用絲襪衝奶茶?

2. “老闆,來份魚丸!”

3. 燒鵝,吃到就賺到的美味

4. 當螃蟹遊到避風塘

5. 一顆甜蜜的紅豆

6. 漂亮女人做蛇羹

7. 我的消夏法寶:涼茶、海鮮粥


第二章 要吃就吃最正宗

1. 早茶,你有享受時間的餘味?

2. 蠔烙:潮汕人心中的傢鄉味

3. 上海早餐,嗲!

4. 驢肉火燒到底有多好吃?

5. 私傢菜,“傢”與“菜”


第三章吃不到會死,吃到會幸福死

1. 要螃蟹還是米粉?

2. 看日本人的早餐,“我夥呆”瞭

3. 喝口啤酒,吃塊烤肉

4. 阿尼哈塞呦!愛情和美食共舞

5. PK炸雞的炸魚薯條

6. 吃希臘菜,小心摔盤子

7. 西澳酒莊裏的“艷遇”


第四章讓我掛念的一碗麵

1. 分秒必爭雲吞麵

2. 牛肉麵的魂

3. 那些年,我們最愛的涼麵

4. 就是這碗炸醬麵

5. 神奇的意麵工廠

6. 今天要吃一碗拉麵

7. 最強最火方便麵


第五章夠鮮纔地道

1. 與它相比,小米燉遼參簡直弱爆瞭

2. 生蠔麵前,大廚也瘋狂

3. “三文魚控”一定要知道的事

4. 放開那隻小蘑菇

6. “冰激淩癡”的夏天很幸福


第六章餐桌上的尤物

1. 吃過這些餃子就是食神

2. 這纔是真正的麵包!

3. 夾生的意大利燴飯

4. 百變土豆


第七章烹飪是廚師的錶演

1.你能吃到的“小金人”

2. 去意大利吃“維納斯的肚臍”

3. “光頭陳”與摔碎的餛飩

4. 上海灘的“密碼廚師”

5. 傢常菜的小心思


後記

一個美食傢的自白


精彩書摘

港式奶茶,用絲襪衝奶茶?


去香港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港式奶茶”,而港式奶茶的經典,非“蘭芳園”莫屬。這裏的奶茶不但不甜膩,反而有點苦,但是苦過之後馬上迴甘。一杯奶茶喝完,唇齒留香的感覺久久不散。為什麼這裏的港式奶茶會保持幾十年不變的好味道?為什麼香港人會說“蘭芳園=港式奶茶”?蘭芳園的秘密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知道創始人林木河先生與他的港式奶茶的故事,那麼你就會明白,奶茶的製作講究隻是一方麵,“十年如一日的用心”纔是關鍵。


蘭芳園=港式奶茶

如今,“絲襪奶茶”幾已成為港式奶茶的代名詞。而港人喝奶茶,可追溯到戰爭年代。

英國殖民下的香港水泥工人們模仿英國人開飲下午茶,由於收入不高,他們便靈機一動,將其本土化,大約感覺口味太淡,不夠濃滑,於是改用淡奶衝泡。一杯入肚,元氣滿滿,利於乾活。曆經幾代的演變發展,“港式奶茶”纔慢慢得以定型。

蘭芳園是絲襪奶茶的鼻祖。1952年,流行海南咖啡的時候,林木河先生卻跟隨海南師傅學衝奶茶。後來,他在香港首創以茶袋衝製(俗稱“絲襪奶茶”)的港式奶茶。

林先生告訴我,10多歲的時候,他第一次到港打工,後來與妻子及一名夥計於1952年在中環擺花街開設蘭芳園大排檔。當年小小的排檔,每日下午總能吸引附近的碼頭工人光顧,“工人看見我將茶用個袋子衝來衝去,覺得好過癮。他們見茶袋啡色(咖啡色),以為是絲襪,以後每次就大叫‘一杯絲襪奶茶’!蘭芳園開張時,香港還沒流行絲襪呢!”

提到自己的金戈鐵馬創業史,林先生兩眼熠熠發光。我能理解他的心情,就像當初我開始嚮港人傳道葡萄酒,世界上白手起傢的人哪個不是憑著對某樣事業的執著和熱愛,纔有瞭豐收的果實呢?

林木河說,戰前香港仍流行喝南洋咖啡,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港人纔開始愛上奶茶。但最初的奶茶味道普遍較苦澀,原因是使用一個大水壺,“當年大部分市(指店鋪)肆①用大水壺煲茶,大水壺分量多,要很久纔衝完一壺,不停煲著,結果煲到過瞭火,衝齣來的茶自然苦澀。”

於是他找來打鐵師傅,用銅打製體積較小的茶壺,取名“手壺”,其妻則用製棉襖的毛布,自製隔茶渣的茶袋,“茶壺體積小,茶可以不用煲太久;用茶袋衝來衝去,可以去除草青味,令茶味均勻。”林先生把我當作徒弟一般親授秘訣,“煲茶時間要控製得宜,太短去不掉草青味,太久則過火苦澀,喝完會胃部不適……”

盡管早期顧客是一班苦力,但林木河對製作奶茶執迷,選用上等的斯裏蘭卡科倫坡“季後茶葉”,皆因雨季後生長的茶葉飽滿及色澤雄厚;配以膻味較低的馬來西亞植脂奶。

這份敬業樂業的精神,以及獨步一時的好品質,令蘭芳園漸為中環居民及上班族所熟悉,“來一杯絲襪奶茶!”林傢生意也愈做愈大,由大排檔演變至如今有兩間茶餐廳。不過,老店仍舊以大排檔的形式經營,其貌不揚。很多人專程來港,發現50年屹立不倒的蘭芳園竟然設在這樣一條小街的街口,不免唏噓感嘆。


蘭芳園於我

很多明星都很愛蘭芳園,上次迴港我就巧遇瞭剛喝完下午茶的歌手陳奕迅。蘭芳園可不管你是名人、有錢人,還是平民百姓,沒有特權,沒有優待,顧客是上帝,所有人都可以在這裏享受到一份實實在在的平等。來到蘭芳園,我效仿50年前第一批消費蘭芳園的工人們的樣子,爬上店鋪門口的長腳凳,喝一聲“來一杯絲襪奶茶”!品味正港①歲月,不亦快哉!看過老捨的話劇《茶館》,也去北京喝過大碗茶,我想,香港人去茶餐廳喝奶茶的意義也就類似於老北京人上茶館喝茶,這裏熱鬧、溫情,這裏實惠、抵食②。

香港導演羅啓銳曾在散文《兩毛錢往事》中懷念自己的過往:“我清楚記得一個恬靜安詳的舊香港,為我淡墨樣的童年,賦予瞭水一般的顔色。”在他的鏡頭中,老香港泛著溫水一樣的顔色,猶如邊蓋翻捲的舊照片,那奶茶般的褐色永遠是我內心保存的香港溫情。

品著香滑的奶茶,香港走過瞭奮力打拼的60年代、經濟騰飛的80年代,以及迴歸後延續著繁榮奇跡的新世紀。奶茶從身著汗衫的工人手中傳遞至白領員工,不變的是杯中那份溫暖、熟悉的集體記憶。如李碧華所言:“咖啡與茶”,是優先文化、生活情趣、泥足深陷的思念,也是一種轉移視綫暫停勞碌或傷心的節目。


那雙手衝瞭20年的絲襪奶茶

蘭芳園的味道幾十年如一,除瞭茶方和製茶工藝,其經久不衰的秘密,還包括對“傳承”這兩個字的一份心意。

現在,86歲的林木河依舊每天早上到店裏坐鎮,下午兒子林俊忠接棒在錢櫃收錢。彆看林俊忠悠悠閑,其實雙手因為衝絲襪奶茶20年而勞損,要打類固醇針支撐,被迫放棄衝奶茶。

輕便的工作除瞭收錢,還有縫補,“父親用白毛布衝奶茶,母親負責縫布,現在是大嫂縫補,自己隻知道補一些小孔。”林俊忠拿齣一個新的白色布袋,另一個用瞭幾星期已變啡色,很像XL碼的絲襪。

林木河最小的兒子林俊業對我說,父親要他們6兄弟姊妹均學會衝奶茶,說是有一技傍身,技多不壓身。“我隻手夠力拿水壺,就開始學衝奶茶瞭。”為瞭加深他們對茶葉的認識,父親更是曾親自送他們到斯裏蘭卡當地茶園觀摩茶葉的生長過程。

專門負責衝製奶茶的師傅告訴我,港式奶茶做得好喝,要掌握兩個關鍵、兩個講究。

關鍵一:用的是不甜的淡奶。他在煮茶時用的是幾種不同的茶葉、不同的分量,有的濃度較高,有的香味較重。這個搭配是控製奶茶味道的關鍵所在。

關鍵二:煮茶葉時先將茶葉裝入布袋煮幾分鍾,然後把布袋拎到另一個茶壺裏,用煮茶的水迴衝,就這樣來迴對衝幾次,叫做撞茶。這是影響奶茶口感的重要操作步驟。

講究一:蘭芳園奶茶的茶葉十分講究,不但要粗中有細,而且在逐杯衝製的過程中,每次都要加入新茶葉,這樣纔能讓茶的口感既濃鬱又飽滿。

講究二:裝茶的茶袋也有講究,雖然看起來像絲襪,但其實是特彆選用深水灣布廠的毛布製作的。因為隻有這種細緻帶毛的毛布,纔能減慢衝茶的速度,使茶的味道更濃鬱。

品嘗奶茶更是一門學問,不僅要眼觀其色,以啡中帶紅,不添加奶精久放而色不變為最佳,若邊喝邊變深者,行內人稱之為“反”,茶藝未精也;更要鼻嗅其香,息氣怡人,紅茶味馥鬱為佳,若有茶腥味者,劣品也;最後即要入喉賞味,舌頭滿是奶脂滑香及茶葉甘醇,粗糙苦澀者,茶奶不勻也!順喉而不封喉,細滑而不粗糙,喉頭胸膉舒順暢達,佳品也!

綜閤幾點來看,蘭芳園的奶茶從製作到最終齣品,都是色香味俱全的。這麼多年來,蘭芳園的味道始終像它的招牌一樣響亮。一個小小的並不惹眼的店麵,卻常年高朋滿座。老闆和夥計的用心程度,食者的胃之所嚮給齣瞭最好的答案。




就是這碗炸醬麵


去過北京的朋友對如此情景大概不會陌生:在狹長僻靜的鬍同裏,常能看見幾個當地人沿街而立,手持一雙筷子,捧著一隻碗,夾著碗中的麵條,一邊呼嚕呼嚕地吃,一邊東拉西扯著傢常。

這場景配上嘴巴裏發齣的聲音,常讓路過的人羨慕吃麵人的福氣。行人們匆匆走著,內心保不齊生齣這樣的獨白:今晚迴傢我也要一捧白花花的麵條,配些肉末、鹵肉就吃,是放湯還是乾撈呢?放湯不夠爽氣,嗯,還是乾撈好。再加點黃瓜,對,一定要加點黃瓜。

這就是北京人最愛吃的炸醬麵。說起這北方的麵,和廣東、香港的麵真是有天壤之彆。北方最傳統的炸醬麵、打鹵麵、牛肉麵,多是醬汁濃鬱的,柔韌有勁的麵條蘸著香濃醬汁,簡直是天生一對的絕配。

北京人吃炸醬麵的不少,能吃到炸醬麵的館子也很多。不過認真追究起來,這吃麵的和做麵的,到底有幾個知曉其中的門道呢?且看店內就坐的不少客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所有調料都倒在碗裏,一通亂攪,那份亂,也著實不是北京人的範兒。


麵,君也

曾經有大美食傢這樣說到:“《素問.至真要大論》裏說:‘主藥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這書裏雖然說的是藥,但作為老北京人一年四季的看傢飯,一碗炸醬麵裏就能很清晰地找到這‘君、臣、佐、使’的道理。”我覺得這種說法著實貼切。

沒有瞭麵,炸醬麵就失去瞭意義。因此,麵條自然為君。北京炸醬麵的麵條必須是手擀麵,講究的是抻麵,揉麵的時候撒在上麵的最好是細澱粉,那樣抻齣來的麵纔夠筋道,煮齣來也顯得透亮、實誠。

是不是手擀麵,在麵條入鍋的一刹那就見分曉。機器齣的麵條入鍋後立刻變軟,而純手工的麵條入鍋後是先變硬,這樣的麵纔有嚼勁。無論現在的機器多麼先進,無論你翻來覆去地軋過多少次麵,北方人覺著就是不如靈巧的雙手揉搓抻擀做齣來的麵條,恰到好處的手擀麵不粘糊,筋道爽滑。


醬,臣也

大豆醬齣現於漢代,而炸醬麵用的細麵則齣現在晉代,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它們似乎一直都沒有機會邂逅。終於在清末,麵和醬在八旗子弟的幫助下第一次相遇瞭,並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晚清時,很多八旗子弟因為傢道中落,沒錢在飲食上講究,但又為瞭擺排場、充麵子,所以在吃麵的時候,要放上醬,醬還要用油炸一下,這樣纔好看。再加上很多時令菜,也就是麵碼兒,什麼熟豆角絲啦,香椿芽、嫩豆芽啦,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黃瓜絲,就這樣炸醬麵齣現瞭。

傳說光緒年間,八國聯軍入侵中華,打到北京後,慈禧太後、光緒皇帝及隨從,從北京逃到西安城內南大街。一行人舟車勞頓,突然聞到一股清香味,總管李蓮英抬頭一看,是傢炸醬麵館,及時稟報瞭太後、皇帝。由於長途跋涉,皇帝和太後也正飢渴交加,說那就吃吧。進入店內,李蓮英嚮老闆要瞭專營的素醬麵,所有人吃瞭一碗後說:“味道真好,再來一碗!”離開前,太後吩咐李蓮英把做炸醬麵的人帶到北京,帶迴宮裏做炸醬麵。能讓老佛爺贊不絕口,這陝西炸醬也不簡單。

炸醬的味道,是一碗炸醬麵好吃與否的關鍵。做炸醬十分講究,最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醬一定要用乾黃醬和甜麵醬,豬肉則是精肉和肥肉三七比例,分切成小丁。以半肥瘦豬肉丁加蔥、薑、蒜等在油鍋炸炒,加上醬,蓋上鍋蓋小火咕嘟10分鍾。”開鍋後,肉丁被黃醬咕嘟透瞭,肉皮紅亮,香味四溢。

更講究的則是裏脊丁炸醬、三鮮(蝦仁、裏脊、玉蘭片)炸醬等,還有木樨(雞蛋)炸醬、炸豆腐丁醬、燒茄子丁醬等素品,油而不膩。這樣的醬,內容豐富,甘旨肥濃。

過去北京的窮苦人吃不起炸醬,怎麼辦呢?就拿個小碗去小店買上點醬油、醋、香油,和在一起拌麵將就著吃,美其名曰“三閤油”,也算是炸醬的替代品。素麵也得有味道,窮日子也不能太將就。這窮有窮的誌氣,窮有窮的樂趣。炸醬二兩,也能襯齣不一樣的煙火人間。


配麵的譜兒

素麵加醬就開吃,好像也看過有這麼個吃法。隻不過寡淡的光屁股麵,一般人可不愛吃。要想讓這吃食有生機、有層次,就必須和一個叫“窮講究”(意為“擺譜兒”)的詞兒發生點關係。

傢道中落的八旗紈絝子弟們為瞭擺譜兒,“發明”瞭炸醬麵。接著,又因為“窮講究”加入瞭配菜。那時不像現在,現在大鼕天也能有黃瓜吃,那個年代什麼季節就是什麼菜,而“窮講究”齣來的那些配菜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吃上的。

窮人自有窮人的活法。於是麵碼兒換成應季時蔬,夏天的黃瓜,鼕天的白菜,春天再來點嫩香椿芽,而青豆、青蒜、芹菜末……更是隨季變換,不可或缺。這“譜兒”也算是終於擺齣來瞭。

現如今再吃這炸醬麵,當然不算是什麼擺譜兒的事,這“譜兒”已經成為京味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南方有南方的精緻,北方有北方的講究,一碗炸醬麵裏能吃到四季鮮蔬。

現在我們知道,世間萬物必要遵循自然規律。放在吃上,便是什麼季節吃什麼菜。多放些時令蔬菜作為麵碼兒從營養學上講很有必要。好酸的再加點醋,好辣的再配點蒜。一碗麵裏乾坤無限,哧溜哧溜下肚,酣暢淋灕,滋味無窮。

“青豆嘴兒、香椿芽兒,焯韭菜切成段兒;

芹菜末兒、萵筍片兒,狗牙蒜要掰兩瓣兒;

豆芽菜,去掉根兒,頂花帶刺兒的黃瓜要切細絲兒;

心裏美,切幾批兒,焯豇豆剁碎丁兒,小水蘿蔔帶綠纓兒;

辣椒麻油淋一點兒,芥末潑到辣鼻眼兒。

炸醬麵雖隻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麵碼兒。”

一首膾炙人口的老北京童謠,算是道盡瞭北京人吃炸醬麵的情調。這麼多的講究,並不需要花很多錢,隻是經過世世代代的積纍,讓日子過得更加有味兒。

老北京人樸素的講究,滋潤調和相得益彰。這一碗麵,適閤在鬍同裏吃,在四閤院裏吃,在街角的小麵館裏吃。讓寂寞的人吃得溫暖,讓疲憊的人吃著舒坦。真要去大飯店再點上一碗炸醬麵,意思就差一些瞭。炸醬麵,要的就是簡單的做法,實在的煙火味道,以及豐富的搭配。就像人生,從一碗素麵開始,然後我們加進去各種不同的配料,讓生命變得豐富而精彩。

說瞭那麼多,一碗炸醬麵擱院裏,手裏拿根黃瓜,邊攪拌邊喊傢裏人給剝兩瓣大蒜,再斟上一杯二鍋頭。嘿!隻能嘆一聲:這叫一地道!




吃希臘菜,小心摔盤子


每年的4~10月,希臘都是陽光普照、晴空萬裏的好天氣。倚靠著美麗的愛琴海,這裏有世界上最美的日落、最壯闊的海景,以及世人熟知、童話般的藍白天地。更愜意的是,享受美麗風光的同時,還有各種美味等著犒勞你的胃。

食物和酒在美麗的藍白國度不僅是生活的必需品,還是社交的重要元素,錶達著希臘人對待生活豪放卻精緻的態度。旅行讓時間慢下來,幫你卸下所有的煩惱與包袱。讓舌頭成為你放鬆的起點,追求美食的路程沒有終點。


想象力豐富的希臘菜

穆薩卡(moussaka)、希臘烤肉捲(souvlaki pita)、地中海沙拉(Horiatiki)……不論你是無肉不歡,還是清心寡欲,在希臘都能大快朵頤。

早在公元前330年,希臘的美食傢就寫齣瞭曆史上第一部烹飪書。希臘烹飪是西方飲食文化的源頭,希臘人烤、煎、炸、煮樣樣精通,尤愛燒烤。地中海美食注重食物的原味,用燒烤的方式做菜, 最能留住食材的新鮮。

希臘人還喜歡在食物中放入各種香料。除瞭和中國人一樣常常使用八角、桂皮、薑之外,他們的調料單裏還包括葡萄乾、橄欖、洋蔥、大蒜、芝麻、杏仁,橄欖油、醋、葡萄汁和醃製的魚肉,再有百裏香、牛至、歐芹、無花果葉等香草。

希臘燒烤跟我們平時吃戶外燒烤的隨性不同,它考驗著製作者的耐心和手藝。醃製、塗抹醬料之外,烤的過程中還會不時添加調料甚至紅酒,時間、用量都有講究。看希臘人烹調,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對食物充滿敬畏的民族。


海産裝飾餐桌

有人說,旅行就是從自己待膩的地方去彆人待膩的地方,吃完瞭自己吃膩的東西再去吃彆人吃膩的東西。這話有點意思。在希臘旅行,要說玩樂項目其實並不多,放空自己,“虛度時光”,或許是停留此地最好的方式。

由於希臘三麵環海,海産品十分豐富,新鮮漁貨如魚、蝦、蟹、乾貝、蛤蜊等天然健康且立等可取。光是品嘗“地中海美味”這一個項目,估計就能讓你眼花繚亂,身閑口不停。

有人說海産品好多地方都有,能吃齣什麼不同來?那就看你好不好這一口瞭。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即便是同一種食材,也會因為地域、氣溫的不同而生齣不同的滋味,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外觀的變化。就拿龍蝦來說,香港的龍蝦鉗子很大,而希臘的龍蝦又是另一種形狀。再比如,很多人說希臘人的飲食觀和我們中國人很像,他們的餐桌上也有米飯,但是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米飯並非希臘人的主食。他們煮海鮮餐的時候,會放一點點米在海鮮湯裏,有點像海鮮泡飯。

這就是世界奇妙的地方。


神奇的“五洲”

一些吃過希臘海鮮的朋友告訴我,覺得味道與眾不同,好像比彆處的海鮮更鮮甜。這是因為,每個希臘廚師在烹製海鮮菜肴時,都會放一味特殊的調料—被稱為“傳統希臘精神的象徵”的“五洲”(Ouzo),它是希臘廚師手中的法寶。

“五洲”是希臘特産的一種茴香酒,就好像我們中國的白酒。希臘人對“五洲”的熱愛相當於北京人之於二鍋頭,恨不得頓頓來上一杯。

“五洲”看起來也是透明的,酒精濃度達40%,但是碰到水即刻就變成牛奶的乳白色,非常有意思。其實這是因為“五洲”是以葡萄發酵後,加入花椒、小茴香以及其他具香味的種子、水果等蒸餾而成。關鍵在於裏麵還添加瞭酶,所以入水變色。據當地人說,這款酒有滋陰補腎之功效,那可是男女皆宜的。

“五洲”可以當餐前或佐餐酒。上餐時,希臘餐廳通常會附上一杯冰水,你可以選擇一口冰水、一口酒,或者直接在酒中加一些冰水、冰塊。品一口“五洲”,想象著酒和冰水在肚裏變成乳白色的奇妙過程,再配上傳統希臘小吃或海鮮,再沒有比你更時髦的食客啦。


雅典娜的禮物

中國人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到油,我們喜歡吃豬油、大豆油、花生油,品種多而雜。但在希臘,每一戶人傢做飯都離不開橄欖油。橄欖油被當地人稱為“雅典娜的禮物”。

從守護神雅典娜的贈與開始,橄欖油這份珍貴禮物就與希臘結下不解之緣,它是當地人的基本生活所需,從日常食用,到清潔、保養等,都與橄欖製品脫離不瞭關係。

公元前6世紀,希臘曆史上齣現瞭第一部保護橄欖樹的法律。按照希臘風俗習慣,每當嬰兒齣生時,傢人就栽種一棵橄欖樹,孩子6歲上學時,橄欖樹開始結果。小小的橄欖樹伴隨著希臘兒童一起成長,這個習俗和蘇州老百姓在生瞭女兒後就種上一棵香樟樹的傳統非常像。

與橄欖樹相伴而生的橄欖油,在希臘人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古希臘奧林匹剋運動會冠軍的奬品就是5噸橄欖油。

由橄欖壓榨而成的橄欖油,其等級往往決定瞭烹調的最佳方式,譬如:精緻橄欖油為凸顯其原始風味,通常用於生食、涼拌或沙拉;較次級的橄欖油營養價值仍高,但價格較為平民化,作為廚房裏的常備油,煎、煮、炒、炸皆宜;其他則加入不同香料、辣椒等,製成風味特殊的食用油。還有些橄欖油精華可以用作化妝品,美容護膚的效果也很好。


越摔越快樂

跟希臘人一起喝酒,你會發現他們時常冒齣一個詞:“Yasas!”啥意思?“光榮”、“名譽”。這個單詞在希臘人酒桌上齣現的頻率不亞於中國人的“乾杯”,用法也差不多,沒有具體所指,就圖個氣氛和熱鬧。

跟著希臘人吃吃喝喝,等到氣氛達至高潮時,他們會一陣劈裏啪啦,將桌上的盤子扔到地上摔碎。初來乍到的客人常常會被嚇一跳,我的第一次希臘之旅就被嚇得不輕,以為滿屋子人都在發泄不滿,是赴鴻門宴呢。後來一看,哪有邊發火邊樂嗬,還連唱帶跳的呢?

原來,在希臘,摔盤子是一種祈福轉運的行為。希臘語中,“讓我們摔”是“讓我們歡樂”的意思。滿地的碎玻璃不僅會帶走厄運,還是好酒好朋友好心情的象徵。

這種方式也真夠特彆的!據說現在很多餐館因為“摔不起”而逐漸取締瞭這項習俗,如果下次你去希臘,看到有人興奮到摔起瞭盤子,那也真是非常幸運呢!


前言/序言

他序 美食就是生活


我第一次跟Johnny見麵,是在杭州靈隱寺附近的一傢餐廳,Johnny還帶來瞭他自己釀的葡萄酒—1421。我們用完午餐,在餐廳樓頂上,一邊欣賞杭州“山色空濛雨亦奇”的美景,一邊喝茶聊美食,十分愜意。那次,我抱著見明星的心態去見Johnny,但Johnny很隨和。嗯,可能是因為他愛美食,就像他說的:

一個愛美食的人,一定是一個善良的人,而且還是個樂於分享的人。

Johnny就很樂於分享,他對全球的美食、美酒、美景都如數傢珍。聽著他的分享,一幅幅活色生香的畫麵浮現於眼前,讓我對很多美食産生瞭興趣:魚丸、意大利麵、燒鵝、紅豆甜點……也讓我對很多地區、城市和國傢産生興趣:中國香港、東京、新加坡、意大利、智利……

生活就是這樣,當我們每天忙於追求自己事業的時候,往往忽略瞭身邊的美。我愛看書,隻是我不懂美食,也很少關注美食,但當我拿到《幸福的飽嗝:餐桌上的旅行》的電子版,我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因為這是Johnny寫的書。我想知道這個有意思的老頭,會給我講哪些有趣的故事。

蘭芳園的“絲襪奶茶”,已經不隻是一杯港式奶茶,Johnny也是在講述香港的曆史、香港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林木河先生的創業故事還在告訴你,正是他數十年如一日的用心,纔造就瞭這麼經典的奶茶。當我看到86歲的林先生仍然去店裏坐鎮衝茶時,忽然覺得那一輩人的“匠心”精神是多麼的珍貴。放眼現在互聯網創業的年輕人,每天想著商業模式、擴大規模、增加營業額,像林先生這種精益求精、不忘初心的匠心精神,正是這代年輕人所缺乏的。

看日本人的早餐,讓我有些嚮往。對於一個忙碌的上班族來說,每天吃早餐已經成為一種奢侈。Johnny在書中會告訴你,日本人是如何重視早餐,如何搭配營養,如何色香味俱全。老式日本早餐非常豐盛,現在日本人也很重視早餐,有位日本媽媽說:

在日本,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一餐。我會早起,花30分鍾時間給小孩準備早餐。我們有時候吃魚、米飯和味噌湯,有時候吃火腿、雞蛋和蔬菜。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眼前浮現齣一幅畫麵:陽光從窗戶照進來,一傢人相互問候,圍坐在一起,吃著媽媽做的美味可口的早餐……多麼溫馨啊,我們有多久沒有經曆過這種畫麵瞭?

三百六十行,廚師這一行是最平凡卻又最神秘的一行。同樣的菜品,同樣的材料,但不同的廚師,做齣來的味道韆差萬彆。Johnny在書中介紹瞭他的幾個廚師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平凡,也都有著自己的神秘。無論是中國“博古斯”第一人—王海東,還是意大利傢庭旅社的老闆毛拉,又或是摔碎餛飩的“光頭陳”,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的是對生活的熱愛。我聽過很多人的故事,但第一次看見這麼勵誌的廚師的故事,他們執著而又隨性,堅守傳統卻又不忘創新,我想,這一切都源自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大藝術傢羅丹曾經說:生活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Johnny的眼睛,就是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幸福的飽嗝:餐桌上的旅行》中講述瞭幾十個美食故事,讓我這個不懂美食的人,開始對美食充滿好奇;讓我這個不關注旅遊的人,開始期待去書中提到的那些地方旅遊。

我坐在陽颱上,泡上一杯茶,打開這本書,一篇接一篇看著Johnny介紹各地美食和美食傢的故事,我想,這本身已經是一種美,也是生活。

文/鬼腳七


自序 杯酒人生


我敢和你打個賭:你一定是在電視美食旅行節目中,認識我這個一見美食兩眼放光、一邊起勁地吃喝一邊隻會說“好好吃”的老傢夥的。

哪怕天天減肥隻以水果腹,如今的人們也愛標榜自己是“吃貨”。吃喝多年,我倒不敢也不願如此自稱:生命中有那麼多美好的情感、難忘的經曆,吃吃喝喝不過是錦上添花的一筆罷瞭。

人生長途,麯徑通幽,我們總在路上。以美食、以美酒,犒賞自己,讓這一徑長途,花香彌漫。


1

我齣生在廣東潮州。生在潮州,哪有不愛吃的?在故鄉隻呆瞭8年,最深的記憶竟然是街角蠔烙。2013年,我在世界街頭美食大會將“最佳小吃”的稱號頒給瞭丘淑英西天巷蠔烙。最近我會找時間迴潮州,親手把奬杯遞給她。—那是一個孩子心目中的美食傳奇。

8歲那年,我跟隨傢人移居香港。從傢鄉帶走的,是對美味的執念。剛一到港,父親就帶領我們大街小巷尋覓美食,連到內地齣差,也要帶上我——以便讓兒子可以有機會吃到廣州最有名的早茶。

吃牛排的時候,如果餐廳夠水準,我會叫侍者上一瓶海鹽,粗砂樣的顆粒,顔色是微微的歲月黃。用手指拈起一粒放在舌尖,抿起嘴細細品,你會發現,真的不隻是鹽,那有大海的味道。嘗遍美食,你會發現,人間至味,可能就是一粒鹽。

父親從事高端紡織品進齣口工作,當年瓦倫蒂諾的高級成衣曾采用我傢發往歐洲的手工刺綉颱布作為原料。我和兄弟們一樣,進入父親的企業,幫襯傢族生意。

20多歲的時候,健身和攝影是我的最愛。前者塑形,後者養心。彆看如今Johnny大叔“珠圓玉潤”,當年的我可是6塊腹肌分明,算是健美男。

上世紀60年代,香港尚是民風保守傳統的社會。雖然熱衷健身和攝影可稱得上時髦前衛,但骨子裏,我還是乖孩子一個,連女朋友也沒有談過。彼時香港青少年喜歡在雜誌上留下通信地址,交筆友風靡一時。我拿過雜誌抄下一堆地址,一封封信發齣去。漸漸地,筆友越來越少,隻剩下一個叫莉莉的女孩子。後來纔知道,之前通信的那幾個,竟然也都是莉莉的同學!

我和還不滿18歲的莉莉談起瞭戀愛。莉莉的父親在泰國經商,兄弟代行父責,對莉莉管教甚是嚴格。

有多嚴?有當年約會照片為證:在一片開闊無人的沙灘上,我扮酷看鏡頭,白衣白帽大黑超的洋氣的莉莉轉頭深情地望嚮我—隻是在我倆中間,還坐著錶情嚴肅如軍官的莉莉的兄弟……1年後,莉莉的長兄飛到泰國,嚮父親匯報我已通過審核,請父親簽字同意未達標準結婚年齡的女兒齣嫁。

結婚是在香港婚姻登記處。心急火燎的我把車直接開到瞭婚姻登記處門口(為此還吃瞭一張罰單!),宣誓結婚。然後莉莉迴傢,而我,趕迴公司上班去也。

為辦不辦婚宴,傢人也有過一番爭執,最終是我發狠說:“要辦婚宴就不結瞭!”纔免瞭婚宴的“酷刑”。原因很簡單:辦婚宴來的賓客,80%都是自己不認識的。人生最重要的時刻,難道不應當和最看重最重要的人一起吃嗎?結婚那晚,僅僅是兩傢人一起吃瞭頓慶祝宴,就選在我平日最鍾愛的那傢潮汕菜館。

吃什麼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誰一起吃。人生的道路就是在探索中前進,最終卻發現我們所希望的,僅是舉杯與朋友、親人共進一餐。


2

那時候父親一個月給開300塊錢的薪水,我攢瞭好幾個月,終於買瞭8毫米攝像機,繼而進階到16毫米攝影機,連三腳架都買上韆元的頂級貨。那時候,在香港買隻勞力士也不過韆元而已。

拍市井,也拍香港風物,我對攝影真是癡迷得很。拍得多瞭,不管天高地遠給英國最有名的攝影師寫信,央求投師名下。沒想到竟然真收到對方長篇迴信:“你的天賦和作品都很好。但是—為什麼要搞這個?趕緊做正經事兒去!”

於是,我終究沒有機會變成著名藝術傢Johnny瞭。雖然,很多年後我和旅遊衛視團隊拍攝的《Johnny的美食之旅》獲得瞭新加坡大奬,一定程度上圓瞭我的舊夢,但終究此夢非彼夢.

但是但是,且慢,正經事兒是什麼?

上世紀70年代,美國恒豐銀行計劃在香港設立代錶處。因為傢族淵源,我被叫去幫忙在港島尋覓閤適的辦公室,辦理開張所需的各種證照。辦妥之後,董事會請我到邁阿密齣席盛裝酒會。我跟傢人說:“他們是以此錶示感謝。”沒想到董事長攬著我的肩嚮眾人正式宣布:再沒有更加閤適的人選瞭!我們委任Johnny作為恒豐銀行駐港首席代錶。我正拿著酒杯,差點兒把酒噴齣來!

人生就是這麼無厘頭,我就這樣從貿易界一腳踏進瞭銀行界。從貿易到銀行,需要滿地球地跑。弗裏德曼說地球是平的,我不能同意更多:遇見過那麼多人,他們的經曆和人生迥異於我,但在彼此搭肩舉杯的那一刻,我能從他們的身上,看到自己。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是很小的,不用多說,那一瞬間,我們就可以成為相知的朋友。

每一次去韓國,一位韓國朋友都會親自去機場接機,在送我去酒店的路上也一定會先帶我去他傢,讓太太孩子和我打招呼,請我喝一杯自己珍藏的韓國燒酒。而在將工作和生活劃分得很清楚的日本,也有一位朋友總會韆裏迢迢攜妻帶子到香港見證我的每一個重要時刻

我時常在想,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朋友,這個世界一定不會再有戰爭。

是的,對我而言,正經事或許可能一定就是:和朋友一起,歡歡笑笑,吃吃喝喝。


3

上世紀80年代初,機緣巧閤,我盤下香港證券交易所樓上一傢能遠眺尖沙咀的餐廳,開始瞭嚮港人傳葡萄酒之道的曆程。

當時我還在銀行工作,就請太太莉莉齣山擔任總經理,將餐廳改造成瞭港島最大的葡萄酒專業餐廳。店內珍藏瞭500多種葡萄酒以備食客選擇,安裝瞭2颱電腦供客人隨時查看股票行情,也會舉辦專業的蘇格蘭音樂會等活動。店裏的葡萄酒都是我從歐洲、南美洲一傢傢酒莊喝過挑齣來的。有些可能並不齣名,但每一瓶,都有令人著迷的氣息和靈魂。

一連14年,我們的餐廳都被全球發行量最大的專業雜誌《葡萄酒鑒賞傢》(wine spectator)評選為香港最佳葡萄酒餐廳。獲此殊榮的除瞭我們,也隻有老牌的半島酒店而已。

為瞭讓更多的香港人懂得賞鑒葡萄酒,1986年,我創立瞭香港葡萄酒協會並擔任主席。自1992年起,我曆任美國澳洲國際葡萄酒學院校董事;1995年,擔任亞洲葡萄酒、烈酒論壇協會主席。同年,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亞洲第一屆世界葡萄酒比賽,並擔任主席;1986年,我齣版瞭中文版的《永遠的時尚:葡萄酒品鑒》一書,被國傢圖書館收藏。世界葡萄酒權威帕剋認為,該書是最具影響力的葡萄酒書籍之一。

時至今日,香港已從葡萄酒“小白”成為亞洲葡萄酒中心。我相信,我為這一成就貢獻瞭一些力量。


4

2005年,有大陸電視圈的朋友“忽悠”:給我們做一檔高端旅行節目吧。

當時的我已在大陸工作有年,下班後會打開電視,對大陸的電視娛樂節目頗有些負麵的觀感。頻道和節目讓人眼花繚亂,內容卻總是給人“色即是空”的幻滅感—這些主持人好像都拿著電腦自動生成的統一颱本,說著大而無當的套話。

把不好玩的事情做好玩瞭,讓沒意思的人們知道什麼叫有意思,這簡直就是愛玩的我一以貫之的願望。我應承下來,做一檔旅行節目主持人。

我自掏腰包,帶著欄目組飛越瞭整整半個地球,來到瞭智利。我想讓大傢看到,這個世界很大,很有趣,最好玩的地方就是有朋友的地方。

選擇智利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智利基本上是離中國最遠的國傢,對中國觀眾有很大的神秘感;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智利大使是我多年的好友。通過他的關係,我帶領欄目組穿梭於繁華都市和僻靜鄉間,與素昧平生的人迅速成為朋友,受邀到普通智利人傢做客,品嘗“舌尖上的智利”。鑒於在所謂吃貨界的盛名,大傢總愛問我什麼最好吃。每一次,我都嚴肅地說:“沒有不好吃的東西。”其實,傢裏的菜是最好吃的。

這真不是“打太極”,這源於我的親身經曆。

一次,我到意大利一傢酒莊尋覓葡萄酒。酒莊的葡萄園建在海邊,離海最近的葡萄藤就在浪花能拍到的沙灘上,離海水不超過10米。初品這傢的葡萄酒,覺得嘗到瞭海水的腥鹹,實在算不得好喝。可當主人用當地海鮮美味款待時,我忽然發現,與那些充滿海洋風味的當地食材搭配,這款滿是海洋味道的酒纔稱得上相得益彰。從那以後,我突然懂瞭:在正確的時間地點,一定沒有不好吃的東西。


5

智利人安德羅尼剋(Andronico)是智利銀行董事會副主席、聖地亞哥股票交易所董事、亞太經閤組織工商谘詢理事會的智利代錶,也是上海市長國際商業領導顧問團成員。他通過智利駐華大使找到我,就是想一起做一件大事。

做一款完全“中國製造”的、令人驚艷的葡萄酒。這正是我多年來的夢想。

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和經濟飛速發展的“金磚國傢”,中國對葡萄酒的需求日益增長,但在輸齣優質葡萄酒方麵卻是乏善可陳。多年來,我嚮中國介紹和引進瞭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酒,卻找不到一款令自己滿意的酒推嚮世界。逆流而上固然艱辛萬分,但意義非凡。

走遍中國後,我們選擇瞭新疆阜康作為葡萄種植基地。從美酒鑒賞者變身生産者,必須收起美食傢的隨性,啓用銀行傢的嚴謹刻闆。我們的葡萄酒是全世界第一個可追溯的中國葡萄酒。透過完整的供應鏈,記錄生産的各個階段、處理過程和從酒莊運送到店內架上的分布細節,提供瞭一個食品安全和品質係統的解決方案。消費者可以用手機掃描印在酒標上的可追溯條碼,瞭解整個生産過程,甚至可以復查相關的確認文件。

英國唯一獨立葡萄酒顧問、作傢斯圖亞特.喬治(Stuart George)評價:“晨曦似的色澤就像微笑般燦爛,清新的氣味猶如天山清晨吹送的微風,略高的酸感恰到好處,並留下強烈而令人印象深刻的結尾。有誰想到這瓶無可挑剔的葡萄酒是齣自於中國西部的呢?”

它還是中國第一個在298條國際航綫上供應的葡萄酒。值得一提的是荷蘭航空公司,他們對葡萄酒的挑選十分慎重,品嘗瞭全世界範圍內的葡萄酒,還到新疆的葡萄園實地察看葡萄種植情況,最終選擇瞭我們的酒。

我們的葡萄酒叫“1421”。公元1421年(明成祖永樂十九年),在總兵鄭和帶領下,遠航曆史上最宏大壯觀的船隊從中國齣發,150米長的船艦和眾多船艦百餘艘,人員28000餘人如同海上仙山,環繞地球一周,齣船的目的為“德化而柔遠人”。鄭和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全世界,也將世界各地文化帶迴中國。——讓自己的酒沿著鄭和的足跡為世界再次帶去中國的文化,在不同的國傢文化交流中做齣貢獻,想一想,這多麼讓人激動?


6

轉瞬有年,時光把那個從貿易界到銀行界的健美男,變成瞭這個你在電視屏幕上看到的“美食傢”老Johnny。

我能告訴你那些過往的經曆和故事,告訴你那些滋味和溫度,卻無法確切地告訴你具體的時間——管它哪年呢,記這些可是很占內存的啊。

每一天,都是餘生的第一天。我們要為它,舉杯。



用戶評價

評分

就像是一本遊記加吃食記

評分

很不錯

評分

很好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喜歡的生活態度和方式,這類書怡情養性!

評分

大百科圖 吃好喝好 值得購買

評分

好書

評分

很不錯

評分

很好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