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Oracle数据库一体机运营实践领域的原创著作,Oracle数据库一体机分析专家以真实客户环境为基础撰写。
根据大型客户的实践经验及案例详细剖析Oracle Exadata一体机的重要特性,围绕与Exadata相关的数据迁移、并行、安全加固、备份与恢复等展开分析,并针对维护和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本书是目前关于Oracle数据库一体机运营实践领域比较全面的著作,也是以客户真实使用环境为基础撰写而成,作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围绕Oracle Exadata,从软件到硬件、从内部工作机制到现实使用场景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论述。其在写作过程中力求保持通俗连贯,同时注重各个知识点的独立性,相信你阅读完本书以后,会对Oracle数据库一体机产生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品牌店查阅>>
内容简介
《Oracle Exadata技术详解》以Exadata独有的特性介绍开篇,以实践结尾。力求覆盖全面,内容丰富翔实,以使读者能对Exadata有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Oracle Exadata技术详解》共包括16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篇(第1章~第5章),针对Oracle Exadata一体机的配置、架构、安装、升级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介绍,希望能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第二部分为功能篇(第6章~第14章),不仅详细介绍了Oracle Exadata一体机重要的几大特性(offloading、smart scan、storage index、flash、hcc、iorm 等,这些特性正是Exadata的灵魂所在),还针对与Exadata相关的数据迁移、并行、安全加固、备份与恢复等进行了展开说明。在这部分中,每个章节都是独立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依赖关系,读者可以任意选取其中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阅读。第三部分为实战篇(第15章与第16章),主要是对Exadata一体机管理员在维护和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场景以及问题进行了解答,涉及了Exadata日常运维的方方面面,在阅读完这部分内容后,你会对一体机的运维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控。
作者简介
李亚,Oracle公司资深售后技术顾问,擅长数据故障诊断,性能优化。国内较早接触Oracle一体机Exadata的人。 主要服务于金融、电信行业。 职责包括为Oracle大客户提供数据库和Exadata故障诊断、性能调整、架构设计等。 对Oracle内部机制、Linux、存储均有一定的研究,目前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架构的探索。
精彩书评
★2012年我加入Oracle公司时,国内对于 Exadata技术熟悉的工程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李亚是国内真正的一代DMA,同时也是这一代中的佼佼者。虽然Exadata有着众多开箱即用的优越特点,但在实际使用中还是难免会遇到各类问题,包括Oracle RDBMS本身的bug、Exadata Storage Software的bug,以及硬件固件和硬件本身的问题等。李亚通过自身深厚的数据库RDBMS和Linux技术功底,以及与Exadata研发团队的技术交流,在几年内帮助大量用户解决了Exadata一体机落地过程中棘手的技术难题,得到了大量用户的赞赏。作为一本国人原创的Exadata技术书,其中凝结了国内资深Exadata原厂售后工程师的多年感悟,实为不可多得之作。
—— 刘相兵(Maclean Liu)诗檀(上海)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2008年Oracle推出业界一台数据库一体机Exadata后,在市场上兴起一股新风;2009年Oracle收购Sun公司后又彻底解决了Exadata的硬件短板,使得一体机的应用面更为宽广。由于Exadata的设计目标是集成、简单和高性能,因此其中的技术细节也因为高度集成而神秘。李亚作为Oracle公司一批参与Exadata实施服务的工程师,参与了很多Exadata工程,从而有机会深入挖掘Exadata技术细节,现在他把自己在这几年的学习和服务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感悟写成这本书,是希望解开Exadata的神秘面纱,帮助读者掌握Exadata的技术细节,让大家近距离接触Exadata,深入了解Exadata与传统数据库+服务器架构的区别及其独到之处,并且能结合自己的业务和应用场景把Exadata新特性用得更好。俗话说“书如其人,人如其书”, 翻阅此书时,一个认真和严谨、富有责任感的李亚跃然纸上。作为他的同事和朋友,为李亚能写出其一本技术书而高兴,祝愿他的处女作能获得读者厚爱,也为Exadata的推广应用注入技术推动力。
—— Kevin Gu 甲骨文华东区高级服务销售总监
★Exadata自从2009年进入中国以来,就以极快的速度拓展了它在中国IT世界的领地。为什么Exadata能基于X86的体系结构,使用低成本内存和硬盘实现较大的性能呢?大家都知道Exadata在特定场景下能提高10倍的速度,这10倍的速度是因为Smart Scan和Off Loading吗?除了Smart Scan和Off Loading,Exadata还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这些都可以在李亚新著的书《Exadata技术详解》中找到答案,李亚在Oracle工作了15年,他把人生的黄金时间、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Oracle,这本书是他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他针对Exadata的内部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相信一定会让大家加深对Exadata的理解。
—— 胡奇虎 甲骨文高级服务经理、资深技术专家
目录
前 言
第1章 Exadata概述 1
1.1 Exadata的诞生 1
1.2 Exadata设计哲学 2
1.3 Exadata的演化与发展 3
1.3.1 Exadata V1 4
1.3.2 Exadata V2 4
1.3.3 Exadata X2 5
1.3.4 Exadata X3 6
1.3.5 Exadata Next Generation 7
1.4 小结 7
第2章 Exadata硬件配置 8
2.1 Exadata 硬件配置清单 9
2.2 Exadata数据库服务器硬件配置 9
2.3 Exadata 存储服务器硬件配置 11
2.4 Exadata实际可用磁盘空间 12
2.5 Exadata磁盘的IOPS 14
2.6 Inf?iniband 交换机 19
2.7 Exadata网络 21
2.8 以太网交换机、KVM以及PDU 23
2.9 小结 23
第3章 Exadata的架构 24
3.1 Exadata 软件架构 24
3.2 Exadata的核心进程 25
3.2.1 cellsrv进程 25
3.2.2 Restart Server进程 25
3.2.3 Management Server进程 26
3.2.4 Diskmon进程 27
3.3 智慧的协议:iDB 29
3.3.1 IPoIB协议 29
3.3.2 RDS协议 29
3.3.3 SDP协议 31
3.3.4 iDB协议 34
3.4 Exadata存储架构 34
3.4.1 Physical disk 35
3.4.2 LUN 42
3.4.3 Celldisk 43
3.4.4 Griddisk 44
3.4.5 Interleaving griddisk 45
3.4.6 Exadata ASM 磁盘管理 51
3.4.7 ASM与IDP 52
3.5 多主机管理工具DCLI 53
3.6 存储管理工具CellCLI 56
3.7 小结 62
第4章 Exadata的安装 63
4.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63
4.2 配置列表 64
4.3 硬件部分检查列表 73
4.4 Exadata配置工具 74
4.4.1 Excel配置表格 74
4.4.2 JAVA 配置向导(Exaconf) 79
4.5 生成的配置文件列表 88
4.6 首次启动(f?irstboot) 90
4.7 应用配置信息(applyconf?ig.sh) 90
4.8 重做镜像(reimage) 91
4.8.1 使用USB进行reimage 91
4.8.2 使用虚拟光驱重做镜像 94
4.8.3 使用 PXE 重做镜像 94
4.9 回收空间(reclaimdisk) 103
4.10 运行 onecommand 106
4.11 Exadata 数据清理 113
4.12 搭建Exadata虚拟机 114
4.12.1 搭建 Exadata 存储服务器虚拟机 115
4.12.2 搭建 Exadata 数据库服务器虚拟机 124
4.13 小结 129
第5章 Exadata补丁升级 130
5.1 Exadata补丁类型及其依赖关系 130
5.1.1 Exadata补丁类型 130
5.1.2 Exadata补丁依赖关系 130
5.2 Inf?iniband补丁升级 134
5.2.1 升级inf?iniband交换机固件到1.1.3-2版本 135
5.2.2 升级inf?iniband交换机固件到1.3.3-2版本 136
5.2.3 最新升级inf?iniband交换机固件 137
5.3 数据库及存储服务器补丁升级 138
5.3.1 数据库服务器image补丁升级 138
5.3.2 存储服务器image补丁升级 140
5.3.3 数据库补丁Bundle Patch升级 144
5.3.4 操作系统内核升级 146
5.4 PDU、Cisco交换机、KVM固件升级 150
5.4.1 PDU固件升级 150
5.4.2 Cisco交换机SSH协议固件升级 151
5.4.3 KVM固件升级 154
5.5 Oplan工具的使用 154
5.6 Exadata补丁升级时注意事项 155
5.7 小结 156
第6章 Exadata Smart Scan与Offloading 157
6.1 Smart scan与offloading概述 157
6.2 Off?loading有关参数 159
6.3 Off?load相关等待事件 164
6.4 Smart scan前提条件 165
6.4.1 全表或者全索引扫描 165
6.4.2 直接路径读取 167
6.4.3 使用Exadata存储 174
6.5 Smart scan包括哪些内容 176
6.5.1 Predicate Filter 177
6.5.2 Column Filter 178
6.5.3 Bloom Filter 178
6.5.4 Function Off?load 178
6.6 Smart scan 跟踪 179
6.6.1 10046 trace方式 179
6.6.2 IO CELL OFFLOAD ELIGIBLE BYTES方式 182
6.6.3 Smart Scan相关的统计数据方式 185
6.6.4 SQL Monitor方式 187
6.6.5 其他方式 189
6.7 逆向off?loading 191
6.8 其他off?loading 195
6.8.1 Smart f?ile creation 195
6.8.2 Smart f?ile restore 195
6.8.3 Smart incremental backup 195
6.9 小结 196
第7章 Storage Index 197
7.1 Storage Index 架构 197
7.2 Storage Index有关参数 199
7.3 Storage Index 跟踪 200
7.4 Storage Index监控 204
7.5 Storage Index 故障诊断 206
7.6 如何控制 Storage Index 207
7.7 小结 208
第8章 混合列式压缩 209
8.1 Oracle 压缩技术概述 209
8.2 混合列式压缩(HCC)架构及原理 210
8.3 高级压缩技术VS混合列式压缩 211
8.4 压缩对象甄选 211
8.5 Exadata 压缩选项评估 214
8.6 压缩比例预估 216
8.7 压缩性能影响评估 219
8.8 迁移到HCC 234
8.9 HCC表dump分析 243
8.10 需要注意的参数 246
8.11 小结 247
第9章 Exadata闪存技术 248
9.1 Exadata闪存技术概述 248
9.2 Exadata闪存卡介绍 249
9.2.1 Exadata闪存卡硬件 249
9.2.2 SSD寿命估算 251
9.2.3 F20 vs F40 vs F80 252
9.3 Write-Through与Write-Back 253
9.4 Exadata 智能闪存(ESFC) 255
9.5 数据库智能闪存 257
9.6 智能闪存日志(Smart Flash Logging) 258
9.7 启用WBFC 261
9.8 Flashcache的管理 264
9.9 Flashcache刷新、跟踪与诊断 272
9.9.1 Flashcache的刷新 272
9.9.2 Flashcache的跟踪与诊断 273
9.10 表扫描负载自动闪存缓存 274
9.11 小结 274
第10章 Exadata资源管理与并行技术 275
10.1 Exadata资源管理概述 275
10.2 使用Linux cgoups管理资源 276
10.3 数据库资源管理器与实例囚笼 281
10.3.1 数据库资源管理器 281
10.3.2 实例囚笼 285
10.4 Exadata I/O资源管理 287
10.4.1 Exadata IORM架构 289
10.4.2 Exadata IORM 配置 290
10.4.3 Exadata IORM 跟踪 295
10.5 对Exadata I/O进行校准 297
10.6 自动并行技术 299
10.6.1 相关参数 300
10.6.2 语句排队 301
10.6.3 内存并行执行 303
10.7 小结 304
第11章 Exadata监控与故障诊断 305
11.1 Exadata监控与诊断概述 305
11.2 Exadata监控工具 305
11.2.1 标准IPMI 305
11.2.2 Sun ILOM 309
11.2.3 OEM 12c 312
11.2.4 Cell metrics 318
11.2.5 SMTP与SNMP 324
11.3 数据库服务器的监控 328
11.4 存储服务器的监控 330
11.5 Inf?iniband交换机的监控 336
11.6 PDU/KVM/Cisco交换机的监控 342
11.6.1 PDU的监控 342
11.6.2 KVM的监控 344
11.6.3 Cisco交换机的监控 345
11.7 常用的 Exadata 诊断工具 345
11.7.1 Exachk 346
11.7.2 OSWatcher/ExaWatcher 353
11.7.3 Sundiag 360
11.7.4 Sosreport 365
11.7.5 IPS与ADRCI 368
11.7.6 RDA 371
11.7.7 systemstate dump 373
11.7.8 kdump/kexec 375
11.7.9 ilom snapshot 378
11.8 跟踪存储服务器进程 379
11.8.1 跟踪 cellsrv 进程 379
11.8.2 跟踪 restart server 进程 384
11.8.3 跟踪managment server进程 387
11.9 小结 388
第12章 Exadata安全加固 389
12.1 Exadata安全概述 389
12.2 Exadata OS安全加固 390
12.3 SELinux与iptables 394
12.4 Exadata主机访问控制 407
12.5 Exadata内建的安全特性 410
12.5.1 开放安全模式 410
12.5.2 ASM范畴的安全模式 410
12.5.3 数据库范畴的安全模式 411
12.6 CVE与errata 413
12.7 小结 414
第13章 Exadata数据迁移与加载 415
13.1 迁移方案概览 415
13.2 使用数据泵方式进行迁移 416
13.3 使用CTAS/IAS的方式进行迁移 419
13.4 使用(X)TTS方式进行迁移 422
13.5 使用CPIB的方式进行迁移 424
13.6 其他迁移方式 428
13.7 小结 432
第14章 Exadata备份、恢复与容灾 433
14.1 数据库服务器备份与恢复 433
14.1.1 使用dbserver_backup.sh脚本进行备份 433
14.1.2 手工备份到NFS服务器 434
14.1.3 数据库服务器恢复 436
14.2 存储服务器备份与恢复 438
14.3 inf?iniband交换机的配置备份与恢复 441
14.3.1 Firmware 版本高于1.1.3-2 441
14.3.2 Firmware版本低于1.1.3-2 442
14.4 数据库服务器完全恢复 442
14.4.1 从集群中删除数据库实例和节点,并Reimage 442
14.4.2 修改新加数据库节点的操作系统配置信息 444
14.4.3 克隆GI并且添加到集群 446
14.4.4 克隆RDBMS并添加到集群 447
14.5 存储服务器完全恢复 447
14.5.1 在ASM实例中DROP失败节点相关的ASM磁盘 447
14.5.2 创建griddisk并将其添加至ASM磁盘组 448
14.6 数据库备份最佳实践 450
14.7 创建Active Data Guard容灾环境 451
14.8 配置Goldengate创建容灾环境 459
14.9 小结 467
第15章 Exadata日常运维 468
15.1 关闭/重启所有Exadata服务器 468
15.2 安全关闭一台存储服务器 470
15.3 硬件更换 471
15.3.1 Exadata硬件更换处理流程 471
15.3.2 主板的更换 472
15.3.3 Cisco交换机的更换 473
15.3.4 Inf?iniband交换机的更换 473
15.3.5 更换以太网卡 474
15.4 更换磁盘 475
15.4.1 Exadata磁盘的分类 475
15.4.2 数据库节点磁盘更换 479
15.4.3 存储节点磁盘更换 481
15.5 更换闪盘 486
15.5.1 更换没有创建ASM disk的闪盘 488
15.5.2 更换创建了ASM disk的闪盘 489
15.6 修改服务器IP地址 491
15.6.1 修改存储服务器IP地址 491
15.6.2 修改数据库服务器IP地址 492
15.6.3 修改其他组件的IP地址 495
15.7 更改NTP以及DNS 495
15.8 修改密码策略 498
15.9 微码/固件升级 504
15.10 配置DBFS 505
15.11 配置Direct NFS 509
15.12 小结 511
第16章 Exadata常见问题 512
16.1 如何启用万兆以太网 512
16.2 启用数据库服务器的802.1q VLAN 标签 518
16.3 级联多台Exadata 525
16.4 级联Exalogic 528
16.5 正确配置hugapages 533
16.6 PAF问题 538
16.7 HAIP问题 545
16.8 ASM rebalance过程缓慢问题 547
16.9 NTP时间不同步问题 549
16.10 Exadata Cell节点的CPU占用率高 553
16.11 Exadata返回错误结果问题诊断 556
16.12 Exadata数据库服务器路由表的配置 557
16.13 I/O瓶颈及log f?ile sync等待 561
16.14 解除Exadata默认的安全限制 565
16.15 Oracle Exadata最佳实践配置 568
16.16 DBFS挂载点自动断开 572
16.17 小结 573
附录A Exadata默认密码一览表 574
附录B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575
前言/序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2010年我刚接触Exadata的时候,当时国内还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客户,Exadata的版本还是第二版V2。短短四年多时间过去了,国内Exadata一体机的客户已经可以使用千位来计数了,而且每年还在以较大幅度增长。Oracle Exadata一体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远远甩开竞争对手,稳坐国内数据库一体机市场的头把交椅,其产品发布的速度也比较惊人,2015年初已经发布了第六代数据库一体机产品X5。
在科技领域,近几年有几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一个趋势是集成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软硬件一体化。将软件与硬件结合起来,一并创造最佳的体验。苹果公司引领了智能手机软硬件一体化的趋势,而特斯拉在智能汽车方面创造了另外一个神话,同时其他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也正以相同的方式颠覆着传统的孤岛模式。抓住了软硬件一体化,就抓住了下一个商业模式的趋势。Oracle公司也正是这样做的,除了在传统强项数据库领域的深耕,同时还顺势拓宽了其他领域的集成系统,推出了中间件一体机Exalogic、数据分析一体机Exalytics、备份一体机ZDLRA,以及面向中小型企业的数据库一体机ODA。
第二个趋势是云化。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云计算已经从最初的漂浮不定到现在逐步开始落地。现在业界谁都在抢占云计算的制高点。除了传统的SaaS、PaaS和IaaS, Oracle又提出了DBaaS,即数据库即服务,并且将其思想精髓逐步地融入Oracle数据库产品与Exadata一体机,省略了大量纷繁复杂的部署流程,向用户提供“开箱即用”的云。
第三个趋势是开放化。小型机、中型机在企业级信息系统基础架构中日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大量用户已经完成了从小型机运行专有程序到x86_64架构运行通用程序的转变,当然还有更多的正在向其靠拢。这主要得益于x86_64的开放性,使得运行维护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x86_64平台的稳定性与性能的提升,也大大促进了这一趋势的蔓延。Oracle Exadata一体机构建于x86_64平台,很多用户的应用程序不需要任何修改就可以无缝迁移到Exadata。
在本书之前,国内市场上已经有译作《深入理解Oracle Exadata》一书。而本书作为国内第一本关于Oracle Exadata一体机的中文教程,更多偏重于实践方面,同时加入了更多V2版本以后的新内容。
读者对象这里根据需求划分出了一些能使用Exadata的用户团体:
数据库管理员;应用开发者;数据库开发者;存储管理员;系统架构师;数据库兴趣爱好者。
如何阅读本书本书假定读者对关系型数据库,尤其是Oracle数据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则有可能对书中的某些知识点的介绍感到困惑。如果你是一名初学者,建议先学习Oracle数据库的一些基础知识。
本书共包括16章,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础篇,包括第1章到第5章,这些章节主要介绍了Oracle Exadata一体机的配置、架构、安装、升级,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对Exadata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第二部分为功能篇,包括第6章到第14章,这些章节详细介绍了Oracle Exadata一体机的特性以及与Exadata相关的数据迁移、并行、安全加固、备份与恢复等课题。在这部分中,每个章节都是独立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依赖关系,所以读者可以任意选其中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阅读。
第三部分为实战篇,包括第15章与第16章,这两个章节主要是针对Exadata一体机管理员在维护和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场景以及问题进行解答,涉及Exadata日常运维的方方面面,并且其中的每一节都是互相独立的。
附录A为Exadata默认密码一览表。
附录B为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勘误和支持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也很仓促,所以书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或者不全面的地方,在此恳请读者批评斧正。你可以将书中的错误发布在Bug勘误表页面中,同时,书中的源文件也将发布在华章公司的网站上,并及时更新相应的功能。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问题,也欢迎发送邮件至我的邮箱steven.ya.li@gmail.com,我很期待听到你们的真挚反馈。
致谢感谢Oracle公司内部Exadata邮件列表的许多专家对本人提出问题的耐心解答。感谢我在Oracle中国公司同事的无私帮助,尤其是来自高级服务团队同事的帮助。他们包括胡奇虎、陈伟、王劲松、顾水林、罗敏、孙建光、蒋健、祁琪、张毅宁、彭玉周、吕春雷、王辉、郭忠伟、王福龙、林宇泽、蔡磊、刘建军、张润平、杜平、刘相兵、金丹、张大鹏、程飞、沈杰、李纯香、郑伯欧等。
同时也感谢Oracle社区和Oracle上海用户组的大力支持,需要额外感谢的人包括罗炳森、徐浩然、李德鹏、刘斌、赵欣等。
感谢Oracle美国总部研发团队的Michael Chen,谢谢你提供的Exadata测试环境,让我得以验证本书中的案例。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杨绣国老师,你的专业与细心深深地感染了我。同时感谢你对我因工作繁忙而将交稿日期一再推迟的理解。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与家人,为了编写本书,我牺牲了大量本该陪伴你们的时间,正是你们的理解与鼓励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此书。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工作多年还依然热爱技术,奋战在技术一线的朋友们。
李亚2015年7月于上海
alt="" />
《海量数据洪流中的新篇章:下一代数据存储与管理》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无论是金融交易的实时分析,还是科研机构的海量实验数据处理,抑或是社交媒体的巨量用户行为记录,都对底层的存储与管理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存储方案往往面临着性能瓶颈、扩展性受限、管理复杂度高以及成本不断攀升等困境,已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数据处理效率和业务敏捷性的极致追求。 本书,《海量数据洪流中的新篇章:下一代数据存储与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参数,而是深入剖析当前数据存储领域的核心痛点,并系统性地介绍一系列前沿技术和创新架构,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前瞻性的数据存储与管理知识体系。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纷繁复杂的技术海洋,抵达数据管理的新彼岸,解锁海量数据背后的无限可能。 第一部分:数据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在技术浪潮的开端,我们首先会审视当前数据存储与管理所面临的宏观挑战。从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转型浪潮,到各行各业对数据价值的深刻认知,数据已不再仅仅是信息资产,更是驱动业务创新和决策制胜的核心引擎。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存储成本的急剧上升、性能延迟对业务响应的拖累、数据孤岛造成的协同效率低下、以及日益严峻的数据安全与合规性压力。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挑战的根源,例如: 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 传感器数据、物联网设备、高清视频、社交媒体互动等,都贡献着海量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压力倍增。 性能需求的多样化: 从低延迟的实时分析到高吞吐量的数据仓库,不同业务场景对存储性能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单一技术难以满足。 数据访问模式的改变: 云原生应用、微服务架构对数据的访问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灵活、更分布式的存储解决方案。 运维管理的复杂性: 随着存储规模的扩大,硬件故障、性能调优、容量规划、数据迁移等操作变得日益繁琐,对人力和时间成本构成巨大压力。 数据安全与合规性的日益严格: 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保护法规不断收紧,如GDPR、CCPA等,要求企业在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中必须遵循严格的安全和隐私准则。 然而,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本书也将着眼于数据处理领域正在涌现的创新趋势,包括: 智能化存储: 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存储资源的自动优化、故障预测和性能调优。 分布式与联邦式存储: 突破单点瓶颈,实现数据的弹性扩展和跨地域的协同访问。 存储与计算的融合: 将存储能力与计算能力紧密结合,加速数据处理过程,减少数据移动的开销。 数据湖与数据仓库的演进: 探索更灵活、更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以应对多样化的数据类型和分析需求。 云原生存储解决方案: 针对容器化、微服务等云原生架构,提供高可用、弹性伸缩的存储服务。 第二部分:下一代存储架构的核心理念 在理解了时代背景和挑战后,本书将聚焦于构成下一代数据存储与管理核心的理念和技术基石。我们将剥离表面现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设计哲学和实现原理。 分布式系统的基石: 一致性模型: 深入解析CAP定理在分布式存储中的意义,探讨各种一致性模型(如强一致性、最终一致性)的权衡与选择,以及在新一代系统中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规避其固有的局限。 共识算法: 详细介绍Raft、Paxos等分布式共识算法,以及它们如何在保证数据可靠性和可用性的同时,实现跨节点的原子操作。 分布式事务: 探讨如何处理跨多个节点的事务,以及两阶段提交、三阶段提交等协议的优缺点和实际应用场景。 海量数据的高效访问: 数据分片与分区: 学习如何根据数据特征和访问模式,将大规模数据集划分为更小的、可管理的部分,以实现并行处理和负载均衡。 索引与查询优化: 深入理解各种分布式索引技术(如分布式哈希索引、B+树索引的变种)如何加速海量数据的检索,以及查询优化器在分布式环境下的工作原理。 缓存与内存技术: 探讨在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如何高效地利用缓存层和内存技术,以降低延迟,提升吞吐量。 弹性伸缩与高可用设计: 动态伸缩: 介绍如何设计能够根据业务负载的增减,自动调整存储资源的系统,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和成本优化。 数据冗余与容错: 深入理解各种数据冗余技术(如副本、纠删码)的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在节点故障、网络分区等极端情况下保证数据的可用性。 无共享架构(Shared-Nothing): 阐述无共享架构如何实现水平扩展,避免传统集中式存储的单点瓶颈。 存储与计算的紧密集成: 数据本地性原则: 探讨将计算任务尽可能靠近数据存放地的重要性,从而减少数据传输的开销,提升处理效率。 近数据计算(In-Memory Computing, In-Storage Computing): 介绍如何在存储介质内部或紧邻存储介质的地方执行计算任务,例如在SSD控制器中集成计算单元。 数据虚拟化与抽象: 学习如何通过数据虚拟化技术,屏蔽底层存储的异构性,为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 第三部分:前沿存储技术与解决方案详解 在奠定理论基础之后,本书将进入对当前和未来发展趋势中最具代表性的存储技术和解决方案进行深度剖析的环节。我们将力求做到: 分布式文件系统(Distributed File Systems, DFS): HDFS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的设计理念与演进: 详细解析HDFS的架构、主从节点(NameNode/SecondaryNameNode)与数据节点(DataNode)的角色,数据块(Block)的存储与管理机制,以及其在Hadoop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探讨HDFS在处理大规模批处理作业时的优势,以及其在面向对象存储和实时性方面的局限性。 Ceph: 深入剖析Ceph作为一个高度可扩展、高可用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其独特的CRUSH算法如何实现数据对象的动态分布与负载均衡。我们将详细介绍Ceph的对象存储(RADOS)、块存储(RBD)和文件存储(CephFS)模块,以及其在OpenStack等云平台中的广泛应用。 MinIO / GlusterFS 等对象存储的优势: 探讨S3兼容对象存储的架构特点,如何通过扁平化的命名空间实现近乎无限的扩展性,以及其在云存储、大数据备份和归档等场景下的应用。 新型数据库架构与存储: 云原生数据库: 介绍专为云环境设计的数据库架构,例如其如何利用云存储的弹性、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以及其服务化、微服务化的部署模式。 面向分析的列式存储(Columnar Storage): 深度解析列式存储的原理,例如Parquet、ORC等格式如何在分析查询中实现极高的压缩率和读取效率,并与传统的行式存储进行对比,阐述其适用场景。 内存数据库(In-Memory Databases): 探讨内存数据库如何将数据全部或大部分加载到内存中,以实现毫秒级的访问延迟,以及其在实时分析、在线事务处理(OLTP)等领域的应用。 存储硬件的革新与影响: 固态硬盘(SSD)与NVMe技术: 深入解读SSD技术的发展,特别是NVMe协议如何大幅提升闪存的读写性能,以及它对传统HDD存储的颠覆性影响。 持久性内存(Persistent Memory, PM): 探讨PM作为一种介于DRAM和SSD之间的新型存储介质,如何提供接近DRAM的速度,同时具备持久性,以及它在数据库加速、高性能计算中的潜在应用。 新型存储介质的探索: 简要介绍当前正在研发中的新型存储技术,例如DNA存储、相变存储等,展望其未来可能带来的存储革命。 数据管理与治理的最佳实践: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Data Lifecycle Management): 探讨如何根据数据的价值和访问频率,将其在不同存储层之间进行迁移,以优化成本和性能。 数据安全与加密: 深入了解在分布式存储环境中如何实现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和审计,以满足合规性要求。 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 详细介绍各种分布式备份策略和灾难恢复方案,以确保业务的连续性。 性能监控与调优: 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用于监控分布式存储系统的性能瓶颈,并给出相应的调优建议。 第四部分:实战案例分析与未来展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书的最后一章将通过剖析真实的行业案例,展示下一代存储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们将选取不同行业(如金融、电商、互联网、科研)的典型场景,详细分析它们所面临的存储挑战,以及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 案例一:某大型电商平台的秒杀场景下的高并发读写挑战与应对 案例二:某金融机构海量交易数据的实时分析与存储方案 案例三:某互联网公司PB级用户行为日志的处理与分析架构 案例四:某科学研究机构大规模模拟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将能够直观地理解本书所介绍的技术理念和解决方案如何落地,以及它们在不同业务场景下产生的实际价值。 最后,本书将对未来数据存储与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们将探讨人工智能在存储管理中的进一步融合,更智能化的自动化存储,以及边缘计算对存储架构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前沿技术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读者将能够在这个数据洪流奔涌的时代,构建起强大、高效、灵活且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与管理体系,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迎接属于自己的数据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