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画家金农的书法作品
抄经也是修行
历代名家作品临摹系列 精选大家之作
  金农的书法字体竖长、笔画稍粗、落笔严谨,颇有初唐风骨。
  今人抄经的意义:
一是减压静心,扫除内心的负面情绪,返璞归真;
二是修习佛法,弘扬佛法,启迪智慧,净化心灵;
三是以金农抄写的《金刚经》书法作品为底本,可以达到练字的目的。
  抄经能够修身养性,舒缓压力,是现代人寻求平静、净化心灵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和途径,在当下十分流行。
本套书为系列丛书,精选多位名家的书法作品,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临摹。
本套书制作优良,装帧精美,适合收藏。装帧采用“经折装”形式;内文选用宣纸印刷,适合书法练习;封面布面装帧,典雅大气。
抱持虔诚的清净之心抄写佛经,称为“抄经”或“写经”。本书以清代书画家金农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字帖为底本,经过处理做抄经描红用。此字帖为金农于乾隆八年(1743)受其好友汪庭坚所托而书写的楷书作品,字体竖长、笔画稍粗、落笔严谨,颇有初唐风骨。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籍爱好者,我最看重的就是版本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市面上很多类似的出版物,为了追求速度或成本,常常在细节处理上偷工减料,导致一些至关重要的细节模糊不清,或者不同版本的差异没有得到妥善标注。然而,这部作品在图像处理上的严谨态度,让我非常赞赏。放大细节时,连最细微的“飞白”和墨点的洇散都清晰可见,这对于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正是这些“不完美”的细节,才构成了作品的生命力。此外,他们似乎还对比了多个传世的手稿或拓本,力求呈现出最接近原作风貌的文本,这种对学术诚信的坚持,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大大提升,不再是徒有其表的“大图集”,而是具有扎实研究基础的权威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一次安静的沉思冥想。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快到让人焦虑的时代,能够捧起一本专注于特定历史时期艺术高峰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它迫使你慢下来,去关注那些被现代生活轻易忽略的细节——比如纸张在光线下折射出的微妙光泽,比如字与字之间微妙的呼吸空间,又比如特定笔画在力量转换时的那种弹性。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感悟浮现,仿佛自己也进入了那种与世无争、潜心创作的境界。它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避风港,让我的思绪得以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专注于对永恒之美的追寻,这种宁静的力量,远超其书籍本身的价值。
评分我通常是一个对书法作品欣赏比较挑剔的人,尤其对那些流于形式、缺乏内在精神的“时髦”字体更是不屑一顾。然而,这本收录的作品集,却让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它没有刻意追求那种张牙舞爪的炫技,而是展现了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平和与宁静。那些线条的起承转合,仿佛带着作者在抄写时的呼吸与心跳,每一个笔画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浓淡晕染,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考。我尝试着去临摹其中一两处的结构,才真正体会到,这种浑然天成的气韵是多么难以捕捉,它绝非简单的模仿就能达到,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心性修炼。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放下笔,只是静静地凝视着那些墨迹,试图去理解那份超越技巧层面的“道”,那种对文字神韵的捕捉和对精神世界的描摹,着实令人心折。
评分这本精装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触动人心,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从封面开始,那种古朴典雅的气韵就扑面而来,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仿古,而是深入骨髓的韵味。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讲究,触感温润而细腻,让人爱不释手,翻页时都能听到纸张与指尖轻柔的摩擦声,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装帧工艺的精湛,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处,无论是烫金的书名处理,还是内页的排版布局,都透露出匠人精神的极致追求。特别是书脊的设计,那种传统线装与现代装订的巧妙结合,既保证了阅读的便利性,又不失古籍的庄重美感。我甚至忍不住仔细端详了它边缘的裁切工艺,那种平整和一丝不苟,让人对其中收录的内容更加充满期待,深信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把玩的古董,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装饰,彰显着主人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与品味。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专题性强的书籍抱有审慎的态度,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或过于浅薄,难以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但这次的体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编纂者显然在资料的梳理和呈现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他们不仅提供了清晰、高分辨率的摹本,更在旁注中穿插了极具洞察力的背景解读。这些注解并非枯燥的脚注,而是巧妙地将作品置于其诞生的时代洪流中进行考察,解释了特定时期对书风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位大家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所开创的独特面貌。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研究却又缺乏专业背景的爱好者来说,这种“导读式”的呈现方式简直是福音。它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引领着我从表面的字形结构,一步步走向深层的笔法奥秘与历史脉络,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这一书体发展史的认知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