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丛书 第六卷 卤素、铜分族、锌分族

无机化学丛书 第六卷 卤素、铜分族、锌分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兴厚 等 编
图书标签:
  • 无机化学
  • 卤素
  • 铜分族
  • 锌分族
  • 化学
  • 科学
  • 教材
  • 丛书
  • 元素化学
  • 金属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054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53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经典文库(化学卷)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2
字数:7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无机化学丛书 第六卷 卤素、铜分族、锌分族》是《无机化学丛书》第六卷,丛书第18,19,20专题,分别叙述卤素、铜分族、锌分族的无机化学,系统介绍了这些元素的存在形式、制备、物理和化学性质、分析方法,并分类讨论广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合成方法。

目录

目录
《无机化学丛书》序
前言
18. 卤素
18.1 氟 5
1.1 单质 5
1.1.1 元素的发现及其应用 5
1.1.2 单质氟的制备 7
1.1.3 氟的物理性质 12
1.1.4 氟的化学反应性 14
1.1.5 氟及其化合物的分析 19
1.1.6 氟化合物的毒性和生理性质 22
1.2 氟化氢及其溶剂体系 24
1.2.1 氟化氢的制备和化学性质 24
1.2.2 氟化氢的物理性质 26
1.2.3 氟化氢的酸度 28
1.2.4 氟化氢溶剂体系 31
1.3 氧和氮的氟化合物 38
1.3.1 氟氧化合物的结构 38
1.3.2 氟氧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 39
1.3.3 氟氮化合物 42
1.3.4 氟胺和氟卤胺化合物 49
1.3.5 含氟氮键的离子化合物 54
1.3.6 含氮氧键的氟化合物 54
1.4 硼、碳、硅、磷、硫的氟化合物 57
1.4.1 硼的氟化合物 57
1.4.2 碳的氟化合物 59
1.4.3 硅、磷、硫的氟化合物 62
1.4.4 硅、磷、硫的含氟酸及其盐 66
1.5 主族元素氟化物通论 68
1.5.1 主族元素氟化物概述 68
1.5.2 I,II主族元素氟化物 70
1.5.3 III—V主族元素氟化物 72
1.5.4 VI,VII主族元素氟化物 74
1.5.5 稀有气体氟化物 77
1.6 过渡元素氟化物通论 80
1.6.1 过渡元素氟化物的制法 81
1.6.2 d过渡元素氟化物 82
1.6.3 f过渡元素氟化物 85
参考文献 87
18.2 氯、溴、碘 93
2.1 氯、溴、碘元素 93
2.1.1 发现史 93
2.1.2 存在 93
2.1.3 制备及应用 95
2.1.4 氯、溴、碘原子 104
2.1.5 氯、溴、碘分子 118
2.2 卤化氢 131
2.2.1 卤化氢的制备和纯化 131
2.2.2 氢卤酸的制备和纯化 133
2.2.3 卤化氢的物理性质 134
2.2.4 液体卤化氢的性质 139
2.2.5 卤化氢水溶液 141
2.2.6 卤化氢的化学性质 144
2.3 氯、溴、碘离子(氧化态为-1)和卤化物 151
2.3.1 氯、溴、碘离子的性质 151
2.3.2 卤化物的分类、制备和性质 156
2.4 氯、溴、碘的分析测定 171
2.4.1 氯、溴、碘的分析 171
2.4.2 卤化氢和卤离子的鉴别和测定 173
2.5 氯、溴、碘的生物活性 176
2.6 氯、溴、碘的氧化物和含氧酸及其盐 179
2.6.1 卤-氧键 179
2.6.2 氯、溴、碘的氧化物 184
2.6.3 氯、溴、碘的氧氟化物 203
2.6.4 卤素含氧酸及其盐 210
2.7 卤素的氮化合物 249
2.7.1 氮-氯化合物 249
2.7.2 氮-溴化合物 255
2.7.3 氮-碘化合物 257
参考文献 261
18.3 卤素间化合物 267
3.1 卤素阳离子 267
3.1.1 卤素阳离子的概念 267
3.1.2 卤素阳离子的形成与介质的关系 267
3.1.3 单原子卤素阳离子 270
3.1.4 双原子卤素阳离子 272
3.1.5 三原子卤素阳离子 274
3.1.6 五原子和七原子卤素阳离子 276
3.2 卤素间化合物 279
3.2.1 概述 279
3.2.2 卤素间化合物的制备 280
3.2.3 物理性质 284
3.2.4 化学性质 296
3.3 多聚卤素阴离子 307
3.3.1 多聚卤素阴离子及其分类 307
3.3.2 多聚卤素化合物的制备 308
3.3.3 多聚卤素阴离子化合物的稳定性 311
3.3.4 多卤化合物的结构 315
3.3.5 多卤阴离子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321
参考文献 322
18.4 砹 326
4.1 砹的存在与制备 326
4.2 单质砹 328
4.3 砹的化合物 329
4.4 砹的有机化合物 331
参考文献 333
19. 铜分族
19.1 铜 337
1.1 历史 337
1.2 存在、矿物与矿石 337
1.3 冶炼 339
1.4 元素 341
1.5 铜的化学性质 344
1.6 合金 348
1.7 铜(0)化合物与含铜-金属键化合物 348
1.8 铜(I)化合物 350
1.8.1 氢化铜(I) 350
1.8.2 卤化铜(I) 350
1.8.3 氰化铜(I) 353
1.8.4 氧化铜(I) 353
1.8.5 硫化铜(I) 354
1.8.6 铜(I)的氮、磷、砷化合物 355
1.8.7 铜与硼 355
1.8.8 羧酸铜(I) 356
1.8.9 硝酸铜(I) 357
1.8.10 硫的含氧酸的铜(I)衍生物 357
1.8.11 卤酸铜(I)和高卤酸铜(I) 357
1.8.12 有机铜(I)化合物 357
1.8.13 铜(I)配合物 361
1.9 铜(II)化合物 369
1.9.1 卤化铜(II) 369
1.9.2 氰化铜(II)、氰酸铜(II)与硫氰酸铜(II) 372
1.9.3 氢氧化铜(II)与氧化铜(II) 373
1.9.4 硫化铜(II) 374
1.9.5 叠氮化铜(II) 375
1.9.6 四氢硼酸铜(II)取代物 375
1.9.7 碳酸铜(II) 376
1.9.8 羧酸铜(II) 377
1.9.9 氟代酸铜(II) 378
1.9.10 亚硝酸铜(II)与硝酸铜(II) 379
1.9.11 铜(II)的各种磷酸盐 379
1.9.12 砷酸铜(II)与亚砷酸铜(II) 380
1.9.13 亚硫酸铜(II)、硫酸铜(II)、硫代硫酸铜(II)与连多硫酸铜(II) 380
1.1 历史 337
1.2 存在、矿物与矿石 337
1.3 冶炼 339
1.4 元素 341
1.5 铜的化学性质 344
1.6 合金 348
1.7 铜(0)化合物与含铜-金属键化合物 348
1.8 铜(I)化合物 350
1.8.1 氢化铜(I) 350
1.8.2 卤化铜(I) 350
1.8.3 氰化铜(I) 353
1.8.4 氧化铜(I) 353
1.8.5 硫化铜(I) 354
1.8.6 铜(I)的氮、磷、砷化合物 355
1.8.7 铜与硼 355
1.8.8 羧酸铜(I) 356
1.8.9 硝酸铜(I) 357
1.8.10 硫的含氧酸的铜(I)衍生物 357
1.8.11 卤酸铜(I)和高卤酸铜(I) 357
1.8.12 有机铜(I)化合物 357
1.8.13 铜(I)配合物 361
1.9 铜(II)化合物 369
1.9.1 卤化铜(II) 369
1.9.2 氰化铜(II)、氰酸铜(II)与硫氰酸铜(II) 372
1.9.3 氢氧化铜(II)与氧化铜(II) 373
1.9.4 硫化铜(II) 374
1.9.5 叠氮化铜(II) 375
1.9.6 四氢硼酸铜(II)取代物 375
1.9.7 碳酸铜(II) 376
1.9.8 羧酸铜(II) 377
1.9.9 氟代酸铜(II) 378
1.9.10 亚硝酸铜(II)与硝酸铜(II) 379
1.9.11 铜(II)的各种磷酸盐 379
1.9.12 砷酸铜(II)与亚砷酸铜(II) 380
1.9.13 亚硫酸铜(II)、硫酸铜(II)、硫代硫酸铜(II)与连多硫酸铜(II) 380
2.9.13 钼酸银(I)和钨酸银(I) 435
2.9.14 硒化银(I)、硒酸银(I)和亚硒酸银(I) 436
2.9.15 碲化银(I)和碲酸银(I) 436
2.9.16 羧酸银(I) 437
2.9.17 氮化银、叠氮化银(I)、亚氨基银和氨基银 438
2.9.18 有机银化合物 438
2.9.19 一价银配合物 440
2.10 银(II)化合物 447
2.10.1 氟化银(II) 447
2.10.2 银(II)氧化物 448
2.10.3 银(II)含氧酸盐 448
2.10.4 银(II)配合物 449
2.11 银(III)化合物 450
2.12 银的分析 452
参考文献 454
19.3 金 456
3.1 历史 456
3.2 存在和提取 456
3.3 金的同位素和物理性质 458
3.4 金的化学性质 459
3.5 金(I)化合物 461
3.5.1 氢化金(I) 461
3.5.2 卤化金(I) 461
3.5.3 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金(I)酸盐 461
3.5.4 氰化物 461
3.5.5 硫化物、硒化物和碲化物 462
3.5.6 硫代硫酸盐和硫氰酸盐 463
3.5.7 氮化物、叠氮化物和磷化物 463
3.6 金(III)化合物 464
3.6.1 金(III)的氢化物 464
3.6.2 卤化物和卤合金(III)酸盐 464
3.6.3 氧化物、氢氧化物和含氧酸盐 466
3.6.4 氰化物 466
3.6.5 硫化物、硒化物和碲化物 467
3.6.6 硒酸盐、亚硒酸盐、硫氰酸盐和硒氰酸盐 467
3.6.7 氮化物、叠氮化物、硝酸盐、磷化物和砷酸盐 468
3.7 有机金化合物 469
3.7.1 有机金(I)化合物 469
3.7.2 有机金(III)化合物 473
3.7.3 金的烯烃化合物、炔基化合物和茂基化合物 482
3.8 配合物 484
3.8.1 金的含氮配位体配合物 484
3.8.2 金的膦、胂配合物 486
3.8.3 金的含硫配位体配合物 489
3.8.4 金的异氰配合物 491
3.8.5 含有金-金属键的配合物 492
3.9 金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496
参考文献 497
20. 锌分族
20.1 绪论 501
参考文献 504
20.2 锌 505
2.1 发现史 505
2.2 存在与分布 507
2.3 同位素 509
2.4 冶炼 510
2.5 用途 514
2.5.1 金属的用途 514
2.5.2 锌镀层 515
2.5.3 合金 515
2.6 物理性质 516
2.7 化学性质 518
2.8 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520
2.9 合金 522
2.10 分析 526
2.10.1 定性分析 526
2.10.2 定量分析 526
2.11 锌(

精彩书摘

  1.6过渡元素氟化物通论(1,31,32,123)
  过渡元素原子的价电子组态为dns1—2(n=1—9)或dnf1—14,它们的价轨道是(n—1)d,ns和np或(n—2)f(n—1)d和ns。从电子组态来看,这些元素原子常出现多变的价态就可利用来成键的价轨道而论,成键的情况比较复杂当这些元素的原子生成相应的离子时,这些离子的电子组态与稀有气体的组态是不相同的,它们更易发生变形而影响所生成的键的性质当过渡元素原子能生成多种价态时,低价态的氟化物由于氟的高电负性和相当小的离子半径,使化合物的晶格能特别高,显示出离子性的特征。因此,过渡元素的二氟化物如ZnF2,MnF2都具有较大的离子性质。但当过渡元素离子的氧化态增高时,它本身电离就需要很大的能量,只有能形成较大晶格能的氟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某些金属的最高氧化态,通常只有氟化物才能显示出来根据软硬酸碱原理,金属离子的氧化数越高,硬度越大,则越易与硬碱相结合据此,只有硬度很大的氟离子或氧离子才易于形成对应的高价态化合物。高价态过渡金属氟化物大都呈现较高的共价性,具有沸点低、挥发性高的特点。但离子性氟化物和共价性氟化物之间并无清晰的界限。
  形成配合物是过渡元素原子或离子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其中心原子的配位数可达到7和8。但氟的配位化合物还是具有明显的离子键特征的,一些氧化态特别高的元素原子,只能存在于以氟离子为配体的化合物中它们的简单氟化物也是不稳定的。常常通过配位化合物的形成才能使其稳定。表18.33列出了过渡元素原子在它们的氟化物中所出现的氧化态。应当说明的是,表中用二元氟化物来说明其特征氧化态,配位氟化物和氟氧化物仅用来说明在简单二元氟化物中不稳定的化合物,括号中的化合物是还未被确定的。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无机化学丛书》中未涵盖的卷册内容的详细介绍,旨在勾勒出该系列丛书的广阔图景,重点聚焦于其他未被您提及的元素族群和化学主题。 --- 《无机化学丛书》系列其他卷册内容概述 《无机化学丛书》旨在构建一套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元素化学、结构、反应和应用的权威参考体系。虽然第六卷聚焦于卤素、铜(IB族)和锌(IIB族)元素,但整个丛书的广度和深度远超于此。以下将详细介绍该系列中其他关键卷册可能涵盖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现代无机化学的基石。 第一卷:基础理论与化学键合(或 概论) 这一卷通常作为整个丛书的理论基石,为后续的元素化学讨论奠定必要的数学和物理化学基础。 核心内容聚焦: 1. 原子结构与周期性: 深入探讨原子轨道理论(包括相对论效应在重元素中的影响)、电子排布规则(洪特规则、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延伸),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电负性、电离能、原子半径的精确模型)。 2. 化学键的本质: 详尽分析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定量描述。重点讨论分子轨道理论(MO理论)的构建,包括对称性和群论在确定分子轨道和预测分子几何构型中的应用。 3. 晶体结构与固体物理基础: 介绍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密堆积结构(如面心立方、体心立方)、离子晶体结构(如CsCl、ZnS结构)的形成条件与稳定性(例如,玻恩-哈伯循环的深化应用)。同时,会引入固体能带理论的初步概念,解释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为后续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性质讨论做铺垫。 第二卷:碱金属与碱土金属(IA族与IIA族) 这一卷专注于化学活性极高、倾向于形成离子化合物的s区元素。 核心内容聚焦: 1. 锂、钠、钾、铷、铯的特性: 详细分析这些元素在非水溶剂(如液氨、非质子溶剂)中的反应活性、特殊的还原能力。重点讨论亚金属(Sodides/Potassides)的形成、结构和磁学性质,这是理解强还原剂行为的关键。 2. 铍、镁、钙、锶、钡的化学: 区分IIA族内部的差异,特别是铍的共价特性(如其与AlCl3的类比,形成共价聚合结构)。深入探讨钙、锶、钡的矿物学,如碳酸盐、硫酸盐的溶解度规律及其地质意义。 3. 重要化合物的制备与应用: 概述格氏试剂的合成、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性。对钙盐、镁盐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如叶绿素、骨骼结构)进行化学层面的剖析。 第三卷:硼、硅与锗族(IIIA族与IVA族轻元素部分) 本卷是连接s区和p区,并着重研究类金属和半导体材料特性的关键。 核心内容聚焦: 1. 硼化学的复杂性: 详述硼烷(Boranes)的结构和电子亏缺性,包括Wade's规则在描述nido, arachno, closo等高架和笼状结构中的应用。讨论硼氢化物的还原能力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潜在用途。 2. 硅化学与硅酸盐: 深入研究硅氧骨架的化学(SiO2的结构多样性、硅酸盐的聚合度)。重点讨论有机硅化学的边界,包括硅氧烷、硅树脂的结构与性能。 3. 碳的独特地位(作为参照): 尽管碳的有机化学内容庞大,本卷会从无机角度阐述碳的同素异形体(石墨、金刚石、富勒烯、碳纳米管)的电子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差异。 4. 锗和锡的化合物: 分析锡(Sn)的+2和+4氧化态的稳定性和相互转化(舒努克的规律在Sn(II)中的体现)。探讨有机锡化合物(如TBT)的环境影响和替代品研究。 第四卷:氮、磷与氧族(VA族与VIA族轻元素部分) 本卷探讨非金属的氧化物、酸及其在氧化还原化学中的核心地位。 核心内容聚焦: 1. 氮的固定与活化: 详细分析氮分子(N2)的惰性根源(高键能)。重点研究哈伯-博斯法的化学机制,以及模仿生物固氮(如固氮酶中的钼铁中心)的化学途径。讨论各种叠氮化物和肼类化合物的爆炸特性。 2. 磷化学的多元化: 深入探讨磷的多种氧化态(P(III)与P(V))的反应性。对多磷酸的结构、聚合度及其在脱水反应中的作用进行细致分析。讨论磷的有机衍生物(如磷酸酯)作为萃取剂的机制。 3. 硫化学与酸: 阐述硫的氧化物(SO2, SO3)的制备和酸性。重点解析硫酸的工业流程和化学本质,以及多硫化合物(如多硫化钠)的结构。讨论硫-氧簇(Polysulfur Oxoanions)的化学。 4. 硒和碲的特殊性: 探究这些元素在半导体材料中的应用,以及它们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的化合物的特殊性质。 第五卷:稀有气体与氧族重元素(VIIIA族与VIA族重元素) 本卷关注惰性气体化合物的突破性发现以及氧族中重元素独特的氧化还原行为。 核心内容聚焦: 1. 稀有气体化学的突破: 详细回顾从氙到氪的氟化物和氧化物的合成与反应性。讨论薛定谔轨道理论和电荷转移模型如何解释惰性气体化合物的稳定性,特别关注XeF2, XeO3, H4XeO6等化合物的结构和强氧化性。 2. 硒、碲、钋的结构与性质: 探究这些元素在固体状态下形成链状或层状结构(如Se8环的变体)的机制。对放射性元素钋(Po)的化学性质进行概述,重点是其高放射性和挥发性对化学研究的限制与挑战。 3. 氧气的化学: 聚焦于氧的特殊氧化态,如超氧化物(O2-)、过氧化物(O2^2-)和臭氧(O3)的稳定性、生成条件和反应机制,这是理解许多过渡金属氧化还原催化反应的基础。 第七卷:稀土元素(镧系与锕系概述) 作为过渡金属的补充,这一卷专门处理f区元素的特殊化学。 核心内容聚焦: 1. 镧系元素(Lanthanides): 详尽分析镧系收缩的成因及其对后继过渡金属元素(如铪/锆)性质的影响。讨论f轨道电子在配位场下的光谱特性、磁性(顺磁性)和荧光性质。重点介绍镧系化合物在催化、永磁材料(如NdFeB)和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2. 锕系元素(Actinides)的初步介绍: 聚焦于锕系元素(特别是U, Pu)的氧化态多样性(如铀的+3到+6态)。讨论它们作为放射性元素的特殊处理要求,以及四价和六价锕系离子在水溶液中的水解和络合行为。 第八卷:过渡金属化学(I、II、III、IV、V、VI族) 这是无机化学丛书的核心部分之一,覆盖了绝大多数d区元素。 核心内容聚焦: 1. 配位化学的深化: 详述晶体场理论(CFT)和配位场理论(LFT),包括d轨道分裂图、电子组态的拉乌尔-泰勒效应、磁矩的计算。引入分子轨道理论在配位化合物中的应用,解释σ供体、π受体配体(如CO, CN-)对中心金属氧化态稳定性的影响。 2. 金属有机骨架(MOFs)与催化剂: 探讨由过渡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自组装形成的多孔材料(MOFs)的结构多样性、高比表面积及其在气体吸附与分离中的应用。分析均相催化(如烯烃聚合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氢甲酰化反应)中的金属中心作用。 3. 高氧化态与低价态化学: 研究早期过渡金属(Ti, V, Cr)的高价氧化物(如V2O5在催化中的作用)以及低价态的金属-金属键(如铼簇合物,Nb, Ta的亚卤化物)。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看出《无机化学丛书》旨在提供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元素周期表四个角落的全面覆盖,其中每一卷都聚焦于特定的化学家族或核心理论,共同构建起无机化学的完整知识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周期表中那些“特殊”的元素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第六卷的内容,让我对卤素、铜分族和锌分族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卤素元素之间差异性的解读,以及它们为何具有如此显著的反应活性。书中对氟、氯、溴、碘、砹这些元素的性质和应用的对比分析,让我能更清晰地理解它们的独特性。而铜分族和锌分族,这两个在元素周期表中看似邻近的“家族”,在书中被细致地划分和论述,让我看到了它们在化学上的共性与个性。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些罕见或特殊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的研究感到惊奇,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化学世界。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严谨的科学论述,又不乏生动的实例,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我还在思考,书中对于这些元素在环境化学中的作用是否有涉及,毕竟了解它们的潜在环境影响也同样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的无机化学著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这些元素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

这本书,我从图书馆借了好几周了,一直没顾上细看,最近终于有空翻了翻。我一直对化学领域的一些基础知识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构成我们世界的元素,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形成我们习以为常的物质。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挺有分量的,“无机化学丛书”,感觉是一套系统性的著作。我拿到的是第六卷,标题里提到了“卤素、铜分族、锌分族”,这几个名字对我来说不完全陌生,但具体它们有哪些特性,又有什么样的应用,我之前确实了解不多。我比较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卤素元素的独特性质,比如它们的反应活性,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工业中的角色。我还想知道,为什么会有“铜分族”和“锌分族”这样的划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以及在化学研究中,研究这些分族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这本书的装帧看起来很厚实,纸质也很好,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一定很扎实,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科普读物。我希望这本书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这些复杂的化学概念,这样即使不是化学专业的读者,也能有所收获。我还在思考,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毕竟化学领域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庞杂了,光是目录就让我眼花缭乱。我之前以为“卤素”就是一个大概的分类,但深入进去才发现,每一个卤素元素都有自己独特的化学行为和物理性质,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描述非常详尽,简直就像把这些元素活生生地展现在我面前。比如,关于氟的强氧化性,书中用了好几页的篇幅来阐述,从它的原子结构到它与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再到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写得非常具体。我尤其对书里提到的氟化物在航天和医药领域的应用印象深刻,感觉化学真的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铜分族和锌分族的内容,更是让我开了眼界。我一直以为铜和锌就只是金属,没想到它们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如此丰富的价态和配位能力。书中对它们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分析,让我对金属有机化学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有些化学式和反应机理对我来说有点挑战,但我能感觉到作者的讲解是循序渐进的,并且尽可能地用图表和模型来辅助说明,这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我还在犹豫是否要深入研究书中的一些实验方法,感觉如果能动手实践一下,理解会更透彻。

评分

我最近在准备一个与材料科学相关的项目,其中需要用到一些关于过渡金属的知识,这本书简直就是及时雨。我以前对过渡金属的理解仅限于它们是金属,但这本书里对铜分族和锌分族元素的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它们在化学中的独特地位。书中关于它们多变的氧化态和形成稳定配合物的能力,让我对材料的设计有了新的思路。例如,书中提到了一些铜的配合物在催化领域的应用,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些特性来开发新型催化剂。而锌分族元素的性质,虽然看起来相对稳定一些,但书中对它们在生物无机化学中的作用的阐述,也让我认识到它们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这些元素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活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于理解它们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虽然我不是化学专业的科班出身,但这本书的语言组织和逻辑结构,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很受启发。我还在尝试把书中的一些概念和我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希望能找到新的研究方向。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参考书,而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小说”。我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个工具书来使用,当我遇到某个特定的化学问题,或者想了解某个元素的详细信息时,我就会来翻阅这本书。例如,最近我在看一些关于电池材料的研究,书中对铜和锌的化合物在电化学方面的性质有详细的论述,这对我理解某些电池的工作原理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元素周期表背后逻辑的解释,为什么卤素会集中在某一族,为什么铜和锌会形成这样的“分族”,书中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解释,让我对这些化学分类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有些部分的文字描述非常专业,需要一定的化学基础才能完全领会,但我发现书中有很多插图和表格,它们把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对书中关于一些稀有卤化物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和表征手段非常感兴趣,感觉这些内容是专业研究者才会接触到的。我还在考虑,这本书会不会对学习无机化学的研究生提供更深层次的指导。

评分

很经典的一套无机化学丛书,一直很想买这套书,只是书太贵了,十本书加起来有六七百块,趁着京东6月这次半价活动,三百多块买下了这套书。

评分

书挺厚的很不错

评分

内容很不错的参考书,值得购买

评分

书很好,很有用,很有帮助

评分

朋友托我买的,我没看过,主要是看不懂,

评分

确实有必要 看那看、、

评分

很好的一本参考书,如要经典永恒,要加新内容

评分

相关专业必备必看好书!

评分

申泮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