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後齣土銅器銘文書法係列:盛世吉金3

1949年後齣土銅器銘文書法係列:盛世吉金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緒傑 著
圖書標籤:
  • 1949年以後
  • 齣土銅器
  • 銘文
  • 書法
  • 盛世吉金
  • 中國古代史
  • 考古學
  • 藝術史
  • 青銅器
  • 漢字書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集團 , 重慶齣版社
ISBN:978722909984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156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盛世吉金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2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2010年我社齣版《盛世吉金》叢書,獲得讀者廣泛好評。時隔五年,作者在銘文釋讀等方麵又有瞭新的成果,故此我們補正瞭原書的缺漏,將之再版推齣。

坊間銘文齣版物皆以考古報告形式齣版,圖版較小,不能充分展示其藝術魅力。本叢書則填補瞭這項空白,為廣大書法愛好者、書史研究者提供瞭便於欣賞學習的圖冊。


內容簡介

《盛世吉金》叢書是一套銅器銘文書法畫冊,收錄瞭我國1949年後齣土的10件珍貴銅器的銘文拓片。銅器銘文又稱金文、鍾鼎文,多鑄刻在銅器的內部。銘文始見於商代,銘文內容多與王室事務相關,涉及分封、賞賜、冊命、徵伐、法律訴訟、土地轉讓等各個方麵,具有極高的曆史考古價值。同時,銘文書法也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輝煌的一頁,《毛公鼎》、《散氏盤》、《中山王器》等,皆是曆來書傢取法和臨習的重要範本。

此為係列第三冊,《九年衛鼎》。九年衛鼎1975年齣土於陝西岐山縣董傢村一號青銅器窖藏,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館。九年衛鼎為西周恭王九年所製,形製與紋飾與“五祀衛鼎”完全相同。該銘文書法古拙多變,多近似散氏盤處。


作者簡介

編者李緒傑,山東人,富藏金石碑帖法書,北京收藏傢協會理事,策展《碑刻與書法——中國曆代碑帖藝術展》、《異代賞音 金石永存——中國曆代碑拓精品展》等。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商周青銅器的齣土,西漢時期便有記載。當時研究者的興趣側重於銘文文獻價值,對於這些銘文書法藝術價值, 到宋代纔較為重視。

宋人薛尚功所著《曆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一書,已將這些銘文已經視作“法帖”。可見士人們對於青銅器銘文書法藝術的重視程度。

清乾嘉至民國期間,金石學走嚮繁盛,許多重要青銅器相繼齣土。皇傢的《西清古鑒》、《寜壽鑒古》、《西清續鑒甲編》、《西清續鑒乙編》的編撰。私人的有阮元《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吳大澂《愙齋集古錄》、吳式芬《捃古錄金文》、方浚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孫詒讓《古籀拾遺》、《古籀餘論》、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等青銅器書籍的相繼齣現,足見一時之盛。

眾多的書法傢們在此研究成果基礎上,不僅對銘文文字的辨識有瞭極大的提高,對青銅器銘文書法的關注和理解水平上,也遠超兩宋。張廷濟摹寫規矩;陳介祺 ‘兼體’並雜;吳大澂以小篆筆法寫金文,精熟過人;黃牧甫在小篆金文間徘徊,靜穆端飭;吳昌碩以石鼓為本,蒼雄渾厚;王福庵取小篆筆意結閤金文字形,古雅嚴整;羅振玉、容庚自然古雅,文氣十足;鬍小石駁殘遲澀,金石味十足;黃賓虹揉進畫法,古意彆具。他們從斑駁古奧的前代銘刻中各自獲得藝術的靈感,超越前代,自立麵目。且不僅在書法創作上,在篆刻作品中也大量的藉鑒和運用金文,以金文入印,開瞭一代風氣。且影響深遠。

這時期,乾隆年間齣土的散氏盤,道光年間齣土的大盂鼎、毛公鼎,光緒年間齣土的大剋鼎等重器銘文,被人們競相臨習至今,成為學習篆書的必修範本、聲名顯赫的金文名帖。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纍年的考古發掘,齣土瞭眾多的重要商周銅器,其中有不少銘刻著精彩銘文的國之重器。在商周斷代工程,曆史文獻資考據料上,獲得瞭眾多的發現和珍貴的資料。這些精彩的金文銘刻,在藝術上,與上麵的那些名帖,既有風格類似,又有卓然不同,彆開生麵者,古奧、質樸、雍容、整飭、典雅,皆大有可觀。至今少有從書法藝術範本的角度單獨呈現。今選齣10種精品,分冊付印,以饗讀者。



《盛世吉金3》:探尋漢唐鼎彝的銘文之美與時代精神 前言:金石遺珍,文脈長存 自古以來,青銅器便以其莊重肅穆的形製和鎸刻其上的銘文,成為華夏文明重要的物質載體。《盛世吉金3》聚焦於中國曆史上一段波瀾壯闊、文化繁榮的時期——漢唐盛世——齣土的銅器銘文及其書法藝術。本書並非簡單地對齣土器物進行羅列,而是深入挖掘每一篇銘文背後的曆史語境、社會風貌以及書法的演變軌跡,旨在為古代金文研究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我們相信,這些沉睡於地下的吉金重器,是連接古今、洞察先人精神世界的無聲史詩。 第一部:漢風古韻——帝國初立的渾厚力量 漢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承上啓下的關鍵節點。在經曆瞭戰國百傢的思想激蕩與秦朝的製度確立後,漢代鑄銅業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峰,尤其是在祭祀禮器和兵器方麵,體現齣帝國磅礴的氣象。 第一章:禮器重鑄與製度迴歸 本章詳細考察瞭西漢初期至中葉,因復興周禮而大量鑄造的鼎、鉼、彝等禮器。這些禮器上的銘文,往往遵循嚴格的格式,內容多與祭祀祖先、冊命功臣相關,其書法風格體現齣一種莊重、規整的“廟堂氣象”。我們將細緻比對不同地域、不同等級器物銘文的書寫差異,分析其在追求“古雅”的過程中,如何融入隸書的筆意,展現齣獨特的“漢隸上行”之美。例如,對某件齣土於長安附近的大鼎銘文的考釋,不僅復原瞭銘文字句的完整性,更結閤齣土背景,推測其主人在朝中的地位與功勛,揭示瞭西漢禮製對文字規範化的影響。 第二章:實用銘文與篆隸交替的張力 與嚴肅的禮器銘文相對,本章關注漢代銅鏡、帶鈎、權量等生活用器及度量衡器上的文字。這些實用性強的銘文,往往字體更為自由灑脫,是篆書嚮成熟隸書過渡的鮮活例證。我們可以從中清晰地看到漢人書寫的日常習慣與審美傾嚮。特彆是對部分刻劃符號與銘文的辨識工作,為我們理解漢代文字的社會普及程度提供瞭新的物證。我們運用高精度拓片分析技術,展現瞭刀法在處理不同銅器硬度時的細微變化,論證瞭這種“實用書寫”對後世楷書的間接啓發。 第三章:昭明之光——東漢銘文的書法高峰 東漢時期,金文書法藝術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高度。此時,隸書已臻成熟,書傢們在刻劃銘文時,更加注重綫條的提按頓挫與結構的美感。本章集中分析瞭東漢畫像磚款識、詔書銅器及地方豪強鑄造的器物銘文。這些銘文的氣勢,往往與當時著名的碑刻(如《張遷碑》、《曹全碑》等)遙相呼應,顯示齣一種“雄健”與“秀逸”並存的風格特徵。通過對比不同地區(如關中、巴蜀、江淮)銘文的書風差異,我們試圖描摹齣東漢文化傳播的地理脈絡。 第二部:盛唐氣象——萬邦來朝的恢弘氣度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其青銅器鑄造與銘文藝術,展現齣前所未有的開放性與自信心。 第四章:開元盛世的製度性銘文 唐代對禮製的繼承與革新,直接反映在銅器銘文中。本章考察瞭唐代官方鑄造的祭祀重器和宮廷用器。與漢代相比,唐代銘文的字體結構更加趨嚮於楷書的端莊,但其整體布局仍保留瞭金文的莊重感。特彆是對玄宗時期,為彰顯“開元盛世”的功績而鑄造的器物銘文的研究,揭示瞭帝王如何通過“物”來強化其“法統”與“功業”。我們特彆關注瞭唐代對“古文”的推崇,以及這種思想在官方文書銘刻中的體現。 第五章:鬍風影響下的自由錶達 唐代的國際化色彩濃厚,鬍人文化元素的滲透對各藝術領域均産生瞭深遠影響。在銅器銘文中,這種影響錶現為字體結構上的創新和筆畫上的灑脫。本章收集並分析瞭與西域交流、邊防戰事相關的銅器銘文,這些銘文的書法往往衝破瞭中原地區對規整的束縛,展現齣一種雄放、勁健、甚至略帶稚拙的生命力。這種風格的齣現,正是大唐自信胸襟的體現,也為後世宋代以來的審美轉嚮埋下瞭伏筆。 第六章:造像題記與民間信仰的交融 唐代佛教的昌盛,催生瞭大量的銅像、香爐及供養器。這些器物上的題記,是研究金文書法藝術中“文人化”趨勢的重要樣本。本章選取瞭大量署名明確的書寫者題記,分析瞭當時書寫者(往往是工匠或供養人)的文化素養與書法水平。他們的銘文,筆畫流暢,情感真摯,顯示齣一種超越“製度”層麵的、更具個人色彩的藝術錶達。通過對這些銘文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從漢代到唐代,銅器銘文的書法,正逐步從“禮器附屬品”嚮獨立的“書法藝術”邁進。 結語:吉金永固,光耀後世 《盛世吉金3》通過對漢唐兩代齣土銅器銘文的精細解讀與藝術賞析,勾勒齣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發展史中一個關鍵而輝煌的側麵。這些銘文,不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者,更是漢唐精神風貌的凝固者。它們以金石之聲,訴說著那個時代對秩序的敬畏、對功業的追求,以及對美的永恒嚮往。通過本書的呈現,我們希望讀者能跨越韆年時光,直觀感受這些“吉金”所蘊含的磅礴力量與獨特韻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厚重的銅器銘文書法集,光是書名就帶著一股曆史的滄桑感和藝術的厚度,雖然我手中這本書裏收錄的並不是1949年後齣土的那批精品,但它所呈現的先秦至秦漢的青銅器銘文,那種古樸雄渾的氣韻,著實讓人屏息凝神。我翻開這本《盛世吉金3》(假設這本書收錄的是更早期的作品),首先被吸引的是那些銹跡斑斑的器物拓片,它們仿佛帶著泥土的氣息,直撲麵而來。每一篇銘文的字形結構,都透露齣那個時代特有的韻律和力量感,與後世的篆書發展脈絡形成鮮明對比。比如那些西周早期的重器,銘文往往字口深峻,筆畫圓潤飽滿,綫條如鑄,那種“金石味”濃得化不開,讓人不禁聯想到周王室鼎盛時期的威儀與禮樂製度。這本書的編排也十分考究,對不同時期的銘文進行瞭細緻的劃分,使得讀者可以清晰地追蹤書法風格的演變軌跡。那些刀刻的痕跡,時間的侵蝕,非但沒有損害其藝術價值,反而增添瞭一種穿越韆年的滄桑美感,讓人在臨摹時,必須摒棄現代的浮躁,去揣摩古人心手的契閤之處。對一個癡迷於金文的愛好者來說,光是研究其中一則銘文的章法布局,就能耗費掉數日光陰,領悟其中的錯落有緻和渾然天成。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我對這本青銅銘文集(非特指1949年後齣土部分)的感受,那便是“拙樸的莊嚴”。它不像後世的碑刻那樣刻意追求法度或炫技,而是呈現齣一種渾然天成的樸素之美,這種美是建立在實用性基礎之上的,每一個筆畫都服務於記錄的清晰和器物的威儀。書中那些綫條的粗細變化,尤其是轉摺處的處理,常常是內擫、外拓,既有力量感又不失圓潤,展現瞭古人高超的金屬鑄造和刻畫技藝。我注意到,書中對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銘文風格區分得非常細緻,從商代的神秘晦澀,到周代的規範森嚴,再到春鞦戰國時期的百花齊放,每一步演變都清晰可見。對我這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這本書就像一位嚴謹的老師,它教導我們,真正的書法力量,往往源於對器物和曆史的敬畏,而不是單純的技巧堆砌。每一次閤上書頁,都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那是一種穿透塵封歲月,直抵人心的古老律動。

評分

我對古代青銅器的癡迷由來已久,這本選集,雖然可能並不是我最期待的那一批(指1949年後齣土的),但它所呈現的整體風貌,仍然讓人心馳神往。這本書的價值,不單在於其書法藝術本身,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研究古代禮儀製度和宗法觀念的窗口。每一篇銘文,都是一段活的曆史敘事,記錄著受賞、祭祀、戰爭或賞賜的事件,其文字的排列往往嚴格遵循器物本身的造型,這種“隨形就勢”的布局智慧,非常值得現代設計師和書傢學習。我尤其喜歡它收錄的那些篇幅較長的“史詩性”銘文,它們往往結構嚴謹,層層遞進,如同在講述一個傢族的興衰史。研究這些文字,我不得不去反復推敲每一個字所處的曆史語境,纔能真正理解其用筆的輕重緩急。這種深度的挖掘,讓閱讀不再是單嚮的接收,而變成瞭一種雙嚮的探尋與重建,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國早期文字係統和審美觀念的認知。

評分

拿起這本關於古代青銅器銘文的書,我立刻被其裝幀的質感所打動,它沒有采用那種流光溢彩的現代印刷技術,而是選擇瞭啞光紙張和沉穩的色彩,似乎在刻意模仿古籍的厚重感。雖然我深知每一頁所展示的都是通過高清晰度攝影和精細描摹的拓片,但那種撲麵而來的“古意”是做不得假的。特彆是對於那些字跡模糊、銹蝕嚴重的篇章,編者還貼心地附上瞭詳細的釋文和考證,這極大地降低瞭普通愛好者研究的門檻。我特彆欣賞它在版式設計上所體現齣的剋製與大氣,每一件器物的內容都給予瞭足夠的留白,不至於讓信息過度擁擠,讓觀者得以從容地品味每一個單字,乃至整篇文字的氣勢連貫性。比起那些隻注重“美觀”的書籍,這本書顯然更側重於“文獻性”和“學術性”。在研究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異形化趨勢時,這本書提供瞭極佳的對比材料,從中可以看到諸侯爭霸背景下,文字藝術如何被地方風格所塑造和異化,這種曆史的印記,比單純的書法技法探討要深刻得多。

評分

老實說,我購買這類書籍,往往是抱著一種“朝聖”的心態,希望能從中汲取到一些書寫上的靈感,擺脫當下書法界流行的某些“時髦”怪癖。這本關於青銅銘文的集子,正是這種古樸力量的集中體現。書中的某些篇幅,收錄瞭大量的族徽文字和一些篇幅極短但氣勢恢宏的銘文,這些往往是研究早期漢字演變的重要佐證。我發現,即便隻是用毛筆依樣描摹其中幾筆,那種綫條的粗細變化、轉摺處的圓潤或方摺,都與我們熟悉的楷書、隸書有著本質的區彆,它們似乎更貼近“刻”與“鑄”的物理屬性,而非“書寫”的流動性。這種“硬朗”的質感,對於當下熱衷於“飄逸”和“柔美”的書傢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力的清醒劑。每一次翻閱,我都會固定選擇一篇我自認為掌握瞭的銘文,嘗試用最接近原貌的方式去重構它,感受古人刻畫符號時的那種專注與虔誠,那是一種與時間對話的獨特體驗,遠非普通的書法字帖可以比擬。

評分

很好的一套書 作為資料不錯

評分

印製精美,內容經典!京東做活動拿下,相當劃算

評分

評分

評分

印製精美,內容經典!京東做活動拿下,相當劃算

評分

不錯的書,印刷差點

評分

不錯的書,印刷差點

評分

印製精美,內容經典!京東做活動拿下,相當劃算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