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練博士精心研究的成果,不僅全麵地梳理瞭有關車馬禮儀的圖像、實物、文獻,還從宏觀上揭示瞭禦禮在漢代發展的內在邏輯。
本書以漢代車馬的視覺形像遺存為主要研究對象,係統地討論瞭漢代車馬裝飾、使用以及儀仗等方麵的禮儀。通過漢代禦禮發展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層次,作者不僅全麵地梳理瞭有關車馬禮儀的圖像、實物、文獻,還從宏觀上揭示瞭禦禮在漢代發展的內在邏輯:西漢前期,禦禮延續瞭它在先秦的實用性;而西漢中期以後,受封建專製製度發展的影響,禦禮開始強調禮儀性;東漢中晚期,受社會思潮的影響,禦禮的精神性開始受到重視,齣現以牛代馬禦車的現象。
練春海,畢業於北京大學藝術學專業,文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藝術考古、器物文化研究及當代藝術評論。齣版專著《漢代車馬形像研究:以禦禮為中心》《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編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集:陳禮忠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集:劉立忠捲》等,在《文物》《美國東方學會誌(The 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民族藝術》《美術觀察》《民族藝術》《南京藝術學院》《中國漢畫研究》等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50篇左右。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1
一、研究背景…………1
二、選題陳述…………4
(一) 選題界定…………4
(二) 選題規避…………8
三、方法提要…………9
(一) 思路清理………… 9
(二) 篇章結構………… 11
(三) 材料取用………… 11
(四) 圖文處理………… 13
四、文獻綜述…………16
(一) 六藝研究…………17
(二) 典章製度…………19
(三) 車馬研究…………22
(四) 簡要評價…………45
五、研究目的與價值…………47
第二章 禦禮溯源…………49
一、禦術考源…………49
(一) 禦術的産生…………49
(二) 六藝之“ 禦”…………51
(三) 禦術之重要性…………58
二、禦禮的發生…………59
(一) 禦術的禮儀特徵…………59
(二) 術語“ 禦禮”…………62
三、漢代禦禮…………63
第三章 車容…………69
一、以車類分…………70
( 一) 王車…………74
( 二) 後車…………102
( 三) 服車…………114
( 四) 喪車…………122
( 五) 齋車…………125
( 六) 葬車…………129
二、以車件分…………142
( 一) 車轅…………142
( 二) 車輪…………148
( 三) 車蓋…………166
( 四) 車…………175
( 五) 鸞鈴…………182
三、小結…………185
第四章 車儀…………189
一、關於曳力…………190
( 一) 關於馬的禮儀 …………190
( 二) 關於牛的禮儀………… 216
( 三) 關於羊的禮儀 …………218
( 四) 關於人的禮儀………… 220
二、關於禦手…………225
三、關於車輿…………238
( 一) 與車輿的所有權相關的禮儀…………238
( 二) 與車的級、 數和位相關的禮儀…………240
四、關於乘坐者…………260
( 一) 驂乘…………264
( 二) 商人………… 267
( 三) 屍…………268
( 四) 將士…………269
( 五) 弱者…………270
第五章 齣行…………273
一、鹵簿…………274
( 一) 術語考鑒 …………274
( 二) 秦漢鹵簿源流…………278
( 三) 漢代鹵簿…………279
二、迎送…………308
( 一) 送行…………308
( 二) 迎賓 …………315
第六章 禦禮流變…………327
一、三個階段…………328
( 一) 第一、 二階段: 西漢中期的轉變…………328
( 二) 第二、 三階段: 東漢中晚期的轉變…………337
二、兩個層次…………344
結 論…………349
附錶: 《後漢書》所錄漢代輿服科品…………360
參考文獻…………362
圖片齣處…………384
後 記…………403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剋製,這種樸素的文風反而增強瞭其論述的權威性和客觀性。它沒有使用過多華麗或晦澀的辭藻去刻意渲染曆史的神秘感,而是專注於用嚴謹的實證和冷靜的分析來引導讀者。作者在闡述復雜理論時,總是能找到最貼切的比喻或最簡潔的錶達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探討變得清晰易懂。比如,在對比不同郡國車馬形製的差異時,作者的敘述就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於不同的地域文化遺址之間,指明關鍵的不同點。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對漢代物質文化感興趣的普通愛好者也能輕鬆跟隨作者的思路,領略其中精妙之處。它成功地平衡瞭學術深度與可讀性之間的關係。
評分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和注釋係統做得堪稱典範。我花瞭相當大的精力去查閱瞭附錄中的引文和注釋部分,發現其收錄的文獻和考古報告的覆蓋麵極其廣泛,幾乎涵蓋瞭該領域內所有重要的前沿成果。更令人稱道的是,許多關鍵概念的首次提齣者和理論的演變脈絡都在注釋中得到瞭清晰的標注,這對於希望進一步深挖研究方嚮的學者來說,簡直是一座寶庫。這種對學術規範的尊重和對資料的完整性把控,體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每一次我想要追溯某個觀點或某件文物的原始齣處時,都能在注釋中迅速找到綫索,極大地提高瞭我的信息檢索效率。這種紮實的基本功,使得整本書的論斷都顯得底氣十足,讓人信服。
評分從學術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這本書的內容組織非常具有匠心,它並非簡單地羅列考古發現,而是構建瞭一個極為嚴謹的分析框架。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清晰地界定瞭“禦禮”這一核心概念,並成功地將其置於漢代社會結構與政治倫理的宏大背景之下進行考察。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的層層遞進,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即便是初涉漢代禮製研究的讀者,也能很快抓住主旨。特彆是關於車輿等級製度與身份象徵的論述,結閤當時的文獻記載和齣土實物進行交叉印證,邏輯鏈條完整且富有說服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某一類特定馬車部件的器物學分析,那種對材料、形製、工藝的細緻入微的剖析,體現瞭深厚的專業功底。讀罷,感覺對漢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加立體的認知,遠超齣瞭教科書式的平麵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色調搭配著精美的插圖排版,初拿到手就感覺像是在觸摸一段厚重的曆史。尤其是封麵那幾幅精心挑選的漢代畫像磚拓片,綫條的古拙與圖像的生動交織,讓人立刻被帶入那個馬蹄聲疾、車輿隆隆的時代。內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考究,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細節豐富的車馬紋飾,也能看得齣紋理的層次感。作為一個對外錶有著較高要求的讀者,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視覺呈現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翻閱的過程中,那種油然而生的敬意感,讓人在閱讀文字內容之前,就已經對作者投入的心血有瞭更深的理解。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是很多當代學術齣版物中難以見到的,讓人由衷贊嘆齣版社的用心良苦。
評分作為一位長期關注古代齣行文化的愛好者,我常常感到市麵上的相關書籍要麼過於側重圖像的泛泛介紹,要麼陷於偏狹的考古報告解讀。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一個重要的空白。它成功地將“形”與“意”——即車馬的物質形製與它所承載的政治禮儀功能——進行瞭一次深度耦閤的探討。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關於漢代貴族齣行、祭祀儀式的動態畫麵。這種對生活場景的復原能力,是源於作者對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對文化語境的精準把握。它讓我意識到,車馬不隻是交通工具,它們是移動的權力宣言,是禮法製度的物質載體。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好的視角,讓我能夠透過冰冷的文物,觸摸到漢代人真實的生活脈搏和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