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車馬形像研究——以禦禮為中心

漢代車馬形像研究——以禦禮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練春海 著
圖書標籤:
  • 漢代
  • 車馬
  • 禦禮
  • 禮製
  • 考古學
  • 曆史學
  • 文物
  • 圖像學
  • 文化研究
  • 藝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87742
版次:2
商品編碼:12236980
包裝:精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28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是練博士精心研究的成果,不僅全麵地梳理瞭有關車馬禮儀的圖像、實物、文獻,還從宏觀上揭示瞭禦禮在漢代發展的內在邏輯。


內容簡介

本書以漢代車馬的視覺形像遺存為主要研究對象,係統地討論瞭漢代車馬裝飾、使用以及儀仗等方麵的禮儀。通過漢代禦禮發展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層次,作者不僅全麵地梳理瞭有關車馬禮儀的圖像、實物、文獻,還從宏觀上揭示瞭禦禮在漢代發展的內在邏輯:西漢前期,禦禮延續瞭它在先秦的實用性;而西漢中期以後,受封建專製製度發展的影響,禦禮開始強調禮儀性;東漢中晚期,受社會思潮的影響,禦禮的精神性開始受到重視,齣現以牛代馬禦車的現象。


作者簡介

練春海,畢業於北京大學藝術學專業,文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藝術考古、器物文化研究及當代藝術評論。齣版專著《漢代車馬形像研究:以禦禮為中心》《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編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集:陳禮忠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集:劉立忠捲》等,在《文物》《美國東方學會誌(The 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民族藝術》《美術觀察》《民族藝術》《南京藝術學院》《中國漢畫研究》等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50篇左右。


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1


一、研究背景…………1


二、選題陳述…………4


(一) 選題界定…………4


(二) 選題規避…………8


三、方法提要…………9


(一) 思路清理………… 9


(二) 篇章結構………… 11


(三) 材料取用………… 11


(四) 圖文處理………… 13


四、文獻綜述…………16


(一) 六藝研究…………17


(二) 典章製度…………19


(三) 車馬研究…………22


(四) 簡要評價…………45


五、研究目的與價值…………47


第二章 禦禮溯源…………49


一、禦術考源…………49


(一) 禦術的産生…………49


(二) 六藝之“ 禦”…………51


(三) 禦術之重要性…………58


二、禦禮的發生…………59


(一) 禦術的禮儀特徵…………59


(二) 術語“ 禦禮”…………62


三、漢代禦禮…………63


第三章 車容…………69


一、以車類分…………70


( 一) 王車…………74


( 二) 後車…………102


( 三) 服車…………114


( 四) 喪車…………122


( 五) 齋車…………125


( 六) 葬車…………129


二、以車件分…………142


( 一) 車轅…………142


( 二) 車輪…………148


( 三) 車蓋…………166


( 四) 車…………175


( 五) 鸞鈴…………182


三、小結…………185


第四章 車儀…………189


一、關於曳力…………190


( 一) 關於馬的禮儀 …………190


( 二) 關於牛的禮儀………… 216


( 三) 關於羊的禮儀 …………218


( 四) 關於人的禮儀………… 220


二、關於禦手…………225


三、關於車輿…………238


( 一) 與車輿的所有權相關的禮儀…………238


( 二) 與車的級、 數和位相關的禮儀…………240


四、關於乘坐者…………260


( 一) 驂乘…………264


( 二) 商人………… 267


( 三) 屍…………268


( 四) 將士…………269


( 五) 弱者…………270


第五章 齣行…………273


一、鹵簿…………274


( 一) 術語考鑒 …………274


( 二) 秦漢鹵簿源流…………278


( 三) 漢代鹵簿…………279


二、迎送…………308


( 一) 送行…………308


( 二) 迎賓 …………315


第六章 禦禮流變…………327


一、三個階段…………328


( 一) 第一、 二階段: 西漢中期的轉變…………328


( 二) 第二、 三階段: 東漢中晚期的轉變…………337


二、兩個層次…………344


結 論…………349


附錶: 《後漢書》所錄漢代輿服科品…………360


參考文獻…………362


圖片齣處…………384


後 記…………403


精彩書摘

  《漢代車馬形像研究——以禦禮為中心》:
  這種解釋有點牽強,筆者以為它可能與拆車葬齣於同一目的。“拆車”在古代可能已經成為一個有特殊意義的詞匯,如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齣土的《天星觀》竹簡第34簡,簡文釋讀為“擇良日,歸玉玩,摺車馬於悲中”。有人認為“摺”當解為“製”,不妥。但如果我們把“摺”讀成“拆”或“摺毀”,則在義理上都顯得更加穩妥。就前者而言,簡文中文字缺少點畫,或以形近字替代乃常她之事。“歸玉玩”與“拆車馬”(或作“摺毀”之“摺”)不僅在語法上構成排比,句意也相對,而且與當時能夠見到的拆車葬現象相吻閤。當然,“拆車葬”做法的思想源頭仍然有可能是“生器文而不功”。
  此外,打虎亭漢墓墓主的身份及其生活時代背景的正確揭露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幫助揭示“無輪車”的潛藏意義。關於打虎亭漢墓的墓主,發掘者認為是張德(字伯雅),但李宗寅考證後,懷疑結論有誤。他認為當地百姓所謂的“常十塚”乃“常侍塚”之訛,故墓主應為大常侍候淵。李宗寅的根據有五條,一是當地方言中,“張氏”的發音不大可能訛傳成“常十”;二是打虎亭漢墓附近的水係與《水經注》中提到的“綏水”略有齣入;三是斷代不準確;四是打虎亭漢墓的規格與墓主身份不符;五是文獻記載中“張伯雅墓”的形製及其所處環境與打虎亭漢墓的實際環境不吻閤。
  ……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漢代車馬形像研究——以禦禮為中心”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其他可能涉及的曆史、考古或藝術研究領域。 --- 書名:青銅之光:商周禮器與早期國傢權力結構研究 作者:王建國 齣版社:文物齣版社 版次:2024年第一版 頁數:約650頁(含圖版及索引) 定價:188.00元 --- 內容簡介: 《青銅之光:商周禮器與早期國傢權力結構研究》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中國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禮器鑄造技術、形製演變及其背後社會政治意涵的專著。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些至關重要的物質遺存的細緻考察,揭示早期國傢權力如何通過物質文化被塑造、被實踐和被鞏固的過程。 本書的研究範疇嚴格限定在商周時期(約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771年),重點分析瞭以鼎、簋、鬲、甗、爵、斝等為核心的青銅禮器群,尤其是那些具有明確銘文記載和齣土背景的器物組閤。我們避免瞭對後世(如秦漢以後)車馬器、畫像石等主題的討論,將全部精力集中於青銅冶鑄業在早期國傢構建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部分:青銅技術的權力基礎 本部分首先對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的成熟與壟斷進行瞭考察。詳細分析瞭範鑄法、塊範法等關鍵技術的復雜流程,並結閤考古地層學和金屬成分分析,探討瞭高等級青銅器的生産組織形式。我們認為,控製高锡、高銅的原料獲取和熟練工匠的集中,是早期王權得以維係的物質基礎。通過對比不同墓葬中青銅器的技術復雜度和紋飾精細度,明確區分瞭王室核心區與周邊邦國之間的技術差距,從而勾勒齣權力輻射的物理邊界。 第二部分:禮器的形製譜係與等級秩序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禮器即權力符號”。我們構建瞭一套基於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的商周禮器等級譜係。特彆關注瞭鼎、簋這對組閤的嚴格比例關係,以及其在不同墓葬等級中所體現的規製變化。 例如,對於商代晚期以後的“鼎簋配製”的變遷,我們提齣瞭新的解讀:從早期嚴格的單數或偶數組閤嚮西周中期後齣現的更為復雜的組閤模式的轉變,並非簡單的器物增加,而是權力分配結構細化的體現。我們詳細分析瞭何尊、大盂鼎、毛公鼎等傳世重器上的銘文,將其與器物自身的形製進行“文本-器物”的互證,探討瞭“受命”與“锡命”禮儀中,青銅器如何充當政治授權的物理載體。 第三部分:銘文、圖像與政治話語的構建 本書對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超越瞭簡單的族氏考證,轉嚮瞭銘文作為一種政治話語的實踐。我們係統梳理瞭西周早期“冊命”類銘文的範式,重點分析瞭周王如何通過授予或鑄造刻有頌揚之詞的青銅器,來確立新的宗法秩序和政治閤法性。 在紋飾方麵,本書僅聚焦於商周青銅器上常見的主體紋飾,如饕餮紋(獸麵紋)、雲雷紋、蟬紋等,探討這些抽象且富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圖像如何被用作區分“內在文明”與“外在蠻夷”的視覺標識。我們並未涉及任何關於漢代車馬、建築裝飾或畫像石雕刻的藝術分析。 第四部分:禮器製度在邦國體係中的運行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投嚮瞭青銅禮器在周代分封體係中的流轉與影響。通過對晉係、齊係、燕係等不同地域齣土的同類禮器進行比較研究,我們探討瞭周王室的禮製如何被地方諸侯“在地化”和“本土化”。這種製度性的物質傳播,是維係鬆散的早期帝國形態的關鍵機製。我們特彆指齣瞭,當地方諸侯開始模仿或僭用本不該擁有的禮器組閤時,往往預示著中央權威的衰落,從而為春鞦戰國的變局埋下瞭伏筆。 本書的特點: 1. 高度專業化: 聚焦於青銅鑄造技術、銘文製度和禮器組閤的嚴格學術研究,不涉及其他考古遺存類型。 2. 跨學科視野: 結閤瞭考古學、材料科學和早期文獻學,力求對青銅器進行多維度解讀。 3. 嚴謹的圖版支持: 全書配有大量高清的器物測繪圖、局部放大照片以及重要的銘文拓片和摹本。 《青銅之光》為曆史學、考古學、藝術史及先秦史研究者提供瞭一部紮實可靠的參考資料,幫助讀者理解商周時期,物質文化是如何成為政治權力的最堅實骨架。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剋製,這種樸素的文風反而增強瞭其論述的權威性和客觀性。它沒有使用過多華麗或晦澀的辭藻去刻意渲染曆史的神秘感,而是專注於用嚴謹的實證和冷靜的分析來引導讀者。作者在闡述復雜理論時,總是能找到最貼切的比喻或最簡潔的錶達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探討變得清晰易懂。比如,在對比不同郡國車馬形製的差異時,作者的敘述就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於不同的地域文化遺址之間,指明關鍵的不同點。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對漢代物質文化感興趣的普通愛好者也能輕鬆跟隨作者的思路,領略其中精妙之處。它成功地平衡瞭學術深度與可讀性之間的關係。

評分

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和注釋係統做得堪稱典範。我花瞭相當大的精力去查閱瞭附錄中的引文和注釋部分,發現其收錄的文獻和考古報告的覆蓋麵極其廣泛,幾乎涵蓋瞭該領域內所有重要的前沿成果。更令人稱道的是,許多關鍵概念的首次提齣者和理論的演變脈絡都在注釋中得到瞭清晰的標注,這對於希望進一步深挖研究方嚮的學者來說,簡直是一座寶庫。這種對學術規範的尊重和對資料的完整性把控,體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每一次我想要追溯某個觀點或某件文物的原始齣處時,都能在注釋中迅速找到綫索,極大地提高瞭我的信息檢索效率。這種紮實的基本功,使得整本書的論斷都顯得底氣十足,讓人信服。

評分

從學術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這本書的內容組織非常具有匠心,它並非簡單地羅列考古發現,而是構建瞭一個極為嚴謹的分析框架。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清晰地界定瞭“禦禮”這一核心概念,並成功地將其置於漢代社會結構與政治倫理的宏大背景之下進行考察。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的層層遞進,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即便是初涉漢代禮製研究的讀者,也能很快抓住主旨。特彆是關於車輿等級製度與身份象徵的論述,結閤當時的文獻記載和齣土實物進行交叉印證,邏輯鏈條完整且富有說服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某一類特定馬車部件的器物學分析,那種對材料、形製、工藝的細緻入微的剖析,體現瞭深厚的專業功底。讀罷,感覺對漢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加立體的認知,遠超齣瞭教科書式的平麵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色調搭配著精美的插圖排版,初拿到手就感覺像是在觸摸一段厚重的曆史。尤其是封麵那幾幅精心挑選的漢代畫像磚拓片,綫條的古拙與圖像的生動交織,讓人立刻被帶入那個馬蹄聲疾、車輿隆隆的時代。內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考究,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細節豐富的車馬紋飾,也能看得齣紋理的層次感。作為一個對外錶有著較高要求的讀者,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視覺呈現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翻閱的過程中,那種油然而生的敬意感,讓人在閱讀文字內容之前,就已經對作者投入的心血有瞭更深的理解。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是很多當代學術齣版物中難以見到的,讓人由衷贊嘆齣版社的用心良苦。

評分

作為一位長期關注古代齣行文化的愛好者,我常常感到市麵上的相關書籍要麼過於側重圖像的泛泛介紹,要麼陷於偏狹的考古報告解讀。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一個重要的空白。它成功地將“形”與“意”——即車馬的物質形製與它所承載的政治禮儀功能——進行瞭一次深度耦閤的探討。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關於漢代貴族齣行、祭祀儀式的動態畫麵。這種對生活場景的復原能力,是源於作者對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對文化語境的精準把握。它讓我意識到,車馬不隻是交通工具,它們是移動的權力宣言,是禮法製度的物質載體。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好的視角,讓我能夠透過冰冷的文物,觸摸到漢代人真實的生活脈搏和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