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社出版《盛世吉金》丛书,获得读者广泛好评。时隔五年,作者在铭文释读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成果,故此我们补正了原书的缺漏,将之再版推出。
坊间铭文出版物皆以考古报告形式出版,图版较小,不能充分展示其艺术魅力。本丛书则填补了这项空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书史研究者提供了便于欣赏学习的图册。
《盛世吉金》丛书是一套铜器铭文书法画册,收录了我国1949年后出土的10件珍贵铜器的铭文拓片。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多铸刻在铜器的内部。铭文始见于商代,铭文内容多与王室事务相关,涉及分封、赏赐、册命、征伐、法律诉讼、土地转让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同时,铭文书法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毛公鼎》、《散氏盘》、《中山王器》等,皆是历来书家取法和临习的重要范本。
此为系列第三册,《九年卫鼎》。九年卫鼎1975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董家村一号青铜器窖藏,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九年卫鼎为西周恭王九年所制,形制与纹饰与“五祀卫鼎”完全相同。该铭文书法古拙多变,多近似散氏盘处。
编者李绪杰,山东人,富藏金石碑帖法书,北京收藏家协会理事,策展《碑刻与书法——中国历代碑帖艺术展》、《异代赏音 金石永存——中国历代碑拓精品展》等。
商周青铜器的出土,西汉时期便有记载。当时研究者的兴趣侧重于铭文文献价值,对于这些铭文书法艺术价值, 到宋代才较为重视。
宋人薛尚功所著《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书,已将这些铭文已经视作“法帖”。可见士人们对于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的重视程度。
清乾嘉至民国期间,金石学走向繁盛,许多重要青铜器相继出土。皇家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的编撰。私人的有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吴式芬《捃古录金文》、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等青铜器书籍的相继出现,足见一时之盛。
众多的书法家们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不仅对铭文文字的辨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对青铜器铭文书法的关注和理解水平上,也远超两宋。张廷济摹写规矩;陈介祺 ‘兼体’并杂;吴大澂以小篆笔法写金文,精熟过人;黄牧甫在小篆金文间徘徊,静穆端饬;吴昌硕以石鼓为本,苍雄浑厚;王福庵取小篆笔意结合金文字形,古雅严整;罗振玉、容庚自然古雅,文气十足;胡小石驳残迟涩,金石味十足;黄宾虹揉进画法,古意别具。他们从斑驳古奥的前代铭刻中各自获得艺术的灵感,超越前代,自立面目。且不仅在书法创作上,在篆刻作品中也大量的借鉴和运用金文,以金文入印,开了一代风气。且影响深远。
这时期,乾隆年间出土的散氏盘,道光年间出土的大盂鼎、毛公鼎,光绪年间出土的大克鼎等重器铭文,被人们竞相临习至今,成为学习篆书的必修范本、声名显赫的金文名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累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众多的重要商周铜器,其中有不少铭刻着精彩铭文的国之重器。在商周断代工程,历史文献资考据料上,获得了众多的发现和珍贵的资料。这些精彩的金文铭刻,在艺术上,与上面的那些名帖,既有风格类似,又有卓然不同,别开生面者,古奥、质朴、雍容、整饬、典雅,皆大有可观。至今少有从书法艺术范本的角度单独呈现。今选出10种精品,分册付印,以飨读者。
老实说,我购买这类书籍,往往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态,希望能从中汲取到一些书写上的灵感,摆脱当下书法界流行的某些“时髦”怪癖。这本关于青铜铭文的集子,正是这种古朴力量的集中体现。书中的某些篇幅,收录了大量的族徽文字和一些篇幅极短但气势恢宏的铭文,这些往往是研究早期汉字演变的重要佐证。我发现,即便只是用毛笔依样描摹其中几笔,那种线条的粗细变化、转折处的圆润或方折,都与我们熟悉的楷书、隶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似乎更贴近“刻”与“铸”的物理属性,而非“书写”的流动性。这种“硬朗”的质感,对于当下热衷于“飘逸”和“柔美”的书家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力的清醒剂。每一次翻阅,我都会固定选择一篇我自认为掌握了的铭文,尝试用最接近原貌的方式去重构它,感受古人刻画符号时的那种专注与虔诚,那是一种与时间对话的独特体验,远非普通的书法字帖可以比拟。
评分拿起这本关于古代青铜器铭文的书,我立刻被其装帧的质感所打动,它没有采用那种流光溢彩的现代印刷技术,而是选择了哑光纸张和沉稳的色彩,似乎在刻意模仿古籍的厚重感。虽然我深知每一页所展示的都是通过高清晰度摄影和精细描摹的拓片,但那种扑面而来的“古意”是做不得假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字迹模糊、锈蚀严重的篇章,编者还贴心地附上了详细的释文和考证,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爱好者研究的门槛。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所体现出的克制与大气,每一件器物的内容都给予了足够的留白,不至于让信息过度拥挤,让观者得以从容地品味每一个单字,乃至整篇文字的气势连贯性。比起那些只注重“美观”的书籍,这本书显然更侧重于“文献性”和“学术性”。在研究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异形化趋势时,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对比材料,从中可以看到诸侯争霸背景下,文字艺术如何被地方风格所塑造和异化,这种历史的印记,比单纯的书法技法探讨要深刻得多。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对这本青铜铭文集(非特指1949年后出土部分)的感受,那便是“拙朴的庄严”。它不像后世的碑刻那样刻意追求法度或炫技,而是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朴素之美,这种美是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之上的,每一个笔画都服务于记录的清晰和器物的威仪。书中那些线条的粗细变化,尤其是转折处的处理,常常是内擫、外拓,既有力量感又不失圆润,展现了古人高超的金属铸造和刻画技艺。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铭文风格区分得非常细致,从商代的神秘晦涩,到周代的规范森严,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每一步演变都清晰可见。对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的老师,它教导我们,真正的书法力量,往往源于对器物和历史的敬畏,而不是单纯的技巧堆砌。每一次合上书页,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那是一种穿透尘封岁月,直抵人心的古老律动。
评分这部厚重的铜器铭文书法集,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和艺术的厚度,虽然我手中这本书里收录的并不是1949年后出土的那批精品,但它所呈现的先秦至秦汉的青铜器铭文,那种古朴雄浑的气韵,着实让人屏息凝神。我翻开这本《盛世吉金3》(假设这本书收录的是更早期的作品),首先被吸引的是那些锈迹斑斑的器物拓片,它们仿佛带着泥土的气息,直扑面而来。每一篇铭文的字形结构,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律和力量感,与后世的篆书发展脉络形成鲜明对比。比如那些西周早期的重器,铭文往往字口深峻,笔画圆润饱满,线条如铸,那种“金石味”浓得化不开,让人不禁联想到周王室鼎盛时期的威仪与礼乐制度。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考究,对不同时期的铭文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书法风格的演变轨迹。那些刀刻的痕迹,时间的侵蚀,非但没有损害其艺术价值,反而增添了一种穿越千年的沧桑美感,让人在临摹时,必须摒弃现代的浮躁,去揣摩古人心手的契合之处。对一个痴迷于金文的爱好者来说,光是研究其中一则铭文的章法布局,就能耗费掉数日光阴,领悟其中的错落有致和浑然天成。
评分我对古代青铜器的痴迷由来已久,这本选集,虽然可能并不是我最期待的那一批(指1949年后出土的),但它所呈现的整体风貌,仍然让人心驰神往。这本书的价值,不单在于其书法艺术本身,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研究古代礼仪制度和宗法观念的窗口。每一篇铭文,都是一段活的历史叙事,记录着受赏、祭祀、战争或赏赐的事件,其文字的排列往往严格遵循器物本身的造型,这种“随形就势”的布局智慧,非常值得现代设计师和书家学习。我尤其喜欢它收录的那些篇幅较长的“史诗性”铭文,它们往往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如同在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研究这些文字,我不得不去反复推敲每一个字所处的历史语境,才能真正理解其用笔的轻重缓急。这种深度的挖掘,让阅读不再是单向的接收,而变成了一种双向的探寻与重建,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早期文字系统和审美观念的认知。
评分印制精美,内容经典!京东做活动拿下,相当划算
评分印制精美,内容经典!京东做活动拿下,相当划算
评分好
评分印制精美,内容经典!京东做活动拿下,相当划算
评分很好的一套书 作为资料不错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不错的书,印刷差点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