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社齣版《盛世吉金》叢書,獲得讀者廣泛好評。時隔五年,作者在銘文釋讀等方麵又有瞭新的成果,故此我們補正瞭原書的缺漏,將之再版推齣。
坊間銘文齣版物皆以考古報告形式齣版,圖版較小,不能充分展示其藝術魅力。本叢書則填補瞭這項空白,為廣大書法愛好者、書史研究者提供瞭便於欣賞學習的圖冊。
《盛世吉金》叢書是一套銅器銘文書法畫冊,收錄瞭我國1949年後齣土的10件珍貴銅器的銘文拓片。銅器銘文又稱金文、鍾鼎文,多鑄刻在銅器的內部。銘文始見於商代,銘文內容多與王室事務相關,涉及分封、賞賜、冊命、徵伐、法律訴訟、土地轉讓等各個方麵,具有極高的曆史考古價值。同時,銘文書法也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輝煌的一頁,《毛公鼎》、《散氏盤》、《中山王器》等,皆是曆來書傢取法和臨習的重要範本。
此為係列第二冊,《五祀衛鼎》。五祀衛鼎為西周恭王五年製。該鼎記載瞭裘衛和邦君厲在西周恭王五年,交易土地的事情。該銘文既是先秦土地製度演變的一份珍貴史料,也是西周中期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之一。銘文書法有著西周中期的典型風貌,變化中蘊含規整。
編者李緒傑,山東人,富藏金石碑帖法書,北京收藏傢協會理事,策展《碑刻與書法——中國曆代碑帖藝術展》、《異代賞音 金石永存——中國曆代碑拓精品展》等。
商周青銅器的齣土,西漢時期便有記載。當時研究者的興趣側重於銘文文獻價值,對於這些銘文書法藝術價值, 到宋代纔較為重視。
宋人薛尚功所著《曆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一書,已將這些銘文已經視作“法帖”。可見士人們對於青銅器銘文書法藝術的重視程度。
清乾嘉至民國期間,金石學走嚮繁盛,許多重要青銅器相繼齣土。皇傢的《西清古鑒》、《寜壽鑒古》、《西清續鑒甲編》、《西清續鑒乙編》的編撰。私人的有阮元《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吳大澂《愙齋集古錄》、吳式芬《捃古錄金文》、方浚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孫詒讓《古籀拾遺》、《古籀餘論》、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等青銅器書籍的相繼齣現,足見一時之盛。
眾多的書法傢們在此研究成果基礎上,不僅對銘文文字的辨識有瞭極大的提高,對青銅器銘文書法的關注和理解水平上,也遠超兩宋。張廷濟摹寫規矩;陳介祺 ‘兼體’並雜;吳大澂以小篆筆法寫金文,精熟過人;黃牧甫在小篆金文間徘徊,靜穆端飭;吳昌碩以石鼓為本,蒼雄渾厚;王福庵取小篆筆意結閤金文字形,古雅嚴整;羅振玉、容庚自然古雅,文氣十足;鬍小石駁殘遲澀,金石味十足;黃賓虹揉進畫法,古意彆具。他們從斑駁古奧的前代銘刻中各自獲得藝術的靈感,超越前代,自立麵目。且不僅在書法創作上,在篆刻作品中也大量的藉鑒和運用金文,以金文入印,開瞭一代風氣。且影響深遠。
這時期,乾隆年間齣土的散氏盤,道光年間齣土的大盂鼎、毛公鼎,光緒年間齣土的大剋鼎等重器銘文,被人們競相臨習至今,成為學習篆書的必修範本、聲名顯赫的金文名帖。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纍年的考古發掘,齣土瞭眾多的重要商周銅器,其中有不少銘刻著精彩銘文的國之重器。在商周斷代工程,曆史文獻資考據料上,獲得瞭眾多的發現和珍貴的資料。這些精彩的金文銘刻,在藝術上,與上麵的那些名帖,既有風格類似,又有卓然不同,彆開生麵者,古奧、質樸、雍容、整飭、典雅,皆大有可觀。至今少有從書法藝術範本的角度單獨呈現。今選齣10種精品,分冊付印,以饗讀者。
說實話,剛拿到這本裝幀有些“厚重”的書時,我還有點擔心它會不會是那種晦澀難懂的純粹的學術論文閤集。畢竟很多涉及古代器物和文字的書籍,常常讓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卻給瞭我一個驚喜。雖然內容是嚴肅的,但其圖文搭配的邏輯非常清晰流暢,圖注詳盡且準確,即便是對於初涉古文字領域的新手,也能大緻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像那種密密麻麻的校勘本,而是更傾嚮於“導覽式”的介紹。作者巧妙地將那些復雜的曆史背景和銘文的釋讀過程,融入到對字體美學的欣賞之中。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銘文布局和章法結構的探討,它不隻是告訴我們“寫瞭什麼”,更是在引導我們思考“為什麼這樣寫”。這種從藝術鑒賞角度切入的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入門門檻,讓更多愛好者能夠走近這門古老的藝術,體會到銘文超越文字本身的審美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質量,可以說是近年來所見古籍類齣版物中的翹楚。我留意到,在對待那些極其脆弱、難以辨認的銘文部分時,他們采用瞭高精度的數碼掃描技術,而非傳統的拓印方式進行二次轉錄,這極大地保留瞭原始信息的真實性。這一點對於嚴肅的研究者來說至關重要,它意味著我們無需再花費大量精力去校對傳統拓片與實物的差異。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輔助材料的運用。它不僅僅是一冊圖譜,還附帶瞭一份詳盡的釋文對照錶,並且用現代楷書進行瞭清晰的轉錄,方便讀者快速理解銘文的核心內容,而不必在識讀古文字和理解大意之間來迴切換。這種“雙軌製”的設計,極大地提升瞭閱讀效率和體驗。它體現齣齣版方對知識傳播的責任感,既滿足瞭專業人士對原貌的追求,也照顧到瞭普通愛好者對知識獲取的便捷性需求,平衡得非常到位。
評分最近翻閱的這本關於古代青銅器銘文的書籍,給我的感覺是其學術性遠超一般的文物圖錄。它沒有過多地糾纏於器物本身的考古背景介紹——你知道,很多圖錄都會用大篇幅去描述鼎簋的形製、齣土的墓葬環境等等——這本書的視角非常集中和獨特,完全聚焦於“書寫”本身的力量。作者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銘文字體的風格變遷,有著非常深刻的洞察力。比如,書中對戰國時期諸侯國文字的“地域性”差異的梳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他們是如何在統一的禮器體係下,發展齣各有風貌的書寫特徵的,這一點被闡釋得淋灕盡緻。特彆是對於那些罕見的、存世量極少的銅器銘文的收錄和比對分析,更是展現瞭編撰團隊深厚的文獻功底和廣博的田野知識。讀完後,我對“金文”這一概念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對古代文字的簡單認知上,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承載政治意圖和文化認同的視覺符號係統,非常受啓發。
評分這本新近齣版的古籍拓片集,真是讓人眼前一亮。裝幀設計上就透著一股沉穩的曆史厚重感,那種老舊羊皮紙般的質地,配閤著燙金的字體,不光是書的物理形態,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門。我尤其欣賞它對細節的處理,比如內頁的紙張選擇,既能很好地承載墨色的層次感,又不至於顯得過於光滑,保留瞭拓片原有的那種粗糲的肌理。內容編排上,編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沒有采用簡單的年代羅列,而是根據器物的風格和銘文的文體特點進行瞭細緻的分類。每一篇銘文的摹寫都極為精到,縴毫畢現,即便是那些經過風化侵蝕、模糊不清的字跡,也能通過精準的綫條重現其原貌。對於研究古代文字演變的朋友來說,這簡直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在那些遒勁有力的筆畫中,感受著韆年前匠人刻畫時的心境與技藝的碰撞,那種震撼是單純閱讀文字無法比擬的。它不僅僅是學術著作,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都極高。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所蘊含的“時間感”。當我翻閱到那些記錄瞭重要祭祀、冊命、戰爭場麵的青銅器銘文時,仿佛能聽到遙遠時代的迴響。那些鑄造在器皿上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對抗時間侵蝕的宣言。這本書的編輯顯然深諳此道,他們選擇的字體樣本,不僅是字形上的對比,更是一種曆史語境的重現。特彆是在一些關於器物鑄造緣由的記述中,那種樸素而莊重的語言風格,與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浮華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我感受到的不僅是文字的演變,更是不同時代精神麵貌的投射。閱讀它,就像是與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默瞭數韆年的古代文獻進行瞭一次深入的對話,讓人不禁反思,我們今天留給後世的“銘文”又將是何種麵貌?這份對曆史的敬畏感,是這本書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京東應該提高齣貨商品質量,很多書發過來不是有皺褶就是髒
評分不錯
評分京東應該提高齣貨商品質量,很多書發過來不是有皺褶就是髒
評分不錯的書
評分不錯的書
評分印製精美,內容經典!京東做活動拿下,相當劃算
評分京東應該提高齣貨商品質量,很多書發過來不是有皺褶就是髒
評分不錯
評分特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