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社出版《盛世吉金》丛书,获得读者广泛好评。时隔五年,作者在铭文释读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成果,故此我们补正了原书的缺漏,将之再版推出。
坊间铭文出版物皆以考古报告形式出版,图版较小,不能充分展示其艺术魅力。本丛书则填补了这项空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书史研究者提供了便于欣赏学习的图册。
《盛世吉金》丛书是一套铜器铭文书法画册,收录了我国1949年后出土的10件珍贵铜器的铭文拓片。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多铸刻在铜器的内部。铭文始见于商代,铭文内容多与王室事务相关,涉及分封、赏赐、册命、征伐、法律诉讼、土地转让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同时,铭文书法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毛公鼎》、《散氏盘》、《中山王器》等,皆是历来书家取法和临习的重要范本。
此为系列第二册,《五祀卫鼎》。五祀卫鼎为西周恭王五年制。该鼎记载了裘卫和邦君厉在西周恭王五年,交易土地的事情。该铭文既是先秦土地制度演变的一份珍贵史料,也是西周中期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之一。铭文书法有着西周中期的典型风貌,变化中蕴含规整。
编者李绪杰,山东人,富藏金石碑帖法书,北京收藏家协会理事,策展《碑刻与书法——中国历代碑帖艺术展》、《异代赏音 金石永存——中国历代碑拓精品展》等。
商周青铜器的出土,西汉时期便有记载。当时研究者的兴趣侧重于铭文文献价值,对于这些铭文书法艺术价值, 到宋代才较为重视。
宋人薛尚功所著《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书,已将这些铭文已经视作“法帖”。可见士人们对于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的重视程度。
清乾嘉至民国期间,金石学走向繁盛,许多重要青铜器相继出土。皇家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的编撰。私人的有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吴式芬《捃古录金文》、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等青铜器书籍的相继出现,足见一时之盛。
众多的书法家们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不仅对铭文文字的辨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对青铜器铭文书法的关注和理解水平上,也远超两宋。张廷济摹写规矩;陈介祺 ‘兼体’并杂;吴大澂以小篆笔法写金文,精熟过人;黄牧甫在小篆金文间徘徊,静穆端饬;吴昌硕以石鼓为本,苍雄浑厚;王福庵取小篆笔意结合金文字形,古雅严整;罗振玉、容庚自然古雅,文气十足;胡小石驳残迟涩,金石味十足;黄宾虹揉进画法,古意别具。他们从斑驳古奥的前代铭刻中各自获得艺术的灵感,超越前代,自立面目。且不仅在书法创作上,在篆刻作品中也大量的借鉴和运用金文,以金文入印,开了一代风气。且影响深远。
这时期,乾隆年间出土的散氏盘,道光年间出土的大盂鼎、毛公鼎,光绪年间出土的大克鼎等重器铭文,被人们竞相临习至今,成为学习篆书的必修范本、声名显赫的金文名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累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众多的重要商周铜器,其中有不少铭刻着精彩铭文的国之重器。在商周断代工程,历史文献资考据料上,获得了众多的发现和珍贵的资料。这些精彩的金文铭刻,在艺术上,与上面的那些名帖,既有风格类似,又有卓然不同,别开生面者,古奥、质朴、雍容、整饬、典雅,皆大有可观。至今少有从书法艺术范本的角度单独呈现。今选出10种精品,分册付印,以飨读者。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装帧有些“厚重”的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它会不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纯粹的学术论文合集。毕竟很多涉及古代器物和文字的书籍,常常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却给了我一个惊喜。虽然内容是严肃的,但其图文搭配的逻辑非常清晰流畅,图注详尽且准确,即便是对于初涉古文字领域的新手,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像那种密密麻麻的校勘本,而是更倾向于“导览式”的介绍。作者巧妙地将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铭文的释读过程,融入到对字体美学的欣赏之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铭文布局和章法结构的探讨,它不只是告诉我们“写了什么”,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这种从艺术鉴赏角度切入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门槛,让更多爱好者能够走近这门古老的艺术,体会到铭文超越文字本身的审美价值。
评分这本新近出版的古籍拓片集,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装帧设计上就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厚重感,那种老旧羊皮纸般的质地,配合着烫金的字体,不光是书的物理形态,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门。我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内页的纸张选择,既能很好地承载墨色的层次感,又不至于显得过于光滑,保留了拓片原有的那种粗粝的肌理。内容编排上,编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根据器物的风格和铭文的文体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每一篇铭文的摹写都极为精到,纤毫毕现,即便是那些经过风化侵蚀、模糊不清的字迹,也能通过精准的线条重现其原貌。对于研究古代文字演变的朋友来说,这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那些遒劲有力的笔画中,感受着千年前匠人刻画时的心境与技艺的碰撞,那种震撼是单纯阅读文字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学术著作,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都极高。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所蕴含的“时间感”。当我翻阅到那些记录了重要祭祀、册命、战争场面的青铜器铭文时,仿佛能听到遥远时代的回响。那些铸造在器皿上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时间侵蚀的宣言。这本书的编辑显然深谙此道,他们选择的字体样本,不仅是字形上的对比,更是一种历史语境的重现。特别是在一些关于器物铸造缘由的记述中,那种朴素而庄重的语言风格,与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浮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字的演变,更是不同时代精神面貌的投射。阅读它,就像是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默了数千年的古代文献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让人不禁反思,我们今天留给后世的“铭文”又将是何种面貌?这份对历史的敬畏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古代青铜器铭文的书籍,给我的感觉是其学术性远超一般的文物图录。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器物本身的考古背景介绍——你知道,很多图录都会用大篇幅去描述鼎簋的形制、出土的墓葬环境等等——这本书的视角非常集中和独特,完全聚焦于“书写”本身的力量。作者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铭文字体的风格变迁,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力。比如,书中对战国时期诸侯国文字的“地域性”差异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们是如何在统一的礼器体系下,发展出各有风貌的书写特征的,这一点被阐释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于那些罕见的、存世量极少的铜器铭文的收录和比对分析,更是展现了编撰团队深厚的文献功底和广博的田野知识。读完后,我对“金文”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对古代文字的简单认知上,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承载政治意图和文化认同的视觉符号系统,非常受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可以说是近年来所见古籍类出版物中的翘楚。我留意到,在对待那些极其脆弱、难以辨认的铭文部分时,他们采用了高精度的数码扫描技术,而非传统的拓印方式进行二次转录,这极大地保留了原始信息的真实性。这一点对于严肃的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它意味着我们无需再花费大量精力去校对传统拓片与实物的差异。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辅助材料的运用。它不仅仅是一册图谱,还附带了一份详尽的释文对照表,并且用现代楷书进行了清晰的转录,方便读者快速理解铭文的核心内容,而不必在识读古文字和理解大意之间来回切换。这种“双轨制”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和体验。它体现出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责任感,既满足了专业人士对原貌的追求,也照顾到了普通爱好者对知识获取的便捷性需求,平衡得非常到位。
评分印制精美,内容经典!京东做活动拿下,相当划算
评分不错的书
评分印制精美,内容经典!京东做活动拿下,相当划算
评分特别好!
评分特别好!
评分特别好!
评分好
评分印制精美,内容经典!京东做活动拿下,相当划算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