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历史图志(1896-2015 套装上下册)

中国电影历史图志(1896-2015 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亚平 著
图书标签:
  • 电影史
  • 中国电影
  • 电影研究
  • 文化史
  • 历史
  • 图志
  • 影评
  • 电影发展
  • 艺术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605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885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7
套装数量:2
字数:1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历史图志(1896-2015 套装上下册)》以图证史、说史,分为八章,叙述、研究的历史时段是从1896年电影由海外引入至2015年的电影发展史,为求从小写的历史、“以图论史”的角度去考察电影这一媒介的传播过程,审视电影艺术在现当代中国社会空间中的自我衍生和演变的过程,对传统的电影史进行补白、修正与拓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光影渐显(1896—1931)
第二章 怒放与共生(1932—1937)
第三章 裂变与重构(1937—1949)
第四章 国家面影(1949—1966)
第五章 另类与单一(1966—1977)
第六章 新电影美学的建构(1978—1989)
第七章 徘徊与转型(1989—1999)
第八章 从作品到产品(2000—以后)

前言/序言


中国电影史纲要:从默片时代到数字浪潮(1905-2020) 本书聚焦于中国电影自诞生之初,特别是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跌宕起伏与艺术探索。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美学风格演变以及与社会文化思潮紧密交织的历史画卷。 --- 第一编:拓荒与萌芽(1905-1930) 本部分追溯中国电影的“原点”,详细考察西方活动影像技术传入中国的最初轨迹,以及中国本土电影人如何艰难地学习、模仿并最终实现本土化表达。 一、 银幕初现:洋片入华与模仿的开端 着重描写1896年皮影戏式放映到20世纪初固定影院出现的历程。分析早期电影放映商的商业策略,以及“有声”与“无声”时代交替之际,技术壁垒对本土制作的影响。重点梳理张石却、任景丰等先驱者在上海、北京等地拍摄的早期纪录片与戏曲片,辨析这些作品在内容、技术和叙事上对西方模式的依赖与反思。 二、 默片时代的叙事构建 深入探讨中国默片时期,电影如何成为大众娱乐的载体。详述由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开创的“旧派”喜剧片和伦理片的特点,分析其情节结构如何根植于市民生活和传统道德观。本章特别剖析了这一时期“时代曲”的兴起,以及如何通过字幕、旁白和现场配乐(如月份牌演员的表演)构建起独特的“中国式”观影体验,这与西方完全依赖字幕和配乐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 黎明前的探索:神怪片与进步思潮 梳理“影戏”向“电影”过渡中,神怪片(如《大闹花果山》)在视觉效果上的尝试与局限。同时,着墨于进步知识分子和早期左翼思潮对电影媒介的关注,探讨《劳工之歌》等作品如何尝试用影像记录底层生活,为日后左翼电影运动埋下伏笔。 --- 第二编:黄金时代与革命之声(1931-1949) 本篇是民国时期电影艺术的成熟期,涵盖了左翼电影的崛起、有声电影技术的普及以及抗战背景下的国片坚守。 一、 有声浪潮与“左翼”的勃兴 详尽分析1930年代初,有声技术(特别是“国语”)的推广对中国电影工业格局的重塑。重点剖析以“联华影业公司”为代表的上海电影工业的成熟,以及“新感觉派”导演如蔡楚生、史东山,以及编剧如田汉、夏衍等,如何将现代主义叙事手法与严肃的社会批判结合起来,创作出《姊妹花》、《渔光曲》等里程碑式的作品。分析其叙事中的都市女性困境与阶级矛盾。 二、 明星制的确立与类型片的规范 梳理这一时期主要电影公司的运作模式,如明星影片公司、艺华影片公司等。研究阮玲玉、胡蝶、赵丹等银幕偶像的形成机制,探讨“明星制”如何塑造观众的期待与消费模式。细致分类研究这一时期的月份牌片、家庭伦理片、武侠片等主要类型片,分析其在技术和主题上的共性与差异。 三、 抗战烽火中的电影转向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电影制作中心从上海转移至重庆、香港等地。本部分考察了电影主题如何从都市伦理转向民族救亡。重点分析“战时电影”的宣传策略、纪录片在记录前线中的作用(如香港“国泰”的坚守),以及国共两党在电影战线上的不同取向和创作成果。 --- 第三编: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与探索(1949-1976) 本部分关注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如何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宏大叙事中,并经历曲折的艺术探索。 一、 建国初期的“学习与改造” 分析1949年后,电影界对旧有电影遗产的处理,以及如何全面学习苏联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重点分析“十七年”时期(1949-1965)的国语片生产情况,特别是“学习苏联经验”的成果,如第一部彩色片《梁祝化蝶》的诞生,以及东北电影制片厂等基地的建设。 二、 民族史诗与革命英雄的塑造 深入探讨“十七年”电影在类型化上对革命历史题材的聚焦,如歌颂解放战争、土地改革的影片。分析如何通过戏剧化、高度类型化的方式塑造“高大全”的革命英雄形象,以及这一时期的导演如王滨、林杉等人的美学追求。 三、 文艺片的高峰与“十年动荡” 细致考察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如上海电影制片厂涌现出的具有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文艺片(如《早春二月》、《青春之歌》),以及对传统戏曲片现代转化的尝试(如越剧《红楼梦》的改编)。随后,着重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生产的停滞与“样板戏”电影的特殊地位,探讨其对后世叙事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 第四编:复苏、反思与商业转型(1977-2015) 本书的最后部分涵盖了中国电影从拨乱反正到全面拥抱市场经济的剧烈变革期。 一、 拨乱反正与“伤痕电影” 详述“文革”结束后,电影界对于过去历史的反思。重点分析“伤痕电影”的出现及其社会意义,如对个人命运和集体记忆创伤的挖掘。同时,关注“反思电影”和“探索片”的出现,以及诸如谢晋等导演如何通过现实主义手法重新介入社会问题。 二、 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与“诗意”的回归 全面分析以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如何通过北京电影学院的系统学习,将西方电影理论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文化象征意义的作品。探讨他们作品中对历史、乡土和个体精神世界的探寻,以及他们在国际影坛上取得的突破。 三、 市场化浪潮与第六代导演的介入 深入分析199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工业体制的改革,国有制片厂向市场化转轨的阵痛。研究以贾樟柯、王小帅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的“地下”探索,他们如何用更冷峻、更贴近日常生活的镜头语言,关注边缘人群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迷失。 四、 商业大片的崛起与类型多元化(2000年后) 分析21世纪初,随着合拍片政策的放开和民营资本的介入,中国电影如何迅速走向商业化。重点研究张艺谋、冯小刚等导演在武侠大片、贺岁喜剧等主流商业类型片上的探索与成功。最后,对2010年至2015年间,中国电影在类型片(科幻、动画、奇幻)上的多元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对电影发行和观影习惯带来的初步影响进行总结性考察。 --- 本书通过对以上四个历史阶段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富有学术深度的中国电影发展脉络图,理解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艺术选择、技术瓶颈与文化担当。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对我个人观影习惯产生了一种微妙的重塑。过去看老电影,可能更多地是关注情节和演员的表演,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尝试去理解每一部作品诞生的社会土壤和政治背景。比如,作者对特定时期“十七年电影”的分析,既肯定了其在技术和人才培养上的贡献,也客观地指出了其在创作自由度上的限制。这种辩证的视角非常难得,它避免了将历史简单地“脸谱化”处理。我发现很多我原以为理所当然的电影常识,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博弈和妥协。书中对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电影声音的收录也相当平衡,使得读者能够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中国影史图景,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某几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它鼓励你去寻找那些被主流叙事遗漏的珍珠,去挖掘那些闪烁着微光的、但同样重要的电影实验。

评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市场化浪潮中的转型与阵痛的记录。从1990年代的“第五代”走向国际,到2000年后商业大片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合拍片热潮和资本的涌入,作者没有回避这个转型期的混乱与机遇并存的状态。书中对于票房神话背后的制作逻辑、审查制度的微妙变化以及观众口味的迭代升级,都有着非常精准的剖析。它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电影是如何从一种艺术探索逐步演变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系统的。这种对当代现象的梳理,避免了许多同类书籍的通病——即史书写到近现代就草草收场。这套书的完整性,保证了读者能获得一个从源头到近年的、连贯且相对全面的历史视野,让人不禁思考,在新的十年里,中国电影又将走向何方,而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未来提供了坚实的坐标系。

评分

拿到手后我立刻被其中精美的插图和详尽的图注所吸引。这与其说是一本纯粹的文字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影像档案集。书中的排版设计极具匠心,那些老电影的海报设计,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美学风格的直观体现,浓缩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情绪和艺术追求。我特别留意了对一些经典影片幕后故事的挖掘,远比我们平时在网络上搜索到的信息要深入和细致得多。比如,对某部特定时期影片拍摄条件的描述,那种艰苦卓绝的程度,通过文字和配图的结合,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电影工作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它不仅仅记录了“拍了什么片子”,更重要的是记录了“是如何拍出来的”,以及“为什么会拍出这样的片子”。这种细节的把控,使得整套书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都大大提升,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可以触摸、可以观看的具体物证。

评分

这套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巨著,从那些模糊的黑白影像时代一直梳理到21世纪的商业大片崛起,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我翻阅它时,最直观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那些精心挑选的剧照、海报和幕后资料共同营造出的氛围。它没有试图用过于学术的语言来构建宏大的叙事,而是更多地像一位资深影迷在娓娓道来,从早期的默片时代,那些被遗忘的先驱者们的挣扎与荣耀,到抗战时期的左翼电影思潮,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政策对电影创作的深刻影响。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仿佛跟随光影的轨迹在时间隧道中穿梭。尤其是那些早期影人的口述片段,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无奈,让人在为他们的才华喝彩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命运唏嘘不已。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即便是对电影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易跟上作者的思路,领略到中国电影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艰难求生、寻求突破的历程。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完全配得上其内容的重量级。要知道,要将跨越百余年的海量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和呈现,对编辑和装帧设计是极大的考验。这套书的字体选择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带有一定的年代感。尤其是对那些早期文献的影印处理,清晰度和可读性都做得相当出色,没有出现廉价影印本常见的模糊不清的问题。我花了好几个下午沉浸其中,几乎忘记了时间。它不是那种适合快速翻阅的通俗读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坐下来,慢慢品味、时不时停下来查阅相关资料的深度参考书。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电影工业的形成和演变脉络的研究者或资深爱好者而言,它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级别作品,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愉悦感。

评分

好。。。。。。。。。。

评分

印刷精美。超值特惠。值得推荐

评分

印刷精美。超值特惠。值得推荐

评分

印刷精美。超值特惠。值得推荐

评分

印刷精美。超值特惠。值得推荐

评分

好。。。。。。。。。。

评分

印刷精美。超值特惠。值得推荐

评分

印刷精美。超值特惠。值得推荐

评分

印刷精美。超值特惠。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