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對自己大秘密的剖白
★文學大師童年到青年時期性格形成和成長經曆揭秘
★還原一個真實的紀德
《如果種子不死》是紀德的自傳,一部坦率得令人震驚的著作,講述其至二十六歲結婚前夕的生活,記錄瞭他爭取自由、逃離傢庭的緩慢而艱巨的曆程。是作者關於童年和青年的珍貴迴憶。對瞭解紀德拒絕任何教條的一生,理解其變化多端、充滿矛盾的作品,非常重要。
安德烈?紀德(1869-1951),法國作傢。早期作品有象徵主義色彩。1909年參與創辦《新法蘭西評論》。1925年去非洲考察,後發錶《剛果之行》《從乍得歸來》,抨擊殖民主義。1932年參加國際反法西斯運動。主要作品有散文詩集《人間食糧》,小說《僞幣製造者》《背德者》《窄門》《田園交響麯》《梵蒂岡的地窖》等。獲1947年諾貝爾文學奬。
羅國林,著名翻譯傢、文學編輯。長期從事法國文學研究與翻譯,被公認為吉奧諾專傢,譯著有二十多種。參與創辦《法語學習》雜誌,齣版有專著《法譯漢理論與技巧》。主要譯著有福樓拜小說《包法利夫人》,左拉小說《娜娜》《瑪德蘭?費拉》,喬治?桑小說《奧拉斯》,得呂翁小說《傢族的衰落》,以及《紀德文選》《夏多布裏昂傳》等。
紀德的自傳是一部藝術品,或者說是一位年輕藝術傢的真實畫像。他的眼界遠比喬伊斯開闊,寫作時有一種令人震驚的激情。
——[英國]西利爾?康諾利
這張嘴是不會說謊的。
——[英國]奧斯卡?王爾德
譯本序:同幾個紀德對話
上 捲
下 捲
上 捲
一
我生於一八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那時我父母住在美第奇街,一套位於四層或五層樓的公寓,幾年後搬走瞭,故此我沒留下什麼記憶。不過,我還記得那個陽颱,或者不如說站在陽颱上所看見的東西:筆直望過去的廣場和廣場上水池中的噴泉。抑或更確切地說,我還記得我們站在陽颱上,把父親剪的紙龍扔齣去,紙龍被風颳著,飄過廣場上噴水池上空,一直飛進盧森堡公園,被高高的栗樹枝掛住。
我還記得一張相當大的桌子,大概就是餐廳的餐桌吧,所鋪的桌布垂得很低。我常常和門房的兒子鑽到底下去;門房的兒子是個年齡與我相仿的孩子,有時來找我。
“你們在底下搞什麼鬼?”保姆喊道。
“沒搞什麼。我們玩兒。”
我們把玩具搖得蠻響。那些玩具是為瞭裝樣子帶到桌子底下的。實際上我們另有玩法:一個貼近另一個,而不是一個與另一個。我們的所作所為,後來我纔知道叫作“不良習慣”。
這種不良習慣,我們兩個是誰教給誰的?是誰頭一個養成的?我說不清。不過應該承認,這種不良習慣小孩子有時是能夠再創造的。我嘛,既無法說是什麼人教我的,也無法說自己是怎樣發現那快樂的,而是我的記憶力迴溯多遠,那快樂就已存在瞭多久。
我深知,講述這件事以及後來發生的事,對我自己會有所傷害,我預感到有人會利用這些來誹謗我。但是,我的敘述唯有真實纔站得住腳。權當我寫這些是一種懺悔吧。
人當童年,心靈應該完全透明,充滿情愛,純潔無瑕。可是,記憶中我童年時代的心靈卻陰暗、醜惡、憂鬱。
傢人常常領我去盧森堡公園,但我不肯與其他孩子一塊玩,總是鬱鬱寡歡地待在一邊,站在保姆身邊觀看其他孩子做遊戲。他們用小桶將沙子堆成一排排漂亮的小沙堆……當保姆扭頭看彆的東西時,我冷不防衝上去,將所有沙堆踩倒。
我要講的另一件事更加古怪。大概正因為其古怪,我不那麼為之感到羞愧。母親後來常常對我提起這件事,所以我記得很清楚。
事兒發生在於澤斯。我們每年去那裏一趟,看望我父親的母親和其他幾個親戚,包括佛羅傢幾個堂兄弟。他們在市中心有一座帶花園的老房子,事兒就發生在佛羅傢這座房子裏。我的堂姐長得很美,也知道自己很美。她一頭秀發黑黝黝的,從中間分開,緊貼兩鬢,側影儼然一座玉石浮雕(我後來見過她的照片),皮膚光彩照人。那皮膚的光澤我記憶猶新,因為我被介紹給她那天,她穿著連衣裙,領口開得特彆低。
“快去親親你堂姐。”一進客廳,母親就對我說(我當時隻有四歲,也許五歲)。我走過去。佛羅堂姐彎下腰,把我拉到她身前,這樣她的肩膀就袒露瞭。看到如此嬌艷的肌膚,我頓時頭暈目眩,不去親堂姐伸給我的麵頰,卻被她美麗動人的肩膀迷住,照準上麵狠狠啃瞭一口。堂姐疼得大叫一聲,我則嚇得大叫一聲,隨即厭惡地吐口唾沫。我很快被帶開瞭,在場的人大概都驚得傻瞭眼,忘瞭懲罰我。
我找到那時的一張照片,我穿件滑稽可笑的方格罩衫,蜷縮在母親的裙子裏,一副病態、頑皮的樣子,目光斜視。
我六歲上我們傢搬離瞭美第奇街。我傢的新公寓套房在土爾隆街二號三層,剛好處在聖絮彼斯街拐角。父親書房的窗子就臨這條街,我的臥室窗外是個大院子。我記得特彆清楚的是套間的門廳,因為凡是不上學的時候,我通常在門廳裏玩兒或是待在臥室裏。媽媽見我總圍著她轉,就煩,叫我去跟“我的朋友彼埃爾”玩,即叫我獨自去玩。門廳的彩色地毯上有大幅的幾何圖案,在這些圖案上與大名鼎鼎的“朋友彼埃爾”玩彈子,再開心不過瞭。
一個小網兜裝著我所擁有的最漂亮的彈子,一顆顆全都是彆人送我的,從來不與普通的彈子混在一起。每次拿齣來玩,看到它們那樣漂亮,總是有一番新鮮的開心感。尤其有一顆小小的瑪瑙彈子,上麵呈現一條赤道,還有幾條白色迴歸綫哩。另一顆光玉髓彈子,呈淺玳瑁色,是我用來壓陣之物。此外有一個大布兜,裝瞭許多灰色彈子,常常贏迴來,又常常輸掉,後來真正有瞭玩彈子的夥伴時,便拿作賭注。
另一件令我著迷的玩具,是一個叫作萬花筒的新奇玩意兒。它像一種小型望遠鏡,在與眼睛所貼的這一端相反的那一端,呈現齣變化無窮的圓形花飾。那是由一些活動的彩色玻璃片構成的,嵌在兩塊半透明的玻璃之間。這小望遠鏡的內壁貼著鏡子,整個玩具稍微動一下,兩塊半透明的玻璃之間的彩繪玻璃片就會勻稱地變幻齣魔幻般的畫麵。不斷變幻的圓形花飾使我欣喜莫名。現在我仿佛還真切地看見那些彩繪玻璃片的顔色和形狀,最大的那塊是淺色的尖晶石,呈三角形,在自身重量的帶動下,在所有彩繪玻璃片上首先轉動,擠得其他玻璃片也轉動起來。彩繪玻璃片之中有一片是顔色很深的石榴石,幾乎呈圓形,一片鐮刀形的翡翠,一片我已不記得顔色的黃玉,一片藍寶石和三小片褐色碎晶體。它們絕不會一齊呈現在畫麵上,一些完全隱藏,一些半隱藏在滑槽的鏡子背後,隻有那塊尖晶石,因為太大,總是不會徹底隱去。
我的錶姐妹們和我一樣喜歡這玩意兒,但都缺乏耐心,每迴總不停地搖那圓筒,想一下子看到全部變化。我不那樣做,而是眼睛總貼在鏡頭上,慢慢地、慢慢地轉動萬花筒,欣賞圖案慢慢地變化。有時一塊玻璃片難以覺察地挪動一下,會造成連續不斷的轉動。我既好奇又著迷,很快就想迫使這萬花筒嚮我公開它的秘密。我把它的底撬開,將一塊塊玻璃片卸下來,又從紙闆套子裏取齣三塊鏡子。然後重新安裝上,但多放進去三四顆彩繪玻璃珠子。整個組閤其實沒有任何高明之處,種種變化再也不會引起驚奇,每個環節都已瞭如指掌,樂趣的緣由已弄得一清二楚。
我最近翻閱的那本關於歐洲中世紀晚期社會結構變遷的小冊子,簡直是枯燥學術的典範,但令人意外的是,作者竟然能將教士階層與新興商人階層之間的權力拉鋸戰寫得引人入勝。他並沒有堆砌艱深的專業術語,而是通過講述一些具體的、充滿煙火氣的案例——比如一起土地糾紛,或者一次秘密的朝聖路綫的改變——來揭示宏大的曆史變動。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打破瞭“曆史是帝王將相的功業史”的刻闆印象,把視角拉迴到那些普通人如何在曆史的巨輪下掙紮求生、尋求新的生存法則。讀完後,我感覺對那個時代的人們有瞭一種非常具體的、立體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抽象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充滿算計與信仰的活生生的人。
評分最近讀完的另一本作品,探討的是關於記憶的本質和個體身份的建構,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幾乎是解剖式的,將一個人物在時間洪流中如何一步步失去或重塑自我進行瞭近乎殘酷的描摹。書中對於環境如何影響心智的描寫,尤其深刻,那種北方小鎮特有的那種壓抑而又固執的氛圍,被作者拿捏得絲絲入扣,甚至能讓人聞到空氣中潮濕的黴味。故事情節雖然緩慢,但處處暗藏玄機,每一次對話的停頓,每一次眼神的交匯,都蘊含著巨大的張力。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不動聲色”,它不靠戲劇性的衝突取悅讀者,而是通過對人性幽微之處的精準捕捉,讓人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久久不能平靜,反思自己那些被忽略的“存在性”焦慮。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復古的紙張質感,摸上去就讓人有一種沉靜下來的感覺,仿佛觸碰到瞭時光的紋理。扉頁上的那枚小小的印章圖案,細節之處見真章,看得齣齣版方在整體美學上的用心。我尤其喜歡那種沒有過度使用現代印刷技術的樸拙感,字體排版也很考究,留白恰到好處,讀起來眼睛不會感到疲憊,反而更專注於文字本身。整體來看,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而不僅僅是一本用來快速翻閱的書籍。將它放在書架上,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和散發齣的文化氣息,都讓人心生敬意。這種對實體書的尊重,在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讓人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細細品味每一次翻頁的儀式感。
評分手頭上的那本當代詩集,風格非常前衛,充滿瞭破碎的意象和跳躍式的邏輯,讀起來簡直像是在進行一場迷幻的夢遊。詩人似乎摒棄瞭傳統詩歌追求的和諧與韻律,轉而追求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語言的陌生化處理。有些篇章讀起來令人費解,需要反復揣摩,甚至需要查閱大量的背景資料纔能勉強捕捉到作者試圖傳達的碎片信息。但正是這種難度,激發瞭讀者的參與感,仿佛自己也成瞭解碼者。詩集裏多次齣現的關於“數字”與“噪音”的意象,構建瞭一個高度異化的現代都市圖景,讓人在喧囂中感受到一種深切的疏離感,這種感覺是如此真實,以至於有時我需要暫時放下書本,望嚮窗外,讓現實的景象稍微拉迴我的思緒。
評分另一本引人入勝的是一部探討生物倫理和未來科技影響的科幻小說。它沒有采用那種宏大敘事來描繪末日景象,而是聚焦於一個核心的倫理睏境:當生命可以被精確設計和編輯時,“自然”的邊界在哪裏?作者巧妙地設置瞭一個看似完美的社會模型,在這個社會中,所有人都被“優化”到瞭極緻,但隱藏在光鮮亮麗之下的,卻是自由意誌被係統性剝奪的代價。小說的高潮部分,主人公對“不完美”的執著,讓人深思。這種對“瑕疵之美”的頌揚,與當下社會追求效率和完美的風潮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它不是簡單地批判科技,而是提齣瞭一個更尖銳的問題:我們願意為瞭絕對的舒適與安全,放棄多少作為“人”的本質?這本書的推理和情節推進都非常緊湊,讀起來令人手心冒汗,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和娛樂性的佳作。
評分《如果種子不死》是紀德的自傳,一部坦率得令人震驚的著作,講述其至二十六歲結婚前夕的生活,記錄瞭他爭取自由、逃離傢庭的緩慢而艱巨的曆程。是作者關於童年和青年的珍貴迴憶。對瞭解紀德拒絕任何教條的一生,理解其變化多端、充滿矛盾的作品,非常重要。
評分上海三聯這一套不錯,裝幀好,印刷精,譯文有保證,有條件可以都入。就是開本稍窄瞭一點,要是像人民那套翻譯傢譯叢的寬度就舒服瞭。
評分這套世界名著還可以,比譯文那套文集便宜,譯者都是羅國林,
評分設計精美,收藏鑒賞!
評分世界名著名譯文庫 紀德集:如果種子不死
評分不錯
評分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
評分不錯 不錯 不錯 不錯 不錯
評分精美好書,宜讀宜藏,值得擁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