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自己大秘密的剖白
★文学大师童年到青年时期性格形成和成长经历揭秘
★还原一个真实的纪德
《如果种子不死》是纪德的自传,一部坦率得令人震惊的著作,讲述其至二十六岁结婚前夕的生活,记录了他争取自由、逃离家庭的缓慢而艰巨的历程。是作者关于童年和青年的珍贵回忆。对了解纪德拒绝任何教条的一生,理解其变化多端、充满矛盾的作品,非常重要。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早期作品有象征主义色彩。1909年参与创办《新法兰西评论》。1925年去非洲考察,后发表《刚果之行》《从乍得归来》,抨击殖民主义。1932年参加国际反法西斯运动。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人间食粮》,小说《伪币制造者》《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梵蒂冈的地窖》等。获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
罗国林,著名翻译家、文学编辑。长期从事法国文学研究与翻译,被公认为吉奥诺专家,译著有二十多种。参与创办《法语学习》杂志,出版有专著《法译汉理论与技巧》。主要译著有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左拉小说《娜娜》《玛德兰?费拉》,乔治?桑小说《奥拉斯》,得吕翁小说《家族的衰落》,以及《纪德文选》《夏多布里昂传》等。
纪德的自传是一部艺术品,或者说是一位年轻艺术家的真实画像。他的眼界远比乔伊斯开阔,写作时有一种令人震惊的激情。
——[英国]西利尔?康诺利
这张嘴是不会说谎的。
——[英国]奥斯卡?王尔德
译本序:同几个纪德对话
上 卷
下 卷
上 卷
一
我生于一八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那时我父母住在美第奇街,一套位于四层或五层楼的公寓,几年后搬走了,故此我没留下什么记忆。不过,我还记得那个阳台,或者不如说站在阳台上所看见的东西:笔直望过去的广场和广场上水池中的喷泉。抑或更确切地说,我还记得我们站在阳台上,把父亲剪的纸龙扔出去,纸龙被风刮着,飘过广场上喷水池上空,一直飞进卢森堡公园,被高高的栗树枝挂住。
我还记得一张相当大的桌子,大概就是餐厅的餐桌吧,所铺的桌布垂得很低。我常常和门房的儿子钻到底下去;门房的儿子是个年龄与我相仿的孩子,有时来找我。
“你们在底下搞什么鬼?”保姆喊道。
“没搞什么。我们玩儿。”
我们把玩具摇得蛮响。那些玩具是为了装样子带到桌子底下的。实际上我们另有玩法:一个贴近另一个,而不是一个与另一个。我们的所作所为,后来我才知道叫作“不良习惯”。
这种不良习惯,我们两个是谁教给谁的?是谁头一个养成的?我说不清。不过应该承认,这种不良习惯小孩子有时是能够再创造的。我嘛,既无法说是什么人教我的,也无法说自己是怎样发现那快乐的,而是我的记忆力回溯多远,那快乐就已存在了多久。
我深知,讲述这件事以及后来发生的事,对我自己会有所伤害,我预感到有人会利用这些来诽谤我。但是,我的叙述唯有真实才站得住脚。权当我写这些是一种忏悔吧。
人当童年,心灵应该完全透明,充满情爱,纯洁无瑕。可是,记忆中我童年时代的心灵却阴暗、丑恶、忧郁。
家人常常领我去卢森堡公园,但我不肯与其他孩子一块玩,总是郁郁寡欢地待在一边,站在保姆身边观看其他孩子做游戏。他们用小桶将沙子堆成一排排漂亮的小沙堆……当保姆扭头看别的东西时,我冷不防冲上去,将所有沙堆踩倒。
我要讲的另一件事更加古怪。大概正因为其古怪,我不那么为之感到羞愧。母亲后来常常对我提起这件事,所以我记得很清楚。
事儿发生在于泽斯。我们每年去那里一趟,看望我父亲的母亲和其他几个亲戚,包括佛罗家几个堂兄弟。他们在市中心有一座带花园的老房子,事儿就发生在佛罗家这座房子里。我的堂姐长得很美,也知道自己很美。她一头秀发黑黝黝的,从中间分开,紧贴两鬓,侧影俨然一座玉石浮雕(我后来见过她的照片),皮肤光彩照人。那皮肤的光泽我记忆犹新,因为我被介绍给她那天,她穿着连衣裙,领口开得特别低。
“快去亲亲你堂姐。”一进客厅,母亲就对我说(我当时只有四岁,也许五岁)。我走过去。佛罗堂姐弯下腰,把我拉到她身前,这样她的肩膀就袒露了。看到如此娇艳的肌肤,我顿时头晕目眩,不去亲堂姐伸给我的面颊,却被她美丽动人的肩膀迷住,照准上面狠狠啃了一口。堂姐疼得大叫一声,我则吓得大叫一声,随即厌恶地吐口唾沫。我很快被带开了,在场的人大概都惊得傻了眼,忘了惩罚我。
我找到那时的一张照片,我穿件滑稽可笑的方格罩衫,蜷缩在母亲的裙子里,一副病态、顽皮的样子,目光斜视。
我六岁上我们家搬离了美第奇街。我家的新公寓套房在土尔隆街二号三层,刚好处在圣絮彼斯街拐角。父亲书房的窗子就临这条街,我的卧室窗外是个大院子。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套间的门厅,因为凡是不上学的时候,我通常在门厅里玩儿或是待在卧室里。妈妈见我总围着她转,就烦,叫我去跟“我的朋友彼埃尔”玩,即叫我独自去玩。门厅的彩色地毯上有大幅的几何图案,在这些图案上与大名鼎鼎的“朋友彼埃尔”玩弹子,再开心不过了。
一个小网兜装着我所拥有的最漂亮的弹子,一颗颗全都是别人送我的,从来不与普通的弹子混在一起。每次拿出来玩,看到它们那样漂亮,总是有一番新鲜的开心感。尤其有一颗小小的玛瑙弹子,上面呈现一条赤道,还有几条白色回归线哩。另一颗光玉髓弹子,呈浅玳瑁色,是我用来压阵之物。此外有一个大布兜,装了许多灰色弹子,常常赢回来,又常常输掉,后来真正有了玩弹子的伙伴时,便拿作赌注。
另一件令我着迷的玩具,是一个叫作万花筒的新奇玩意儿。它像一种小型望远镜,在与眼睛所贴的这一端相反的那一端,呈现出变化无穷的圆形花饰。那是由一些活动的彩色玻璃片构成的,嵌在两块半透明的玻璃之间。这小望远镜的内壁贴着镜子,整个玩具稍微动一下,两块半透明的玻璃之间的彩绘玻璃片就会匀称地变幻出魔幻般的画面。不断变幻的圆形花饰使我欣喜莫名。现在我仿佛还真切地看见那些彩绘玻璃片的颜色和形状,最大的那块是浅色的尖晶石,呈三角形,在自身重量的带动下,在所有彩绘玻璃片上首先转动,挤得其他玻璃片也转动起来。彩绘玻璃片之中有一片是颜色很深的石榴石,几乎呈圆形,一片镰刀形的翡翠,一片我已不记得颜色的黄玉,一片蓝宝石和三小片褐色碎晶体。它们绝不会一齐呈现在画面上,一些完全隐藏,一些半隐藏在滑槽的镜子背后,只有那块尖晶石,因为太大,总是不会彻底隐去。
我的表姐妹们和我一样喜欢这玩意儿,但都缺乏耐心,每回总不停地摇那圆筒,想一下子看到全部变化。我不那样做,而是眼睛总贴在镜头上,慢慢地、慢慢地转动万花筒,欣赏图案慢慢地变化。有时一块玻璃片难以觉察地挪动一下,会造成连续不断的转动。我既好奇又着迷,很快就想迫使这万花筒向我公开它的秘密。我把它的底撬开,将一块块玻璃片卸下来,又从纸板套子里取出三块镜子。然后重新安装上,但多放进去三四颗彩绘玻璃珠子。整个组合其实没有任何高明之处,种种变化再也不会引起惊奇,每个环节都已了如指掌,乐趣的缘由已弄得一清二楚。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纸张质感,摸上去就让人有一种沉静下来的感觉,仿佛触碰到了时光的纹理。扉页上的那枚小小的印章图案,细节之处见真章,看得出出版方在整体美学上的用心。我尤其喜欢那种没有过度使用现代印刷技术的朴拙感,字体排版也很考究,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眼睛不会感到疲惫,反而更专注于文字本身。整体来看,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而不仅仅是一本用来快速翻阅的书籍。将它放在书架上,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让人心生敬意。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次翻页的仪式感。
评分手头上的那本当代诗集,风格非常前卫,充满了破碎的意象和跳跃式的逻辑,读起来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迷幻的梦游。诗人似乎摒弃了传统诗歌追求的和谐与韵律,转而追求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语言的陌生化处理。有些篇章读起来令人费解,需要反复揣摩,甚至需要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才能勉强捕捉到作者试图传达的碎片信息。但正是这种难度,激发了读者的参与感,仿佛自己也成了解码者。诗集里多次出现的关于“数字”与“噪音”的意象,构建了一个高度异化的现代都市图景,让人在喧嚣中感受到一种深切的疏离感,这种感觉是如此真实,以至于有时我需要暂时放下书本,望向窗外,让现实的景象稍微拉回我的思绪。
评分另一本引人入胜的是一部探讨生物伦理和未来科技影响的科幻小说。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来描绘末日景象,而是聚焦于一个核心的伦理困境:当生命可以被精确设计和编辑时,“自然”的边界在哪里?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个看似完美的社会模型,在这个社会中,所有人都被“优化”到了极致,但隐藏在光鲜亮丽之下的,却是自由意志被系统性剥夺的代价。小说的高潮部分,主人公对“不完美”的执着,让人深思。这种对“瑕疵之美”的颂扬,与当下社会追求效率和完美的风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不是简单地批判科技,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我们愿意为了绝对的舒适与安全,放弃多少作为“人”的本质?这本书的推理和情节推进都非常紧凑,读起来令人手心冒汗,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和娱乐性的佳作。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那本关于欧洲中世纪晚期社会结构变迁的小册子,简直是枯燥学术的典范,但令人意外的是,作者竟然能将教士阶层与新兴商人阶层之间的权力拉锯战写得引人入胜。他并没有堆砌艰深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讲述一些具体的、充满烟火气的案例——比如一起土地纠纷,或者一次秘密的朝圣路线的改变——来揭示宏大的历史变动。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功业史”的刻板印象,把视角拉回到那些普通人如何在历史的巨轮下挣扎求生、寻求新的生存法则。读完后,我感觉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一种非常具体的、立体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抽象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算计与信仰的活生生的人。
评分最近读完的另一本作品,探讨的是关于记忆的本质和个体身份的建构,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几乎是解剖式的,将一个人物在时间洪流中如何一步步失去或重塑自我进行了近乎残酷的描摹。书中对于环境如何影响心智的描写,尤其深刻,那种北方小镇特有的那种压抑而又固执的氛围,被作者拿捏得丝丝入扣,甚至能让人闻到空气中潮湿的霉味。故事情节虽然缓慢,但处处暗藏玄机,每一次对话的停顿,每一次眼神的交汇,都蕴含着巨大的张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动声色”,它不靠戏剧性的冲突取悦读者,而是通过对人性幽微之处的精准捕捉,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反思自己那些被忽略的“存在性”焦虑。
评分京东正版图书,东东还可以的。
评分书不错值得拥有 努力一套收集
评分纪德昌很特立独行的人,个性是那么突出,全世界都为之惊叹侧目,很喜欢他的人间食粮,那是一种清澈的叙写,印象里是我读到的最好文字之一。他的想法就是有原则,这本是他的传记,自书,直到结婚前的生活情况,读这本书你就会知道他是怎么变成后来那样子的。对于想深入了解纪德的人来说是不可错过的。
评分上海三联这一套不错,装帧好,印刷精,译文有保证,有条件可以都入。就是开本稍窄了一点,要是像人民那套翻译家译丛的宽度就舒服了。
评分精美好书,宜读宜藏,值得拥有。
评分如果种子不死
评分东西不错,活动价可以接受,送货快,服务好
评分东西不错,快递也很给力,赞一个
评分好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