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一本通(单色)

中国书法一本通(单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思源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中国书法
  • 书法入门
  • 字帖
  • 临摹
  • 技法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单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653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5652
品牌:金铁图书(JINTIE BOOK)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书法常识,掌握书法练习方法和技巧,以及学会鉴赏书法作品,我们特推出这本《中国书法一本通》。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源流和基本特征,并以石刻、墨迹等历代书法杰作作为根据,细说中国书法的风格演变,详解历代书法大师的文化底蕴、艺术特色和书法技法,同时通过实例生动展示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书法练习技巧。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书学基础知识
中国书法是高级艺术…………………3
写字是技术,书法是艺术……………3
汉字是书法之根………………………5
书法四体的源流……………………10
篆书………………………………10
甲骨文……………………………10
金文………………………………11
石鼓文……………………………12
小篆………………………………13
汉篆………………………………14
唐篆………………………………14
玉箸篆……………………………14
铁线篆……………………………14
古篆………………………………14
古文………………………………14
草篆………………………………15
隶书………………………………15
古隶………………………………16
秦隶………………………………16
今文………………………………16
楷隶………………………………17
草隶………………………………17
八分………………………………17
魏隶………………………………17
晋隶………………………………17
楷书………………………………18
正书………………………………18
大楷………………………………18
中楷………………………………19
小楷………………………………19
魏碑………………………………19
擘窠书… ………………………… 23
榜书… …………………………… 23
殳书… …………………………… 23
飞白… …………………………… 24
台阁体… ………………………… 24
经生书… ………………………… 24
学习书法的步骤…………………… 24
怎样临帖…………………………… 25
选帖… …………………………… 25
临摹… …………………………… 26
临摹古代大家法书… …………… 31
先精通一种书体… ……………… 33
有了基础,广学百家… ………… 33
书法与人生………………………… 35
书法有益于人生… ……………… 35
书法充实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 37
牌坊和匾额书法… ……………… 37
对联的书法艺术… ……………… 38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39
毛笔………………………………… 39
毛笔的起源… …………………… 39
毛笔的品种… …………………… 40
毛笔及制法… …………………… 45
笔求四德:尖、齐、圆、健… … 46
如何保护笔… …………………… 47
从书体上选笔的注意事项… …… 47
墨…………………………………… 48
墨的源流… ……………………… 48
墨的种类… ……………………… 49
墨的使用… ……………………… 53
选择墨的标准… ………………… 54
纸…………………………………… 54
纸的源流… ……………………… 54
纸的品种… ……………………… 55
怎样选纸… ……………………… 58
砚…………………………………… 58
砚的品种… ……………………… 59
选砚和用砚的方法… …………… 64
书法鉴定知识……………………… 64
金石刻… ………………………… 64
石刻… …………………………… 64
碑学… …………………………… 65
南北书派… ……………………… 65
拓本… …………………………… 65
临本… …………………………… 65
善本… …………………………… 65
珍本… …………………………… 66
孤本… …………………………… 66
重刻本… ………………………… 66
影印本… ………………………… 66
双钩廓填… ……………………… 67
乌金拓… ………………………… 67
蝉衣拓… ………………………… 67
扑拓… …………………………… 67
擦拓… …………………………… 67
椎拓… …………………………… 68
篆刻技艺… ……………………… 68
墓志… …………………………… 68
摩崖… …………………………… 69
法书与法帖… …………………… 69
帖学… …………………………… 69
碑帖用纸… ……………………… 69
款式… …………………………… 70
题款… …………………………… 70
书法品类… ……………………… 70
章法之美… ……………………… 71
计白当黑… ……………………… 71
阴阳向背… ……………………… 72
大小疏密… ……………………… 72
笔力遒劲… ……………………… 72
筋脉相连… ……………………… 73
用笔千古不易… ………………… 73
气势… …………………………… 74
行笔之要… ……………………… 74
方圆并用… ……………………… 74
屋漏痕… ………………………… 75
垂悬之锋… ……………………… 75
存筋藏锋… ……………………… 76
游丝牵带… ……………………… 76
壁坼… …………………………… 76
折钗股… ………………………… 76
操纵法… ………………………… 76
刷字… …………………………… 76
五合五乖… ……………………… 77
八病… …………………………… 77
春蚓秋蛇… ……………………… 77
枯骨断柴… ……………………… 77
斗环… …………………………… 77
字匠… …………………………… 77
书奴… …………………………… 78
信笔… …………………………… 78
墨法… …………………………… 78
用墨浓淡… ……………………… 79
燥润相杂… ……………………… 79
筋骨血肉… ……………………… 79
体肉适均… ……………………… 79
画中墨痕… ……………………… 80
肖形印… ………………………… 80
印色… …………………………… 80
子母印… ………………………… 80
套印… …………………………… 80
六面印… ………………………… 81
回文印… ………………………… 81
花押印… ………………………… 81
关防… …………………………… 81
闲章… …………………………… 81
铸印… …………………………… 81
缪篆印文… ……………………… 82
九叠篆… ………………………… 82
阳文篆刻… ……………………… 82
阴文篆刻… ……………………… 82
印钮… …………………………… 82
边款… …………………………… 82
第二篇
中国书学基础理论
中国书法五千年…………………… 85
汉字的起源与甲骨文……………… 85
金文之美…………………………… 87
从向鬼神问卜到礼乐文明… …… 87
金文风格变化的三个时期… …… 87
《利簋铭》… …………………… 87
中国书法一本通 1-2篇大.indd 3 15-8-31 13:30
4
·中国书法一本通·
《大盂鼎》… …………………… 88
《墙盘铭》… …………………… 89
《散氏盘铭》… ………………… 89
《虢季子白盘铭》… …………… 89
《毛公鼎铭》… ………………… 90
大篆与石鼓文……………………… 90
《秦公簋铭》… ………………… 90
《石鼓文》… …………………… 91
秦书八体… ……………………… 93
秦代小篆… ……………………… 93
秦刻石… ………………………… 94
《秦诏版》与先秦货币… ……… 96
秦以后篆书的简史与技法演变…… 96
汉隶:通古今之变………………… 98
《居延汉简》… ………………… 99
《五凤二年刻石》… …………… 99
《褒斜道刻石》… ……………… 100
《石门颂》… …………………… 100
《张迁碑》… …………………… 100
《礼器碑》… …………………… 101
《曹全碑》… …………………… 101
《史晨碑》… …………………… 102
《朝侯小子残石》… …………… 102
《乙瑛碑》… …………………… 103
《鲜于璜碑》… ………………… 103
《华山庙碑》… ………………… 104
《衡方碑》… …………………… 105
《天发神谶碑》… ……………… 105
《熹平石经》… ………………… 106
继承与孕育——汉代篆书和草书…… 106
《袁安碑》… …………………… 107
东汉“草圣”张芝… …………… 107
魏晋书法艺术和晋书尚韵………… 108
《上尊号碑》… ………………… 109
《正始石经》… ………………… 109
“正书之祖”钟繇和他的《宣示表》
《荐季直表》… ……………… 110
三国吴的“书圣”皇象… ……… 111
陆机与《平复帖》… …………… 111
“书圣”王羲之和他的书法… … 112
王珣与《伯远帖》… …………… 117
王献之和他的书法… …………… 118
东晋南北朝碑刻…………………… 119
《爨宝子碑》… ………………… 121
《爨龙颜碑》… ………………… 122
《瘗鹤铭》… …………………… 122
《张猛龙碑》… ………………… 123
《龙门二十品》… ……………… 123
《石门铭》… …………………… 126
《张玄墓志》… ………………… 127
《刁遵墓志》… ………………… 127
《崔敬邕墓志》… ……………… 128
隋唐书法…………………………… 128
隋唐书法艺术的繁荣… ………… 128
《龙藏寺碑》… ………………… 129
《董美人墓志》… ……………… 130
智永和《真草千字文》… ……… 131
虞世南和他的书法… …………… 132
欧阳询与《九成宫醴泉铭》… … 134
褚遂良和他的书法艺术… ……… 136
颜真卿和他的书法艺术… ……… 137
柳公权和他的书法艺术… ……… 144
《书谱》… ……………………… 145
张旭和《古诗四帖》… ………… 146
中国书法一本通 1-2篇大.indd 4 15-8-31 13:30
5
·目 录·
唐代草圣怀素… ………………… 148
杨凝式书法… …………………… 150
宋代书法…………………………… 153
才华横溢的苏轼… ……………… 154
雄放奇肆的黄庭坚… …………… 159
八面出锋的米芾… ……………… 162
蔡襄和他的书法艺术… ………… 166
一代文宗欧阳修… ……………… 167
南宋书法…………………………… 168
爱国诗人陆游… ………………… 168
理学家、教育家朱熹… ………… 168
田园诗人范成大… ……………… 168
心昭天日的英雄——岳飞………… 169
忠愤词人张孝祥… ……………… 170
楷书清劲的张即之… …………… 170
浩然正气写丹青的文天祥… …… 170
书家姜夔… ……………………… 171
开创米书新面貌的吴琚… ……… 171
赵佶与瘦金书… ………………… 172
元代书法…………………………… 174
艺术大师赵孟… ……………… 175
有燕赵豪气的鲜于枢… ………… 177
精于章草的邓文原… …………… 178
俊逸清赡的道士张雨… ………… 179
山林逸韵的书家倪瓒… ………… 179
铁崖种梅的杨维桢… …………… 179
书写神速的康里巙巙… ………… 180
明代书法…………………………… 181
擅古今草书的宋克… …………… 182
台阁体与沈度… ………………… 182
书画兼长的沈周… ……………… 183
草书大家祝允明… ……………… 184
精勤艺事的文徵明… …………… 184
以拙取巧的王宠… ……………… 185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 … 185
笔墨纵横的徐渭… ……………… 186
俊骨逸韵的书画大家董其昌… … 187
一意横撑的张瑞图… …………… 188
节义千秋的黄道周… …………… 189
劲拔超逸的倪元璐… …………… 189
清、近代书法……………………… 190
清前期书法… …………………… 190
清中期书法… …………………… 192
清中后期书法… ………………… 194
近代书法… ……………………… 197
第三篇
中国书学基础技法
笔法………………………………… 201
执笔法……………………………… 201
五字执笔法… …………………… 201
执笔高低… ……………………… 202
捻管法… ………………………… 203
提斗法… ………………………… 203
腕法………………………………… 204
枕腕、提腕和悬腕… …………… 204
回腕法… ………………………… 205
执笔运腕和字的筋与骨… ……… 206
用笔法……………………………… 206
逆势起笔… ……………………… 206
录?中国书法一本通 1-2篇大.indd 5 15-8-31 13:30
6
·中国书法一本通·
运笔法… ………………………… 207
收笔的方法… …………………… 209
常用笔法介绍……………………… 210
疾与涩… ………………………… 210
万毫齐力… ……………………… 210
换笔心… ………………………… 211
接笔… …………………………… 211
搭锋… …………………………… 211
丝牵… …………………………… 211
笔法十二意… …………………… 212
笔法十门… ……………………… 212
浓与淡… ………………………… 213
笔锋… …………………………… 213
八锋… …………………………… 213
正锋… …………………………… 213
中锋… …………………………… 214
偏锋… …………………………… 214
藏锋… …………………………… 214
隐锋… …………………………… 215
露锋… …………………………… 215
方笔与圆笔… …………………… 215
筑锋… …………………………… 215
过笔… …………………………… 215
暗过… …………………………… 216
出锋… …………………………… 216
缩锋… …………………………… 216
抢笔… …………………………… 216
衄笔… …………………………… 217
挫笔… …………………………… 217
顿笔… …………………………… 217
蹲笔… …………………………… 217
驻笔… …………………………… 217
提笔… …………………………… 218
按笔… …………………………… 218
转笔… …………………………… 218
绞锋… …………………………… 219
翻笔… …………………………… 219
断笔… …………………………… 219
裹锋… …………………………… 219
折笔… …………………………… 219
簇锋… …………………………… 220
絮锋… …………………………… 220
淹留… …………………………… 220
揭笔… …………………………… 220
打笔… …………………………… 220
战笔… …………………………… 220
蹙笔… …………………………… 220
息笔… …………………………… 221
憩笔… …………………………… 221
押笔… …………………………… 221
结笔… …………………………… 221
捺满… …………………………… 221
提飞… …………………………… 221
轻重… …………………………… 221
藏度… …………………………… 221
圆扁… …………………………… 222
迟急… …………………………… 222
曲直… …………………………… 222
虚实… …………………………… 222
笔势………………………………… 223
取势… …………………………… 223
蓄势… …………………………… 224
“永”字八法……………………… 224
点法… …………………………… 225
横法… …………………………… 227
竖法… …………………………… 228
中国书法一本通 1-2篇大.indd 6 15-8-31 13:30
钩法… …………………………… 230
挑法… …………………………… 233
撇法… …………………………… 234
捺法… …………………………… 236
折法… …………………………… 238
楷书的基本笔画… ……………… 239
病笔举例…………………………… 241
点的病笔… ……………………… 241
横画的病笔… …………………… 241
竖画的病笔… …………………… 242
钩画的病笔… …………………… 242

精彩书摘

  中国书法是高级艺术
  写字是技术,书法是艺术
  当我们在写中国汉字的时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我们只是写字,把汉字写清楚,写得规范,让人认识就行了,在这个层面上写字是一种技术;另一种是写书法,在把字写清楚、规范的基础上还要写得美,让人能够欣赏,到了这一层次汉字的书写就成了“书法”——中国书法艺术。
  中国人历来都重视写字,很多读书人都写得一手好字。好的书写表现了书写者的修养,还表示了对观看者的尊重。所以,写好字,从实用的起点上说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书法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人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
  写好字,把字写清楚、端正,只是最低限度的实用要求;中国的汉字还可以写得很美,让它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展现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书法。书法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书法就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书法产生于中国,它书写的是汉字。因为汉字最初是中国先民描绘记事的创造,所以它天生就有美的素质。唐代艺术史家张怀瓘这样给“书法”下定义:“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著名万物,记往知来,名言诸无,宰制群有,何幽不贯,何往不经,实可谓事简而应博。”(《书断》)。“书”就是“如”,书如其人;“舒”是抒其性情与怀抱;“著”是“著名万物”,为万事万物定义著名;“记”是把过去的历史、现在的情况、未来的设想都记载下来。书法的功能是非常广博而又无微不至的,这里面重点谈到了书法的实用性的书写功能,它可以用书面的形式记述、表现乃至管理宏观与微观的万事万物。所以,书写要准确、清楚,让人能认识。书法是要把书写变成艺术,汉代书法家蔡邕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笔论》)
  书法的基础是书写技法,书法的“技进乎道”。书法的“道”,是指书法达到了能够表现文化观念、艺术境界的水平。
  ……

前言/序言

  书法是世人公认的中国文化中一门很高的艺术种类。现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曾说:“它(书法)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只有懂得中国书法,才能懂得中国的艺术和文化,所以美籍华裔学者蒋彝先生说:“我们认为书法本身居于所有各种艺术之首位,如果没有欣赏书法的知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的美学。”
  书法,即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何谓书者?原指作字记事的技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著于竹帛谓之书。”《释名·释书契》云:“书,庶也,纪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何谓法者?法包括三要素:一、笔法,须正确执笔,掌握科学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墨法等;二、笔势,指妥当组织点画结构、分行布白、承接关系等;三、笔意,要在书写中表现出自然的情趣、人文的修养和高尚的人品。笔法、笔势属于书法技法范畴,笔意是书法的艺术精神。书法依附于文字而存在。后来书体渐多,技法日精,文字书写的点画结构,气韵风神,都要表达作者的性格、思想感情、趣味、素养等精神因素,于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书法者即借助于汉字之形体,以抒发情怀、陶冶性灵为目的,具有强烈民族性和高级的艺术品味。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以汉字作为表现对象,以笔为创作工具,是一门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中国书法,能在简练的线条造型中,表达人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观赏一幅中国书法作品,如同观赏优秀的绘画作品或雕塑、音乐、戏剧、舞蹈等作品一样,能使人联想起美好的生活,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欧阳修引用苏子美的话说:“窗明几净,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是的,书法能给我们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还能开启我们的智慧,升华我们的情操。一支毛笔,界破了虚空,在纸上书写出千变万化的线条,可以呈现出万象之美。唐太宗曾经讲自己欣赏王羲之书法的体会:“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意思是,欣赏王羲之书法,百看不厌,不知疲倦。好的书法作品就是能够具有永久的观赏价值。
  书法不是停止在技巧层面的艺术,它直接和人的精神境界相通。书法是表现人的精神与万物哲理的艺术,它还可以表现社会与大自然蕴含的美的规律。正如西方人以音乐为重要艺术修养一样,中国人是以书法为重要艺术修养的。宗白华先生也说:“中国乐教衰落,建筑单调,书法成了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书法表现美,蕴含一切美学特征,正所谓“备万物之情状”,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书法与居住文化、景观文化、教育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钱币文化、民间礼仪习俗及绘画艺术、建筑艺术、舞蹈艺术、工艺美术等都密切相关。可以说,我们的美好生活是离不开书法艺术的,学习书法是很多热爱中国文化艺术的人的需要。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书法常识,掌握书法练习方法和技巧,以及学会鉴赏书法作品,我们特推出这本《中国书法一本通》。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源流和基本特征,并以石刻、墨迹等历代书法杰作作为根据,细说中国书法的风格演变,详解历代书法大师的文化底蕴、艺术特色和书法技法,同时通过实例生动展示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书法练习技巧。怎样才能写出笔锋?怎样理解力透纸背?各种书体有何特色?写狂草怎样才能写出狂态?是否可以同时临习多种不同风格的碑帖?临古代碑帖不得要领,怎么办?如何写出自己的笔风……本书将一一为你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力图将理论讲解与技法训练相结合,帮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书者可将本书作为指导与参考,教学者亦可作为辅助与教材。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中国书法一本通(单色)》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全面介绍其主题和价值。 --- 书名:《翰墨丹青: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鉴赏与实践指南》 内容概述: 《翰墨丹青: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鉴赏与实践指南》是一部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综合性著作。本书旨在为广大书画爱好者、艺术研究者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解析书画艺术的起源、发展脉络、核心美学思想、主要流派及其技法特点。 本书跳出了单一书写工具的限制,将书法与绘画视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双翼”,在美学上相互渗透、在精神上高度统一的整体进行探讨。我们力求构建一个宏大的艺术图景,展现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第一部分:中国书画的艺术精神与美学基础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中国书画艺术区别于世界其他画种和书体体系的核心精神所在。 “写意”与“气韵生动”的哲学内涵: 探讨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如何通过线条和墨色的变化,表达内在的情感、意境与哲理。我们将解析“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阐释“笔墨当随时代”的文化语境。 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 重点考察了唐宋以来,文人阶层对书画的推动作用。解析“士人精神”如何塑造了中国画的内在品格,以及“诗、书、画、印”四绝相互结合的艺术模式。 线条的语言: 详细分析了中国画中线条的独立性与表现力,包括中锋、侧锋、干湿浓淡等用笔技法如何构建物象的结构与神态,而非单纯的描摹。 第二部分:中国书法艺术的流派与演变史(侧重篆隶草行) 本卷聚焦于书法艺术的风格变迁,着重梳理了篆书、隶书、草书和行书的形成与成熟过程,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在笔墨中的投射。 篆书与隶书的古朴之美: 回溯秦汉的文字形态,解析小篆的规范化与隶书的“蚕头燕尾”所蕴含的古拙韵味,并考察其在后世的复兴与创新。 楷书的法度与格律: 详述魏晋到唐代的楷书高峰,重点分析欧阳询的险劲、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劲瘦以及赵孟頫的秀逸,探讨楷书在“尚法”与“尚韵”之间的平衡艺术。 行书的灵动与自由: 将行书定位为“写”与“描”的过渡,深入剖析王羲之《兰亭序》的“尽善尽美”,以及米芾、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个性化表达,展示了书写过程中的情感释放。 狂放与浪漫的草书: 探讨章草的规整、今草的连绵,以及张旭、怀素的“颠张醉素”所达到的浪漫主义巅峰,理解其笔势的跌宕起伏与内在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中国绘画的题材、技法与流派 本部分将中国画体系化地划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大门类,详述其各自的创作理念与技术要点。 山水画的“卧游”精神: 深入解读荆浩、关仝的北方山水的雄奇,南宋李唐、刘松年的院体风格,以及元代“四僧”(石涛、八大山人等)的个性化表现。重点讲解“披麻皴”“斧劈皴”等皴法在营造山体结构中的作用。 花鸟画的“写生”与“写意”: 考察北宋院体花鸟画的精细描摹,与文人花鸟画的写意倾向。解析黄荃的富丽与徐熙的野逸,以及明清时期写意花卉在笔墨上的突破。 人物画的造型与传神: 追溯顾恺之的“传神论”,分析六朝壁画的魏晋风度,唐代吴道子的线条遒劲,以及宋代李公麟的白描技法。讨论人物画在“形似”与“神似”之间的取舍。 第四部分:传统装裱与艺术的保护 为使读者对书画作品有更完整的认识,本书最后一部分介绍了传统书画的物质载体与后期保护: 纸张、绢帛与墨的学问: 探讨不同年代的宣纸、皮纸、蜡笺等材料特性如何影响书画的晕墨效果。 卷、轴、册页、屏的装裱艺术: 详解传统装裱的流程、材料选择(如绫绢的色彩搭配),以及装裱艺术本身作为一种独立技艺,如何烘托和保护原作的艺术价值。 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宏观的整合视角。它不侧重于某一单项技法的“从零开始”教学,而是致力于搭建起一座理解中国书画艺术全貌的知识桥梁。通过对美学思想、历史流变、材料运用及装裱工艺的全面梳理,读者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规律,从而真正掌握鉴赏中国传统书画的钥匙。本书图文并茂,精选了历代大师的经典范例(仅作图例分析,不涉及具体技法传授),确保内容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备极高的可读性与欣赏价值。 目标读者: 艺术史学生、美术爱好者、文化机构从业人员、以及希望系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的社会大众。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常常在“临摹”和“创作”之间感到迷茫。临摹时总觉得像是在描红,缺乏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而一旦尝试创作,写出来的东西就显得松散无力,没有章法可言。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在“化古为我用”这一环节给出有力的指导。书法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复制者”,而是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因此,我关注这本书是否探讨了“意在笔先”的哲学基础,以及如何将个人的学识、修养融入到书写之中。更重要的是,它是否提供了一些“进阶练习”,比如如何进行多字的组合练习,如何安排整篇作品的行距、字距以及留白,这些都是决定一幅作品艺术水准的关键因素。如果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一样,在我遇到瓶颈时,提供一些思维上的启发和转换角度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指导,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无可估量。

评分

这本《中国书法一本通(单色)》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摸索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一直觉得,书法学习最怕的就是抓不住核心,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市面上的很多教材,要么过于注重某一朝代的碑帖讲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显得过于高深,要么就是过于注重工具和材料的介绍,而对书法的核心——“气韵”的讲解却显得苍白无力。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书法发展脉络,同时又深入浅出地讲解用笔、结体、章法的书籍。特别是对于单色书法的探讨,我认为这是最能体现书法“笔墨精神”的领域,如何在黑白之间做出层次变化,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干湿来表达情感,这些都是需要专门的篇幅来深入剖析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些关键点上给我提供清晰的指引,而不是泛泛而谈,让人读完后依然感觉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真正的一本通,应该是能够解决学习者在不同阶段遇到的具体困惑,并且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法,让我能从零散的知识点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书法知识体系。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克制与专业。现在的很多书法书籍,为了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往往把字帖印得花里胡哨,结果本末倒置,反而干扰了我们对原作的审视。我更偏爱这种“单色”的呈现方式,它迫使读者和学习者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笔画的形态、墨色的微妙变化以及结构上的平衡感上。我特别关注它对历代经典碑帖的选取标准,好的教材绝不会是“大杂烩”,而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最具代表性和学习价值的作品。我期待看到它能对不同书体(篆、隶、楷、行、草)的“入门点”进行区分讲解,比如学习篆书时如何把握线条的圆润与方折,学习草书时如何理解“势”的连贯与断续。如果这本书能提供细致的“结构分析图”,比如对某个字的重心、中轴线的把握,以及偏旁部首的组合规律进行图解说明,那就太棒了。这样的讲解方式,能让抽象的书法理论变得具体化、可操作化。

评分

我对书法学习中对“技法细微之处”的探讨抱有极高的期待。比如,很多书法教材会提到“藏锋起笔”和“出锋收笔”,但很少有书籍能深入到“中锋运笔”时,如何根据行笔速度的快慢来调整毫端的受力,以保证线条的“筋骨感”。再比如,在写楷书的“点”和“撇”时,如何通过提按的力度变化,使同一个笔画产生丰富的层次,避免“一味求圆润”而流于平庸。尤其是在单色书写中,墨色的浓淡变化是表达情绪的重要手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析不同墨汁在不同纸张上产生的微妙效果,以及如何通过蘸墨量的控制,实现“枯、湿、浓、淡”的渐变。如果它能配有大量的高清局部特写图,专门展示某一特定笔画在不同书家笔下的细微差异,并给出作者对这些差异的解读,那将是对学习者极大的帮助,能让人体会到书法艺术的精妙之处在于毫厘之间。

评分

我一直认为,书法学习是一个漫长且需要耐心的过程,它不仅仅关乎手部的技巧,更关乎心性的修养。因此,一本好的书法教材,除了技术层面的指导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引导功能。我希望这本《中国书法一本通》能够超越纯粹的技法讲解,融入一些中国传统美学,例如对“中和之美”、“虚实相生”等概念在书法中的具体体现进行阐述。它是否能引导读者去理解唐诗宋词、古代哲学思想与书法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苏轼的行书为何显得拙厚而富有文人气息,王羲之的书法为何能被尊为“书圣”,这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运笔技巧,更是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如果这本书能搭建起一座连接“手艺”与“艺术”、“技法”与“修养”的桥梁,让学习者在练字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那么这本书就真正称得上是“一本通”的典范了。

评分

。。。。。。。。。。。

评分

。。。。。。。。。。。

评分

哎哟,不错哦………………………………

评分

ok.........

评分

哎哟,不错哦………………………………

评分

老婆买的,给我和女儿。

评分

好实惠的书,好厚一本,物美价廉,内容很全,好喜欢~~

评分

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ü

评分

东西不错的,看了一下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