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2版)
定價: 42.00元
作者:陳思和
齣版社:復旦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年1月1日
ISBN:9787309023572
頁數:445
版次:第2版
開本:16
本書貫穿瞭主編陳思和的幾個頗具創見的當代文學史研究的核心觀念:“多層麵”、“潛在寫作”、“民間文化形態”、“民間隱形結構”、“民間的理想主義”、“共名與無名”等,以此梳理當代文學史的復雜成分和發展流變。
本書以文學現象為依據,在介紹文學運動史料和文學史背景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作品分析方麵,使學習者通過解讀作品去實現對文學史中體現齣的精神傳統的理解。書中將當代文學史分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後三個階段,對三個階段的主導特徵戰爭文化規範、和平建設時期新的文化規範以及“無名”時代的文化多元狀態進行瞭深入細緻的分析。
本書既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學史教材,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和探索性,適閤大專院校學生和文學愛好者閱讀,也適閤文學研究者做參考.
陳思和,男,1954年1月生於上海,原籍廣東番禹。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入復旦大學中文係,畢業留校任教至今。現任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中文係主任,兼任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等工作.
前言
緒論 中國當代文學的源流、分期和發展概況
di一章 迎接新的時代到來
di一節 “五四”新文學傳統的轉型
第二節 勝利者的政治抒情:《時間開始瞭》
第三節 尋找時代的切閤點:《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故事》
第四節 潛在寫作的開端:《五月卅下十點北平宿捨》
第二章 來自民間的土地之歌
di一節 民間文化形態與農村題材創作
第二節 民間藝術空間的探索:《山鄉巨變》
第三節 民間立場的麯摺錶達:《鍛煉鍛煉》
第四節 民間藝術的隱形結構:《李雙雙》
第三章 再現戰爭的藝術畫捲
di一節 戰爭文化規範與小說創作
第二節 戰爭小說的巨構性探索:《紅日》
第三節 戰爭小說的傳奇性:《林海雪原》
第四節 戰爭小說與人性美:《百閤花》
第四章 重建現代曆史的敘事
di一節 確立現代曆史敘事模式
第二節 傢族和曆史的命運組閤:《三傢巷》
第三節 舊時代的民間生活浮世繪:《茶館》
第四節 知識分子的心靈搏鬥掠影:《紅豆)
第五章 新的社會矛盾的探索
di一節 “雙百方針”前後的文藝界思想衝突
第二節 新的矛盾和睏惑:《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
第三節 思想者的苦惱:《望星空》
第四節 受難者的煉獄之歌:《又一名哥倫布》和《有贈》
第六章 尋求曆史與現實的呼應
di一節 曆史題材創作的繁榮
第二節 知識分子英雄形象的再現:《關漢卿》
第三節 知識分子心聲的麯摺錶露:《陶淵明寫< 挽歌> 》
第四節 清官形象的理論與創作:《十五貫》與《況鍾的筆》
第七章 多民族文學的民間精神
di一節 進入漢語世界的多民族文學
第二節 民間文學的整理與改編:《阿詩瑪》
第三節 民族風土的記憶與詩惰:《正紅旗下》
第四節 汲取民間營養的文人創作:《劃手周鹿之歌》
第八章 對時代的多層麵思考
di一節 時代的抒情與個人的思考
第二節 時代的抒情:《桂林山水歌)與《長江三日》
第三節 現實的諷喻:《燕山夜話》及其他
第四節 私人性話語:《無夢樓隨筆》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文學
di一節 “文化大革命”對文學的摧殘及“*革”期間的地下文學活動
第二節 老作傢的秘密創作:《緣緣堂續筆》
第三節 壓抑中的生命噴發與現代智慧:《半棵樹》與神的變形》
第四節 年輕一代的覺醒:《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與《波動》
第十章 “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
……
第十一章 麵對劫難的曆史沉思
第十二章 為瞭人的尊嚴與權利
第十三章 感應著時代的大變動
第十四章 民族風土的精神升華
第十五章 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
第十六章 文化尋根意識的實驗
第十七章 先鋒精神與小說創作
第十八章 生存意識與文學創作
第十九章 社會轉型與文學創作
第二十章 個人立場與文學創作
第二十一章 新的寫作空間的拓展
第二十二章 理想主義與民間立場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說實話,我當初拿到這本書,主要是被“復旦大學齣版社”和“陳思和”這幾個金字招牌吸引過來的,對“精華版”三個字其實沒抱太大的期望,總覺得可能會犧牲一些深度。但讀進去之後,我簡直是啪啪打臉!這本書在刪繁就簡的同時,竟然能把中國當代文學史的精華給提煉得如此到位,這一點著實令人欽佩。陳思和教授的文筆相當老練,他總能在短短的篇幅內,點齣問題的關鍵,抓住曆史的脈絡。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的“懂”和“透”。他不像有些通史那樣,鋪天蓋地地介紹,而是精準地抓住瞭中國當代文學發展進程中的幾個關鍵節點和核心議題。比如,他對“朦朧詩”的解讀,我感覺是他多年研究積纍的精華所在,不僅梳理瞭創作的背景,還深刻剖析瞭其藝術特徵和曆史意義。閱讀的過程,就像是陳教授親自引領我,穿越瞭那個波瀾壯闊又充滿麯摺的年代,讓我對當時的文學麵貌有瞭更清晰、更深刻的認知。而且,書中穿插的一些引文和案例分析,也非常具有代錶性,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
評分第一次翻開這本《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 精華版》,我就被陳思和教授流暢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作為一本“教程”,它完全打破瞭我對傳統教材的刻闆印象。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大氣,又不失細膩,像是在和一位博學多識的長輩聊天,從他的口中,我得以窺見中國當代文學波瀾壯闊的畫捲。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文本的解讀,而是將文學置於更為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去審視。陳教授對每一個重要文學思潮的興起和演變,都做瞭深入淺齣的分析,並且總能抓住其産生的時代根源和曆史影響。我尤其喜歡他對“反思文學”的解讀,他不僅僅是描述瞭這一現象,更是挖掘瞭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社會反思和民族精神的重塑。這本書的“精華”體現在它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闡述最深刻的道理,讓我能夠快速掌握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核心要義,又不會喪失對細節的感知。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學盛宴,雖然不是滿漢全席,但每一道菜都充滿瞭匠心和味道。陳思和教授的語言功底毋庸置疑,他能夠將看似枯燥的曆史事件,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娓娓道來。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透”。很多我之前模模糊糊的概念,在這本書裏得到瞭清晰的梳理和解釋。 比如,關於“現實主義”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陳教授的分析就非常精闢。他沒有簡單地將它視為一個固定的文學範式,而是看到瞭它在不同年代所承載的不同功能和意義。這本書的“精華版”處理得非常好,它去掉瞭冗餘的信息,保留瞭最核心的觀點和最重要的發展綫索。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對於一些重要作傢和作品的評價,都非常客觀且具有見地,既有對其成就的肯定,也有對其局限性的探討,顯得非常公允。
評分這本《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 精華版》真是給瞭我一個驚喜!之前讀過一些文學史的教材,總覺得要麼過於宏大敘事,要麼過於瑣碎難以抓住重點,但這本書的“精華版”幾個字名副其實,讀起來酣暢淋灕,像是和一位老友在暢聊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脈絡。陳思和教授的敘述風格非常有魅力,他不是簡單地羅列作傢作品,而是將每一個時期、每一股思潮都講得鮮活生動。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文學革命”前後那種撥亂反正、觀念碰撞的細緻描繪,讓我深刻理解瞭新文學如何從萌芽走嚮蓬勃。 而且,這本書對於文學史上的那些關鍵轉摺點,比如“十七年文學”的特殊背景、“文革”時期文學的壓抑與反思,以及改革開放後文學的解放與多元化,都進行瞭非常深入的解讀。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他對“傷痕文學”的分析,不僅僅是簡單批判其局限性,而是深入挖掘瞭時代背景下作傢們內心的掙紮與錶達的睏境。這本書的篇幅雖然是“精華版”,但信息量卻非常大,而且邏輯清晰,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讓我讀起來完全不會感到吃力。復旦大學齣版社的齣版質量也是一如既往地高,紙張舒適,排版精良,閱讀體驗非常棒。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演變充滿好奇,但市麵上很多文學史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術語晦澀難懂,要麼過於通俗化,內容淺嘗輒止,難以滿足我對深度和廣度的雙重需求。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陳思和教授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似乎總能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將那些復雜抽象的文學理論和曆史事件解釋清楚。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將文學史割裂成孤立的事件,而是將文學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緊密地聯係起來,闡述瞭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新時期文學”的分析,他並沒有停留在對具體作品的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瞭改革開放初期,思想解放對文學創作帶來的巨大衝擊,以及不同流派之間的爭鳴。這本書的篇幅雖然精煉,但內容卻極其豐富,信息密度很高,而且結構安排得非常閤理,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曆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