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
定价: 42.00元
作者:陈思和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月1日
ISBN:9787309023572
页数:445
版次:第2版
开本:16
本书贯穿了主编陈思和的几个颇具创见的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观念:“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的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等,以此梳理当代文学史的复杂成分和发展流变。
本书以文学现象为依据,在介绍文学运动史料和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作品分析方面,使学习者通过解读作品去实现对文学史中体现出的精神传统的理解。书中将当代文学史分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的主导特征战争文化规范、和平建设时期新的文化规范以及“无名”时代的文化多元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本书既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学史教材,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探索性,适合大专院校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文学研究者做参考.
陈思和,男,1954年1月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番禹。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工作.
前言
绪论 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
di一章 迎接新的时代到来
di一节 “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转型
第二节 胜利者的政治抒情:《时间开始了》
第三节 寻找时代的切合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
第四节 潜在写作的开端:《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第二章 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
di一节 民间文化形态与农村题材创作
第二节 民间艺术空间的探索:《山乡巨变》
第三节 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锻炼锻炼》
第四节 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双双》
第三章 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di一节 战争文化规范与小说创作
第二节 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红日》
第三节 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林海雪原》
第四节 战争小说与人性美:《百合花》
第四章 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
di一节 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
第二节 家族和历史的命运组合:《三家巷》
第三节 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茶馆》
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心灵搏斗掠影:《红豆)
第五章 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
di一节 “双百方针”前后的文艺界思想冲突
第二节 新的矛盾和困惑:《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第三节 思想者的苦恼:《望星空》
第四节 受难者的炼狱之歌:《又一名哥伦布》和《有赠》
第六章 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
di一节 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 知识分子英雄形象的再现:《关汉卿》
第三节 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露:《陶渊明写< 挽歌> 》
第四节 清官形象的理论与创作:《十五贯》与《况钟的笔》
第七章 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
di一节 进入汉语世界的多民族文学
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整理与改编:《阿诗玛》
第三节 民族风土的记忆与诗惰:《正红旗下》
第四节 汲取民间营养的文人创作:《划手周鹿之歌》
第八章 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
di一节 时代的抒情与个人的思考
第二节 时代的抒情:《桂林山水歌)与《长江三日》
第三节 现实的讽喻:《燕山夜话》及其他
第四节 私人性话语:《无梦楼随笔》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di一节 “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摧残及“*革”期间的地下文学活动
第二节 老作家的秘密创作:《缘缘堂续笔》
第三节 压抑中的生命喷发与现代智慧:《半棵树》与神的变形》
第四节 年轻一代的觉醒:《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波动》
第十章 “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
……
第十一章 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
第十二章 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
第十三章 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
第十四章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
第十五章 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第十六章 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
第十七章 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
第十八章 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
第十九章 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
第二十章 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
第二十一章 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
第二十二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我一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演变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文学史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术语晦涩难懂,要么过于通俗化,内容浅尝辄止,难以满足我对深度和广度的双重需求。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陈思和教授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将那些复杂抽象的文学理论和历史事件解释清楚。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将文学史割裂成孤立的事件,而是将文学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阐述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新时期文学”的分析,他并没有停留在对具体作品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对文学创作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的争鸣。这本书的篇幅虽然精炼,但内容却极其丰富,信息密度很高,而且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拿到这本书,主要是被“复旦大学出版社”和“陈思和”这几个金字招牌吸引过来的,对“精华版”三个字其实没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可能会牺牲一些深度。但读进去之后,我简直是啪啪打脸!这本书在删繁就简的同时,竟然能把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精华给提炼得如此到位,这一点着实令人钦佩。陈思和教授的文笔相当老练,他总能在短短的篇幅内,点出问题的关键,抓住历史的脉络。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懂”和“透”。他不像有些通史那样,铺天盖地地介绍,而是精准地抓住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和核心议题。比如,他对“朦胧诗”的解读,我感觉是他多年研究积累的精华所在,不仅梳理了创作的背景,还深刻剖析了其艺术特征和历史意义。阅读的过程,就像是陈教授亲自引领我,穿越了那个波澜壮阔又充满曲折的年代,让我对当时的文学面貌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知。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引文和案例分析,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学盛宴,虽然不是满汉全席,但每一道菜都充满了匠心和味道。陈思和教授的语言功底毋庸置疑,他能够将看似枯燥的历史事件,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娓娓道来。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透”。很多我之前模模糊糊的概念,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清晰的梳理和解释。 比如,关于“现实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陈教授的分析就非常精辟。他没有简单地将它视为一个固定的文学范式,而是看到了它在不同年代所承载的不同功能和意义。这本书的“精华版”处理得非常好,它去掉了冗余的信息,保留了最核心的观点和最重要的发展线索。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的评价,都非常客观且具有见地,既有对其成就的肯定,也有对其局限性的探讨,显得非常公允。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精华版》,我就被陈思和教授流畅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作为一本“教程”,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教材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大气,又不失细腻,像是在和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辈聊天,从他的口中,我得以窥见中国当代文学波澜壮阔的画卷。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而是将文学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审视。陈教授对每一个重要文学思潮的兴起和演变,都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且总能抓住其产生的时代根源和历史影响。我尤其喜欢他对“反思文学”的解读,他不仅仅是描述了这一现象,更是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反思和民族精神的重塑。这本书的“精华”体现在它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阐述最深刻的道理,让我能够快速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核心要义,又不会丧失对细节的感知。
评分这本《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精华版》真是给了我一个惊喜!之前读过一些文学史的教材,总觉得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过于琐碎难以抓住重点,但这本书的“精华版”几个字名副其实,读起来酣畅淋漓,像是和一位老友在畅聊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陈思和教授的叙述风格非常有魅力,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家作品,而是将每一个时期、每一股思潮都讲得鲜活生动。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文学革命”前后那种拨乱反正、观念碰撞的细致描绘,让我深刻理解了新文学如何从萌芽走向蓬勃。 而且,这本书对于文学史上的那些关键转折点,比如“十七年文学”的特殊背景、“文革”时期文学的压抑与反思,以及改革开放后文学的解放与多元化,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解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伤痕文学”的分析,不仅仅是简单批判其局限性,而是深入挖掘了时代背景下作家们内心的挣扎与表达的困境。这本书的篇幅虽然是“精华版”,但信息量却非常大,而且逻辑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让我读起来完全不会感到吃力。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质量也是一如既往地高,纸张舒适,排版精良,阅读体验非常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