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原理及應用(第3版)

傳感器原理及應用(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建平 編
圖書標籤:
  • 傳感器
  • 原理
  • 應用
  • 電子技術
  • 測量技術
  • 自動化
  • 儀器儀錶
  • 物理學
  • 工程技術
  • 第3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23413
版次:3
商品編碼:11867018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高等院校精品課程係列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本教材編寫中充分考慮教學規律,突齣專業特點,重點敘述瞭傳感器的結構原理和基本特性,同時每個章節都詳細介紹瞭傳感器的工程應用和使用方法,對各種類型的傳感器都有較為係統和全麵的論述。本書工程應用的特色鮮明,適用性強,實例豐富。為適應傳感器技術的發展,新編傳感器教材突齣瞭新型傳感器的介紹,再版後的教材內容新增瞭生物傳感器、物聯網應用係統介紹,並對部分章節進行修改、刪減與添加。

目錄

前言
第1章 概述1
1.1 傳感器的作用和地位1
1.1.1 什麼是傳感器1
1.1.2 傳感器的作用2
1.2 傳感器現狀和發展趨勢3
1.2.1 傳感器現狀3
1.2.2 傳感器的發展4
1.3 傳感器的定義、組成、分類及圖形符號5
1.3.1 傳感器定義5
1.3.2 傳感器組成6
1.3.3 傳感器分類6
1.3.4 傳感器圖形符號與命名7
思考題8
第2章 傳感器的基本特性9
2.1 傳感器的靜態特性9
2.1.1 綫性度10
2.1.2 遲滯特性11
2.1.3 重復性12
2.1.4 靈敏度12
2.1.5 漂移和穩定性13
2.1.6 分辨率和閾值13
2.2 傳感器的動態特性14
2.2.1 傳感器動態誤差14
2.2.2 傳遞函數15
2.2.3 一階傳感器係統17
2.2.4 二階傳感器係統19
2.3 傳感器的校準21
思考題22
第3章 電阻式傳感器23
3.1 金屬絲電阻應變片23
3.1.1 金屬絲電阻應變片結構和種類23
3.1.2 金屬絲電阻應變片工作原理24
3.1.3 金屬絲電阻應變片的主要特性25
3.2 電阻應變片測量電路27
3.2.1 直流電橋28
3.2.2 交流電橋30
3.2.3 電阻應變儀原理32
3.2.4 相敏檢波電路34
3.3 電阻式傳感器的應用35
3.3.1 測力與稱重傳感器35
3.3.2 膜片式壓力傳感器37
3.3.3 應變式加速度傳感器38
3.3.4 電子秤39
3.4 半導體壓阻式傳感器40
3.4.1 壓阻效應40
3.4.2 壓阻式傳感器41
思考題42
第4章 電容式傳感器44
4.1 電容式傳感器概述44
4.1.1 工作原理44
4.1.2 結構類型44
4.2 電容式傳感器的輸齣特性45
4.2.1 變極距型45
4.2.2 平闆變麵積型47
4.2.3 變介電常數型48
4.3 測量電路49
4.3.1 電容式傳感器等效電路49
4.3.2 轉換電路50
4.4 應用舉例54
4.4.1 壓差式電容壓力傳感器55
4.4.2 電容測厚儀56
4.4.3 電容傳聲器測聲56
4.5 電容式集成傳感器57
4.5.1 矽電容式集成傳感器57
4.5.2 新型電容式指紋傳感器59
思考題62
第5章 電感式傳感器63
5.1 變磁阻式傳感器(自感式)63
5.1.1 工作原理63
5.1.2 輸齣特性64
5.1.3 差動變間隙式傳感器結構原理65
5.1.4 測量轉換電路65
5.1.5 變磁阻式傳感器的應用67
5.2 差動變壓器式傳感器(互感式)68
5.2.1 螺綫管式差動變壓器工作原理68
5.2.2 基本特性69
5.2.3 零點殘餘電壓70
5.2.4 測量電路71
5.2.5 應用舉例72
5.3 電渦流式傳感器73
5.3.1 工作原理73
5.3.2 等效電路分析73
5.3.3 渦流的分布和強度74
5.3.4 測量電路75
5.3.5 電渦流傳感器的應用77
思考題79
第6章 磁電、磁敏式傳感器80
6.1 磁電感應式傳感器(電動式)80
6.1.1 工作原理和結構形式80
6.1.2 基本特性81
6.1.3 測量電路82
6.1.4 應用83
6.2 霍爾傳感器84
6.2.1 霍爾效應85
6.2.2 霍爾元件86
6.2.3 霍爾元件的應用87
6.2.4 集成霍爾傳感器89
6.3 磁敏元件91
6.3.1 磁敏電阻器91
6.3.2 磁敏晶體管95
思考題98
第7章 壓電元件與超聲波傳感器99
7.1 壓電效應99
7.1.1 正壓電效應99
7.1.2 逆壓電效應99
7.2 壓電材料100
7.2.1 石英晶體100
7.2.2 壓電陶瓷101
7.2.3 聚偏氟乙烯壓電材料103
7.3 測量電路103
7.3.1 壓電元件結構103
7.3.2 壓電傳感器等效電路104
7.3.3 壓電傳感器測量電路105
7.4 壓電傳感器的應用107
7.4.1 壓電加速度計傳感器108
7.4.2 壓電式玻璃破碎報警器108
7.4.3 壓電引信108
7.5 超聲波傳感器109
7.5.1 超聲波及其物理性質109
7.5.2 超聲波傳感器結構原理111
7.5.3 超聲波傳感器的應用112
思考題118
第8章 光電效應及光電器件119
8.1 光電效應119
8.1.1 外光電效應119
8.1.2 內光電效應120
8.2 光電器件121
8.2.1 光電管121
8.2.2 光電倍增管121
8.2.3 光敏電阻123
8.2.4 光敏二極管和光敏三極管125
8.2.5 光電池128
8.2.6 其他特性的光電器件130
8.2.7 半導體色敏傳感器131
8.3 光電器件應用實例132
8.3.1 遙控器檢測電路132
8.3.2 光敏電阻脈搏測量計132
8.3.3 光電鼠標133
8.3.4 光電開關用於智能電動小車134
8.3.5 紅外報警器135
8.4 光柵式傳感器136
8.4.1 莫爾條紋136
8.4.2 光柵測量裝置138
思考題140
第9章 新型光敏傳感器142
9.1 新型固態光敏傳感器142
9.1.1 普通光敏器件陣列142
9.1.2 PSD光敏位置傳感器144
9.1.3 SSPD自掃描光敏二極管陣列145
9.2 CCD148
9.2.1 CCD工作原理及特性148
9.2.2 CCD器件151
9.2.3 CCD傳感器的應用155
9.3 光縴傳感器157
9.3.1 光縴的結構和傳光原理158
9.3.2 幾個重要參數158
9.3.3 光波調製技術160
9.3.4 光縴傳感器的應用163
思考題166
第10章 半導體式化學傳感器168
10.1 氣敏傳感器168
10.1.1 電阻型半導體氣敏傳感器169
10.1.2 非電阻型半導體氣敏器件172
10.1.3 氣敏傳感器的應用173
10.2 濕敏傳感器176
10.2.1 濕度及其錶示方法176
10.2.2 氯化鋰濕敏電阻177
10.2.3 半導體陶瓷濕敏電阻178
10.2.4 濕度傳感器的特性參數178
10.2.5 濕度傳感器的應用179
10.3 離子敏傳感器181
10.3.1 MOSFET場效應晶體管181
10.3.2 離子敏傳感器工作原理182
10.3.3 離子敏傳感器測量電路182
10.3.4 離子敏傳感器的應用182
思考題183
第11章 射綫式傳感器184
11.1 核輻射物理基礎184
11.1.1 放射性同位素185
11.1.2 核輻射與物質間的相互作用185
11.2 射綫式傳感器186
11.2.1 輻射源187
11.2.2 核輻射探測器187
11.3 射綫式傳感器的應用192
11.3.1 測厚192
11.3.2 物位測量193
11.3.3 煙霧報警器(電離室)193
11.3.4 探傷194
11.3.5 X射綫熒光分析儀194
11.3.6 CT技術195
11.3.7 核子秤197
思考題197
第12章 熱電式傳感器198
12.1 溫度傳感器的分類及溫標198
12.1.1 溫度傳感器分類方法198
12.1.2 溫度單位199
12.2 熱電偶199
12.2.1 工作原理和熱電效應199
12.2.2 熱電偶基本定律202
12.2.3 熱電偶的分類和結構203
12.2.4 熱電偶測量電路及應用204
12.3 熱電阻與熱敏電阻205
12.3.1 熱電阻205
12.3.2 熱敏電阻206
12.3.3 應用舉例207
12.4 集成溫度傳感器208
12.4.1 測溫原理208
12.4.2 PTAT信號輸齣方式209
12.5 紅外傳感器211
12.5.1 紅外輻射211
12.5.2 紅外探測器212
12.5.3 紅外傳感器的應用214
思考題217
第13章 生物傳感器219
13.1 概述219
13.1.1 生物傳感器的工作原理219
13.1.2 生物傳感器的分類221
13.1.3 生物傳感器的特點221
13.2 酶傳感器222
13.2.1 酶的特性222
13.2.2 酶傳感器的結構及原理222
13.2.3 酶的固化技術224
13.2.4 酶傳感器的應用225
13.3 免疫傳感器226
13.3.1 免疫傳感器的基本原理226
13.3.2 抗體的固定228
13.3.3 免疫傳感器的應用229
13.4 微生物傳感器229
13.4.1 微生物傳感器的原理230
13.4.2 微生物的固定化231
13.4.3 微生物傳感器的應用231
13.5 其他常見生物傳感器及應用233
13.5.1 血糖測試儀233
13.5.2 水源監測光縴陣列傳感器235
思考題236
第14章 集成智能傳感器237
14.1 概述237
14.1.1 基本特點237
14.1.2 發展趨勢238
14.1.3 主要産品240
14.2 單片智能溫度傳感器240
14.2.1 基於1-Wire總綫的DS18B20型智能溫度傳感器240
14.2.2 基於SMBus的MAX6654型智能溫度傳感器243
14.3 集成濕度傳感器244
14.3.1 HM1500/HM1520型電壓輸齣式集成濕度傳感器245
14.3.2 SHT10型數字濕度/溫度傳感器247
14.4 單片矽壓力傳感器249
14.4.1 MPX2100/4100/5100/5700係列集成矽壓力傳感器249
14.4.2 ST3000係列智能壓力傳感器251
14.5 單片集成磁場傳感器253
14.5.1 HMC係列集成磁場傳感器253
14.5.2 AD22151型綫性輸齣集成磁場傳感器256
思考題258
第15章 無綫傳感器網絡與物聯網259
15.1 物聯網概述259
15.1.1 物聯網的體係結構259
15.1.2 支持物聯網發展的技術261
15.2 無綫傳感器網絡261
15.2.1 智能傳感器與無綫傳感器262
15.2.2 無綫傳感網絡的概念263
15.2.3 無綫傳感網絡技術264
15.3 典型行業應用的物聯網傳感器266
15.3.1 周界防護物聯網傳感器266
15.3.2 智能傢居物聯網傳感器268
15.3.3 環境監測物聯網傳感器269
15.3.4 PPT係列網絡化智能壓力傳感器269
思考題273
第16章 實驗指南與綜閤練習274
16.1 傳感器實驗274
16.1.1 基本實驗275
16.1.2 設計型實驗287
16.1.3 綜閤性工程實驗291
16.2 綜閤練習299
16.2.1 填空299
16.2.2 選擇填空300
16.2.3 分析與計算301
16.2.4 簡述題303
參考文獻305

前言/序言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傳感器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是構成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它們在信息係統中分彆起到“感官”、“神經”和“大腦”的作用。我們在利用信息的過程中首先要獲取信息,傳感器是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和手段。傳感器技術是多學科交叉的知識匯集,它涉及物理、機械、電子、材料、化工、生物、環境、地質、核技術等多方麵的知識,是定量認知自然現象不可缺少的一種技術手段。
  自工業革命以來,為提高和改善機器的性能,傳感器發揮瞭巨大的作用。而現代傳感器利用新材料以及半導體集成加工工藝,使傳感器技術越來越成熟,種類越來越多。除瞭使用半導體材料、陶瓷材料外,納米材料、光縴以及超導材料的發展也為傳感器集成化和小型化的發展提供瞭物質基礎。目前,現代傳感器正從傳統的分立式朝著集成化、智能化、數字化、係統化、多功能化、網絡化、光機電一體化、無維護化並嚮著微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性、高信噪比、寬量程的方嚮發展。另外,物聯網技術被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後的又一次産業浪潮,而傳感器作為物聯網應用係統的核心産品,將成為這一新興産業優先發展的關鍵器件。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的教師在長期教學、科研工作中,積纍瞭豐富的教學和實踐經驗,精心編寫齣這本教材,並在第1版和第2版的基礎上再次完善與修改。本教材在編寫中充分考慮教學規律,突齣專業特點,重點敘述瞭傳感器的結構原理和基本特性,同時每個章節都詳細介紹瞭傳感器的工程應用和使用方法,對各種類型的傳感器都有較為係統和全麵的論述。本書特色鮮明,適用性強,實例豐富。為適應傳感器技術的發展,新編傳感器教材突齣瞭新型傳感器的介紹,再版後的教材內容新增瞭生物傳感器、物聯網應用係統介紹,並對部分章節進行修改、刪減與補充。
  本書第3版共分16章,新增兩章,其中,第13章由彭穎老師編寫,第15章由覃章健老師編寫,其他章節由吳建平老師編寫、修改,甘媛、吳旖旎老師參與瞭第3版的部分編寫和修改工作。本教材可使用學時在80學時以上,部分章節可以作為選修或自學內容。為方便教學,將傳感器部分實驗內容和綜閤練習編入教材,可為相關專業的傳感器實踐教學和教學質量評估提供參考內容。教材配有高質量的PowerPoint多媒體課件。在多媒體課件製作過程中,注重現代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運用,注意教學效果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課件內容有生動的模擬動畫設計,尤其是課堂練習可方便教師授課並檢驗理論教學效果。教材中每章附有思考題,可輔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
  參與編寫、修改、整理第3版教材的人員還包括成都理工大學相關專業部分青年教師、研究生,在此錶示衷心感謝!由於作者水平有限,難免有錯誤和不妥之處,懇請專傢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2015年11月於成都

《智能感知:從基礎到前沿》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而深入的智能感知知識體係,涵蓋從最基礎的傳感器原理到當前最前沿的感知技術和應用。我們不隻關注單一的傳感器類型,而是緻力於展現不同感知模態的融閤與協同,以及它們如何共同驅動智能係統的誕生與發展。 第一部分:感知之基——理解萬物的“眼耳鼻舌身” 本部分將深入剖析各類傳感器的核心工作原理。我們將從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齣發,解釋光、電、磁、熱、力、化學物質、生物信號等物理量如何被轉化為可被電子設備識彆和處理的信號。 光電傳感: 探討光電二極管、光電三極管、CCD、CMOS等成像器件的工作機製,以及它們在可見光、紅外、紫外等波段的應用。我們將解釋光電效應、光導效應、光伏效應等基本原理,並介紹光電傳感器在環境監測、工業自動化、醫療診斷等領域的實際案例。 電磁傳感: 聚焦於電磁場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介紹霍爾傳感器、電感式傳感器、電容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我們將深入理解電磁感應、電容變化等物理現象,並展示它們在位移測量、電流檢測、材料分析等方麵的能力。 力學傳感: 講解壓電傳感器、應變片、加速度計、陀螺儀等傳感器如何捕捉和量化力的作用。我們將解析壓電效應、電阻應變效應等,並闡述慣性測量單元(IMU)如何通過多軸傳感器的組閤實現對運動狀態的精確感知。 熱傳感: 剖析熱電偶、熱敏電阻、紅外熱成像儀等溫度傳感器的原理。我們將深入理解熱傳導、熱輻射等現象,並探討溫度傳感器在工業過程控製、安全監測、氣象觀測等領域的應用。 化學與生物傳感: 介紹氣體傳感器、pH傳感器、生物傳感器等如何識彆和量化化學物質或生物分子。我們將探討電化學原理、酶催化反應、免疫學反應等在化學與生物傳感中的應用,並展示它們在環境汙染監測、食品安全檢測、疾病診斷等領域的潛力。 第二部分:感知之匯——多模態融閤與信息整閤 現實世界的信息是多維度的,單一的傳感器往往難以全麵捕捉。本部分將重點關注如何將不同類型的傳感器數據進行融閤,以獲取更豐富、更準確、更魯棒的感知信息。 傳感器融閤技術: 介紹卡爾曼濾波、粒子濾波、證據理論等經典融閤算法,以及深度學習在傳感器融閤中的新興應用。我們將探討數據級融閤、特徵級融閤和決策級融閤的區彆與適用場景。 時空信息融閤: 討論如何將傳感器的空間位置信息、時間序列數據以及姿態信息進行整閤,構建統一的感知場景模型。我們將涉及定位與建圖(SLAM)技術、多傳感器數據同步等關鍵概念。 認知與推理: 探討如何利用融閤後的感知數據進行高級的場景理解、目標識彆、行為分析等。我們將引入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中的分類、迴歸、聚類、分割等技術,以及它們在解釋感知信息方麵的作用。 第三部分:感知之智——賦能智能係統與未來應用 感知是智能的基石。本部分將展示智能感知技術如何被廣泛應用於各類智能係統中,並展望其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的無限可能。 智能交通: 介紹車載傳感器(攝像頭、雷達、激光雷達)如何實現自動駕駛、輔助駕駛、交通流量監測。我們將探討目標檢測、跟蹤、場景分割等核心技術,以及它們如何保障行車安全和提升交通效率。 智慧城市: 闡述各類傳感器(環境監測傳感器、安防傳感器、智能電錶)在構建智慧城市中的作用。我們將分析傳感器數據如何用於城市規劃、資源管理、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等領域。 智能製造: 探討工業傳感器在自動化生産、質量檢測、預測性維護中的應用。我們將介紹機器視覺、力覺感知、振動監測等技術如何提升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 智能健康: 關注可穿戴設備、醫療影像傳感器、生物監測器等在健康監測、疾病診斷、個性化醫療中的作用。我們將探討生理信號分析、醫學圖像處理等前沿技術。 人機交互: 介紹語音識彆、手勢識彆、眼球追蹤等傳感器技術如何實現更自然、更直觀的人機交互方式。我們將探討傳感器數據如何驅動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沉浸式體驗。 前沿探索: 展望量子傳感、生物混閤傳感、仿生傳感等新興感知技術的發展方嚮,以及它們可能帶來的顛覆性變革。 本書力求在理論講解深入淺齣的同時,提供豐富的實際案例和應用場景,幫助讀者理解感知技術的強大力量,並激發其在相關領域的創新思考。無論您是學生、研究人員還是從業者,本書都將是您探索智能感知世界的寶貴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應用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對於傳感器在實際係統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與其他組件之間交互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是孤立地講解每一個傳感器的原理,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大的係統中進行考量。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傳感器選擇和係統集成的部分,它詳細講解瞭如何根據應用需求來選擇閤適的傳感器類型,以及如何進行傳感器的接口設計、信號調理和與微控製器的數據通信。書中還提供瞭不少關於傳感器校準和標定的實用技巧,這對於保證傳感器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我之前在實際項目中遇到過不少傳感器精度不高的問題,看完這部分內容後,我纔明白很多時候是由於校準不足或方法不當造成的。此外,書中還涉及瞭傳感器在嵌入式係統中的軟件開發,包括驅動程序的編寫、數據解析和應用邏輯的設計,這些內容對於將傳感器技術落地到實際産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非常紮實,內容涵蓋麵廣,而且講解深入淺齣,即使是對於某些比較復雜的原理,也能通過生動的例子和圖示來幫助讀者理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傳感器精度、分辨率、靈敏度、遲滯、綫性度等關鍵性能指標的定義和測量方法印象深刻。作者不僅給齣瞭這些指標的理論定義,還詳細闡述瞭它們對傳感器實際應用的影響,以及在選擇傳感器時如何根據具體需求來權衡這些參數。例如,在選擇用於精密測量的傳感器時,對分辨率的要求會非常高,而在一些對響應速度有要求的場閤,則需要優先考慮傳感器的動態特性。此外,書中對各種傳感器的工作原理也進行瞭細緻的剖析,從物理效應到電氣轉換,再到信號處理,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我特彆欣賞的是,書中並未止步於理論講解,而是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介紹不同傳感器的典型應用案例,從工業自動化中的過程控製,到消費電子産品中的環境監測,再到科研領域的精密測量,這些案例極大地拓展瞭我的知識邊界,也讓我看到瞭傳感器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巨大潛力。對於一些初學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入門平颱,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它也能作為一本優秀的參考書,幫助梳理和深化對傳感器技術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在細節處理上做得非常到位,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對無綫傳感器網絡(WSN)很感興趣,書中關於WSN的節點設計、能量管理、路由協議和數據融閤等方麵的介紹,讓我對其整體架構和工作流程有瞭清晰的認識。它詳細闡述瞭不同通信協議(如Zigbee, LoRa)在WSN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針對低功耗、長距離等特點進行優化。書中還探討瞭WSN在環境監測、智慧農業、智能交通等領域的具體應用,並分析瞭不同應用場景下對WSN性能的要求和挑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傳感器節點能量收集和低功耗設計的論述,這對於延長WSN的部署壽命至關重要。此外,書中還包含瞭不少關於傳感器安全性問題的討論,比如數據加密、身份認證等,這在構建可靠的物聯網係統時是不可忽視的環節。通過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WSN的基本原理,還對如何設計和部署一個高效、可靠的WSN係統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我是一名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需要查閱關於傳感器原理和應用的資料。這本《傳感器原理及應用(第3版)》可以說是我的“案頭必備”。它不僅覆蓋瞭從基礎到前沿的各種傳感器類型,而且在講解深度上也做得非常齣色。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傳感器的信號處理和數據采集的章節,它詳細介紹瞭采樣定理、量化、編碼等基本概念,以及濾波、放大、模數轉換等電路設計,並結閤實際應用案例,闡述瞭如何構建一套完整的傳感器數據采集係統。對於模糊控製、神經網絡等智能算法在傳感器應用中的結閤,書中也有專門的論述,這讓我對如何利用先進的算法來提高傳感器的智能化水平有瞭更深入的認識。而且,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都非常清晰,大量的圖錶和公式能夠有效地幫助讀者理解抽象的概念。在選擇這本書之前,我也參考過其他一些教材,但很多教材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應用案例不夠豐富,而這本正好能夠很好地平衡理論與實踐,讓我既能掌握紮實的理論基礎,又能瞭解最新的技術動態。

評分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翻瞭有幾個月瞭,終於算是對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瞭比較清晰的認識。不得不說,作為一本“第3版”,它在內容的更新上還是做得比較到位的。很多章節都加入瞭一些近些年比較熱門的傳感器技術,比如MEMS傳感器、光縴傳感器在一些特定領域的最新發展,以及一些物聯網環境下常用的無綫傳感器網絡技術。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傳感器融閤的章節,以往我總覺得各種傳感器的數據整閤起來很麻煩,但書裏用瞭很多圖示和僞代碼來解釋卡爾曼濾波、粒子濾波等算法在實際應用中的思路,這讓我豁然開朗。雖然有些數學推導我還需要對照其他資料反復琢磨,但整體邏輯框架是清晰的,也讓我對如何利用多源信息來提高係統的魯棒性和準確性有瞭更深的理解。另外,對於一些基礎的傳感器類型,比如壓電傳感器、電阻應變片,書中不僅講解瞭其基本原理,還深入剖析瞭不同材料、不同結構對傳感器性能的影響,以及在選擇和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細節問題。這些內容對於初學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入門知識,能夠幫助他們少走彎路。而且,書裏的案例分析也相當豐富,從工業自動化到醫療健康,再到環境保護,幾乎涵蓋瞭傳感器技術的各個應用領域,通過這些案例,我能直觀地感受到理論知識如何轉化為實際的解決方案,這極大地激發瞭我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項目中的熱情。

評分

第一次翻閱這本《傳感器原理及應用(第3版)》,就被其龐大的內容量和嚴謹的學術風格所吸引。它不像許多市麵上同類書籍那樣隻停留在概念介紹層麵,而是深入到瞭每一個傳感器類型的物理基礎、工作原理、電路設計以及實際應用中的注意事項。我個人對生物醫學傳感器部分特彆感興趣,書中詳細介紹瞭酶傳感器、抗體傳感器、DNA傳感器等生物傳感器的設計理念和檢測機製,以及它們在疾病診斷、藥物研發、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應用前景。作者對於不同生物識彆元件(如抗原、抗體、核酸探針)的選擇和固定化方法的介紹,讓我對生物傳感器的設計和製造有瞭更深入的理解。同時,書中也對生物傳感器的靈敏度、特異性、穩定性和響應時間等性能進行瞭詳細的討論,並提齣瞭提高這些性能的策略。此外,該書在講解傳感器接口電路設計時,也提供瞭多種方案,並分析瞭各種方案的優缺點,這對於希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産品的工程師來說,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本指導手冊,能夠幫助讀者在實際應用中做齣更明智的技術決策。

評分

拿到這本《傳感器原理及應用(第3版)》的時候,我本來抱著一種“先看看,差不多就行”的心態,但越看越覺得,作者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做得相當齣色。它不僅僅是羅列各種傳感器的原理,更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光學傳感器的部分,從激光雷達、光電探測器到圖像傳感器,不僅講瞭它們的工作機理,還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傳感器在分辨率、靈敏度、響應時間等方麵的權衡,以及它們在自動駕駛、機器視覺、生物成像等前沿領域的應用前景。書中還花瞭很大的篇幅討論瞭傳感器的誤差分析和校準技術,這對於任何一個從事傳感器研究或應用的工程師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各種隨機誤差、係統誤差的來源,以及如何通過統計學方法來量化和減小誤差,這些內容都寫得非常細緻。我個人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傳感器封裝和集成技術的論述,這部分內容往往被很多基礎教材忽略,但它直接關係到傳感器的實際可靠性和性能。從材料選擇到工藝流程,再到封裝對信號完整性的影響,都有詳盡的介紹,這讓我對傳感器的“誕生”過程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此外,書中還涉及瞭一些新興的傳感器技術,比如基於微流控的生物傳感器,以及在可穿戴設備中應用的柔性傳感器,這些內容緊跟時代潮流,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在工業現場工作的工程師來說,找到一本既能鞏固基礎又能跟上技術發展步伐的傳感器教材並不容易,而這本《傳感器原理及應用(第3版)》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它在講解經典傳感器(如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的同時,也大量引入瞭近年來在工業物聯網(IIoT)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傳感器,例如用於狀態監測的振動傳感器、用於氣體檢測的化學傳感器,以及用於定位和導航的慣性測量單元(IMU)。書中關於傳感器在惡劣環境下的工作原理和防護措施的討論,對我來說尤為實用,比如如何在高溫、高濕、腐蝕性介質等條件下選擇和安裝閤適的傳感器,以及如何設計傳感器接口電路來抑製噪聲和乾擾。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傳感器網絡拓撲結構和通信協議的章節,它清晰地解釋瞭星型、總綫型、網狀等不同拓撲結構的優缺點,以及MQTT、CoAP等物聯網通信協議在傳感器數據傳輸中的應用。這些內容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如何構建一個高效、可靠的工業傳感器係統。此外,書中還涉及瞭傳感器的功耗優化和能量采集技術,這對於部署在偏遠地區或需要長時間工作的傳感器節點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技術。通過這本書,我不僅加深瞭對現有傳感器的理解,還對未來傳感器技術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第3版”更新力度相當大,讓我看到瞭許多令人興奮的新技術和新應用。我尤其關注瞭書中關於人工智能與傳感器融閤的章節,它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算法來提升傳感器的感知能力和智能水平。例如,如何利用捲積神經網絡(CNN)來處理圖像傳感器數據,實現目標識彆和場景理解;如何利用循環神經網絡(RNN)來分析時間序列傳感器數據,預測設備故障或環境變化。書中還闡述瞭如何將多種傳感器的數據進行融閤,以提高係統的魯棒性和準確性,這對於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領域至關重要。我之前對AI與傳感器的結閤一直隻是概念性的瞭解,看完這一章後,纔真正領略到其中的巨大潛力,也看到瞭未來傳感器技術的發展方嚮。此外,書中還對傳感器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中的應用進行瞭介紹,這讓我看到瞭傳感器在下一代人機交互中的重要作用。

評分

這本書的特點在於它的全麵性和前沿性。作為一本“第3版”,它在吸收瞭前兩版精華的基礎上,又融入瞭許多最新的傳感器技術和應用。我最喜歡的是關於MEMS(微機電係統)傳感器的章節,它詳細介紹瞭MEMS傳感器的製造工藝(如LIGA、深矽刻蝕),以及在加速度計、陀螺儀、壓力傳感器、麥剋風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書中對於MEMS傳感器在智能手機、汽車電子、醫療設備等方麵的具體實現和性能優化也有深入的講解。我之前對MEMS傳感器的瞭解僅限於其“微小”的特點,看完這一章後,纔真正認識到其復雜的設計原理和精密的製造過程。此外,書中關於新型傳感材料的介紹也讓我耳目一新,比如納米材料在傳感器領域的應用,以及量子點傳感器、石墨烯傳感器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趨勢。這些內容為我打開瞭全新的思路,讓我意識到傳感器技術正朝著更小巧、更智能、更靈敏的方嚮發展。書中還涉及瞭傳感器網絡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數據融閤技術,這些都是構建現代智能化係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評分

由於工作關係買的,結果是書寫的好,不愧為精品!

評分

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

評分

上午下單下午就收到瞭,京東送貨這麼快還讓不讓彆的快遞公司好好活著瞭~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非常好。

評分

用來學習的書,瞭解一下傳感器

評分

評分

用來學習的書,瞭解一下傳感器

評分

書挺好的,內容不錯,挺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