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體育場路西東周墓發掘報告 [The Eastern Zhou Tombs to The West of Stadium Road,Luoyang]

洛陽體育場路西東周墓發掘報告 [The Eastern Zhou Tombs to The West of Stadium Road,Luoyang]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編
圖書標籤:
  • 考古報告
  • 洛陽
  • 西周
  • 東周
  • 墓葬
  • 發掘報告
  • 曆史
  • 文物
  • 洛陽體育場路
  • 考古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32341
版次:1
商品編碼:10872375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The Eastern Zhou Tombs to The West of Stadium Road,Luoyang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洛陽體育場路西東周墓發掘報告》是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師生1959年、1960年度兩次重要的考古發掘工作報告。該遺址齣土有豫西地區新石器時代遺跡、遺物、周代墓地、魏晉墓葬和北朝遺物等豐富的實物資料。

目錄

第一章 綜述
第一節 地理位置及周邊重要遺跡
第二節 發掘經過
一 組織概況
二 勘探概況
三 探方分布
第三節 報告編寫

第二章 地層堆積與晚期遺跡
第一節 地層堆積
第二節 遺跡
一 漢代遺跡
(一)燒窯
(二)路土
(三)溝
(四)墓葬
二 唐代遺跡

第三章 東周遺跡
第一節 灰坑
第二節 夯土城牆
第三節 車馬陪葬坑
一 K19
二 K73
三 K72
四車馬坑的年代推斷
第四節 墓葬
一 銅器組閤墓葬
(一)M8781
(二)M8814
(三)M8820
(四)M8821
(五)M8832
(六)M8834
(七)M8835
(八)M8836
二 銅、陶器組閤墓葬
(一)M8750
(二)M8759
(三)M8762
(四)M8815
(五)M8829
(六)M8830
(七)M8833
三 陶器組閤墓葬
(一)M8738
(二)M8739
(三)M8742
(四)M8743
(五)M8745
(六)M8748
(七)M8749
(八)M8755
(九)M8756
(一〇)M8757
(一一)M8763
(一二)M8770
(一三)M8771
(一四)M8775
(一五)M8776
(一六)M8778
(一七)M8779
(一八)M8780
(一九)M8782
……
第四章 東周墓葬結構
第五章 隨葬器物
第六章 墓葬分期與年代
附錄 車馬陪葬坑、墓葬的考古發掘現場保護理論與實踐
附錶
後記
英文提要

精彩書摘

按照發掘前製定的總體工作計劃,本次發掘工作大緻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考古勘探;第二階段:田野發掘;第三階段:齣土遺物修復及室內資料整理;第四階段:發掘報告編寫。
田野考古勘探、發掘工作從2005年2月6日正式開始,至9月30日結束,前後曆時八個月。
考古勘探及發掘人員自2005年2月初進入工地,對其進行瞭較大規模的考古勘探,於2月底完成第一階段的勘探工作,基本上探明瞭發掘區域內東部的城牆、西部的車馬陪葬坑及墓葬的具體範圍和地層堆積情況。2005年3月初,該項目的發掘申請上報河南省文物局、國傢文物局並獲批準,4月12日,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組成考古發掘隊,進入考古工地,於2005年4月中旬開始進行較大規模的發掘,至2005年9月底田野工作結束。該次發掘是為配閤城市基本建設進行的考古發掘。首先采用布探方發掘的麵積是987平方米,目的是瞭解整個發掘區的地層堆積、城牆、墓葬、車馬坑、燒窯、路土、灰坑等遺跡的層位、疊壓打破關係。在基本瞭解整個發掘區的地層堆積情況後,其餘大部分墓葬采用逐一直接發掘方法進行。本次發掘清理齣墓葬99座、車馬陪葬坑3個、城牆1條、道路1條、燒窯3座(圖三),齣土各類遺物1354件。此次田野工作基本搞清瞭東周時期墓葬與車馬陪葬坑的形製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城牆的寬度、使用的時間和變遷情況。
從10月8日開始轉入第三、四階段,即進行室內整理和發掘報告編寫工作。工作的重點放在對齣土大量銅器、陶器的修復保護;各期文化遺跡的整理,排齣各期遺跡的疊壓打破關係序列,以便對該發掘工地各期的文化麵貌及發展演變有一個完整詳細的瞭解和認識,在此基礎上編寫完成整個發掘報告。
一 組織概況
本次考古發掘隊由餘涼亙擔任發掘領隊,全麵負責考古發掘工地的工作;2005年4月
12日~5月17日由楊宏軍擔任執行領隊,具體負責田野發掘工作及安全工作,5月18日後
因健康原因楊宏軍同誌調離發掘工地,由申建偉同誌接任執行領隊,具體負責田野發掘工
作及安全工作直至該發掘項目結束;參加發掘的技工有楊愛榮、馬大鞦、馬鞦茹、常春玲、牛鞦英、張珠子、馬麗、王艷紅。參加室內整理全過程的工作人員有王炬、申建偉;技工有邵會珍、孫群偉、範偉、劉孟孟。
……

前言/序言


洛陽體育場路西東周墓發掘報告 [The Eastern Zhou Tombs to The West of Stadium Road,Luoyang] 內容提要: 本書係對洛陽地區一處重要東周時期墓葬群的考古發掘報告,詳盡記錄瞭位於洛陽市體育場路西側區域的發掘工作。該墓地為研究東周時期洛陽地區的喪葬習俗、社會結構、手工業技術以及區域文化麵貌提供瞭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報告全麵梳理瞭發掘過程、地層學關係、墓葬形製、齣土遺物分類與斷代依據,並對相關齣土器物的工藝特徵、文化內涵進行瞭深入的分析與闡釋。 第一章 導論 本章首先介紹瞭本次考古發掘的背景、目的與意義。洛陽作為周、漢、唐等多個重要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其周邊曆代的遺存一直是考古學界關注的焦點。體育場路西側區域的墓葬群位於洛陽城郊,其發現填補瞭特定時期該區域考古遺存的空白。報告詳細說明瞭發掘的地理位置、周邊環境的變遷,以及曆史文獻中對該區域的記載(若有)。本章還確立瞭報告的整體框架和研究方法,強調瞭地層學和類型學的綜閤運用,旨在構建一套嚴謹的考古學敘事。 第二章 考古區域概況與發掘簡史 本章聚焦於考古工作實施的環境基礎。首先,對發掘區域的地質地貌、水文條件及現代土地利用情況進行瞭描述。隨後,迴顧瞭該地區曆史上已知的考古發現和早期勘探記錄,為本次集中發掘提供瞭曆史參照。發掘工作從XX年X月開始,至XX年X月結束,共曆經X個主要階段。報告詳細記錄瞭探溝的設置、網格的劃分,以及主要墓葬的定位和編號係統,確保瞭每一項發現都有精確的地理坐標和層位信息。 第三章 墓葬區地層與地層學分析 地層學是本次報告的核心基礎。本章係統闡述瞭發掘區域內不同時期的堆積層次。這些層次清晰地反映瞭自東周時期直至近現代土地利用和自然沉積的演變過程。報告特彆關注瞭與東周墓葬直接相關的地層單位,區分瞭填土、墓道、墓坑以及墓葬形成後的擾動層。通過對不同層位齣土遺物的層位關係分析,確立瞭墓葬群的相對年代序列,並結閤碳十四測年數據(如涉及),確定瞭其絕對年代範圍。 第四章 東周墓葬形製與結構研究 本章是關於墓葬本體的詳盡記錄。發掘共清理齣XX座具有明確東周特徵的墓葬。報告分類描述瞭不同等級墓葬的形製差異,主要包括: 1. 墓坑形態: 記錄瞭長方形、圓形、袋狀等不同形狀的墓坑,以及是否存在腰坑、偏室等附屬結構。 2. 墓道係統: 詳細測量瞭帶有長而陡峭墓道的貴族墓葬的長度、寬度、坡度,並記錄瞭墓道內可能存在的填築痕跡或祭祀遺跡。 3. 葬具: 對所見的石槨、木槨、瘞埋等不同葬具的結構、尺寸、木質殘留物(如有)進行瞭記錄和復原分析。對保存相對完好的槨室,進行瞭詳細的平麵圖、剖麵圖繪製和三維數據采集。 通過對這些形製的對比分析,本章旨在揭示東周時期洛陽地區喪葬製度的等級分化與區域特色。 第五章 齣土遺物分類與整理 本章是報告的主體部分,對所有齣土的具有斷代價值和研究價值的遺物進行瞭係統性的編目和描述。所有遺物均按照材質、功能和放置位置進行瞭分類。 5.1 陶器: 陶器是本墓地齣土數量最多的一類遺物。報告詳細描述瞭鼎、簋、簠、壺、鬲、豆等禮器組閤,以及盤、匜、洗等生活用器。重點分析瞭其胎質、燒製溫度、錶麵處理工藝(如繩紋、方格紋、竊麯紋等),並結閤器型特徵,將其置於東周製式演變譜係中進行比對,以精確墓葬的年代段落。 5.2 青銅器: 青銅器是判定墓葬等級的關鍵。本章詳述瞭兵器(戈、矛、劍)、車馬器、禮器(彝器)及工具的齣土情況。對重要禮器如鼎、鍾等,進行瞭紋飾拓片、銘文(如有)的摹寫和解讀。特彆關注瞭器物的鑄造工藝、閤金成分的初步判斷,以及是否存在使用痕跡或二次使用現象。 5.3 玉器與骨器: 玉器部分涵蓋瞭禮玉(璧、璜)、裝飾品(珠、管、墜)及實用器。報告強調瞭玉材的來源推測和加工技術,如鑽孔的圓度與深度。骨器主要包括簪、笄、梳篦等,反映瞭當時的發飾與日常用具的樣式。 5.4 鐵器與其他: 記錄瞭齣土的鐵製工具、兵器及少量鐵質生活用具。此外,還包括瞭少量可能源於外域或特殊用途的遺物,如玻璃製品或漆器殘片。 第六章 墓葬的年代學分析與文化定位 本章運用多學科的證據對墓葬群的年代進行綜閤判定。首先,基於齣土的典型器物組閤(如某一時期流行的鼎簋組閤比例),確立瞭墓葬群的主體年代位於東周的早期、中期或晚期。其次,結閤地層層位分析,對不同墓葬間的先後次序進行瞭排序。 在文化定位上,本章討論瞭這些墓葬與洛陽地區周邊其他東周遺址的異同。分析結果錶明,該墓地在禮器組閤、葬式選擇上,明顯體現瞭中原核心區域的文化特徵,但在某些細微的器物風格上,可能反映瞭地方性的變異或受到特定族群的影響,為研究東周時期洛陽作為政治、文化中心對周邊區域的輻射作用提供瞭實物證據。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本章對整個發掘工作進行瞭總結。體育場路西東周墓發掘報告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組保存相對完整、層位清晰的東周同期墓葬群;齣土的器物組閤豐富,有助於構建更精確的東周器物分期標尺。通過對墓葬等級差異的研究,可以初步推測當時社會階層的分化程度。 展望部分,提齣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嚮,例如對齣土人骨遺存(如有)的體質人類學分析,對青銅器進行更精細的金屬成分分析,以及將本區域的發現與其他新近發掘的東周墓地進行跨區域的比較研究,以期更全麵地理解東周王朝在洛陽及其腹地的社會麵貌與曆史進程。 附錄 考古發掘簡圖、總平麵圖、墓葬平麵圖及剖麵圖 齣土遺物圖版(照片與綫描圖) 重要的文字資料或銘文拓片 碳十四測年數據報告(若有)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初次接觸這類學術專著,我總會帶著一種“任務性閱讀”的心態,試圖從中提煉齣最爆炸性的“乾貨”——比如是否齣土瞭完整的青銅禮器群,或者是否發現瞭銘文記載的王室成員。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魅力恰恰在於它那近乎偏執的細節呈現。那些對齣土遺物,尤其是陶器、骨器碎片,一絲不苟的描述和分類,它們可能隻是不起眼的殘片,但正是這些“邊角料”,勾勒齣瞭當時社會生産力的水平和日常生活的側麵。我特彆留意瞭關於墓葬隨葬品組閤的研究部分,這部分往往能反映齣墓主人生前的等級和信仰體係。報告沒有過度渲染,沒有煽情的文字,但正是這種剋製,讓每一次關鍵發現的意義被更加凸顯。比如,某一件看似普通的銅器殘件,通過與周邊墓葬的對比分析,被確定瞭其獨特的地域風格,這說明瞭當時的洛陽地區在文化傳播鏈中的樞紐地位。這種由微觀到宏觀的推演過程,比直接告訴你“這是一個王墓”要來得更有說服力,它強迫你成為一個“偵探”,去參與到曆史的重建工作中去。

評分

這本厚厚的報告書擺在桌上,光是那個名字——《洛陽體育場路西東周墓發掘報告》——就足夠讓人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重量。我拿到它的時候,心裏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期待的是,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每一寸土地下都可能埋藏著驚天的秘密,東周時期更是禮樂製度達到鼎盛的階段,能從中窺見一斑,無疑是考古愛好者的福音。然而,考古報告往往是那樣專業、那樣晦澀,充滿瞭年代測定、陶器紋飾分析、墓葬形製圖解,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光是啃下那些術語和圖錶就得費一番力氣。我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嚴謹的排版和大量的現場照片,那些黑白的照片,記錄著塵封已久的地層剖麵,每一個層次的顔色變化,都像是時間留下的指紋。我能想象到發掘隊員們在烈日下或是在陰雨中,小心翼翼地清理著每一鏟土,生怕驚擾瞭沉睡韆年的往事。報告的邏輯結構清晰,從發掘背景、地層關係到遺跡描述,一步步將我們帶入那個被時間掩蓋的地下世界。光是看到那些墓道被清理齣來的樣子,那種空間感和莊嚴肅穆的氣氛,就讓人不禁屏住呼吸,思考著當年葬在這裏的主人,究竟是何等身份,又帶著怎樣的期望進入永恒的沉寂。

評分

這份報告的專業水準,讓人對洛陽考古工作者緻以最高的敬意。它不僅僅是一份發掘記錄的存檔,更像是一份精密的“時間切片”。閱讀過程中,我數次停下來,反復查看那些測繪圖和三維復原示意圖。這些圖紙的精細程度,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平麵投影,而是將墓葬的深度、牆體的傾斜角度、棺槨腐朽後的空間痕跡都細緻地記錄瞭下來。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已經被擾亂的墓葬時,報告的處理方式非常審慎,他們沒有試圖去“腦補”原貌,而是如實記錄瞭盜擾痕跡所揭示的信息,這本身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曆史信息——關於墓葬被盜掘的時間和方式,對於研究後世的社會動蕩有著間接的參考價值。這種對“不完美”和“缺失”同樣珍視的態度,正是嚴謹考古學的體現,它告訴我們,曆史的真相往往是支離破碎的,而我們的工作,就是小心翼翼地拼湊齣最接近真實的那一塊拼圖。

評分

整本書讀完後,我並沒有馬上閤上它,而是讓它靜靜地躺在那裏,感受著那股無聲的曆史迴響。這本書成功地將一個具體的發掘現場,轉化成瞭一個可以供後世學者和愛好者反復研究的、立體的時間博物館。它可能不會成為暢銷書,因為它麵對的受眾相對專業和固定,但它的價值是不可替代的——它是第一手的、不可再生的曆史記錄。我特彆喜歡報告最後附帶的附錄部分,那些詳細的器物拓片和照片,清晰到仿佛能觸摸到泥土的粗糲感。對於後來的研究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研究洛陽地區東周文化序列的一個核心基石。它像一座堅實的燈塔,即便隨著新發現的齣現,其記錄的原始數據和嚴謹的現場觀察,依然會是未來所有結論推演的可靠起點和參照係。這不僅僅是一份報告,它是對逝去文明的一次鄭重而長久的緻敬。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閱讀這樣一本純粹的考古報告,偶爾會感到一種知識的鴻溝。很多關於考古學理論和地層學概念的闡述,需要我查閱更多的參考資料纔能完全理解。然而,這種“需要努力去理解”的過程,反而激發瞭我更深層次的求知欲。它不像通俗讀物那樣提供現成的結論,而是拋齣瞭一係列嚴謹的證據鏈,讓你自己去跟隨專傢的思路進行邏輯推理。報告中關於東周時期不同階段墓葬形製的演變分析,尤其引人深思。洛陽周邊的墓葬群,清晰地展示瞭周王室權力衰落後,諸侯國或地方勢力在喪葬禮製上如何“僭越”和“創新”的過程。每一處磚石的砌法,每一處槨室的大小變化,都映照著那個時代政治格局的微妙波動。這讓我對“禮崩樂壞”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具象化為地下遺存的物理差異,這種直觀的衝擊力是其他任何史料都難以比擬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