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前期國傢儀式研究(1912—1931)

民國前期國傢儀式研究(1912—193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輝 著
圖書標籤:
  • 國傢儀式
  • 民國史
  • 儀式研究
  • 政治文化
  • 近代中國
  • 曆史學
  • 民國前期
  • 禮儀
  • 象徵政治
  • 社會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49579
版次:1
商品編碼:1132952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1
字數:29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民國前期國傢儀式研究(1912—1931)》以政權閤法性建設為論旨,結閤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知識界定“民圍睏傢儀式”概念,並以個案形式考察民國前20年問國傢儀式的操演狀況。進而探討國傢儀式本身及背後所蘊藏的政治文化內涵和意義,係統深入地探尋瞭國傢儀式與閤法性建構之間的復雜關係、國傢儀式舉辦的主觀動因和客觀功用。

作者簡介

    郭輝,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碩士,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湖南師範大學講師。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一 寫作緣起及意義
二 學術研究現狀
三 理論方法與概念界定

第一章 民國國傢儀式産生的背景
一 中國傳統禮儀、節日文化的影響
二 域外“現代”國傢儀式知識的傳人
三 中西交織下的“清末”國傢儀式

第二章 民國國傢儀式的産生
一 闡釋“國傢”: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儀式
二 宣告“正統”:中華民國南北統一大慶典
三 權力轉移: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典禮
四 “革命”傳統:民元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紀念
五 “共和”精神:民元雙十節紀念

第三章 民國國傢儀式的擴展
一 藉助天神:祭天大典
二 尊崇孔子:國傢祀孔
三 實權的錶徵: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典禮
四 總統的接替:徐世昌總統就職儀式

第四章 民國國傢儀式的黨國化(一)
一 國民黨與北京政府的博弈:孫中山北京葬禮
二 黨國政治的權力化錶達:孫中山奉安大典

第五章 民國國傢儀式的黨國化(二)
一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革命紀念日”體係
二 “革命烈士”的建構:革命先烈紀念日
三 “革命領袖”的塑造:孫中山誕辰與逝世紀念日
四 “革命事跡”的強化:國慶紀念日
結語 國傢儀式與政治閤法性的建構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由於1912年春丁祭日臨近,問題再度齣現,雖政府在“尊孔讀經”上態度昭然,但對春鞦丁日兩次祀孔未有規定。有官員就祀孔舊傳統谘詢教育部:文廟丁祭應否舉行,禮式祭服如何,其餘前清各祀典應否照辦?教育部對此規定:查民國通禮,現在尚未頒行。未頒以前,文廟應暫時照舊緻祭,惟除去拜跪之禮,改行三鞠躬,祭服則用便服。其餘前清祭奠所載,凡涉於迷信者,應行廢止,惟各地所祀者不同,由本省議會議決存廢。①由於南京臨時政府在祀孔上未有新的具體條文和典例,隻能延續前清而稍作修改,說明南京臨時政府對祀孔也許未足夠重視;也可能由於民國肇造,需要改革處尚多,未得及時考慮。南京臨時政府的祀孔規定過於倉促,國傢層麵上的京師文廟丁祭,因沒有皇帝,無法進行,事實上被廢止。而地方文廟丁祭,估計按照教育部規定進行,廢除跪拜禮,用便服,將孔子視作文化偉人崇拜,不再是“朝拜”孔聖人。在廢止“尊孔讀經”背景下,曾經的偶像和神話孔子被剝除傳統上具有的政治價值內核和神聖光環,隻剩下紀念的一般性意義,實已名存實亡。
  袁世凱當選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雖然此時教育部在小學教育中重申“廢止讀經”,實際上社會齣現一股復古社會潮流。民國成立,破除舊道德的同時,未能建起新道德,道德倫理失範,導緻社會一時無法正常運轉。外加此時社會持續動蕩,政局不穩,許多原本持保守立場者紛紛發錶“尊孔”言論,將社會失序歸咎於儒傢道德倫理喪失,希望能夠利用儒傢道德倫理重新規範社會。舊傳統提倡者不僅包括以前的保守立憲黨人,還包括一些西方人,甚至連一些革命黨人麵對混亂政局,束手無策下不得不轉而依賴舊道德,從而崇敬和信仰孔子。不僅在思想層麵上尊孔,實際行動上也越演越烈。1912年6月,山西軍政要人趙戴文等在太原成立“宗聖會”,希望藉助孔子“闡明人道,輔助政教,促進人群進化,民族大同”。②此後濟南“孔道會”、上海“孔教會”等各種尊孔團體紛紛成立。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聚焦於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與文化變遷的著作的詳細介紹,內容完全獨立於您提到的《民國前期國傢儀式研究(1912—1931)》。 --- 書籍名稱:《袍澤與鐵軌:近代中國城市空間中的性彆、流動與規訓(1895—1937)》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近代社會劇烈轉型期(1895年至1937年,即甲午戰爭後至全麵抗戰爆發前夕)城市空間、物質文化與社會權力如何相互建構的學術專著。它摒棄瞭傳統上側重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綫性敘事,轉而聚焦於“流動性”(Mobility)、“空間性”(Spatiality)和“身體實踐”(Embodied Practices)這三個核心維度,揭示瞭在西方現代性衝擊與本土傳統張力並存的復雜背景下,中國城市是如何被塑造、被感知、以及被用於規訓新興社會群體的。 全書的研究材料極為豐富,橫跨檔案文獻、報刊雜誌、地方誌、商業廣告、建築圖紙乃至早期小說和攝影圖像,旨在重建一個多層次、多感官的近代都市圖景。 第一部分:現代性視域下的城市空間重塑 本部分探討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主要通商口岸和新興內陸城市的物理空間是如何發生根本性轉變的。這不僅僅是道路的拓寬或新式建築的引進,更是一種“現代性空間邏輯”的滲透。 1. 交通革命與距離感的壓縮: 重點分析瞭鐵路、電車和公共汽車的引入,如何徹底改變瞭人們對“距離”的理解。鐵軌的延伸不僅是經濟命脈的構建,更是新的時間觀念(準點、時刻錶)對傳統作息的取代。研究將考察不同社會階層如何使用和體驗這些新的交通工具,以及它們如何催生瞭諸如“通勤者”這樣的新型城市身份。例如,對早期滬寜鐵路沿綫站點周邊的商業結構變遷的考察,揭示瞭“流動”如何成為資本積纍的新基礎。 2. 規訓的建築與物的政治: 本章細緻梳理瞭新式公立學校、醫院、警察局和銀行等“規訓空間”的典型建築特徵。這些空間的設計語言——對稱性、標準化、清晰的功能分區——反映瞭國傢權力試圖將社會秩序、衛生標準和理性化管理強加於都市居民的努力。書中的圖解分析將展示這些新建築如何通過其形式語言,無聲地指導著身體的行為規範。 3. 街市的混雜與邊界的模糊: 與規訓空間形成對比的是,本書深入研究瞭傳統街市、裏弄以及新興商業區的“混雜性”。這種混雜性不僅是商品(中西貨品)的交匯,更是不同社會身份(本地居民、移民工人、知識分子)交集的場所。本書探討瞭城市管理者試圖“清理”或“淨化”這些混雜空間所做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如何常常遭遇地方抵抗或被新的城市實踐所規避。 第二部分:流動中的身體、性彆與社會身份 本部分聚焦於身體在城市空間中的行動與被觀察,尤其關注性彆身份在流動性增強的背景下麵臨的挑戰與重構。 4. “行走的女性”與公共領域的入侵: 這是本書的核心議題之一。近代城市為女性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外齣”機會,無論是上學、工作(如電話接綫員、女教師)還是休閑。本書通過分析報刊對“失足女性”的道德恐慌、對女學生騎自行車或乘坐電車的形象描繪,來探討傳統性彆規範如何受到挑戰。考察瞭“閨閣”的物理邊界如何被打破,以及伴隨而來的關於女性“貞操”與“安全”的社會辯論。 5. 勞動者的空間利用與隱秘的流動: 城市的運作依賴於大量的體力勞動者和移民工人。本書轉嚮對工廠、碼頭、建築工地的考察,分析這些勞動空間是如何被組織和界定“異質性”的。研究將通過對工人階層報刊、檔案中對居住條件的記錄,揭示國傢對勞動力流動的控製手段(如戶籍的雛形、包工製度),以及工人群體在日常通勤和非正式集會中如何發展齣自身的空間敘事和亞文化。 6. 消費主義的景觀與欲望的地理學: 近代城市是消費主義的孵化器。本書分析瞭百貨公司、新式茶樓和咖啡館等消費場所如何利用櫥窗陳列、燈光設計和環境音樂,共同構建瞭一種引人入勝的“欲望景觀”。通過解讀當時的廣告文本,可以清晰地看到商傢如何將特定商品(如進口香煙、西式時裝)與特定的身份標簽和空間歸屬(如“摩登”、“時髦”)捆綁銷售,從而引導城市居民的身體消費實踐。 第三部分:規訓與抵抗的空間政治學 最後一部分將視閾聚焦於權力的運作機製,即國傢和資本如何通過空間手段進行社會規訓,以及被規訓者如何以微妙的方式進行反抗和挪用。 7. 衛生運動與身體的標準化: 追溯瞭清末民初政府推動的“衛生改革”如何轉化為對城市身體實踐的直接乾預。從“隨地吐痰罰款”到對公共浴場的檢查,國傢試圖將一個“乾淨的”、“理性的”身體植入城市景觀。本書將對照分析不同階層對這些衛生規定的接受程度和實際遵守情況,特彆是關注底層市民對水井、糞池等公共資源的爭奪如何體現瞭資源分配的權力不平等。 8. 政治空間的生成與抗議的地理: 盡管本書並非直接研究政治運動,但它探討瞭城市空間如何成為政治錶達的舞颱。從集會遊行選擇的路綫、被封鎖的街道,到知識分子在特定咖啡館或書店中的秘密會晤,本書勾勒齣抗議和異見在特定物質環境下的“地理痕跡”。它分析瞭警察如何利用城市規劃(如設置廣場、控製路口)來管理或鎮壓公共集會,而抗議者又如何利用巷道和人流高峰期來規避監控。 總結:城市作為動態的社會實驗室 《袍澤與鐵軌》最終將近代中國城市定位為一個動態的社會實驗室。通過對空間、流動與身體實踐的細緻考察,本書揭示瞭國傢權力、商業資本與日常社會生活之間復雜而持續的協商過程。它展現瞭在這一關鍵曆史時期,中國人如何學習在不斷變化的物理和心理空間中安身立命,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日常的移動和物質的接觸,共同塑造瞭一個既承襲傳統又孕育現代性的都市文明。本書的研究方法論對社會史、文化地理學和近代中國研究領域的學者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在一次學術講座上偶然聽聞這本書的,當時主講人提到民國初期教育體係中對於“公民德性”的培養,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新的學生集會和升旗儀式來完成的。這立刻激發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一個政權的閤法性不僅來自於武力,更來自於它能否成功地在民眾心中植入一套新的價值符號係統。這本書的深度可能就在於,它超越瞭對“五色旗”或“青天白日旗”圖案的簡單描述,而是分析瞭這些符號在不同場閤下的“使用規範”和“解讀差異”。例如,在地方自治運動興起之時,中央政府頒布的禮儀規範在地方上是如何被“本地化”或“抵製”的。我關注的是,這種自上而下的國傢儀式推行,與民間自發的、帶有鄉土氣息的祭祀活動之間,是怎樣一種動態的張力關係。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去梳理那些分散在各省檔案館裏的訓令、公報,甚至是私人日記,試圖描摹齣一幅國傢權力滲透社會肌理的復雜圖景。對於想理解早期中華民國如何試圖“國民化”其治下民眾的學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極具參考價值的。

評分

坦白說,我對曆史學著作的閱讀習慣是比較挑剔的,很多作品會陷入純粹的史料堆砌,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論框架。但這本書的引言部分,就展示瞭其理論視野的開闊性。作者似乎嫻熟地運用瞭社會人類學中關於“公共儀式”和“象徵人類學”的一些核心概念,將民國初期的政治行為置於更廣闊的文化研究脈絡中進行審視。我特彆期待看到關於“葬禮改革”那一部分的內容。要知道,傳統社會中,喪葬禮儀是維係宗法製度和倫理秩序的基石。當革命黨試圖用西式的共和葬禮來取代繁復的儒傢禮儀時,其社會阻力必然是巨大的。這本書是否探討瞭在城市精英階層和廣大的農村民眾之間,這種禮儀革新的接受程度有何不同?是精英們在“錶演”現代性,而底層民眾依然堅守舊俗,還是存在某種意外的融閤與變異?如果能揭示齣這種精英與大眾在國傢儀式感知上的“斷裂帶”,那麼這本書的學術貢獻就非同小可瞭。它不再是簡單的“發生瞭什麼”,而是“人們如何理解和體驗瞭這些變化”。

評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的時間跨度設置得非常精準,從1912年到1931年,恰好涵蓋瞭從建立共和到“訓政”初期,直到國民政府權力初步穩固的這段關鍵時期。這段曆史充滿瞭不確定性,政權更迭頻繁,意識形態也在不斷修正。因此,國傢儀式也必然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不可能一成不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勾勒齣這種演變脈絡。例如,從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圍繞“祭天”與“祭孔”的爭議,國傢儀式的核心價值是如何從“天命”迅速轉嚮“民意”的象徵符號構建的。而且,國民政府在南京定都後,其儀式的規範化程度是否比北京政府時期更高?是否更注重宣傳效率和意識形態的統一性?書名中的“國傢儀式”這個詞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指嚮性,暗示瞭國傢權力的自我賦權過程。我更感興趣的是,在軍閥割據和地方勢力強大的背景下,中央頒布的儀式規範,其“執行力”究竟能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這不隻是儀式本身的問題,更是中央權威能否有效輻射到邊陲地帶的試金石。

評分

這本書的另一大吸引力在於其對細節的關注。任何宏大敘事都是由無數微小的、具體的行為構成的。我翻閱瞭其他關於辛亥革命史的著作,大多會提及閱兵,但往往止步於場麵描繪。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深入到閱兵儀式中的具體環節:士兵的著裝、隊列的移動、樂器的使用,尤其是對“口令”的分析。口令,作為一種語言符號,在構建集體認同和紀律方麵具有強大的力量。如果這本書能夠展現齣,早期的軍政府是如何有意識地用一套新的、標準化的軍事禮儀來取代傳統軍隊的袍褂與舊式軍法,從而塑造齣“新軍人”的形象,那就太棒瞭。這涉及到身體的訓練和心靈的重塑,比單純的政治口號更具滲透性。從一個小小的儀仗兵的動作規範中,去反推整個國傢在嘗試建立何種現代性模型,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角度,是真正讓一本曆史著作“活起來”的關鍵所在。我希望閱讀的過程,能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地揭示齣那個時代復雜而精密的政治錶演藝術。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很有味道,封麵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和老照片的排版,一下子就將人拉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個人對民國史料的興趣一直蠻濃厚的,尤其是早期那段國傢形態艱難構建的時期。這本書的目錄預覽中,對於新政府如何嘗試建立一套能夠與傳統相區彆的“國傢儀式”體係,探討得非常細緻。比如,對於1912年元旦的祭天大典,書裏似乎深入挖掘瞭背後的政治博弈和文化心態的衝突。我記得之前讀其他關於民國初年政治史的書,大多關注的是權力鬥爭或軍事行動,很少有哪本書能如此聚焦於“儀式”這個切口去分析國傢認同的構建過程。儀式,說到底,是權力的可視化錶達,是凝聚國民精神的粘閤劑。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沒有停留在對史實的簡單羅列,而是試圖剖析這些精心設計的儀式背後,精英階層對於“現代國傢”的想象與掙紮。它將那些光鮮亮麗的閱兵、肅穆的祭祀,還原成瞭充滿人性和政治意圖的曆史現場,讓人不得不去思考,究竟是哪些儀式最終被國民所接受,哪些則如曇花一現,被曆史的塵埃所掩蓋。這種微觀切入宏大敘事的寫法,讀起來相當過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