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政要最後的“全傢福”

民國政要最後的“全傢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寜駿,欣辰 著
圖書標籤:
  • 民國史
  • 曆史人物
  • 政治迴憶錄
  • 傢族史
  • 曆史照片
  • 民國政治
  • 人物傳記
  • 曆史文化
  • 近代史
  • 老照片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5433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7911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948年,蔣介石毫無懸念地當選“總統”,李宗仁卻“爆冷”擊敗孫科當選“副總統”。5月20日上午,二人的就職儀式在南京國民大會堂舉行。蔣介石、李宗仁趕赴總統府,在禮堂接受國民政府各機關首長及文武官員的集體覲賀,並在總統府子超樓前攝影留念。孰料,這張照片成為民國政府高層在大陸最後的“全傢福”。
  60多年過去瞭,“全傢福”成為當年那場快速散去的“盛宴”的見證。而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則被抽絲剝繭、探跡尋蹤,一點點挖瞭齣來……
  本書由陳寜駿、欣辰編著,杜筱青、王利雯、任維波、王歡、陳力、林秀平等進行圖片整理。

內容簡介

  《民國政要最後的“全傢福”》圍繞一張閤影,盡力考證齣現人物的相關資料,還講述瞭照片的相關典故,如拍攝的時代背景、蔣介石的“禦用”照相館、當時的總統副總統選舉內幕、國民黨政府官員彼此之間的微妙關係,等等。“全傢福”年代久遠,史料欠缺,而辨認該照片裏的諸人,不僅難度較大,而且瑣碎枯燥。然而作者頗諳讀者心理,書的架構與筆法寫來似看偵探小說,重重謎團引人深入。

作者簡介

  陳寜駿,筆名駿辰,江蘇省作傢協會會員,從事文史研究工作多年。文字常見於《人民政協報》《文史知識》《文史天地》《文史春鞦》《文史精華》《鍾山風雨》等報刊,著有《解密總統府》《玩轉總統府》《汪僞國民政府舊址史話》《蔣介石在大陸的那些事兒》《民國名媛的婚姻大事》等。

  欣辰,原名陳寜欣,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副研究員,現就職於江蘇省文物局(江蘇省文物事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研究方嚮為博物館學、館藏文物保護與管理、民國史。著有《江蘇名宅》《解密總統府》《民國政要及其夫人們》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研究考證道路上的甘苦和艱辛,外人是無法體會的。然而多年辛苦,寜駿顯然頗有所得。老照片上的曆史是真實的曆史,但現在一些知名網站上,許多曆史人物照片的標注是錯誤的,甚至有張冠李戴的事情發生,就是因為識者甚少。以訛傳訛、習非成是必然掩蓋曆史的真相。從這方麵來說,寜駿做瞭一件功德之事。我希望他沿著自己摸索齣來的路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王曉華(民國史專傢)

目錄

第一章 蔣介石的“總統”曆程 001
一、中原初定 通過約法欲“訓政” 003
二、國府還都 迫不及待忙製憲 005
三、婉拒競選 眾人難以辨真假 008
四、參選總統 “眾望所歸順民意” 011
五、如願以償 高票當選當總統 013
六、悔改初衷 好夢難圓再下野 017
七、兵敗大陸 復職“總統”居一隅 020
第二章 李宗仁的“副總統”曆程 023
一、李宗仁為何參選副總統 025
二、蔣介石支持孫科 028
三、競選白熱化 032
四、首輪即獲領先 034
五、暗礁重重 037
六、以“退選”逼進 039
七、成功的助選策略 041
八、如願當選 043
第三章 總統、副總統就職儀式 053
一、分區而坐的觀禮人員 056
二、正式就職儀式不到半個小時 059
三、接受文武集體覲賀 062
第四章 民國政要“全傢福”拍攝過程 065
一、“全傢福”上到底有多少人 067
二、“全傢福”中有校級軍官 070
三、“全傢福”為何人所拍攝 072
第五章 “全傢福”上的那些人 079
一、第一排的政要 081
二、第二排的政要 151
三、其他政要 200
第六章 缺席民國政要“全傢福”的大佬們 311
一、首席大佬吳稚暉 313
二、國民參政會主席團主席張伯苓 315
三、差點做總統的鬍適 319
四、軍界“二號實權人物”陳誠 322
五、參軍長薛嶽 324
六、“國舅”宋子文 327
七、其他沒有在“全傢福”上露麵的要員 329
第七章 快速散去的“盛宴” 331
主要參考文獻 336
後 記 337

精彩書摘

  研究考證道路上的甘苦和艱辛,外人是無法體會的。然而多年辛苦,寜駿顯然頗有所得。老照片上的曆史是真實的曆史,但現在一些知名網站上,許多曆史人物照片的標注是錯誤的,甚至有張冠李戴的事情發生,就是因為識者甚少。以訛傳訛、習非成是必然掩蓋曆史的真相。從這方麵來說,寜駿做瞭一件功德之事。我希望他沿著自己摸索齣來的路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王曉華(民國史專傢)

前言/序言


《百年風雲:民國精英群像與時代洪流》 一部關於民國時代風起雲湧的群像史詩,聚焦於那些推動或見證瞭曆史巨變的個體命運與群體選擇。 本書深入挖掘瞭自清末新政至國民政府遷颱這一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以廣闊的視野和細緻的筆觸,描繪瞭一幅由政治傢、軍事傢、文化名流、實業巨子共同構築的民國畫捲。我們試圖超越簡單的事件羅列,探究在國傢劇烈轉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精英階層如何應對挑戰、做齣抉擇,以及這些抉擇如何塑造瞭最終的曆史走嚮。 第一部分:覺醒與萌芽——清末的遺産與民國的初啼(約1890-1920年代初) 本部分聚焦於舊體製的瓦解與新思想的湧入。重點剖析瞭戊戌變法失敗後,知識分子和革命黨人的思想轉變路徑。我們詳述瞭留學潮如何成為培養新型人纔的熔爐,以及留日、留法、留美的學生群體如何帶著不同的政治光譜和現代化藍圖迴國,成為推動辛亥革命的內在動力。 舊官僚的掙紮與轉型: 探討如袁世凱、張之洞等“開明專製”的代錶人物,在麵對共和浪潮時的復雜心態與策略調整。他們的睏境在於,既要維護國傢主權和領土完整,又不得不接受政治形式的根本性變革。 革命黨人的理想與現實: 細膩描繪早期同盟會內部的路綫分歧,從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如何在實踐中遭遇地方軍閥的掣肘,到革命黨人如何從烏托邦式的構想到不得不與舊勢力妥協,再到護法運動的麯摺與失敗。 文化啓濛的先驅: 側重於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如陳獨秀、鬍適、魯迅等,他們在思想領域的“解放”工作。探討白話文運動、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引入,如何從根本上動搖瞭傳統士大夫階層的精神支柱,為後續的政治革命奠定瞭思想基礎。 第二部分:軍閥的角力與民族的覺醒(約1920年代中期) 國民革命的興起是本階段的核心。我們將視角投嚮瞭南方開始崛起的國民黨力量,以及他們如何整閤各方資源,進行統一大業。 黃埔軍校的創立與影響: 詳細考察這所軍事學府的建立背景、早期教育理念,以及它如何迅速成為一支忠誠於特定政治目標的軍事骨乾力量。軍校學員的成長軌跡,是理解後續北伐成功與內部權力分配的關鍵。 聯俄容共的得失: 分析國民黨在“三大政策”指導下,與蘇聯的閤作與博弈。這部分內容將側重於意識形態的引入如何重塑瞭國民黨自身的組織結構和動員能力,以及閤作中潛藏的矛盾如何最終爆發。 北伐的軍事部署與政治博弈: 不僅是戰役的描寫,更重要的是分析各路軍閥(如直係、奉係、皖係)在麵對革命軍時的聯盟與背叛,展現瞭中國政治舞颱的極度碎片化和實用主義色彩。 第三部分:體製的重建與內部的張力(約1927-1937年) 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標誌著形式上的統一,但內部的權力平衡卻從未穩固。本部分關注“黃金十年”的建設成就與結構性矛盾。 “訓政”時期的國傢建設: 考察以蔣介石為核心的統治集團在經濟、教育、交通等方麵的改革努力。例如,法幣改革、交通網絡的擴張,以及教育體係的重塑如何試圖構建一個現代民族國傢的基礎。 地方實力派的製衡: 深入分析以桂係、晉係、川係等為代錶的地方勢力,與中央政府之間的復雜關係——既是閤作者,又是潛在的挑戰者。通過對“中原大戰”等重大衝突的剖析,揭示中央集權的脆弱性。 知識分子的流嚮與抉擇: 探討一批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新的政治環境下,選擇“不閤作,但支持建設”的態度,以及他們與官方在教育、學術自由上的張力。這部分展現瞭理想主義者在強權麵前的無奈與堅守。 第四部分:抗戰的熔爐與國傢的重塑(約1937-1945年) 抗日戰爭是民國精英群體麵臨的最大考驗,也是國傢認同空前凝聚的時刻。 全麵動員下的精英群體: 記錄瞭不同黨派、不同地域的精英如何被捲入這場空前的民族存亡之戰。重點分析瞭國民政府在重慶的戰時政治運作,以及它如何協調跨越巨大地理距離和意識形態差異的各方力量。 後方基地的文化與經濟堅守: 詳述遷至後方的大學、工業和文化機構如何艱難地維持著中國的知識命脈和工業火種。這是一個關於堅韌、犧牲和文化傳承的故事。 戰時外交的周鏇: 考察國民政府在國際舞颱上爭取援助的艱辛曆程,從早期尋求西方大國的同情,到最終成為同盟國的重要一員,外交精英們在國際政治的棋局中為民族爭取生存空間。 第五部分:終局的抉擇與曆史的迴響(約1945-1949年及以後) 戰爭勝利後的短暫歡愉迅速被內戰的陰影所籠罩。本部分聚焦於精英群體的最終分化與曆史的最終歸宿。 政治和談的破裂: 細緻梳理重慶談判、馬歇爾調處等事件背後的政治算計與信任危機,展示瞭雙方在“未來中國”構想上的不可調和性。 人纔的流散與立場: 探討在國共兩黨決戰白熱化之際,知識分子、高級技術人員、以及部分軍政要員麵臨的痛苦抉擇——去留之間,關乎的是一生的信仰和事業的延續。 遷颱後的重建與記憶: 關注1949年後,一部分精英在颱灣島上如何重建“中華民國”,並試圖延續其政治文化遺産的過程,以及他們對大陸故土復雜而深沉的情感。 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些關鍵人物和群體的命運勾勒,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立體、充滿張力的民國圖景,理解那個時代精英們在“救亡圖存”與“立憲建國”之間的徘徊、掙紮與最終的命運歸屬。

用戶評價

評分

《風雨飄搖的年代:一個知識分子的口述史》這本書,以其獨特的敘事視角,為我們打開瞭一扇觀察民國曆史的側門。它不是宏大敘事下的冰冷記錄,而是飽含個人情感和時代烙印的真誠迴顧。作者以其親身經曆為綫索,串聯起瞭那段時期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掙紮、彷徨與堅守。書中對那個時代文化思潮的演變有著細膩的描摹,從新文化運動的激情澎湃到抗戰時期的民族覺醒,再到戰後思辨的迷茫,都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命運展現齣來。文字樸實無華,卻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讓人在閱讀時常常為書中人物的抉擇而動容。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曆史的“溫度”,不再是書本上枯燥的年份和事件,而是活生生的人,在那個特殊環境下做齣的選擇和承受的代價。

評分

那本《民國風雲錄:從辛亥到一九四九》真是讓人愛不釋手。作者的筆力之雄厚,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展現。他沒有僅僅停留在對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的簡單羅列和功過評判上,而是深入到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肌理之中,去剖析那些錯綜復雜的政治博弈是如何影響到普通民眾的生活。書中對不同派係之間那種微妙的權力平衡、暗流湧動的關係描寫得入木三分,讀來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硝煙彌漫、風雲變幻的年代。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善於捕捉那些曆史的細節,比如一份塵封的電報、一次深夜的密談,這些微小的切片往往摺射齣宏大的曆史趨勢。看完這本書,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印象,而是一個立體、鮮活、充滿矛盾的民國畫捲。它提供瞭一種極具洞察力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全麵地看待那段曆史的復雜性與厚重感。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晚清至民國時期經濟變遷的專著,名為《舊邦新命:中國近代化的經濟脈絡》。這本書的專業性極強,數據翔實,論證嚴密,對於理解中國現代化轉型的深層動因非常有幫助。作者沒有過多渲染政治風雲的波詭雲譎,而是專注於梳理近代中國工商業的發展軌跡、金融體係的建立與瓦解,以及外國資本入侵的影響。書中對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的艱難曆程分析得極為透徹,揭示瞭那個時代經濟結構轉型的內在邏輯和外部製約。對於曆史研究者或者對經濟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它以一種冷靜、客觀的筆觸,展現瞭經濟力量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一個國傢的政治走嚮和社會形態,提供瞭不同於傳統政治史的深刻見解。

評分

那本《烽火中的文壇群像: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文學爭鳴》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這本書專注於那個年代文學界的風起雲湧,將文學創作與當時的社會思潮緊密地結閤起來進行考察。作者對不同文學流派的代錶人物及其作品的解讀,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乏對藝術魅力的捕捉。書中細緻地描繪瞭不同作傢在麵對民族危亡時的立場選擇,以及他們的文字如何成為那個時代抗爭與反思的聲音。特彆欣賞作者對“左聯”與“新月派”等不同陣營之間論戰的梳理,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思想光譜上的激烈碰撞。閱讀此書,我不僅重溫瞭許多經典作品的時代背景,更感受到瞭文字力量的巨大,它如何承載一個民族的精神重量,並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不朽的迴響。

評分

《舊影斑駁:民國時期社會生活側寫》這本書,更像是一本藝術化的社會史讀物。它沒有聚焦於廟堂之高,而是深入到尋常百姓傢,展現瞭那個時代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方麵的變化與保留。作者的文筆極具畫麵感,讀來仿佛能聞到老上海的煙火氣,能看到舊式傢庭的規矩與新式教育的衝擊。書中穿插瞭大量生動的逸聞趣事,以及對不同階層生活狀態的對比描寫,使得民國社會的麵貌立體而生動。尤其是對傳統禮教與西方文明碰撞時所産生的種種文化張力,作者捕捉得非常到位。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煙火氣”,它讓我們從更微觀的層麵去體會曆史的流變,理解那些時代的符號是如何被人們接受、適應乃至抗拒的,閱讀體驗輕鬆卻不失深度。

評分

不錯,好書,很好的內容!!

評分

不錯咯,非常喜歡……

評分

幫老爸買的,不錯。很好。速度也可以的。

評分

略有殘 內容還可以

評分

泰國廣告廣告紅紅火火

評分

外包裝多處破損

評分

民國的全傢福,瞭解一下那段曆史,值得推薦購買,京東自營!

評分

評分

因為對於這段曆史很感興趣纔買的這本書,還可以,內容比較嚴謹,比較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