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是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库恩自1962年首倡科学发展并非线性进步,而是存在着革命,其中“范式转换”便是解密科学革命的金钥匙。库恩认为,科学共同体由科学家“抱团”而成,成员会不断“督察”其同行,那些以牺牲真理而追逐名誉的人,会被同行所识破。同时,“同行承认”是科学共同体的“硬通货”,科学家的幸福是发现未知,科学家的荣誉是获得同行的认同。
内容简介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是科学史研究的经典著作,多年来一直是该领域学生的不可错过的著作。它提出的“范式转换”概念,引起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革命,并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余韵至今不断。
作者简介
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1922—1996),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被誉为“二战后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理查德·罗蒂语)。
库恩于1949年获物理学博士,后执教于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任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哲学劳伦斯·洛克菲勒名誉教授(theLaurence Rockefeller Professor Emeritus of linguistics andphilosophy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Technology)。主要著作有:《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必要的张力》、《黑体理论和量子的不连续性》等。
伊安·哈金(Ian Hacking),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荣誉教授,法兰西学院“科学概念史与哲学”教授。
金吾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胡新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精彩书评
我清楚地记得,上中学的时候物理老师说,牛顿力学是量子力学在常规条件下的近似,它并没有被淘汰或者推翻,它仍旧起着广泛的作用;然后物理老师接着说,科学就是这样,每一种新理论的产生都建筑在旧的理论的基础上,前人取得的成就是后人研究的开端,恰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库恩说:错了!科学不是按这样的方式发展、也不可能按这样的方式发展。教科书里的科学史遗漏了太多的东西,如果我们找到那些遗漏的细节,就会发现一副完全不同的图景,就像如果我们还原了牛顿那番话的真实背景,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他在尖刻讽刺辩论对手矮小的身材一样。
——网友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绪论:历史的作用
第二章 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第三章 常规科学的本质
第四章 常规科学既是解谜
第五章 范式的优先性
第六章 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
第七章 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
第八章 对危机的反应
第九章 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
第十章 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
第十一章 革命是无形的
第十二章 革命的解决
第十三章 通过革命而进步
第十四章 后记——1969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4版) 【荐书联盟推荐】》:
如果不是一门成熟科学的实际实践者,就很少有人会认识到一种范式给人们留下非常多的扫尾工作要做,而完成这些扫尾工作又是多么地令人迷醉。这两个要点人们必须理解到。大多数科学家倾其全部科学生涯所从事的正是这些扫尾工作。这些工作构成了我在这里所称的常规科学。仔细地考察就会发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实验室内,这种活动似乎是强把自然界塞进一个由范式提供的已经制成且相当坚实的盒子里。常规科学的目的既不是去发现新类型的现象,事实上,那些没有被装进盒子内的现象,常常是完全视而不见的;也不是发明新理论,而且往往也难以容忍别人发明新理论。相反,常规科学研究乃在于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那些现象与理论。
或许这些都是缺点。当然,常规科学所研究的范围是很小的;我们现在讨论的常规研究,其视野也受到严格的限制。但这些因信仰范式而受到的限制,却正是科学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范围的相对深奥的那些问题上,范式会迫使科学家把自然界的某个部分研究得更细致更深入,没有范式的指导,这样做将是不可想象的。常规科学又具有一种内在机制,每当造成这些限制的范式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时,它能保证使束缚研究的那些限制变得松弛,这时,科学家们的行为开始不同了,他们研究问题的本质也随之改变了。然而,在范式依然成功的期限内,专业团体将能解决许多问题;如果没有对范式的承诺,团体的成员就很难想得到,也不可能去研究这些问题。这样获得的成就中,至少总有一部分将具有永恒的价值。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常规研究或基本范式的研究指的是什么意思,我现在将力图对常规研究所构成的主要问题做一分类和阐述。
……
前言/序言
探寻科学知识的演进之路:一场思想与方法的革命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的平缓河流,而更像是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变革,其中,科学知识的转型尤为显著。我们是否曾停下脚步,审视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理论,如今又如何被新的发现所颠覆?我们是否曾好奇,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科学方法,又是如何一步步确立和完善的?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探索科学知识演进历程的旅程,揭示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感受思想碰撞的火花,理解我们今日所处的科学时代是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孕育而生的。 超越线性发展的神话:科学进步的曲折与飞跃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科学发展的理解,常常带有某种线性的、累积式的色彩。似乎科学就是一层层叠加的真理,后浪推前进而前浪被全然遗忘。然而,历史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远非如此简单。它更像是一场充满辩论、颠覆与重构的动态过程。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曾经被视作坚不可摧的科学“范式”,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科学研究的基石,支配着科学家们的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 例如,我们将会审视那个牛顿力学统治了物理学长达两个世纪的时代。在这个“牛顿范式”下,宇宙仿佛一部精密的机械,其运行规律可以通过数学精确地描述。科学家们在此框架内,不断完善、应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当更精密的实验和更广泛的观测出现时,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开始出现,例如水星近日点的反常进动,这些细微的差异,在当时看来是如此难以解释,却为后来科学的重大突破埋下了伏笔。 本书将详细解读,当旧有范式无法解释新的观测现象时,科学界会经历怎样的“危机”。这种危机并非意味着科学的终结,而是孕育着新的革命的黎明。我们将看到,科学家们并非甘于现状,他们会质疑,会探索,会尝试构建全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那些困扰他们的难题。这其中,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思想阻力,新的理论需要克服根深蒂固的旧有思维模式,需要与既有的科学共同体进行艰苦的辩论和论证。 范式转换:一场深刻的科学革命 当新的理论最终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解释自然界时,一场“范式转换”便悄然发生。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更新,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研究方法、甚至是一种看待科学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伟大的范式转换是如何发生的。它们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它们是否遵循某种可预测的规律?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并且受到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广义相对论则将引力解释为时空的弯曲,这与牛顿将引力视为一种神秘的超距作用截然不同。这种转变,不仅是数学上的革新,更是哲学上的深刻变革,它影响了我们对宇宙、对物质、对能量的根本认识。 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科学理论的介绍,更侧重于揭示范式转换背后的逻辑和机制。我们将探讨,是什么因素促使科学共同体接受新的范式,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旧的范式被逐渐淘汰。是数据的压倒性证据?是新理论的优雅与简洁?是新范式所蕴含的解释力?亦或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因素和认知偏见? 科学发展中的“无理性”成分:历史的视角与社会的影响 科学之所以令人着迷,不仅在于其理性与逻辑,更在于其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与人性。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科学的进步并非总是纯粹的理性推演,其中也掺杂着一些看似“无理性”的因素。例如,科学家的个人经历、情感倾向、甚至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科学问题的判断和对新理论的态度。 本书将运用历史学的视角,审视科学革命的发生。我们将会看到,科学革命的倡导者们,往往并非孤军奋战,他们需要争取支持,需要说服同行,需要建立新的学术机构。而那些坚持旧范式的科学家们,也并非都是愚昧固执,他们有自己的理由,有自己的证据,他们所捍卫的,是曾经被证明有效的知识体系。 我们将深入研究,在科学革命时期,科学共同体是如何运作的。科学家的合作与竞争,学术期刊的评审机制,大学的教育体系,以及科学与政治、宗教、经济之间的互动,都对科学知识的产生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一些在今天看来显而易见但当时却极其革命性的思想,可能因为触犯了当时的社会禁忌,而遭受打压和排斥。反之,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家,可能因为得到了当时权力的支持,而得以顺利推进自己的研究。 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理解科学的“软实力” 我们是否曾思考过,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是如何被确立的?科学理论的接受度,是否仅仅取决于其内在的逻辑严谨性和经验证据的充分性?本书将引导您思考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这一重要议题。 我们将深入探讨,科学的“事实”是如何在科学共同体内部通过协商、辩论、实验重复等过程被构建出来的。科学的“客观性”,并非意味着科学知识是独立于人类的思维和社会活动而存在的,而是指在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下,科学共同体能够达成一种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特定实验方法的可靠性,理论解释的吸引力,以及不同理论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等等。 例如,在一些关键的科学争论中,仅仅有实验数据往往不足以决定胜负。不同科学家对数据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对实验设计的有效性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的声誉、所属的学术派别、甚至他们对未来科学发展的愿景,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证据的采信和对理论的选择。 重塑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本书的目的,并非仅仅提供一套关于科学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旨在重塑我们对于科学的根本认识。它鼓励我们跳出日常对科学结果的膜拜,而去审视科学知识生成的过程。它引导我们理解,科学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发展、自我修正的动态体系。 通过深入了解科学革命的结构与运作,我们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 科学的局限性: 认识到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在未来被修正或取代,从而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不盲从权威,对新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 科学的演进性: 理解科学知识的累积并非总是线性的,而是包含着革命性的飞跃和范式的转换。 科学的社会性: 认识到科学发展并非孤立于社会之外,而是深受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科学的创新性: 欣赏那些敢于挑战传统、突破边界的科学家的勇气与智慧,理解创新是如何在科学发展的洪流中诞生的。 这本书将为您打开一扇全新的窗口,让您从更宏观、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科学的本质。它将激发您对科学的探索热情,培养您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帮助您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准备好踏上这场激动人心的思想之旅吧,让我们一起揭示科学革命的奥秘,探寻知识演进的深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