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教与伦理

古代宗教与伦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来 著
图书标签:
  • 宗教
  • 伦理
  • 古代史
  • 哲学
  • 文化
  • 历史
  • 道德
  • 信仰
  • 神学
  • 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87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068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6
字数:28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用西方学者的文化观念去讨论中国文化的根源。作者作为一个哲学学者希望运用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来解释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陈来,1952年生于北京,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哈佛大学等海外大学客座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副执行长。现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多所大学的特聘讲座教授、兼职教授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轴心时代与前轴心时代
二、文化模式与精神气质
三、宗教的理性化:巫觋文化、祭祀文化与礼乐文化
四、大传统与小传统
五、儒家思想的根源
第二章 巫觋
一、绝地天通
二、古巫
三、说巫
四、巫术与萨满
五、巫祝与巫史
第三章 卜筮
一、遗存的解释
二、占卜的起源
三、巫术与占卜
四、卜与筮
五、筮法与筮辞
六、《周易》的意义
第四章 祭祀
一、从巫术到祭祀
二、神灵与崇拜
三、殷商信仰体系
四、殷人的祭祀活动
五、殷代宗教的特点
六、周代的祭法
七、周代的祭祀与神鬼观念
八、古代宗教的类型
九、文化演进与文化精神
十、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
第五章 天命
一、商书中的天帝观
二、周公早期的天命观
三、摄政时期周公的思想
四、还政以后的周公思想
五、《尚书》中的天民合一论
六、西周思想的意义
七、《洪范》与西周政治文化
八、《诗经》中的西周天命观
九、西周后期的前儒家
第六章 礼乐
一、释礼
二、三代礼制之损益
三、礼的起源与结构
四、《仪礼》与周代礼俗
五、周礼与周代的文化模式
六、礼乐文化的人文功能
七、礼与乐
八、三代文化的精神气质及其演进
第七章 德行
一、释德
二、明德与敬德
三、孝与三代的德行
四、德行的社会根基:周代的生活共同体
五、周代的宗法文化
第八章 师儒
一、古人论儒
二、近人说儒
三、晚近释儒
四、西周的师儒与教化
五、西周的国子教育
六、孔子说儒
参考书目
后记
“陈来学术论著集”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章巫觋
  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
  ——孔子,见于《要》
  近代人类学家无不把巫术(Magic)的研究作为把握原始文化的主要途径,把巫文化看作原始文化的主导形态,并视之为宗教与科学发展的最初萌芽。
  如果依照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对巫术的定义,即视巫术为一套达到某种目的的实用行为的话,那么,中国史前时代的巫术对于我们几乎是无迹可寻。因为,考古学只能提供给我们墓葬、居室、城郭和器物的文化遗存,而文字尚未产生时代的信仰、准则、道德、风俗以及行为,都早已随历史而消逝,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依赖于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推测性质的论断。然而,对于文字发明甚早的文明来说,巫觋文化的痕迹必然会在早期的文献材料中有所反映,何况,马林诺夫斯基或任何一种其他西方人类学的理论,是否可以适用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实际,是无从先验地确定的。因此,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先须从整顿中国的历史材料出发,由以了解当时文化的形态与特质,更参之以近代人类学对世界各地初民文化的研究,以把握中国上古文化形态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因素。
  这样,对于本书的目的而言,我们就自然而然地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巫觋”与“卜筮”上面。但我们要提醒自己和读者,在研究结束之前,我们并不预设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巫”即完全等同于人类学家所说的巫术的施行者(Magician),也不预设“卜筮”就是巫术。
  一、绝地天通
  欧洲历史上巫术的出现,据认为不晚于旧石器晚期。中国史学工作者也把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出土的有关器物,如玉琮、獐牙钩形器等作为巫师的法具来解释,但仍属推测。在文献上,中国古代有关“巫”的起源与演变,见于先秦“绝地天通”的传说。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
  ……

遗落星辰的古老回响:一部探索宇宙秩序与生命意义的史诗 引言: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画布上,人类文明的星火何其渺小,却又何其执着。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到盘庚迁殷,商汤革命,我们追寻着先民们留下的文化印记,试图理解那股驱动生命不断向前、连接个体与宏大的神秘力量。本书并非对具体神祇的崇拜指南,也非对某一教派的教义解读,而是一部深入探究人类在面对未知、追寻秩序、构建伦理过程中所涌现出的种种思想、仪式与实践的宏大画卷。我们将在历史的尘埃中打捞那些被遗忘的星辰,聆听它们在亘古不变的宇宙法则中发出的低语,理解古人如何从中汲取力量,安抚恐惧,赋予生命以意义。 第一章:宇宙初生:混沌中的秩序曙光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遥远的、模糊的创世神话。在中国,盘古的壮烈牺牲成就了天地万物,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对宇宙起源的敬畏和对生命循环的朴素认知。女娲以泥土塑人,又以自身断鳌立法,不仅是生命创造的传说,更是对自然伟力与人类渺小之间关系的深刻体悟。这些古老的叙事,虽然充满想象,却反映了古人对宇宙无始无终、万物互联的原始洞察。他们试图在看似混乱无序的自然现象中,寻找一种内在的逻辑与规律,一种能够解释“从无到有”的根本原因。 我们将探讨这些创世神话如何影响了早期社会的宇宙观。例如,关于“天人合一”的早期萌芽,虽然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哲学理论,但已在对天象的观察、对自然的崇拜中显露端倪。古人相信,天地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刻的联系,人类的命运与星辰的轨迹、季节的更替息息相关。这种“天道”观念,虽然模糊,却为后世对宇宙秩序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基础,也预示着一种超越个体经验的普遍性原则的追求。 第二章:祖先的低语:血脉的传承与社群的纽带 当我们将目光从宏大的宇宙转向人类自身,便会发现,在古老的东方,祖先崇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殷商时期对“帝乙”、“祖甲”的祭祀,到周代“以德配天”与宗法制度的结合,祖先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脐带。他们被视为家族的庇护者、道德的垂范,他们的灵魂被认为能够影响现世的生活。 本书将深入剖析祖先崇拜如何构建了早期社会的社群认同与道德规范。对祖先的敬畏,转化为对家族荣誉的珍视,对长辈的孝顺,以及对家族规矩的遵循。这种基于血缘和地缘的联系,构成了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我们将探讨祭祀仪式在维护这种联系中的关键作用,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纪念,更是通过特定的行为、特定的语言,将祖先的德行、家族的荣耀不断地传递给后代,确保了文化的延续与价值观的传承。 第三章:礼的秩序:行为的准则与社会的和谐 “礼”,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超越了单纯的仪式,包含了社会交往的规则、道德的行为准则,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从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君臣、父子、夫妇等基本关系的行为规范,到孔子对“礼”的进一步阐释,使其成为“仁”的外在体现,礼始终是规范社会、安顿人心的重要力量。 本书将详细考察“礼”的多重维度。我们不仅会分析具体礼仪的演变,更会探讨其背后的精神内核。礼是如何从一个模糊的社会习俗,逐渐演化成一套系统化的道德伦理体系的?它如何通过区分等级、确立尊卑,来维系社会的稳定?同时,我们也将审视“礼”的局限性,例如其可能带来的僵化与等级森严,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人们如何尝试对“礼”进行批判与超越。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礼”在构建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第四章:天的意志:自然的力量与人事的权衡 “天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伦理观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是对人类行为的约束。从“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告诫,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劝导,古人始终相信,存在着一种超越人类意志的、更高级的力量在支配着事物的走向。 本书将探讨“天命”观念如何塑造了古人的世界观与行为准则。它如何影响了统治者的决策,使得他们意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重要性?它又如何指导了个人的生活,使人们在面对顺境时保持谦逊,在遭遇逆境时学会坚韧?我们将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天命”观念的具体内涵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有时,“天命”被理解为一种冥冥之中的指引,有时则被赋予了道德的色彩,要求统治者和个体都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才能获得“天命”的眷顾。 第五章:生命的关怀:生死轮回与精神寄托 面对生老病死,人类的渺小与无力感油然而生。在缺乏现代科学解释的时代,古人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求对生命终结的理解与慰藉。本书将关注那些在古老文化中,关于生命轮回、灵魂不灭的朦胧观念。例如,道家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佛教传入后对因果报应与轮回转世的阐释,以及民间对鬼魂、冥界的想象。 我们将探讨这些观念如何为古人提供了精神寄托,如何帮助他们安抚对死亡的恐惧,并赋予生命以超越短暂存在的意义。祭祀中的“告慰亡灵”,冥婚的习俗,以及对来世的憧憬,都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延续的渴望与对死后世界的想象。这些观念虽然与我们今天的科学认知有所不同,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无数生灵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与力量。 第六章:伦理的自觉:仁、义、礼、智、信的探索 本书的后半部分,我们将聚焦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独特发展。从“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到“大义灭亲”的原则,从“礼”的规范,到“智”的运用,再到“信”的珍贵,这些核心的伦理范畴,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我们将追溯这些概念的起源,分析其内涵的演变,以及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塑造人格方面的深远影响。 本书将不再局限于对单个概念的孤立分析,而是着眼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张力。例如,“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在情感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义”与“利”的权衡,体现了古代士人高尚的道德追求。“智”的运用,并非冰冷的计算,而是服务于“仁”与“义”的目标。“信”的坚守,则是构建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基石。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与思想家论述,来展现这些伦理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与挑战。 第七章:变与不变:传统伦理的现代回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任何文化能够一成不变。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探讨古代宗教与伦理思想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迁。我们将审视,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社会结构变革时,这些古老智慧是如何被重新诠释、改造,甚至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 例如,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转化;“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张力;以及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重新审视“天命”的观念,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科学探索相结合。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试图从古老的智慧中汲取灵感,反思我们当下面临的困境,为构建一个更具人文关怀、更和谐的未来提供独特的视角。 结语: “遗落星辰的古老回响”是一种精神的探索,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本书邀请您一同穿越时空,走进先民们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如何在宇宙的浩瀚与人生的短暂中,构建起秩序、传递着伦理、寻找着慰藉。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人类永恒命题的深邃思考。我们相信,在那些古老的星辰之下,依然闪烁着指引我们前行的智慧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运用,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读物来说,实属难得。很多古代宗教的研究,图片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拓片或者角度诡异的文物照片,但这里的配图质量非常高,且排布极具匠心。当我读到关于凯尔特德鲁伊教在森林中举行仪式的段落时,旁边赫然配有一张高分辨率的、色彩还原度极高的复原图,那光影效果和场景氛围,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听到风穿过橡树林的沙沙声。更绝的是,作者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符号和图腾,不仅有文字解释,还特地设计了“符号解析图表”,用现代的视觉语言将古代的象征意义层层剥开,即便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也能迅速把握其核心内涵。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长时间的阅读也变得不那么费神,反而成了一种享受,极大地增强了信息接收的效率和愉悦感。

评分

这本厚厚的砖头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油墨的香味就带着一股子陈旧的气息,仿佛真的能从指尖触摸到历史的纹理。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古代宗教”这几个字听起来就让人头疼,充满了教条和繁复的仪式描述。然而,它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似乎并不热衷于堆砌晦涩的术语,反而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不同的古代文明的市井之间。比如,书中对古埃及中层祭司日常生活的描绘,细致到他们如何处理供品、如何维护神庙的清洁,甚至连他们的午餐吃些什么都有涉及,让人不禁想象那个金字塔阴影下的真实生活图景。再比如,在讨论早期希腊城邦的公民义务时,它并没有直接引用晦涩的法律条文,而是通过一个虚构的雅典手工业者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如何在参与宗教节日和履行国家职责之间取得平衡。这种将宏大的宗教叙事“接地气”的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对古代史不太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沉浸其中,感受到那些遥远信仰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古代人的世界观和行为准则。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书名里“伦理”二字吸引的,我本以为它会着重探讨古代社会规范的建立,比如古印度“达摩”或儒家早期的“礼”是如何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然而,书中对这一部分的着墨比我想象的要少,它更多地侧重于“信仰如何影响个体行为的微观层面”,而非“宗教如何构建宏观的社会道德体系”。举个例子,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分析早期巴比伦法律中,宗教惩罚与世俗法律条文的重叠与区分,以及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对“得罪神祇”的焦虑感。这确实提供了很多新鲜的视角,让我看到古代伦理并非是一套僵硬的“十诫”,而是充满弹性和恐惧的个人化实践。但对于我期待的那种系统梳理古代大型伦理学说发展脉络的内容,稍微感到了一丝意犹未尽。如果能用几章的篇幅,更集中地对比不同文明对“善恶”定义的哲学思辨,这本书的价值维度会更加完整和厚重。

评分

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一台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仿佛在读一个层层递进的推理小说。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不同时间跨度的信息时,如何保持清晰的主线不被庞杂的细节冲散。他似乎有一个内在的“算法”,知道何时该深入挖掘一个具体案例,何时该迅速提升到宏观的比较层面。例如,当讨论到原始社会万物有灵论的衰退时,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到下一个阶段,而是用一个详尽的案例——一个撒哈拉以南部落的萨满仪式记录,来展示这种“祛魅”过程中的挣扎与不舍,那段文字充满了诗意和伤感,让人真切感受到一种信仰体系崩塌的集体情绪。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全书虽然信息量巨大,但读起来却有一种酣畅淋漓的节奏感,绝非那种堆砌资料的流水账式的“百科全书”,而是真正有作者思想和情感在其中流淌的作品。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上做得相当精彩,远超我预期的那种平铺直叙的介绍。它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辩论赛,将不同学派对同一现象的解释并置。尤其在探讨美索不达米亚诸神谱系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多方相互矛盾的泥板文献,清晰地勾勒出了权力结构对神祇地位影响的动态过程。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神圣王权”概念的解构部分,它不像传统历史书那样简单地把统治者描绘成神权的代理人,而是深入分析了王权如何利用仪式和神谕来巩固其世俗统治,以及底层民众对此的接受或反抗的细微差别。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原本刻板的“古代统治”概念变得立体而复杂起来,甚至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代社会中某些仪式化的权力表达,与几千年前的国王祭祀,其底层逻辑是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更深入地追问“为什么会这样”。

评分

在二千多年的自成路轨之后,晚清中国因中西交冲而脱出了旧轨。时人称之为“万国梯航成创局”,称之为“天地自然之运会至于今而一变其局”,称之为“智勇俱困之秋”,

评分

木心的短篇循环体小说《豹变》十六篇,属于汇集而成的长篇作品,不是短篇小说集,而是现代主义文学常见的一个类别。可参照海明威短篇汇成的《在我们的时代》(In Our Time)。同类书在国内出版的较少,但在20世纪世界文学里,已有安德森、海明威、福克纳的著作,这样结构成书。

评分

好书!性价比高!速度快!赞一个!

评分

书很好,值得收藏。

评分

3、无稽之言勿听……

评分

清代之学,迥与明殊。明儒之学,用以应世,清儒之学,用以保身。明儒直而愚,清儒智而谲。明儒尊而乔,清儒弃而湿!本书文笔确实不错啊,比较少见!当然本套图书 装帧不错,颜值很高!

评分

“二十二岁的最后一个月,陪母亲回乡卖房子”不仅是这本书的开篇,也标志着马尔克斯文学生命的开始。从那时起,儿时所有记忆深刻的人与事、贪婪的阅读经历、身边各种奇特的现实、向成规挑战的勇气将他带进了“写作”这个甜蜜而痛苦的陷阱。

评分

,很好,很不错,哼好

评分

古代@与伦理古代@与伦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