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的緊張:中日美之間的認知與誤認知

可控的緊張:中日美之間的認知與誤認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雲 著
圖書標籤:
  • 國際關係
  • 中美關係
  • 日美關係
  • 中日關係
  • 認知偏差
  • 戰略誤判
  • 安全研究
  • 地緣政治
  • 東亞
  • 緊張局勢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306932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652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88
字數:22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日曆史問題的癥結何在?

  為什麼經濟製裁日本不一定有效?

  美國戰略重心是否真的東移?

  美國是否還能“管住”日本?

  東亞“無極化”的未來會怎樣?

  作者用“認知”和“誤認知”的分析框架,對中美日之間的相互認知及在此基礎上的政策實踐進行的分析,有助於讀者從龐大的信息量和瞬息變幻的具體事件中撥開雲霧,把握本質。


作者簡介

  張雲,先後獲得北京大學法學(國際政治)、早稻田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學位,現任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國際關係學副教授。曾任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麻省理工學院(MIT)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日本經濟團體聯閤會·經濟廣報中心客座研究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客座資深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海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美日三邊關係、亞太地區國際關係、國際關係理論等。齣版有學術專著三部(英文一部,中文兩部)。在中、英、日文學術雜誌如The Pacific Review, Harvard Asia Quarterly等上發錶論文多篇。新加坡《聯閤早報》專欄作傢,開設有個人專欄《天下縱橫》,就中美日關係、國際關係等定期發錶文章百餘篇。

目錄

001序言

第一部 中日相互認知與中日關係

003 中日關係的再正常化

009 中日為什麼建立不起來戰略關係

014 中日關係的未來在於真正和解而非新的法律

019 美國對日外交的經驗值得中國藉鑒

024 中日關係中的“內壓”大於“外壓”

029 誤認知的睏境與中日關係之一——預設中國外交革命性轉變的危險性

037 誤認知的睏境與中日關係之二——預設日本已經全麵右傾化的危險性

042 中日相互定位再平衡的幾種可能

047 中日關係未來定位:穩定的工作關係

052 日本的右傾究竟有多可怕

057 中日曆史問題的癥結

063 日本領土問題與中日關係未來

068 釣魚島危機中日本是如何對中國嚴重誤判的

073 為什麼經濟製裁對日本不一定有效

084 中日經濟外交競爭不應是“零和遊戲”

089 亞投行參加問題上的中日關係

093 日本需要“嚮前看”的民族主義

098 中日首腦會談要避免齣現誤判

103 日本若不積極融入東北亞和解進程將為時過晚

107 日本安全政策的新關鍵詞:“積極的和平主義”

111 超越“國強必穩”的思維

第二部分 中美相互認知與中美關係

119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目標

124 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與中國的外交平衡

129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容正展雛形

133 中美新型關係與“新基辛格主義”

138 美國知識界對中國崛起認知的變遷和中美關係

145 亞太地區安全的“美國威脅論”

152 美國新亞太安全戰略新在何處

159 美國戰略重心並未東移亞洲

163 中國版“重返亞洲”與中美關係

167 全球實力轉移並沒有實質發生

171 朝鮮核問題: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第一塊試金石

175 拜登東亞三國之行的意義

179 中國為何不急於設立南海防空識彆區

184 網絡安全不應重蹈軍事安全睏境的覆轍

第三部分 日美相互認知與日美關係

189 日美同盟“強化”背後的日美博弈

193 為什麼日本右翼勢力的民族主義主要矛頭是美國

198 美國是否還能“管住”日本

203 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實質是日美博弈而非中日問題

208 靖國神社問題不大會對日美同盟構成結構性影響

212 圍繞東海防空識彆區的美日博弈

216 日本為什麼要修改集體自衛權的憲法解釋

221 新《防衛大綱》與日本的安全政策

227 正常國傢與正常同盟之路——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與中美日三邊關係

第四部分 中美日三邊視角下的國際關係

235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背景下的中美日三邊關係

240 中美對日認知鴻溝與中美日三邊關係

245 中美日間的遊戲:理性的威懾與非理性的後果

249 中日關係緊張背後的美國戰略計算

254 美國與中日曆史問題

259 日本在中美日三邊關係中的定位

264 日本新安保法案與中美日三邊關係

268 中美日的“準冷戰”及其影響

272 東亞“無極化”的未來會怎樣

278 中美戰略博弈與美國亞太同盟的未來

283 結束語


精彩書摘

東亞“無極化”的未來會怎樣

沒有人懷疑21世紀世界經濟引擎之一是東亞,然而東亞地區國際政治的現狀常常讓“東亞世紀”的樂觀預測顯得沮喪。中日關係惡化,日韓關係緊張,朝鮮核問題前景不明,海洋爭端與安全睏境等,讓本地區充滿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冷戰結束初期,一位著名的美國國際關係學者曾經發錶題為《衝突已經成熟》的論文,認為兩極格局解體後,亞洲在走嚮多極化和民族主義過程中,很可能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甚至戰爭。上述悲觀預測在過去20年東亞和平與繁榮中沒有得到驗證,然而當下東亞的國際關係似乎又迴到瞭上述老問題上。當我們感到睏擾找不到答案時,不妨先把現在放一放,可以像這位學者一樣馳騁思維,對20年後的可能情景做一些可能的預想後再來分析。

“單極化”曾是曆史上東亞國際體係的常態

在國際關係中,考察國際體係經常使用的方法是判定“極”(polar)。例如,冷戰時期被定義為兩極世界,冷戰後被定義為美國一超的單極世界及新興大國崛起後的多極世界。如果我們用“極”的尺度來衡量東亞,20年後的東亞將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呢?

在迴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迴答過去和現在東亞地區國際體係呈現何種“極”的問題。在西方殖民主義開始進入亞洲之前,中國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上的絕對超強地位,事實上確立瞭中國在東亞單極國際體係中的核心地位。周邊國傢通過“朝貢貿易”從單極中心的中華帝國獲得經濟利益和政治認可,中國則通過調節經濟利益、軍事威懾以及文化軟實力,確立瞭中心和周邊的等級關係,以及協調仲裁周邊國傢之間紛爭的閤法性。鴉片戰爭後,中國周邊國傢逐步淪為西方殖民地,古代東亞以中國為核心的單極體係瓦解。經過近一個世紀的體係過渡,日本在20世紀40年代用武力確立瞭短暫的以日本為中心的單極體係。1945年日本戰敗以及本地區進入冷戰後,在亞太地區的海洋區域形成瞭以美國為中心的“單極”國際體係,大陸部分則成為美蘇中角力場,沒有形成明顯的體係。以1972年中美關係解凍、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及1989年冷戰結束為標誌,亞太地區實際上進入瞭以美國為中心的“單極”格局(中國的改革開放、積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可以被廣義地看成積極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體係),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概括說,就是東亞或者亞太地區國際體係經曆瞭超長期的中國單極、超短期的日本單極以及較長時期的美國單極階段。

20年後的東亞國際體係:無極化

按照著名經濟學傢馬蒂森(Maddison)的估算,2030年中國GDP占世界的比重將達到23��8%,美國為17��3%,日本為3��5%,印尼為2��0%,韓國為1��6%,澳大利亞為0��9%。

如果這個估算趨勢基本準確的話,那麼本地區現有的經濟力量對比將會發生質的變化。最為明顯的就是,中美將同時作為經濟“頭等大國”齣現,從而改變目前美國最強、中日旗鼓相當的“1+2”局麵。麵對如此重大的力量重組,未來東亞地區的國際體係會有哪些可能性呢?我們可以做如下的情景分析。

情景之一:經濟上,以中國為中心的單極“華夷秩序”重現?

2012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指齣,目前世界上78個國傢的最大或者第二大貿易夥伴是中國,占全球GDP的55%。而在2000年僅為13個國傢,占全球GDP的15%。根據美聯社的報道,124個國傢將中國看成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王毅外長在2013年的一次講話中提到,東亞國傢中的大多數國傢最大的貿易夥伴是中國。隨著本地區國傢對中國經濟依存度的不斷提高,認為東亞經濟可能迴歸類似於曆史上的中國中心的“朝貢體係”、“華夷秩序”的單極體係的觀點有瞭更多的說服力。

然而,這種情景不大可能齣現。首先,中國雖然已成為東亞很多國傢的最大貿易夥伴,但並非唯一的經濟夥伴。這一點同古代中國及冷戰中美國對東亞經濟體的意義具有本質的區彆。第二,中國同東亞國傢的貿易集中在半成品,而非最終消費品。錶麵上貿易對中依存度高,但背後最終消費市場仍然是歐美,中國對東亞國傢經濟的影響力,取決於中國經濟是否能夠嚮內需拉動成功轉型。第三,即使中國中産階級壯大後消費市場飛速擴大,中國市場對東亞經濟也絕對不居支配地位。東亞的“非中國市場”的規模事實上同中國市場不相上下,這是常被忽視的事實。這些市場的需求客觀上將中和中國市場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換句話說,20—30年後中國在東亞的經濟地位將會極其重要,但不會是壟斷性的。

情景之二:安全上,以美國為中心的雙邊同盟網絡為基礎的單極體係的強化?

這種預測的認識基礎是,隨著中國軍力增強和安全訴求擴大,周邊國傢的安全壓力相應增加,作為本地區安全盟主的美國則需要“亞洲再平衡”來應對中國的“擴張”,所以中心—輪輻的美國單極同盟網絡隻會日益強化。

誠然,美國在本地區的安全同盟網絡將會在很長時間內繼續,但會不會有質變的強化則仍是問號。2012年底,美國國傢情報委員會的報告將威脅美國安全的兩大地區定為中東和南亞,奧巴馬總統執政後盡管提齣“重返亞洲”等口號,但工作重心首先在恢復國內經濟,在外交上則努力從兩場戰爭中盡快抽身。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安全投資不大可能會有質的飛躍。最有可能齣現的情況是,美國希望盟國承擔在安全網絡中更多的成本。然而美國經濟實力的相對減弱以及孤立主義的抬頭,讓美國同盟承諾的可信度降低。東亞盟國會感到華盛頓仍然很重要,但同時又會覺得不一定可靠。美國與盟國之間的博弈會有更多的流動性,從而弱化軍事單極色彩。

情景之三:中美兩極體係,全麵對抗或者全麵閤作?

這種預測的認知根源在於,中美將成為本地區力量不相上下的超級大國,這樣的邏輯結論是齣現新冷戰,走嚮全麵對抗的“中美衝突論”,或是走嚮全麵閤作的“兩國集團論”(G2)。中美經濟上高度依存讓新冷戰不可能齣現。“兩國集團論”從2009年被提齣來以後,過去五年的發展至少證明這還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筆者認為最可能的情景將是“無極化”,也就是說不存在傳統意義上的支配性的“極”。

“無極化”的東亞更加危險還是更加安全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瞭幾十年的美國單極體係嚮無極化轉變,無疑會讓人感到危險。東亞地區除瞭東盟以外沒有有效的地區政治安全架構,這讓很多安全需求依靠同美國結盟得到滿足的國傢感到無所適從。美國的一舉一動都被高度關注是不是要抽身而去,這一點在日本的戰略計算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然而,筆者不認為“無極化”的東亞會讓那個“衝突已經成熟”的預言成為現實。

第一,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將為本地區國際體係提供穩定的基礎框架。中美雙方都沒有顯示齣獨霸亞洲的意願和能力。中美作為兩個決定性大國在整體實力上將更加平衡。在安全上,美國將很可能把軍事存在的重點轉移到所謂的“第二島鏈”,在這裏美國有領土——關島,這讓其軍事存在及安全訴求有更強的閤法性。與此同時,兩岸關係的改善也讓美國有更多的理由可以抽身。第一島鏈將更多地起到作為美中緩衝區而非衝突區的作用。同時,中國海上力量的強化會繼續,並可能努力在周邊海域建設起“海上長城”,對美軍的監控騷擾說不,但會努力避免同美國發生衝突。正如奧巴馬所說,中美需“構建基於健康競爭而非戰略博弈的新型大國關係”,盡管中美之間不對抗但競爭的有限閤作關係不會帶來“兩國集團”,但提供瞭最基本的地區保險。

第二,“中等大國”走嚮聯閤的可能性增強,在此基礎上強化多邊框架,包容中美,將為未來地區國際體係提供更好保障。2030年,日本經濟地位的下滑會讓日本人更加自然地接受作為同東盟、韓國和澳大利亞一樣的“中等大國”認同。日本會認識到,日美同盟不足以滿足自身的安全需求,而中等國傢又不允許其大規模的自主安全努力,那麼,同上述三個國傢(集團)一道強化多邊框架,加上日美同盟應對挑戰,就成瞭最佳選擇。而中美關係的大緻穩定將給予這些國傢以戰略自由度。以“中等大國”為基礎的多邊主義如果有較大發展,將可以作為同中美進行實質性對話的重要平颱,形成良性互動。當然,日本能否同韓國搞好關係,澳大利亞能夠取得東盟更多信任,以及這些國傢的“智力貢獻”將非常關鍵。

我們有理由對“無極化”的東亞感到擔憂,因為本地區從來沒有經曆過這樣的情景,但至少不會産生悲觀的結果。東亞最佳的國際體係的未來取決於中美,同樣取決於其他的中等大國和地區組織,而“無極化”恰恰給這些國傢提供瞭發揮作用和“智力”的空間。


前言/序言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後,亞太地區國際關係展現齣一幅混沌的圖景。一方麵,本地區的經濟規模日益增強,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歐盟,地區內貿易依存度超過六成,各國中産階級的不斷增加為本地區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著強勁的推力;另一方麵,本地區的國際政治則展現齣無序和令人擔憂的趨勢,朝鮮半島核危機、中日東海爭端、南海問題、曆史問題周期性的升溫在經常提醒人們,經濟區域化和全球化並不會自動地帶來外交上的紅利。地區國傢都很清楚,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無疑得益於和平穩定的地區國際政治環境。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沒有國傢願意看到軍事衝突或者戰爭的爆發。然而,意願是一迴事,結果很可能是另一迴事。本地區在今後幾十年會保持和平穩定還是走嚮衝突乃至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本地區最重要的三個國傢——中美日之間的互動。

  冷靜地看,在亞太地區沒有比這三個國傢更加重要的國傢。俄羅斯盡管仍然是世界上疆域最廣闊、軍事技術也領先的大國,但在國際經濟中,無論是市場規模、經濟結構還是規則製定方麵的影響都有限,冷戰後在東亞政治事務中的參與程度不高。雖然俄羅斯在歐洲麵臨睏境,要走嚮亞太,但它如何成為一個亞太國傢仍然是一個未知數。韓國雖然已經成為發達經濟體,但在國際事務中,在可預見的未來,主要精力將被固定在半島問題上。東盟在地區一體化進程中發揮著積極的建設性作用,然而主要大國之間如果發生戰略競爭甚至對抗,東盟的地區多邊機製很容易失靈。中美日三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三個經濟體,同時也都屬於軍事力量最強的國傢。日美屬於正式的軍事同盟關係,美國在日本有大量駐軍和軍事基地;中美分彆作為崛起大國和守成大國,存在著天然的高度互疑;中日之間則因為曆史、領土問題等,嚴重缺乏互信。準確和理性地認識中美日關係,不僅具有很強的政策和現實意義,還有助於引導輿論和民眾理性認知,為決策營造具有彈性的政策空間。

  張雲博士在過去幾年裏圍繞著中美日關係這個主題,在《聯閤早報》的個人專欄 《縱橫天下》裏發錶瞭不少有影響的文章。本書係在這些文章基礎上修改而成。作者將國際關係理論和中美日互動的政策實踐相聯係,通過這種通俗易懂的分析方法,為讀者提供瞭具有很強邏輯分析力和實證說服力的高質量“知識産品”。特彆值得一提的是,張雲博士用“認知”和“誤認知”的分析框架,對中美日的相互認知及在此基礎上的政策實踐進行的分析,有助於讀者從龐大的信息量和瞬息變幻的具體事件中撥開雲霧,把握本質。本書從相互認知、戰略思考以及具體問題三個角度,分析瞭三對雙邊關係以及三邊關係整體,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啓發性。作者在中日關係分析方麵引入日美關係和中美關係影響因素,為讀者提供瞭全新的視角。

  張雲博士是我北大的後輩,交往多年。我認為他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來從事這項極富挑戰性的研究題目。張雲博士先後獲得北大法學博士和早稻田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學位,在日本國立新澙大學任教多年,也曾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和華盛頓的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者。在中美日三國同時擁有長期學習和工作的經曆是比較難得的,無論是學術傳統的融閤、分析角度與信息獲取的多元化,還是人際網絡等方麵,都為他從事中美日三邊關係的研究提供瞭很多的優勢。多年來,在學術研究之餘,他筆耕不輟,在《聯閤早報》的專欄上發錶瞭不少文章,為我們準確、理性地瞭解三個國傢各自的邏輯提供瞭獨特的視角。

  作為為數不多的研究中美日三邊關係的專門著作,本書對於讀者準確認識和研判中美日三邊關係以及觀察亞太地區的國際關係將大有益處。我相信,從本書中,讀者得到的將不僅僅是作者的獨到觀察和見解,更多的將是作者對國際局勢的理性分析精神。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鄭永年

 2015年2月2日


可控的緊張:戰略博弈中的認知裂痕與共識構建 導論:理解“緊張”的肌理,超越錶象的迷霧 在波詭雲譎的國際舞颱上,“緊張”一詞如影隨形,尤其在中國、日本、美國這三個關鍵角色的互動中,更是其常態。然而,這種“緊張”並非單一的、靜態的衝突,而是一個復雜交織的動態過程,深深植根於彼此的認知、曆史記憶、文化價值觀以及現實的國傢利益之中。本書《可控的緊張》並非僅僅羅列這些國傢間的摩擦點,而是緻力於深入剖析驅動這些緊張關係的內在邏輯,探尋其産生的認知根源,並最終提齣在承認並管理這種“緊張”的前提下,尋求閤作與共識的可能性。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為何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全球化時代,東亞最核心的三角關係反而時常彌漫著揮之不去的疑慮與戒備?又為何在信息爆炸的當下,關於彼此的誤解反而愈演愈烈?我們試圖迴答的,不僅僅是“是什麼”的緊張,更是“為什麼”的緊張,以及“如何”管控這種緊張,使其不至於失控,甚至成為推動共同進步的動力。 第一部分:認知鴻溝的深層溯源——曆史、文化與價值觀的棱鏡 人類的認知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深深烙印著曆史的迴響、文化的浸潤以及價值觀的塑造。在中國、日本、美國之間,這三者的交織構成瞭理解彼此認知模式的基石,也正是這些基石上的差異,構成瞭“認知鴻溝”的深層源頭。 第一章:曆史敘事的重塑與傳承——記憶的羅盤與失焦 曆史是民族的集體記憶,也是構建國傢認同的基石。然而,在關於二戰的記憶、關於近代以來亞洲秩序的構建、關於冷戰遺産的解讀等方麵,中、日、美三國存在著顯著甚至尖銳的差異。 中國的曆史敘事: 強調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的屈辱,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民族復興的起點,將維護地區和平穩定視為曆史的必然。對於曆史問題,中國持高度敏感的態度,認為日本對其侵略曆史的反省不夠充分,是阻礙兩國關係發展的重要障礙。這種敘事方式,既是對曆史真相的追溯,也是對民族尊嚴的維護,同時也是塑造未來國傢戰略的重要依據。 日本的曆史敘事: 存在著多重麵嚮。一方麵,日本承認戰爭的罪責,並為戰後重建付齣瞭巨大努力,其民主化進程和經濟發展也得到瞭國際社會的認可。但另一方麵,在如何公開、全麵地承認和反思戰爭責任,尤其是在慰安婦、南京大屠殺等敏感問題上,日本國內仍存在著模糊化、甚至否認的聲音,這極大地觸動瞭中國和韓國的神經。日本的戰略思考,往往受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資源依賴以及對地區力量平衡的擔憂影響,也因此在處理曆史問題時,會在國內政治、國際壓力和國傢利益之間尋求一種微妙的平衡。 美國的曆史敘事: 以“自由民主的守護者”、“二戰的勝利者”以及“全球霸權”的視角審視曆史。美國在二戰中的參戰,特彆是對日本的原子彈投放,塑造瞭其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決定性地位。冷戰時期,美國在日本的駐軍以及對日本的扶植,進一步鞏固瞭其在東亞的安全戰略。美國對曆史的解讀,往往與維護其全球領導地位和意識形態傳播緊密相連。 這三套曆史敘事,如同三個相互不完全重疊的圓,各自在強調自身敘事的同時,也構成瞭對他者敘事的誤讀。例如,中國視日本的“修憲”和“軍事正常化”為對其曆史罪行的挑釁,而日本則將其解讀為應對地區安全挑戰的必要舉措。美國則常常從其全球戰略全局齣發,將中日的互動置於其“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框架下,對兩國各自的行為進行評估和乾預。 第二章:文化價值觀的深層張力——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辯證 文化價值觀是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模式的深層動力。中、日、美三國在這一層麵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直接影響著他們對權力、信任、衝突以及閤作的理解。 東亞文化的共性與差異: 中國和日本同屬東方文化圈,在一定程度上共享著儒傢思想的深刻影響,例如重視集體、等級、和諧以及“麵子”文化。然而,兩國在文化實踐上又存在著顯著差異。中國的集體主義更強調國傢和傢族的整體利益,個人服從於集體;日本的集體主義則體現在高度的社會規範、團契文化以及對外來者的高度警惕。 美國的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 美國文化則根植於新教倫理和啓濛思想,高度強調個人自由、權利、競爭以及效率。這種文化價值觀,使得美國在處理國際關係時,往往更傾嚮於基於規則的秩序,以及對個體權利和自由的尊重。 這些文化價值觀的差異,直接導緻瞭在以下方麵的認知誤判: 信任的建立: 在一個高度重視集體和關係的文化中,信任的建立往往需要時間和共同的經驗,且更傾嚮於內群體。而崇尚個人主義的文化,則可能更看重契約精神和製度保障。 衝突的錶達: 在一些東方文化中,直接的衝突錶達可能被視為破壞和諧,傾嚮於委婉和迂迴;而在美國文化中,公開辯論和直接的利益錶達則更為常見。 權力的理解: 對權力的理解也可能不同。中國可能更強調國傢層麵的權威和影響力,日本則在國傢利益和聯盟體係之間尋求平衡,而美國則將民主、自由和市場經濟作為其推廣的“軟實力”和“硬實力”相結閤的工具。 第三章:國傢利益的現實考量——戰略安全與經濟發展的水漲船高 超越曆史和文化的錶象,國傢利益永遠是驅動國際關係最根本的動力。中國、日本、美國在國傢利益的追求上,既有交集,更有衝突,而這些現實的利益考量,往往是形成認知誤判的直接誘因。 中國的核心利益: 崛起中的中國,將國傢統一(颱灣問題)、領土完整(南海、釣魚島)、經濟發展以及國傢主權視為核心利益。中國希望在國際舞颱上獲得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地位和話語權,並緻力於構建一個更加公正閤理的國際秩序。 日本的國傢利益: 日本深陷地緣政治的漩渦,其國傢利益主要體現在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保障能源和資源的穩定供應,以及維護其作為主要經濟體的地位。在安全上,日本高度依賴與美國的同盟關係,但同時也在尋求提升自身的軍事自主性。 美國的國傢利益: 美國作為現有的國際秩序的構建者和維護者,其國傢利益體現在維護全球霸權,保障其盟友體係,推動自由貿易和民主價值觀的傳播,以及應對來自新興大國的挑戰。 這些國傢利益的現實考量,直接塑造瞭各國對彼此戰略意圖的解讀。例如,中國日益增長的海軍力量,在中國看來是維護國傢主權和安全,是“走嚮深藍”的必然;但在日本和美國看來,這可能被解讀為對地區力量平衡的挑戰,是一種擴張性的戰略信號。同樣,美國在亞太地區加強軍事存在,對美國而言是維護地區穩定和遏製潛在威脅,但在中國看來,則是一種地緣政治圍堵。 第二部分:誤認的機製與蔓延——信息繭房、意識形態與政治操弄 認知鴻溝的形成是曆史、文化和利益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誤認的機製與蔓延,則進一步加劇瞭這種裂痕,使得緊張關係更加復雜化和難以調和。 第四章:信息繭房與媒介的扭麯——“他者”的臉譜化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個體和國傢更容易陷入“信息繭房”,即隻接觸符閤自己既有認知和觀點的信息,而對相反或不同的信息視而不見。 社交媒體與算法推薦: 社交媒體的算法傾嚮於推薦用戶感興趣的內容,這無意中強化瞭用戶原有的偏見。 國傢媒體的宣傳導嚮: 各國媒體在國傢政策的引導下,往往會強調本國的立場,並可能對其他國傢進行選擇性報道甚至汙名化。 “他者”的臉譜化: 這種信息過濾機製使得“他者”的形象被極度簡化和臉譜化,例如,將中國描繪成“擴張的巨龍”,將日本描繪成“潛在的軍國主義”,將美國描繪成“霸道的帝國”。這種刻闆印象,極大地阻礙瞭對彼此復雜性的理解。 第五章:意識形態的對抗與地緣政治的博弈——“贏者通吃”的思維模式 意識形態的對抗是冷戰時期遺留下的深刻烙印,至今仍在影響著中、美、日三國。 民主與集權的二元對立: 美國及其盟友傾嚮於將國際秩序劃分為民主陣營和集權陣營,並積極推動民主價值觀的輸齣。中國則強調國傢主權和不乾涉內政原則,並主張構建多極化的世界。 “贏者通吃”的零和博弈思維: 在這種意識形態對抗的背景下,一些國傢傾嚮於將國際關係視為一場“零和遊戲”,認為一方的得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這種思維模式,使得各國在閤作中也充滿瞭戒備,並將他者的任何舉動都視為潛在的威脅。 第六章:政治操弄與民粹主義的抬頭——煽動情緒與製造敵人 在政治層麵,特定利益集團或政治人物為瞭自身目的,可能會故意煽動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製造“外部敵人”,以轉移國內矛盾,鞏固執政閤法性。 曆史遺留問題的政治化: 一些政治人物會選擇性地利用曆史遺留問題,煽動民族情緒,例如在一些國傢,將鄰國的崛起描繪成對自身安全的威脅。 “外部威脅論”的製造: 為瞭凝聚國內支持,將某個國傢描繪成“共同的敵人”,成為一種有效的政治策略。 這些政治操弄,極大地加劇瞭社會層麵的對立,使得原本可以通過理性溝通和協商解決的問題,變得更加棘手。 第三部分:管控緊張,構建共識——戰略清晰、溝通渠道與共同利益的尋找 理解瞭緊張關係的深層根源和誤認的機製,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探索如何“管控”這種緊張,使其不至於升級為不可控的衝突,並在此基礎上尋求閤作的可能性。 第七章:戰略清晰與底綫思維——劃定紅綫,穩定預期 “戰略清晰”並非意味著完全消除分歧,而是要讓各方都清晰地理解彼此的戰略意圖、紅綫和底綫。 明確的戰略信號: 各國需要以清晰、一緻的方式錶達其戰略目標,避免含糊不清或模棱兩可的信號,從而減少誤判。 劃定不可逾越的紅綫: 對於涉及國傢核心利益的關鍵問題,需要明確錶達“紅綫”所在,讓對方瞭解一旦越過紅綫可能引發的後果。 建立危機管控機製: 即使在高度緊張時期,也需要建立有效的危機溝通和管控機製,以防止意外事件升級為全麵衝突。 第八章:暢通的溝通渠道與信任的重建——對話、交流與人文的溫度 持續的、多層次的溝通是化解誤解、增進理解的關鍵。 政府間的對話與協商: 保持高級彆、常態化的政府間對話,就敏感問題進行坦誠溝通,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民間交流與人文互訪: 鼓勵學者、媒體、藝術傢、普通民眾之間的交流,增進對彼此文化的瞭解,打破刻闆印象。 智庫與學術機構的橋梁作用: 鼓勵智庫和學術機構進行獨立的研究和分析,為政策製定提供獨立的視角,並在兩國關係遇冷時,發揮“壓艙石”的作用。 信任的逐步建立: 信任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一次次的閤作、一次次的兌現承諾、一次次的化解危機而逐步建立起來的。 第九章:尋找共同利益與務實閤作——從競爭走嚮協調 盡管存在分歧,中、美、日三國在許多領域依然擁有共同的利益,通過在這些領域開展務實閤作,可以為緩和緊張關係提供積極的動力。 應對全球性挑戰: 氣候變化、傳染病防治、反恐、核不擴散等全球性挑戰,需要三國共同應對,閤作的可能性巨大。 維護地區經濟穩定: 三國都是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地區經濟的穩定和繁榮,符閤各自的國傢利益。例如,在供應鏈安全、數字經濟、知識産權保護等領域,存在閤作的空間。 探索構建新型安全閤作模式: 在不損害各自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探索在某些非敏感領域開展安全閤作的可能性,例如海上搜救、災難救援等。 結論:在“可控的緊張”中,邁嚮“理性的共存” 《可控的緊張》一書並非鼓吹永恒的對抗,也不是幻想瞬間的和解。它承認,在當前國際格局下,中國、日本、美國之間的“緊張”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是戰略競爭、文化差異和曆史遺留問題交織的産物。然而,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這種“緊張”:將其視為一種可以被認識、被分析、並最終被“管控”的動力。 通過深入剖析導緻認知誤認的深層原因,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副“透視鏡”,幫助我們穿透錶象的迷霧,直視彼此的真實想法和戰略考量。更為重要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診斷,而是積極探索瞭“管控”緊張的路徑,強調戰略清晰、暢通的溝通以及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務實閤作。 最終,本書的目標是引導讀者認識到,即使在存在深刻分歧的情況下,理性、審慎和戰略性的互動,也能夠將“緊張”控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避免其失控升級。更進一步,通過積極的努力,這種“可控的緊張”甚至可以成為一種動力,推動三國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時代,探索一種更加穩定、可預測、並最終走嚮“理性共存”的未來。這不僅是東亞地區和平與繁榮的關鍵,也是全球穩定與發展的重要基石。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當我第一眼看到《可控的緊張:中日美之間的認知與誤認知》這個標題的時候,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瞭無數個問號。緊張?在中日美之間?這似乎是意料之中,卻又帶著一絲難以言喻的復雜性。我一直認為,大國之間的關係,就像一盤精密的棋局,每一步都牽動著全局。而“認知與誤認知”,這四個字更是點睛之筆。我總覺得,我們對一個國傢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媒體、教育,甚至是道聽途說形成的,這些信息經過層層過濾,往往已經麵目全非。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在講述地緣政治的博弈,更是在探討信息傳播、文化隔閡以及個體心理在國際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去拆解這種“認知”與“誤認知”的形成機製?它會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來展現這種偏差是如何一步步纍積,最終導緻緊張局勢的嗎?我又或者,這本書會提齣一些建設性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打破這種認知壁壘,找到緩和關係的可能性?總而言之,這個標題激發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三個主要國傢之間那些錯綜復雜的關係。

評分

《可控的緊張:中日美之間的認知與誤認知》這個名字,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國際事務的讀者,我總覺得,大國之間的博弈,遠不止錶麵上的利益爭奪那麼簡單。那層看不見的“認知”和“誤認知”,纔是真正塑造關係走嚮的幕後推手。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同樣一個事件,在不同的國傢,會被解讀齣截然不同的含義?為什麼明明可以閤作共贏的局麵,卻常常因為猜疑和誤判而走嚮對立?這本書的標題,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的綫索。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中日美三國在曆史、文化、政治理念等方麵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是如何在信息不對稱、宣傳誤導等因素的作用下,演變成深刻的“認知鴻溝”。我想要瞭解,那些看似閤理的政策背後,是否存在著被忽略的“誤認知”?那些被媒體放大渲染的“緊張”,又是否可以通過更清晰的溝通和理解來“可控”?這本書,如果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這片充滿迷霧的認知地帶,讓我能夠更清醒地看到這三國關係的本質,那就再好不過瞭。

評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當前國際格局的書,《可控的緊張:中日美之間的認知與誤認知》這個書名,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當今世界,地緣政治的角力愈發激烈,而其中,中日美三國之間的關係無疑是重中之重,它們之間的每一次互動,都牽動著全球的神經。我一直覺得,除瞭顯而易見的經濟和軍事因素,一種更深層次的因素在驅動著這三國的關係,那就是彼此之間的“認知”與“誤認知”。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闡述這種“認知”是如何形成的?是曆史因素,是文化差異,是意識形態的對立,還是媒體的宣傳?又或者,這些因素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導緻瞭“誤認知”的産生?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案例,來展示這種誤認知是如何在具體的事件中,比如貿易摩擦、領土爭端、軍事演習等,一步步加劇緊張局勢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思考,如何在認識到這些誤認知的存在之後,找到“可控”的途徑,避免局勢螺鏇式升級,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它或許會帶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幫助我們撥開迷霧,看到問題的本質。

評分

《可控的緊張:中日美之間的認知與誤認知》這個書名,就像一把鑰匙,似乎能打開我長期以來對東北亞地區國際關係的一種睏惑之門。我一直關注著中美日三國之間的動態,雖然能感受到那種潛在的、有時甚至是顯性的緊張,但始終難以 pinpoint 問題的核心所在。這三國,一個經濟體量龐大且日益崛起,一個曆史悠久卻麵臨轉型,一個軍事實力超群且全球影響力巨大,它們之間的互動,無疑是當代國際政治中最值得研究的課題之一。而“認知與誤認知”這個副標題,更是直擊要害。我深信,許多誤解和衝突,並非源於赤裸裸的國傢利益衝突,而是源於彼此對對方意圖、文化、曆史敘事的理解偏差。比如,中國在南海的行動,在日本看來可能是擴張,在美國看來可能是挑戰現有秩序,但中國人自己或許認為是在捍衛自身閤法權益。這種認知的鴻溝,一旦被放大,就可能演變成無法控製的緊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認知是如何形成、如何傳播、又如何影響實際政策製定的。它或許會揭示一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或者提供一種全新的分析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如何纔能在相互猜忌與戒備中,找到一絲“可控”的餘地。

評分

這本《可控的緊張:中日美之間的認知與誤認知》的書名就足夠引人深思瞭。我之前一直對東亞國際關係有一種模糊的感知,知道那裏充滿瞭微妙的權力博弈和曆史遺留問題,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看不真切。書名裏的“認知與誤認知”尤其吸引我,因為我常常覺得,很多國際衝突的根源,並非全然是利益的直接碰撞,更多時候是彼此之間理解的偏差,甚至是刻意的誤讀。比如,我們可能覺得日本對中國的曆史問題態度不夠端正,但日本民眾或許有自己的視角和民族情感;反過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在中國看來可能是一種威脅,但在美國自身戰略考量裏,也許更多的是維護地區穩定和自身利益。這本書名承諾瞭一種深入剖析,它似乎在告訴我們,緊張並非不可避免,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認知和理解對方,以及如何避免陷入那些有害的誤會。我非常期待它能為我揭示這些復雜關係背後的人性與心理因素,讓我能更清晰地看到這三個大國之間那根“可控的緊張”的弦,是如何被拉緊,又如何可能被巧妙地舒緩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