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经典词汇》是美国高校入学考试指导丛书中的一本,该套丛书针对2016年3月起的新SAT考试题型量身定做,包括《SAT经典词汇》、《SAT语言与写作》、《SAT阅读》、《SAT作文》、《SAT数学》、《SAT综合解析》、《SAT阅读背景:美国的历史》以及《SAT阅读背景:美国的文学》共8册。该套丛书系统性强、以阅读为核心、以试题分析为主、语言简洁有力,解释一步到位。
《SAT经典词汇》收录了SAT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单词,并根据作者多年的阅读体会对单词进行注释。单词注释采纳其核心意思,并对一些和中文对照关系不明显的单词给予固定搭配或例句,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深度理解。《SAT经典词汇》针对新SAT题型,以试题分析为主,杜绝拗口的学术语言,针对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
张一冰,中国SAT教父,留美申请文书创意及润色导师,美国标准化考试狂热爱好者及研究者。长期针对SAT、SSAT、TOEFL、GMAT及GRE的研究,铸就了其独具特色的教学魅力;15年美国大学申请策划及全程规划经验,培育了一千余名学生进入心仪的美国名校,更创下一年亲手将18名学生送入美国常春藤盟校的辉煌记录。
近日,中国首套系统剖析改革版SAT的系列丛书——《(改革版)美国高校入学考试指导丛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丛书由中国SAT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张一冰先生领衔的研发团队倾力打造,共分《SAT语言和写作》、《SAT作文》、《SAT经典词汇》、《SAT阅读》、《SAT阅读背景知识:美国历史》、《SAT阅读背景知识:美国文学》、《SAT数学》 及《SAT综合解析》共8个分册,实现了SAT考点的全覆盖、无遗漏,并延续了张一冰先生一贯以分析见长的优势。丛书为直面中国学生的软肋,通过有关美国历史、美国文学的阅读背景知识素材,引导学生对美国历史和文学的深入了解,开拓视野,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同时,丛书立足于中西跨文化视阈下能力的培养和多元化人文情感的塑造,引导考生在更高的平台,用更宏观的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摆脱应试化备考困境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张一冰先生坦言,在美国高考全球化和中美两国高校入学考试评价体系的相互交流、借鉴和渗透的大环境下,如何从教育入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真正让中国学生与美国一流高校学生无缝对接,真正为中国培养出一批具有跨文化视野、高超专业技能和全球思维的人才,也是这套丛书试图着力解决并在今后的修订中矢志不渝的课题。该丛书将面向内地、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社区发行。
关于本书
经典词汇50天
Day 1
Day 2
Day 3
Day 4
Day 5
Day 6
Day 7
Day 8
Day 9
Day 10
Day 11
Day 12
Day 13
Day 14
Day 15
Day 16
Day 17
Day 18
Day 19
Day 20
Day 21
Day 22
Day 23
Day 24
Day 25
Day 26
Day 27
Day 28
Day 29
Day 30
Day 31
Day 32
Day 33
Day 34
Day 35
Day 36
Day 37
Day 38
Day 39
Day 40
Day 41
Day 42
Day 43
Day 44
Day 45
Day 46
Day 47
Day 48
Day 49
Day 50
高阶词汇练习18套
Test 1
Test 2
Test 3
Test 4
Test 5
Test 6
Test 7
Test 8
Test 9
Test 10
Test 11
Test 12
Test 13
Test 14
Test 15
Test 16
Test 17
Test 18
附录:单词与课数对照表
作者序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新SAT系列丛书,针对的是2016年3月开始的新版SAT考试的,共有8个分册,囊括新版SAT考试的方方面面。
这套丛书延续了笔者旧版SAT考试丛书,即市面上通称的SAT白皮书的写作特点,以试题分析为主,力求用简单直接的语言去解释SAT考试的各个环节,以期可以实实在在帮助广大考生提高实力,充满信心地迎接新版SAT考试。
任何考试,都是技巧和实力的结合,新版SAT考试也不例外,只是其中技巧性的因素大大下降,考查实力的因素大幅提升。有鉴于此,希望广大考生要更早地准备,多下功夫夯实自己的英文阅读基础及表达能力,不要有临时抱佛脚的幻想。很多时候,通向成功的唯一捷径,就是脚踏实地的艰辛付出。
从2001年到2016年,笔者从事SAT教学及美国大学申请策划工作已经整整15个年头。15年来,笔者的教学热情和写作热情丝毫未减,而且我相信,我会一直教下去, 以期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美国名校梦。我也会一直写下去,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回馈给大家。
衷心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各位英文编辑以及笔者的各位朋友为本书所做的巨大贡献,也衷心感谢各位同学对笔者丛书的信任。
值此2016年新春,笔者在此祝福各位:愿你们的人生,风调雨顺。
我之前用过好几本市面上主流的词汇书,感觉它们大多侧重于“广度”,恨不得把所有可能出现的词都塞给你,结果就是什么都没记住。这本《XXX》给我的最大震撼就是它的“深度”和“精准度”。它似乎花了很多心思去筛选那些真正高频、真正能拉开分数的词汇,而不是堆砌那些冷僻到可能十年都遇不到一次的生词。对于每一个核心词,它不仅提供了最标准的释义,还会清晰地标注出该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各种细微含义,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时的侧重点变化,甚至连一些容易混淆的同义词之间的语感差异,书里都有非常精辟的总结。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词汇时所采用的“场景化”描述方法。比如,解释“Ambiguous”这个词时,它会描绘一个真实的场景,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模棱两可”的感觉,而不是干巴巴地给出一个“模糊的”的翻译。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记忆效率,因为我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更喜欢图像和情境,而不是纯粹的文字符号。这本书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晰,对于不同级别的词汇划分也做得非常科学,让我知道哪些是必须立刻掌握的,哪些是锦上添花的。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典型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型选手,尤其是在面对海量的词汇时,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然后就干脆放弃了。但是这本词汇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它更像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私人导师在引导你。我注意到了它在单元设置上的巧妙之处,它似乎很懂得如何管理学习者的注意力曲线。它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难啃的骨头都堆在你面前,而是循序渐进,先把一些高频且相对容易掌握的词汇作为基础,建立起学习的信心。随着难度的递增,它会穿插一些非常有趣的文化背景知识或者词源故事,虽然这些内容不是直接的考试点,但它们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往下翻的欲望。我记得有一次在学习一个关于哲学概念的词汇时,书里居然附带了一小段对相关流派的简要介绍,这让我对那个词的理解瞬间变得立体和深刻。这种知识的融会贯通,让记忆不再是孤立事件,而是网络化的连接。此外,这本书的练习部分设计得也很有针对性,它不只是简单地重复让你填空,而是设计了很多需要你根据语境来判断词义准确性的题目,非常贴近实战的需要。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我的不只是记住词汇本身,更是教会我如何去解析和记忆新的、陌生的词汇。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仪式感”的学习者,一本看起来有质感、编排精良的书,往往能给我带来更强的学习动力。这本词汇书在装帧和纸张选择上,绝对是业内良心制作。纸张不是那种一翻就起静电的劣质纸,手感温润,即使用铅笔标注也不会透墨。而且,这本书的开本大小非常适中,既不像袖珍本那样内容拥挤,也不像字典那样笨重,非常方便我平时在通勤、咖啡馆等各种碎片化时间里拿出来翻阅。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在整体学习框架上的构建。它没有把词汇学习变成一个孤立的任务,而是巧妙地将其嵌入到一个更宏大的“语言能力提升”体系中。比如,它会提示你,掌握了某个核心词根,可以延伸理解其他十几个相关词汇,并给出了这些衍生词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常见用法。这种“触类旁通”的引导,极大地解放了我的记忆负担,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背一个又一个独立的点,而是在构建一个强大的知识网络。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考试的底层逻辑有着深刻的洞察,他们提供的不是简单的词汇表,而是一套高效、可持续的记忆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挺大气,那种深沉的蓝色调,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正经的备考资料。我本来对词汇书有点望而生畏,总觉得像是在啃一块硬骨头,但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它不像我之前接触过的那些词汇书一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单词和中文释义。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心,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死记硬背”手册。每一个核心词汇的解析都配上了非常详尽的例句和语境分析,这一点对我这个喜欢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单词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发现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告诉你“这个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怎样用”。比如,有些词的细微差别,书中会用好几个对比鲜明的例句来阐述,让你一下子就能抓住精髓。而且,这本书的排版非常清晰,重点词汇和次要词汇的区分度很高,方便我在复习的时候抓重点。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单元后面设置的“词根词缀小课堂”,这个部分真的帮我打通了很多以前觉得晦涩难懂的单词之间的联系,感觉像是在玩一个巨大的词汇拼图游戏,一下子就清晰了。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和人性化的学习路径,让背单词的过程不再是枯燥的折磨,而更像是一场探寻语言奥秘的旅程。
评分作为一个已经参加过一次考试,但分数不理想的“老考生”,我深知词汇的“活学活用”是决定性因素。很多时候,题目看得懂,但总感觉选出来的答案“差那么一点点意思”。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那些“貌似相同实则有别”的词汇对。比如,关于“Conceive”和“Perceive”的用法区别,书中不仅有清晰的定义对比,更有针对性的辨析练习,让你在实际做题中能够立刻区分开来。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例句的选择上非常讲究,很多例句都取材于近年来的真题风格,甚至能看出一些经典阅读文章的影子。这让我有一种“预习”考场的感觉,每次做完一个部分的练习,都会有一种“啊,原来这个词是这样考的”的顿悟感。此外,这本书的辅助工具——那些扫描二维码就能听到的真人发音,质量也非常高,发音标准且语速适中,非常适合我这种需要提升听力中对生词识别能力的学习者。它不只是让你认识单词,更是让你学会如何“听”和“读”这些单词,这对于应试来说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