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如何走过百年的?旧时北京为什么分为宛平人和大兴人?旧时的北京如何出行?“四合院”和“四合房”有什么不同?京城人如何看病?孩子们如何上学?王府井为什么被称为北京的香榭丽舍?旧时北京的古玩收藏与买卖如何进行?
北京是如何走过百年的?旧时北京为什么分为宛平人和大兴人?旧时的北京如何出行?“四合院”和“四合房”有什么不同?京城人如何看病?孩子们如何上学?王府井为什么被称为北京的香榭丽舍?旧时北京的古玩收藏与买卖。
在《百年旧痕:赵珩谈北京》中,作者以亲闻、亲历追忆旧时风物,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城市规划到社会交往,从文化娱乐到医疗教育,以日常生活的角度还原微观历史,回溯北京的百年变迁,并观照社会生活变化背后的文化移异。这是一个多方位的北京,或许读者可以从中找到那些已经逝去的文化遗痕,找到那个曾经跃动的、优雅的北京。
赵珩,1948年生,北京人。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多年来从事文化史、北京社会生活史、戏曲史研究,著有《老饕漫笔》《老饕续笔》《彀外谭屑》《旧时风物》等。
编者按:“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随时间变迁的,不仅是沧海桑田,也包括风土人情、风俗礼仪、生活习俗等。从本周起,“名家在线”将刊出“百年旧痕:赵珩说北京”系列,赵珩先生出身名门,曾祖父赵尔丰清末曾任署理四川总督兼驻藏大臣,曾伯祖赵尔巽民国期间曾任清史馆馆长,领修过《清史稿》,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主持过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系列将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还原微观历史,回溯北京的百年变迁,服饰、饮食、交通、礼仪等,希望借此来观照社会生活变化背后的文化变迁。
北京建城史
谈到北京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史,首先要回顾一下它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侯仁之先生他们也搞过《北京历史地图集》和《历史上的北京城》,根据青铜器的记载,认为当时北京有3040年的建城史,当然这个后来争议也很大。关于北京城的考古这些我们不去讲它了,北京作为都城来说是从辽开始,辽代的南京、金代的中都、元代的大都、明清的北京这样一路下来,其实重点是在明以后,我们今天能够看得见、能够追溯的基本上是明代北京以后留下的。
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对于元大都有过一次大摧毁,叫作灭“王气”。认为元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也是王气所在的地方,新朝建立必须灭亡旧时的王气才能够除旧布新,所以对北京城有一次比较大的破坏。此前辽南京和金中都基本上在一个位置,偏北京的西南部。辽南京又叫燕京、析津府,金中都也是在其基础上扩建的。元大都基本是在我们今天北京城这个位置,但是明以后是把大都往前移了。
北京现在还有很多地名,地方早就没有了但是名称还有,比如我们坐地铁还能有健翔桥、光熙门这些站名,健翔门、光熙门这些门都是元代大都的城门,除了一段土城,早就没有什么遗迹可寻了,但留下了这些名称。明代把整个元大都的皇宫破坏了,只保留了当时的隆福宫改为明成祖朱棣的燕王府。后来从永乐四年开始,以燕王府为中心,往南部移动,建了整个明代紫禁城,先有了紫禁城以后,再有了北京城。
基本建成是到了永乐十九年,也就是从永乐四年到十九年,用了十五年的工夫比较粗糙地建了紫禁城和北京内城,你想想十五年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不可能建成一个非常完整的城市,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中间还经过了一次战乱,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往南打,一直打到南京,当时国家首都是在南京,不是在北京。
1368年,也就是明洪武元年,徐达打下元大都以后,将元大都改名为“北平”,明成祖时才建都在北京。为什么建都在北京,而且从南京迁到北京?重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发祥地,他在这儿被封为燕王。另外还有一个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我们知道,元代和清代两朝基本上没有北方边患的问题,元代的北边是自己家的后院,非常的安定。元朝皇帝还时不时从元大都到元上都,就是今天的内蒙古正蓝旗那边去避暑。清代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清代蒙古的势力比较单薄,而且都是皇帝的女婿家,很多公主都嫁给蒙古王公,北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边患。唯独在元和清之间的明朝,北方边患非常的严重,一开始是正北方像瓦剌,“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虏都是瓦剌造成的。后来到了明中叶以后又是东北的边患,后金、女真崛起,明朝的北边和东北边一直是不安定的。因此,从战略上讲定都北京有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意义,考虑把“北平”改为北京,在北京建首都,最主要的目的是防北边的边患。
到了永乐十九年的时候,基本上就建成了一个略正方、接近长方的北京城,当时建筑北京用了15年时间,动用民夫大概有23万人之多,在那个时候不得了。当时没有外城,也就是后来的崇文区和宣武区,当然这两个区今天都并入西城区和东城区了,整个形状是一个方框。到了明中叶嘉靖三十二年开始,也就是1553年开始建外城,由于财力不足,本来想把整个内城从南到东、到西到北整个包起来,但是没有做成,只把南边包起来了。那边包起来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外城,就变成我们汉字里的下大上小一个“凸”字的城市结构。
明代的北京是这样,清代基本上在这个基础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汉人到南城居住,政府机关都在长安街的两侧,比如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为什么现在有的地方叫六部口,就是六部都集中在那儿了。这是清代的北京。
《百年旧痕》的阅读体验,可以用“回味无穷”来形容。这本书并非那种读完就丢在一旁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感染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阅读魅力。我发现,即使在合上书本之后,书中的那些画面、那些人物、那些故事,依然会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与过去的联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于当下,我们的过去,我们祖辈的经历,都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我们。它鼓励我去追溯,去理解,去传承。每一次重读,我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细节,获得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全新的旅程。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对于《百年旧痕》的感悟,可以用“涤荡心灵”来概括。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并非来自于戏剧性的情节,而是源于它所传递的深刻思想和人文关怀。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审视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轨迹,但他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而是深入到个体生命之中,去探寻那些时代印记如何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痕迹。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坚持、关于遗忘、关于传承的探讨深深打动。它让我反思,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正在遗忘一些宝贵的东西?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历史留下的那些或深或浅的“旧痕”?这本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仿佛在与一位智者对话,汲取智慧的养分。
评分《百年旧痕》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惊喜”来形容。我原以为会是一本严肃而枯燥的历史读物,但事实证明,我的预想完全错了。它以一种非常文学化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人与时代互动的故事。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流畅且富有张力,仿佛有魔力一般,将那些冰冷的史实转化为鲜活的生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细腻入微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被塑造、被影响,又如何顽强地坚持自我。那些在历史大潮中显得渺小的个体,在这里却被赋予了厚重的光彩。我曾一度沉浸在书中的某个片段,久久不能自拔,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的旁观者,感受着命运的无常与人性的光辉。这本书教会我,历史并非冰冷的数据和事件堆砌,而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故事汇聚而成,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珍视和铭记。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
评分《百年旧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位老朋友的日记,真实、朴实,却又饱含着岁月的温度。作者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以一种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但这朴实的语言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功力。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深情,对那些被遗忘的人和事的眷恋。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人物的眼神,听到了他们的叹息,甚至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孤独。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正是这种平淡中的力量,才更加打动人心。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总是波澜壮阔,更多的时候,是存在于无数平凡的个体身上,存在于那些微小的生活细节之中。读完之后,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仿佛与书中的人物建立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
评分读完《百年旧痕》的瞬间,我仿佛被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包裹,那些泛黄的纸张似乎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呼吸。这本书并非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屏息凝视的小说,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每一笔都饱含深意,每一色都诉说着故事。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挖掘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记忆碎片,并将它们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个时代的侧影。我并非历史专业的学生,但书中那些生动的人物,那些鲜活的场景,却轻易地拨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我能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他们的爱与别离。书中的细节描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仿佛我能闻到旧时街角的烟火气,听到孩子们嬉戏的笑声,看到老人们摇着蒲扇在门前闲聊的场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世界,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它没有刻意煽情,却在不动声色间触动人心,让我对那个遥远的年代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和思考。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不错的书。
评分老顾客了,价格优惠,质量不错,很划算!!!!!!!
评分淡淡的感觉,值得一读的好书
评分一本从日常生活,建筑,文玩收藏等角度对北京旧时光的表述,挺好的。很适合怀旧的老北京们。
评分书内容不错,长知识。
评分很好,快递速度很快!
评分书很好,评论就是为京豆,你要不给豆我怎么可能会评论,二手东是个好书店
评分物品不错,满意的,京东自营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