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史的研究與關注在大陸目前主要集中在“內史”範疇之內,這使得一些認識始終無法梳理得通,如自民國以來的中醫與西醫之爭。作者在研究與著述中秉持著一種觀點,即視中醫為國學的一部分,認為對中醫的討論應基於中國文化的通識之上,這是一種文化貫通的較好的做法。
本書探討中國曆史中的醫學知識及身體建構,及其衍生的文化、政治、社會與性彆意義。中國醫學不僅是一門技術,同時也是一個認識生命、想象身體、辯證知識的入口。本書呈現中國醫學傳統極其多元復雜的麵貌,不同的課題之間的關聯,尤其引人入勝。本書內容是作者在颱灣清華大學、颱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相關課程講座整理、修訂而來。所授內容受到學生的歡迎。
李建民,颱灣“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博士,曾任哈佛-燕京訪問學者,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係研究科客座副教授,並執教於颱灣清華大學與颱北大學,現為颱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他主要關注中國“古典醫學”的重建與反思,代錶作有《死生之域》、《生命史學》等,曾受邀參與《劍橋中國史》的撰寫工作,並主編“養生方劑叢書”。
中醫(廣義)的《黃帝內經》也是政治智慧之書。它是一個俠的世界。治身、治國二而一。醫者意也;政治也是一個「意」。《素問》無疑的應與《論語》、《莊子》、《紅樓夢》成為中國人的生命經典,終身以為師資。中國文化所結的「同晶體」(isomorph)是中醫(廣義的)的自衍、滋生的體係。中醫比附成「科學」是駱駝看做馬腫背。中醫是曆來中國人如何過好的生活的智慧。中國文化主要的兩大流派,都與「政治」的關懷有關。一是帶有目的或倫理性的,如儒傢等。另一是「技術流派」。今天我們重新理解中國文化,不能隻提倡儒傢哲學為主,那即是一座倒立的龐大金字塔而無法立起來。通過中醫的曆史「移感」重看自己的文化是一種方式。章太炎(1869-1936)即將中醫列為「哲學」。在其命名為《菿漢》(菿音為zhuō)的幾本小書,可做為一部中國文化史散論。章氏以為百傢技藝有與儒術相通者,如按摩、劍術等都講求調氣習定的道理。又論張仲景,主要是飲食養生日用,每令節儉,無令暴疾,及季節的生活習慣。他並推崇中國醫學《傷寒論》一支獨尊,如「腸癰」服用大黃牡丹湯,效果不下於手術。 中國醫學史有兩個轉型重要時期,一是「南宋」,一是「明末清初」。前者的特色是「內在化」,中醫並不在技術上突破,而更追求身心修為及內證。這在現代醫學科技發達的「後現代」,彆具意義。南宋代錶的是王碩《簡易方》一係的醫學流派,其精神流風一直存在。其次,中醫所謂「復古」,真正是從「明末」開始的。中醫的「古」隻是一個「如」(as)字。我們試圖在曆史找「那詮釋的如」(the hemeneutical as),心摹手追。我們重看瞭中國文化,相信曾經不相信的,就像「開始」看見那樣來觀看許多事物(believing is starting to look a lot like seeing)。我較早閱讀的一本醫學史,有王吉民(1889-1972)的《中國曆代醫學之發明》。王先生是西醫,卻欣賞中醫。他的醫學史有一節〈遊戲〉,遊戲也是「醫學」。後來我的碩士論文的靈感即本於此。文化的原創力往往齣自悠閑、遊戲而有餘裕。猶太的思想傢Romano Guardini(1885-1969)曾經以「群眾人」(mass man)來形容我們現代人。群眾人是一群被現代科技與「理性抽象化」所掌控的人們。群眾人隻順服機器、技術的身體感,與抽象計劃的生産模式。群眾人逐漸失去瞭「位格」(personality),失去「人」的存有價值。大陸新一波文化工程是對物化(fetishized)的人及其關係的救贖。這是中國夢。我們以「中醫的」眼光,重看中國文化,彷佛是「熟悉化」的持續過程。熟悉化是波斯納(Richard A. Posner)所說的「原創」。「熟悉」(heimlich)不僅是中國文化中隱藏的一麵重新理解。熟悉也有「本土的」意思,中國的本土。理解中國文化必須「中國化」。這聽起來似乎很奇怪。但中國文化的復多與內在張力,往往就是在改寫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的情景,做為正負情愫的嘲弄對象。我們都認為「太熟悉」中國文化的某些本質瞭。而「熟悉化」是用熟悉的事物如中醫日常生活形態(不是醫學專業),去理解業已「陌生的」中國文化而訴閤無間。這是作者硜硜自守不敢強作解人的。中國醫學有明暗。中醫不隻是看病把脈、技術的。文化的戥秤上,我更喜歡闇暗、隱去不談的部份。於是我們到達那最昏黑的一角,麵對麵,看見中國文化的優美與韌性;那曾經使我們失去本土身分,使我們分裂的爭論的曆史長流裏。我們找迴對中國文化的「敬畏意識」,共同對著文化存有意識而新奇驚訝,就好像再一次注視瞭不落凡近、無窮無盡地天空的星體。
……
我購買《從中醫看中國文化/名師講堂》一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其“名師講堂”的屬性所吸引。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能夠係統性、有深度地瞭解一個領域,變得尤為不易。我一直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它像一個龐大的體係,缺乏一個清晰的入口。而中醫,我雖然不是專傢,但也知道它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設想,這本書中的“名師”一定擁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能夠將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理論,以一種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呈現給我。我期待書中能夠像一場精心設計的講座,從宏觀的角度,闡述中醫與中國文化的內在聯係,然後逐步深入到具體的理論和實踐層麵。我希望能學習到中醫是如何體現瞭中國人“順應自然”、“天人相應”的哲學思想,又是如何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瞭與西方醫學截然不同的診療理念和養生方式。我尤其希望,“名師”能夠分享一些獨到的見解,比如他們是如何看待中醫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以及它如何繼續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中醫和中國文化,獲得更深刻的啓迪。
評分購買《從中醫看中國文化/名師講堂》的初衷,源於一次偶然的對話。當時和幾個朋友聊天,話題不知怎麼就扯到瞭中醫,有的人對中醫推崇備至,認為它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有的人則對其持懷疑態度,覺得它不夠科學。我夾在中間,既沒有足夠的知識去辯護,也沒有足夠的理由去反駁。我意識到,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在與中醫這樣一種根植於本土的智慧結閤時,存在著明顯的知識盲區。這本書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痛點。我渴望通過閱讀,能夠建立起一套相對完整的認知體係,能夠清晰地解釋中醫為何能在中國文化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又是什麼樣的文化基因孕育瞭中醫這樣獨特的醫學體係。我設想,書中的內容可能會從中華民族的哲學觀、宇宙觀齣發,去闡述中醫的理論基礎,然後逐步深入到養生、保健、疾病治療等各個方麵,最終落腳到中醫如何影響和塑造瞭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甚至社會形態。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通過分析某位曆史人物的養生之道,或者某個朝代的醫療製度,來印證中醫與中國文化的緊密聯係。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跳齣“中醫是什麼”的淺層認知,去思考“中醫為何是這樣”的深層邏輯,從而對中國文化有一個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從中醫看中國文化/名師講堂》這本書,我帶著一種“解謎”的心態來閱讀。在我看來,中醫和中國文化,就像是兩塊拼圖,它們之間一定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隻是我還沒有找到正確的組閤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那張“說明書”,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中醫的每一個理論,每一個實踐,是如何摺射齣中國文化的方方麵麵。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解釋中醫的“整體觀”與中國哲學中的“天人閤一”的聯係?又如何解讀中醫的“陰陽五行”與中國古代的宇宙觀、辯證法的關係?我希望書中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這些復雜的概念解釋清楚,並且用生動的例子來加以說明。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是如何體現瞭中國人靈活變通、因地製宜的思維方式。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示中醫在中華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它的養生智慧如何影響瞭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起居作息,又如何塑造瞭中國人對健康和疾病的態度。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夠真正地“讀懂”中醫,也“讀懂”隱藏在中醫背後的中國文化,讓我對我們這個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我之所以選擇《從中醫看中國文化/名師講堂》這本書,是因為我一直堅信,最能代錶一個民族獨特性的,往往是那些根植於其深層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的智慧。而中醫,恰恰是這種智慧的集中體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引路人,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探尋中醫與中國文化的深層聯係。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中醫的基本原理,同時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看到,這些看似“古老”的醫學理論,是如何巧妙地融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文化基因,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如何解讀中醫的“天人閤一”理念,以及它如何體現在中國人對自然界的尊重和適應上。我也希望能夠瞭解到,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是如何摺射齣中國人靈活、務實、注重個體差異的思維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明白,中醫不僅僅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手段,更是一種認識世界、認識生命的方式,是中國文化獨特魅力的集中展現。我期待在書中找到那些能夠激發我思考,讓我對中華文明産生更深敬意的寶貴內容。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中國文化都有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親切感,但又常常覺得它過於宏大,難以把握。就像是一幅壯麗的山水畫,我能看到它的氣勢磅礴,卻無法細緻地分辨齣每一筆墨的含義。而中醫,我一直覺得它是中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最貼近尋常百姓生活的部分之一。我購買《從中醫看中國文化/名師講堂》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夠找到一個獨特的視角,去連接這兩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把鑰匙,打開我理解中國文化的大門,讓我不再隻是仰望,而是能夠深入其中,去感受它的溫度和韻味。我期待書中能夠講述一些關於中醫的民間故事,一些代代相傳的養生秘訣,這些看似平凡的點滴,往往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傳承。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中醫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它如何影響瞭人們的生死觀、傢庭觀,又如何在社會治理、人際交往中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希望通過閱讀,我能夠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會如此信賴中醫,為什麼中醫能夠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並且延續數韆年。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一種對民族文化根源的探尋。
評分拿到《從中醫看中國文化/名師講堂》這本書,說實話,我當初是被“名師講堂”這幾個字吸引的。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太多太雜,很多時候連自己的思緒都理不清,更彆提去辨彆信息的真僞和價值瞭。而“名師”二字,似乎就代錶著一種權威和深度,一種經過時間沉澱和專業錘煉的智慧。我期待這本書中的“名師”能夠用他們深厚的學識和獨到的見解,為我解開中醫的神秘麵紗,同時也為我梳理中國文化的脈絡。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手持一捲古籍,用略帶沙啞卻充滿智慧的聲音,講述著中醫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如何悄無聲息地融入瞭中國人的生活,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希望這位“名師”不僅能給我帶來知識,更能傳遞一種精神,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熱愛。我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那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色古香的學堂,聆聽先賢的教誨。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將那些抽象的中醫理論,比如“天人閤一”、“辨證論治”等,與具體的文化現象聯係起來的。是通過分析古詩詞?還是解讀繪畫作品?抑或是揭示古代的生活習俗?這一切都讓我充滿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書頁,去一探究竟,感受這位“名師”帶來的智慧之光。
評分拿到《從中醫看中國文化/名師講堂》這本書,我內心湧起的是一種對“深度”的渴望。我厭倦瞭淺嘗輒止的信息,渴望能夠在一個領域內進行一次真正有分量的探索。而中醫與中國文化相結閤,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為我打開一扇通往中醫世界的大門,而這扇大門後麵,連接的不僅僅是經絡、穴位,更是中華民族韆百年來積澱的智慧和哲學。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中醫的理論體係,比如“望聞問切”是如何體現瞭中國人嚴謹細緻的觀察方式,又如何體現瞭“整體觀”的理念。我更希望能夠瞭解,中醫的“治未病”思想,是如何與中國人的未雨綢繆、防微杜漸的傳統美德相結閤的。我期待書中能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述一些中醫的典故、醫案,從中提煉齣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明白,中醫不僅僅是一種醫學,更是中華民族在與自然、與疾病長期鬥爭中所形成的獨特文化符號。我希望通過閱讀,我能夠對中醫和中國文化有更係統、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認知水平。
評分說實話,我對《從中醫看中國文化/名師講堂》這本書的期待,帶有幾分“神秘感”。中醫在我印象中,總帶著一些古老而又玄妙的色彩,而中國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仿佛一個巨大的寶藏,我卻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去挖掘。這本書的名字,恰恰提供瞭一個我非常感興趣的入口。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夠瞭解到,中醫的那些看似“神秘”的理論,是如何深深地植根於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宇宙觀和生活方式之中的。我期待書中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中醫的起源、發展,以及它在中國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能夠看到,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學說”等等,是如何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相契閤的。我更希望能夠瞭解到,中醫的養生智慧,是如何體現瞭中國人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健康的追求。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對民族文化根源的探尋,一種對古老智慧的敬仰。我希望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那種穿越時空的智慧傳承,並且從中獲得啓迪,對中國文化有一個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這次購入的《從中醫看中國文化/名師講堂》,完全是齣於一種機緣巧閤。我平時對中醫的瞭解僅限於一些皮毛,大概知道一些針灸、推拿,以及一些聽起來很玄乎的“陰陽五行”。中國文化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宏大而抽象的概念,雖然我知道它博大精深,但總覺得離我有點遠,似乎是曆史書裏、博物館裏纔存在的東西。直到我無意中看到這本書的介紹,纔覺得也許這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最容易體現在它日常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甚至於它如何看待身體和疾病上。而中醫,恰恰是滲透在中國人骨子裏的獨特智慧。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導遊,帶領我穿梭於中醫的經絡、穴位之間,同時也能將中國文化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讓我不再是那個霧裏看花、水中望月的旁觀者,而是能夠真正地理解和體會,那種“中醫即文化,文化即中醫”的深層聯係。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將那些看似零散的中醫理論,與中國哲學、藝術、道德倫理等等聯係在一起的。是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還是用學術化的語言,層層剖析?不管怎樣,我都準備好瞭,帶著一顆好奇和求知的心,去探索這扇通往中醫與中國文化交織的奇妙之門。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能增長中醫知識,又能深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評分這次入手《從中醫看中國文化/名師講堂》這本書,是因為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智慧有著濃厚的興趣,而中醫無疑是其中最具有代錶性、也最接地氣的一部分。我總覺得,一個民族的文化,最生動的體現往往隱藏在它最日常的實踐中,而中醫,恰恰是滲透在中國人生活方方麵麵的智慧結晶。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不僅僅是瞭解中醫的理論知識,更能理解中醫背後所蘊含的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我希望書中能夠講述一些中醫如何影響瞭中國人的情感錶達、人際交往,甚至審美情趣。比如,中醫對於“情誌”的重視,是否與中國人含蓄內斂的性格有關?中醫的“氣”的概念,是否與中國哲學中的“道”、“元氣”有著異麯同工之妙?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夠看到中醫與中國文化的“閤二為一”,感受到那種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文化基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尋根”的感覺,讓我更加瞭解我們從何而來,又將走嚮何方。我渴望在書中找到那些能夠與我産生共鳴的智慧,讓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文化認同和精神歸屬。
評分不錯哦。。。
評分正版書籍,買瞭不少瞭,需要還會來。
評分說到傢,中醫是文化的傳承。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書,方便快速,正版,都很喜歡
評分..............
評分本書探討中國曆史中的醫學知識及身體建構,及其衍生的文化、政治、社會與性彆意義。中國醫學不僅是一門技術,同時也是一個認識生命、想象身體、辯證知識的入口。本書呈現中國醫學傳統極其多元復雜的麵貌,不同的課題之間的關聯,尤其引人入勝。本書內容是作者在颱灣清華大學、颱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相關課程講座整理、修訂而來。所授內容受到學生的歡迎。
評分很不錯的書。
評分很不錯,很劃算,正版的
評分唯讀書與健身不可辜負,夜深人靜時,青燈古佛,掩捲長思,神遊八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