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耐看的书,五千年古人生活趣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讲故事。
好看的休闲读物,在轻松愉快中懂历史长知识。
本书内容采自古代野史杂闻、笔记小说,故事无一字无来历,但故事无一个不耐读、不好玩,作者所搜罗的这些故事,从饮食男女到百业百态,呈现出的是活在历史书背后的人们的故事。
老猫带你扫一扫历史的犄角旮旯,看看军政大计,宫斗权谋之外,人们真正的生活和生活里那些不足与人道的乐趣。
老猫,本名程赤兵,北京人,著名作家、媒体人,现任职于《法制晚报》。出版有作品《我的故乡在1980》《喵了个咪》等。
男 女
有才的妖精们
择夫有学问
乱世看红颜
一言难尽话姻缘
伯虎何曾点秋香
王紫稼与李森先
后 院
男女酒事
饮 食
水 厄
对花酌美酒
古人吃的果子
吃素与吃荤
馒头的变化
肚 量
措大的辛酸
舌尖上的历史
百 戏
古代流行歌
玩 戏
古代服饰风尚
马球与外交
棋无第一
戏谑的智慧
百 业
方士名医
古代的假古董
偏方与妙药
富贵竞豪奢
贼功夫
宋金谍事
灾梨祸枣涂注乙
百 态
升官有门径
二和精
各种混法
走后门的风险
二代不成器
辩才无双
敏感词
杂 志
称呼,水很深
要 脸
鳌头独占
神童的辛酸
正旦大朝会
神 物
禽 兽
招财不止是猫
悲催的老虎
平乱马一匹
最铁莫过狗哥们儿
鱼有八卦
升官有门径
据说有些官员三年不升迁就会产生心理躁动。其实完全不必躁动,想升官还是有办法的。多读点古书,就知道升官有诀窍,熬年头熬资历最笨,关键是要有眼力见儿。
唐朝初年,有个叫吉善行的,就平白无故地给自己弄了个朝散大夫当。原因呢?他到处跟人说他在羊角山遇见了一个白衣老爷爷,那老爷爷对他说:“我是太上老君,你回去跟唐家天子说,我是他的老祖。今年无贼,天下太平。”就这么一个不着边际连影儿都没有的事儿,传到李渊的耳朵里去了,马上给吉善行升官,还在羊角山立庙致祭,把那里的浮山县改名叫神山县。要说吉善行运气好,也不全对,人家还是有政治头脑的,就明白新皇帝得给自己找个靠谱的祖宗,吹牛必须找到正确的方向。
当然,这也是吉善行碰巧了,投了皇帝所好。要是不知道皇帝好哪口儿怎么办?那就得来笨办法,做小伏低,到处磕头作揖。
宋孝宗年间,四川人许志仁就是这么干的。此人候补官员之时,住在临安袁家汤店,钱都花光了,也没谋得个一官半职。他想了个办法,见着士大夫打扮的,就给人作揖,坚持不懈,天天如此。很多读书人、官员见了觉得可怜,往往给他点钱。结果,还真给他等来了贵人。
这天,恰巧一位曾参政陪着宋孝宗微服私访到了汤店,许志仁上前就作揖,宋孝宗愣了,心说这人谁啊我又不认识,这是干吗?皇帝结账走人,故意把扇子落在桌子上。许志仁赶紧拿了扇子追到外边,又作了个揖。宋孝宗就问:“你是干吗的?”小许赶紧把自己的遭遇说了一遍,可没敢说躁动,就是说穷。宋孝宗想了想说:“你这人挺懂事儿的。这样吧,这位是曾参政,他欠着四川阆州太守二十两黄金,明天让他给你写封推荐信,你去阆州谋个差事,二十两黄金的欠款,就给你当路费得了。”
喜从天降啊。许志仁第二天就带着信拿着钱回四川了。到了阆州交差,太守一看信就跪了——这可不是一般的信,这是御笔圣旨。内容是许志仁任阆州知州,前任官升为利州西路提刑。至于二十两黄金欠款,根本没有的事,这钱就是皇帝赏给小许的。
作揖生生作出个市长来。所以,升不了官千万别躁动,一定要耐心作揖,想想上上下下的人作揖都做到了吗?功夫下得怎样?只要作揖功夫到家,迟早能升官。
反应快,也是升官必须有的素质。有一天宋孝宗叫了个寺丞(级别较低的官员)给自己念书,念的是宋高宗时候的事迹。念着念着,寺丞忽然哭了。宋孝宗问:“你怎么了?”答:“想起了先帝的旧恩,忍不住落泪。”宋孝宗是个很孝顺的孩子,被寺丞这么一带,自己也落了眼泪。等到这一段念完,寺丞已经泪如雨下。
辞别皇帝出来,这位寺丞赶紧摘了帽子,原来是一只蜈蚣爬进了他的帽子里,把他给咬哭了。但他反应快啊,说的那话多合皇帝心思啊,第二天就升了吏部侍郎。至于头顶上的伤,几个月才好,但那已经是小事了。
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巴结皇帝,这时不能闲着,巴结直接的上司也是必要的。南宋宁宗时期的权相韩胄,曾经在杭州吴山造了个大花园。这个花园的特色,就是很像农村,竹篱茅舍,一派田园风光。落成的时候韩胄前去参观,心中非常高兴,临走说了一句:“园子盖得真不错,唯一的遗憾就是欠缺点鸡犬之声。”结果刚出了园子没几步,就听见园子里鸡叫犬吠,煞是热闹。回头一看,原来是杭州府尹在后面学的。韩胄开怀大笑,“益亲爱之”。你看,当官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只须三寸舌,做得万般声”。即便没有,关键时刻也要放下架子,扮演个小动物卖萌,摇尾乞怜才能求荣达。光躁动有什么用啊?
推卸责任,不该担的事情不担,该担的,能担也不担,这也是为官之道,必须要会。北宋末年,河南闹起了蝗灾,当地地方官怎么也无法扑灭,眼看就要绝收了。这时有人进言,说这里的蝗虫都是隔壁雍丘县轰过来的,应该告诉隔壁的县令,不要干损人利己的事情。地方官一想,这可是个洗清自己的好理由,于是一面大张旗鼓宣传各地要守本分,自己的蝗虫自己埋,一面写了公文,指责隔壁的雍丘县往邻县驱赶蝗虫,希望立刻停止这种做法。你看,这么一折腾,蝗灾的责任不就撇给邻县了吗?可是邻县的县令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是大书法家米芾。米芾一瞧公文,哈哈大笑,立刻回信写道:“蝗虫原是飞天物,天遣来为百姓灾。本县若还驱得去,贵司却请打回来。”得,踢皮球失败了。
最后一个办法,就是要抓住上级的小尾巴。有了上级的把柄,不仅自己犯了错能转危为安,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与上级化敌为友,起到共同达到高潮的良好效果。
这个典型案例,来自北宋著名高官文彦博。当时,文彦博还没特别显达,只不过是成都太守。四川是个啥地方大家都知道,美女特别多,但文彦博作风严谨,尤其是男女关系方面,相当谨慎,即便是“妓女满前”,也“未尝一顾之”。可就是这么一个正派官员,因为一件小事,沦陷了。
在一次宴会应酬上,文彦博的衣服没穿好,扣子开了。这太不体面了。文彦博赶紧系扣子,可越急越系不上。这时候名妓秦凤仪走了过来,靠在他身边,帮他系好扣子。文彦博很自然地转头,对秦凤仪笑了笑。秦凤仪娇声细语地说:“原来领导也有正眼看人的时候啊?”
就这么一句话,把文彦博的心都说酥了。从此以后,每有应酬,文彦博一定要带着小秦。很快,风言风语传到朝中,说文彦博道德败坏,破坏干部声誉云云,朝廷立刻派御史何郯到成都调查,要办了文彦博。
这本关于近现代某个特定时期社会风貌的著作,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那些“边缘人物”的关注,那些在宏大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个体命运,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比如,书中对一位老裁缝的描写,通过他手中的针线,串联起了整个社区的兴衰变迁,那种历史的沉重感与生活的温情交织在一起,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全书的结构设计也颇为精巧,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像一幅由无数碎片拼贴而成的历史画卷,需要读者主动去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场与过去时空的深度对话。书中引用的史料扎实可靠,但作者的叙述又极富文学性,避免了纯粹的学术枯燥。唯一略感遗憾的是,在探讨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时,笔墨稍显保守,但瑕不掩瑜,对于想要了解那个时代真实生活面貌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记录。
评分这是一部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特定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报告文学集。作者团队显然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不仅在极地考察站进行了长期的科学监测,还将这些冰冷的数据转化为充满画面感的叙事。书中对北极圈内某些季节性海冰消融后,特定鱼类迁徙模式的改变,以及这对当地原住民捕猎文化带来的毁灭性冲击的描写,极具冲击力。不同章节由不同背景的作者撰写,带来了多元的叙事声音,有生物学家的严谨、人类学家的共情,以及政策分析师的忧虑,结构错落有致,但主题始终聚焦。最让我动容的是,书中没有渲染末日式的恐慌,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适应”与“韧性”上,探讨了生命如何在极端压力下寻找新的平衡点。这种既不回避残酷事实,又保持希望和建设性态度的写作方式,非常高级。它迫使我们不仅要关注碳排放的数字,更要关注这些变化如何在真实的人类和生物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分关于当代城市规划与空间伦理的探讨,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既宏大又微观的视角。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分析图则和政策文件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城市肌理的“毛细血管”——那些被快速现代化进程遗忘的街角、被拆迁的市集、以及那些在钢筋水泥丛林中挣扎求存的社区记忆。书中穿插了大量的访谈录和个人田野调查记录,使得抽象的规划理论立刻变得有血有肉。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陌生人社会中的公共空间焦虑”的论述,它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人在城市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疏离感和对归属感的渴求。文字风格非常写实,近乎新闻报道的客观,但字里行间又流淌着一种深沉的关怀。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比直接的控诉更有力量。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可能是某些技术性图表的解释略显不足,使得非专业人士在理解空间布局变化时需要更多的二次查阅,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佳作,值得所有关心我们居住环境的人一读。
评分这部关于中世纪手稿修复与保存技术的指南,简直是匠人精神的教科书。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没想到它竟然描绘出了一幅充满历史尘埃和化学反应的奇妙世界。从羊皮纸的预处理到墨水的化学性质分析,再到对不同时期装订技术的细致区分,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记录了数百年来修复师们积累的宝贵经验。书中大量的插图和步骤分解图,清晰到令人赞叹,即便是完全不懂化学和古籍保护的门外汉,也能大致想象出修复工作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尤其震撼我的是,作者强调了“最小干预”的原则,即尊重原作的“时间痕迹”,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指导,更是一种对待历史文物的哲学立场。全书的语言平实而精准,没有一丝冗余,完全服务于知识的有效传递。它不仅为专业人士提供了标准范本,也让普通读者窥见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古代文献背后,所凝聚的无数代人的心血与智慧。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古代哲学思想流派演变的专著,我的感受是震撼且复杂的。作者挑战了许多传统史学界对几位核心思想家的既有解读,提出了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颠覆性观点。他巧妙地运用了比较宗教学的方法论,将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思辨进行了大胆的碰撞与融合,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框架。书中对“道”的本体论阐释部分,尤其精彩,逻辑链条严密,层层递进,迫使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晦涩的文字,试图在自己的思维中重建那套思想体系。不过,这本书的门槛确实不低,对于没有哲学基础的普通读者来说,初读时会感到巨大的认知负荷,大量的术语和复杂的辩证关系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梳理。它更像是一份给专业研究者提供的思想武器库,而非普及读物。但对于那些渴望深入挖掘思想源流、不满足于二手解读的求知者而言,这本书绝对是近期内最有价值的学术贡献之一,它有力地证明了经典文本依然拥有被重新激活的巨大潜力。
评分配送效率高,服务态度好,一如既往的信奈!
评分配送效率高,服务态度好,一如既往的信奈!
评分挺有情怀的
评分没看没看没看
评分好书!包装精美印刷良好
评分好书!包装精美印刷良好
评分同上是一批购书
评分经典著作,值得购买!
评分很不错啊。就是价格贵了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