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对存世的5454件商代青铜器铭文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花大力气运用考古学方法将零散的数据系统化,以断代分期为先导,确立了明确的时空框架,使立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选题涉及层面多,讨论了相应时间段中铭文的字形字体、语法及商代的族氏、职官、诸妇、诸子的金文称谓所反映的商代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族氏关系、方国地理等问题,有综述,有辨析,其中不乏独到的新见,如中商器铭的甄别、复合族氏之宗氏与支族的辨识、诸妇称谓中父族与夫族名号的区分,以及商代金文的语言学研究等,都反映出作者良好的研究水平与思辨能力。此书是对商代金文综合研究上做出努力与贡献的成功尝试,是第一部全面总结并推进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的高质量学术专著。
序……刘一曼 1
导 言…………………1
第一章 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概况………………1
一、 资料的整理与着録…………3
二、 工具书的编纂…………5
三、 铭文的考释与研究…………5
四、 族氏铭文的研究…………6
五、 断代研究…………8
六、 其他专题研究……… 12
第二章 商代有铭青铜器的断代与分期…………… 15
第一节 商代有铭青铜器的类型学研究……… 21
一、 食器 ……… 21
二、 酒器 ……… 40
三、 水器……… 69
四、 乐器……… 72
五、 兵器……… 74
六、 杂器……… 82
第二节 武丁以前有铭青铜器的探讨……… 85
第三章 商代青铜器铭文的分期…………… 100
第一节 商代青铜器铭文单字形体的分期……… 103
第二节 商代青铜器铭文分期特点……… 128
一、 商代中期与殷墟一期……… 128
二、 殷墟二期……… 131
三、 殷墟三期……… 132
四、 殷墟四期……… 133
第四章 商代青铜器铭文的语法…………… 137
第一节 词法……… 138
一、 词类……… 138
二、 构词法……… 144
第二节 短语……… 145
一、 短语的结构类型……… 145
二、 各类短语的功能……… 146
第三节 句法……… 147
一、 句子成分……… 147
二、 单句……… 152
三、 复句和句类……… 155
第五章 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职官…………… 157
第一节 “亚”形问题………… 157
第二节 职官……… 176
一、 师……… 176
二、 寝……… 176
三、 宰……… 180
四、 作册……… 180
五、 尹……… 183
六、 小臣……… 184
七、 史……… 185
八、 牧……… 186
九、 戍 ……… 189
十、 侯……… 191
十一、 射……… 193
十二、 …… 194
十三、 田……… 195
十四、 犬……… 197
十五、 卫……… 199
十六、 马……… 200
十七、 旅……… 201
十八、 宁 ……… 202
第六章 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诸子与诸妇…………… 205
第一节 诸子……… 205
第二节 诸妇……… 240
第七章 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族氏…………… 248
第一节 族氏铭文研究回顾……… 248
一、 族氏铭文的性质……… 248
二、 族氏铭文的特点……… 254
第二节 复合族氏问题……… 260
第三节 主要族氏探讨……… 263
一、 北方族氏……… 264
二、 西方族氏……… 278
三、 南方族氏……… 305
四、 东方族氏……… 315
第八章 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记事金文…………… 337
一、 赏赐动词……… 337
二、 赏赐物……… 338
三、 赏赐地点……… 342
四、 赐者与受赐者……… 343
五、 赏赐缘由……… 344
第九章 余论…………… 345
一、 日名问题……… 345
二、 铭文中所见名物研究 ……… 346
三、 纪年历法研究 ……… 346
四、 族氏铭文研究……… 346
主要参考文献 ……………… 348
商代青铜器铭文总表……………… 370
后记…………… 603
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是毋庸置疑的,它显然是为有一定古文字基础的专业人士准备的。我花了比预期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其中的术语和引证体系。然而,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便难以抑制。作者在引文的处理上极具匠心,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前人观点,而是将不同学派的争论置于一个动态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与辨析。这种“论辩式”的写作风格,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结论,而是在与一位博学的导师进行高强度的思维对话。对我个人而言,通过研读书中对于几种罕见符号的语义辨析,我彻底修正了此前对某一特定宗庙称谓的错误理解,这种知识上的突破感,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坦率地说,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冲着它在理论框架上的创新性。很多关于商代文字的研究,往往陷入对个别器物铭文的孤立考证,使得整体图景显得支离破碎。然而,这位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更为宏大的、接近社会史的切入角度。他不仅仅停留在“谁在何时铸造了什么器物”的层面,而是试图构建一套完整的“铭文语境系统”。我发现,作者对礼制变迁如何反作用于青铜器铭文内容的论述,尤其独到深刻。比如,他对特定祭祀用语在商代晚期由盛转衰的分析,简直是抽丝剥茧,逻辑链条严密得让人拍案叫绝。这种将铭文视为特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载体的研究方法,无疑拓宽了我们理解商代权力结构和宗教观念的窗口,使得原本冰冷的文字符号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典雅的深蓝色封面配上手写体的标题,立刻就散发出一种古朴而厚重的学术气息。初次捧读,我便被其精良的纸张质感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这对于一本内容如此专业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它显然是经过了非常细致的校对和排版考量,阅读过程中几乎找不到让人出戏的印刷错误或模糊不清的图表。书中的配图,尤其是那些关键铭文拓片的高清复刻,简直就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插图与文字注释之间的对应处理,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配饰,更是解读文本的钥匙。那种将研究对象的实物美感与学术严谨性完美融合的用心,让整个阅读体验从枯燥的学术梳理,转变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鉴赏之旅。可以说,光是作为案头参考书,它就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部单纯的“研究报告”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数十年心血的“方法论指南”。我发现,即便是对我这种已经接触相关领域多年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也提供了重新审视和构建研究范式的机会。特别是最后几章对铭文与礼器形制之间交互关系的总结,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被推广到其他早期文明的物质文化研究中去。它教会我们如何透过冰冷的铜绿和锈蚀的文字,去触摸那个失落文明的脉搏和思维的轨迹。这绝对是青铜史学领域内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其影响力恐怕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发酵。
评分从文献梳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这本书的扎实程度令人敬佩。在浩如烟海的考古报告和出土记录中,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信息整合能力。我特别注意到,他似乎穷尽了所有可见的、尚未被充分解读的零星铭文资料,并试图将它们纳入主流的谱系框架中。这不仅仅是体力上的劳作,更是一种学术洞察力的体现——知道哪些“杂音”恰恰是构成完整音乐的关键部分。书中对那些存疑或残损铭文的考释过程,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作者没有故作玄虚地给出确定的结论,而是清晰地列出所有可能的路径、每条路径的优劣,最终提供一个最审慎的推测,这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态度,是真正研究者应有的风范。
评分送货很及时,给京东好评
评分非常好的一部书,很厚重,内容很丰富,可见作者用功之深。
评分非常好的一部书,很厚重,内容很丰富,可见作者用功之深。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严志斌近年在商代金文铜器方面用力甚勤,应值得一读
评分六一八活动抢券下的单
评分不错的参考资料,可以读一读!!!!!!!!
评分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我现在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