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本)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以林著 著
图书标签:
  • 国民党
  • 派系政治
  • 政治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研究
  • 政治斗争
  • 党史
  • 民国史
  • 政治人物
  • 修订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5042
商品编码:10494868951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唐寅书画资料汇编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时间:2017-06-01
作者:周道振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68.00 页数:480 印次: 1
ISBN号:9787532579631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本)》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并力求自然流畅: 《风云际会:民国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权力博弈与意识形态分野》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民国肇始至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国民党内部复杂且持续的派系斗争、权力运作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冲突。我们聚焦于国民党从一个革命团体演变为执政党的过程中,不同政治集团如何崛起、交锋与重组,以及这些内部张力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方针与国家现代化进程。 第一部分:革命火种与早期整合(1912-1924) 本书首先回溯了国民党前身——同盟会——的组织形态及其早期领导层的关系网络。在袁世凯称帝与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国民党经历了多次分裂与“二次革命”的挫折。我们详细梳理了“宋教仁遇刺”事件对党内民主派的打击,以及孙中山在上海、广州两地艰难维系革命力量的历程。 核心议题聚焦: 1. 早期派系的原型: 探讨了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革命元老群体,与侧重于议会斗争的“进步党”及地方实力派的联系与分歧。 2. “联俄容共”的内在张力: 详细分析了国民党内部对接受苏俄援助的争议,以及由此催生的“左派”与“右派”的初步分野。这种分野并非僵化的意识形态对立,而是围绕权力继承权和国家发展路径的选择。 3. 广州革命政府的建立: 阐释了在这一阶段,派系斗争如何与军事部署紧密结合,为日后北伐的成功奠定基础,同时也埋下了地方军事集团崛起的隐患。 第二部分:北伐洪流与权力洗牌(1925-1931)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进入了权力真空与加速整合的阶段。本书将北伐战争视为一场巨大的权力分配实验,重点剖析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黄埔系”如何迅速崛起,以及他们如何与“CC系”(陈氏兄弟)、“改组派”(胡汉民、汪精卫等)以及地方实力派(如桂系、唐系)进行复杂的联盟与对抗。 重点剖析对象: 1. “中山舰事件”与军事主导权: 分析了蒋介石如何通过掌握军事指挥权,逐步边缘化国民党党务系统中的资深元老,确立其领导地位的微妙过程。 2. 宁汉结合与“改组派”的沉浮: 详尽描绘了宁汉分裂与最终的“宁汉合流”背后的权力交易,特别是汪精卫与胡汉民在国民政府中的角色变迁,揭示了意识形态口号(如“三民主义的解释”)如何被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 3. “CC系”的成长与组织路线: 详细考察了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如何利用党务系统、特务机构和经济资源,构建起一个高效且铁腕的组织网络,成为影响高层决策的持久力量。 第三部分:训政时期的张力与路线之争(1932-1937) 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时期”,中央政府面对内忧外患。本书着重考察了派系间的斗争如何从争夺“谁来领导”转向“如何治理”的路线之争,特别是围绕对日外交、对内经济政策以及剿共方针的争论。 权力博弈的深化: 1. “第三党”的尝试与失败: 分析了以蒋光鼐、蔡廷锴等为代表的温和派别试图在国民党内部建立超越传统派系的第三条道路的努力,及其最终受到的来自蒋介石的压力。 2. 经济路线的冲突: 考察了宋子文、孔祥熙等金融系与以陈氏兄弟为代表的党务组织系在财政大权上的摩擦,以及这些经济分歧如何投射到政治联盟的变动中。 3. “一致对外,安内攘外”的悖论: 深入探讨了国民党高层在面对日本侵略时,内部鹰派(主张强硬)与鸽派(主张妥协以集中力量剿共)之间的拉锯战,以及这种内部矛盾对国策制定的制约。 第四部分:危局中的整合与裂痕(1937-1945) 抗日战争是国民党面临的最大考验。本书认为,外部的统一战线反而成为检验内部派系忠诚度的试金石。在民族存亡之际,传统的派系界限开始模糊,新的军事与政治阵营浮现。 战争形态下的政治重塑: 1. 战时权力集中化: 分析了蒋介石在战争压力下如何通过设立军事委员会等非常设机构,进一步强化个人权威,并将派系矛盾纳入统一的军事指挥体系之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驯服”了地方实力派。 2. 同盟与离间: 考察了在武汉、重庆两地,各派系如何根据战局的需要进行临时的联盟。例如,在某些关键时刻,CC系如何被用于制衡军事将领,而地方实力派(如李宗仁、白崇禧)则如何在既忠诚于中央又不放弃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争取更多权力空间。 3. 战后布局的暗流: 揭示了在抗战后期,各派系已开始为战后接收日占区和争夺“复兴大业”的领导权进行布局,为后来的国共内战埋下了伏笔。 结语:派系政治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国民党派系政治对中国现代史的深远影响。我们认为,这种根深蒂固的派系结构,尽管在特定时期提供了应对危机的组织效率,但其内在的利益固化和意识形态僵化,最终削弱了国民政府在应对全面战争和政治改革时的灵活性,成为其走向衰落的重要内因之一。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权力网络和政治角力的细致梳理,为理解民国政治的复杂性提供一个多维度、去简化的历史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政治学理论有基本了解的读者,我尤其关注作者在分析历史现象时所运用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历史研究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超越单纯的史料罗列,而是能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洞察。我希望这本书在叙事的同时,能巧妙地嵌入一些政治社会学的分析,比如权力结构是如何形成、如何运作,以及在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的共同作用下,这些结构又是如何发生演变和瓦解的。如果作者能清晰地阐释出一套逻辑严密的分析模型,用以解构当时复杂的政治生态,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大大提升。我不是在寻找一个简单的“发生了什么”的答案,而更渴望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发生”的深层结构性原因。这种深度剖析,才是真正能让读者产生智力共鸣的地方。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沉稳又不失力量感的色调,让人一看就知道这绝非等闲之作。虽然我还没翻开内页,但光是这封面和书名所营造出的那种历史厚重感,就足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总觉得,好的历史著作,在封面那一刻就已经完成了对读者的第一次“精神召唤”。它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那样试图用浮夸的视觉语言去迎合大众,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内敛、更具学术气质的表达方式,仿佛在无声地宣告:“内容扎实,经得起推敲。” 这让我不禁猜想,作者在处理那些错综复杂、充满烟火气的历史事件时,必然是秉持着一种近乎苛刻的审慎态度。我很期待它能在排版和装帧上延续这种高级感,毕竟,阅读过程中的愉悦感也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内页的字里行间流淌着那种被精心打磨过的文字的韵律,那这部书无疑是加分项,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最近我对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深埋在权力核心下的权力博弈和人性挣扎。我一直认为,脱离了宏大的叙事框架,去深入剖析个体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抉择,才能真正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因此,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如何处理人物的复杂性。历史人物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符号,他们是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有着各自的动机、局限与挣扎。我希望能看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去描摹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闪现出的犹豫、妥协与坚守,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想象一下,在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里,一个决策如何牵动无数人的命运,这种张力本身就是最引人入胜的故事。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个足够广阔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身居高位者的真实面貌,而非仅仅是教科书上被定格的剪影。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着实让人感到踏实,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如何有效阅读”的思考。我个人偏爱那些能够构建清晰脉络和时间轴的作品,这样即使面对浩如烟海的细节和人名,也能保持思路的清晰不混乱。我期望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能设计出有效的引导工具,或许是精炼的章节小结,或许是清晰的人物关系图谱,帮助读者在繁复的事件流中把握住核心的因果链条。阅读厚重的历史著作,最怕的就是迷失在细节的泥淖中,找不到方向感。如果作者能在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流畅性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让一个对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不深的新读者也能循着清晰的逻辑线索深入其中,那这部作品的价值就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研究领域,而能辐射到更广泛的历史爱好者群体中去。

评分

说实话,我对涉及党派斗争的史料阅读时,最大的挑战往往是辨识史料的立场和偏见。每一份档案、每一份回忆录,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叙述者的主观色彩。因此,我非常看重作者在史料运用上的审慎态度和平衡感。我希望作者在引用任何一段具有争议性的材料时,都能表现出足够的警惕性,并尽可能地交叉印证,力求还原一个尽可能接近事实的图景。如果这本书能展现出一种“求同存异、审慎求真”的治学风范,不轻易采信任何一家之言,而是将不同的声音并置,让读者自行判断,那这本书的公信力将无可匹敌。这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客观立场,期待作者能做到这一点,为我们呈现的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多重视角的交织。

评分

最爱的历史书之一

评分

最爱的历史书之一

评分

服务到位!

评分

一本不错的好书,再版的。甲骨文以后也多出一些民国建国时期的佳作就更好。

评分

正版。好书!

评分

买对了,多谢作者与京东

评分

邮包无破损,书质量不错,很满意。

评分

幕后故事

评分

一本不错的好书,再版的。甲骨文以后也多出一些民国建国时期的佳作就更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