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战争的亲历者,是德国人,更是德国高级将领,他的记录填补了我国二战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众多鲜活而又鲜为人知的战争场景,侧重军事的写法记述了德军从不可一世到兵败如山倒的衰微破败过程。
本书首次出版后颇受西方战史界的重视,并被译成俄文、英文、法文等多种文字。迄今仍是德国视角的二战史QUAN威著作。国外学术著作,也一直在引用该书资料。
书中深刻地叙述了各国特别是各大国的政治、外交活动及彼此之间的博弈,披露了一些国家为谋取本国利益采取一切手段,包括互相利用、恃强凌弱、背信弃义、趁火打劫直至悍然入侵的事实。
对德军参加的东线和西线各战区的军事行动,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德国被迫进行两线作战,作者先后担任陆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长和在东西线指挥作战的经历,以及诸多高级将领和战场指挥官给予的帮助,为作者“按德国观点对所有战区的军事行动进程进行阐述”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样,该书就比国外一些有意忽略甚至完全不涉及东线或西线战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记述得更加完整。
库特·冯·蒂佩尔斯基希,纳粹德国步兵上将。1891年生于沙尔洛藤堡,1910年入军队服役。二战前,长期从事军事情报工作,后升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1945年任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后率部投降美国。纽伦堡审判时被宣布为战犯,后赦免。1957年去世。
第一章 战前事件和战争爆发
一、走向战争 / 002
二、1939 年的德国武装力量 / 006
三、1939 年德国的敌人 / 011
第二章 德国在欧洲势力范围的扩大
一、波兰战局 / 018
二、消灭波军 / 019
三、第四次瓜分波兰 / 021
四、西线的阵地战 / 023
五、1939—1940 年冬季对英国的海战和空战 / 030
六、苏联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行动 / 036
七、侵占挪威和丹麦 / 041
第三章 德军在西线的胜利
一、法国内部动荡加剧 / 056
二、双方的计划和兵力 / 057
三、战略突然性的成功 / 061
四、法国会战 / 070
第四章 德国进攻苏联
一、军事和政治准备 / 082
二、红军 / 089
三、战争爆发 / 092
第五章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
一、1942 年夏季苏军的扰乱性行动 / 098
二、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 / 101
三、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 / 105
四、1942 年冬季的苏德战场 / 111
五、高加索至沃罗涅日的苏军攻势 / 117
?
第六章 1944 年夏季德军东线的崩溃
一、德军在东线的最后进攻 / 124
二、苏军挺进第聂伯河 / 128
三、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进攻 / 142
四、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溃败 / 146
五、苏军自喀尔巴阡山至楚德湖的进攻 / 156
六、芬兰退出战争 / 165
七、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惨败和罗马尼亚退出战争 / 167
八、库尔兰集团被合围和苏军入侵东普鲁士 / 173
九、苏军在匈牙利的攻势 / 176
第七章 东线的结局
一、苏军突破维斯瓦河防线 / 190
二、突破奥得河防御 / 214
三、柏林陷落和希特勒的末日 / 223
一、走向战争
1938年秋,在慕尼黑会议上,苏台德问题得到和平解决,德国人民满心欢喜。会议结束后,张伯伦走过慕尼黑的街道,看到周围都是沉浸于欢乐之中的人——德国人民希望能与欧洲各国和平共处,但同时要成为强者,得到人们的尊重。慕尼黑会议的召开,使德国人民更加相信,他们的这种希望需要希特勒政策的保障。因为希特勒不仅不经流血就轻易消除了压抑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凡尔赛合约》所带来的后果,而且使德意志帝国的实力更加强大。这个时候,还在怀疑希特勒的政策,并看透希特勒魔鬼本性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在希特勒的极权制度之下,这一小撮人根本没有公开发表意见和忧虑的机会。这次会议之后,那些分布在德国边界以外的德国居民开始组成大大小小的团体纷纷以和平的方式并入“大德意志国家”中来,这使德意志帝国进一步壮大。当然,这并非希特勒之前预料到的。在希特勒看来,所谓的“大德意志”不过是个幌子,他之所以顺势提出这个口号,不过是想要利用二十世纪初欧洲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夺走了好几个州,日耳曼人也成了战败民族。从这一事实出发,希特勒找到了有力的论据,并坚信这些论据能在德国人民心中得到全然合理的共鸣。在希特勒看来,对国界进行稍微的修改,能使德国人民更加信服于他的政策。
事实上,在慕尼黑会议召开前,希特勒已经开始盘算另一件事了——他要向欧洲乃至世界展示他所建立起的德国新武装力量。在他看来,与其召开这次会议,不如直接同捷克斯洛伐克开战。他认为,最便捷的手段就是向西方列强展现德军的实力,从而让他们害怕与德国发生任何意见上的分歧。可以确信的是,早在1937年,希特勒就下定决心,一有机会就“试验军事实力”,也就是从那时起,这种想法就成了他所有外交政策的目标。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内做好德国人民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相信,希特勒推行的政策是为了进一步修改《《凡尔赛和约》》,将所有的德国人统一到一个国家中来。除此之外,希特勒对外还努力营造出一种政治形势,那就是既能实行军事性质的打击,又不会招致敌对联盟优势兵力的反击。
基于此,希特勒于1939年3月开始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就对外政策而言,这一行动是十分冒险的——希特勒打破了他一再强调的将所有德国人统一到一个国家的宏伟蓝图。但是,就军事角度而言,消灭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是实现以后计划的必要前提。在此过程中,那些签订慕尼黑协定的大国因害怕战争并没有跳出来反对,这使德国人民将这一行动视为希特勒政策的又一次证明。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波兰就成为希特勒的下一个敌人,但希特勒也明白,再故技重施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选择在政治和军事上尽可能地孤立波兰。当时的形势是:法波联盟仍然存在,而且受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影响,英国于1939年3月底向波兰作出保证,如果波兰受到侵略,便出兵帮忙。尽管如此,希特勒依然坚持进攻波兰,并认为即使这样,英法两国也不敢贸然为波兰出头。因为根据几年来的经验,希特勒认为,只要让英法相信,他们对波兰采取的军事援助时已为时过晚,那他们就可能在最后关头退缩。为此,在对波兰发动进攻前,希特勒让德军做足准备,以便在几个星期之内解决掉波兰,不给英法反应的时间。
当然,在对波兰的冲突之前,苏联的立场也意义重大。所以,尽管希特勒之前在政治上与苏联并不亲近,但为了拿下波兰,他一改往日的对苏态度,开始刻意讨好苏联。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是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当然知道欧洲的紧张局势一触即发。他更知道,对于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苏联的态度至关重要。因此,斯大林也一改之前的谨慎态度,开始试探柏林方面。而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也开始与苏联进行谈判。因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没有苏联的军事援助,他们对波兰许下的承诺就毫无根基可言。因此,他们努力想要苏联成为希特勒的敌对势力。6月,他们派出外交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然而代表团遇到的俄国人也很清醒,他们并不愿意受西方国家的蛊惑,轻易地卷入战争中。而且他们也明白,成为反对德国的主力,要付出极大的的代价。
更加糟糕的是,西方国家发现,即使苏联做出保证,波兰人也并不相信——波兰人担心,俄国人一旦以“同盟者”的身份进入他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离开。因此,英法代表在莫斯科的谈判陷入了僵局,不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引起了无休止的争吵,并让谈判更加复杂化,而俄国人与柏林的谈判却异常顺利地进行着。
起初,希特勒怀疑苏联企图通过与德交涉作为同西方国家谈判的筹码,直到7月底,希特勒终于确信他的怀疑是错误的,于是他指示帝国外交部长加快了谈判进程。对苏联而言,与德国达成协议比与西方国家结盟更有利。此外,希特勒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他早已决定了发生冲突的日期。他希望在与波兰发生冲突之前,能营造一个确定的政治形势。所以他给俄国人的东西比西方国家给的要多得多——西方国家需要苏联的积极援助;而对希特勒而言,苏联只要保持中立就够了,而且他还愿意给苏联高昂的报酬,以让其保持这种立场,那就是将波兰的部分领土划分给苏联,并承诺不涉足与苏联接壤的东欧小国。因此,8月23日,德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对于这一条约的意义,斯大林有很清楚的认识,如果德国开始进攻波兰,英国将对德宣战。这样一来,即使不爆发世界大战,也会爆发欧洲战争。虽然战争在苏联旁边上演,但他不必卷入战争中,再加上苏德的协议,战争一开始,苏联将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大片的波兰领土,这样一来,苏联的西部前地也能明显扩大。
……
这本书在情绪的表达上,采取了一种非常克制但极具穿透力的“白描”手法,这与那些惯用煽情笔法的作品截然不同,反而更显力量。作者在描述那些涉及平民伤亡的场景时,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形容词来渲染悲剧性,而是专注于记录。例如,在描述某个城市被围困期间,每天食物配给量的变化,是从“每天每人四百克玉米面”降至“两百克”,再到最后的“每五天发放一块压缩饼干”。这种纯粹的数据化呈现,反而让读者自行去体会那种缓慢侵蚀生命力的绝望感。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士气”这个模糊概念的量化尝试:它通过统计前线士兵寄回家的信件中,提及家人的频率、使用俚语的比例,以及签名时笔迹的颤抖程度,来侧面反映心理状态的波动。这种“数据考古学”式的研究方法,冷静得令人发指,却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它迫使读者放下既有的情感投射,直面战争对人类基本生存意志的腐蚀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尤其是在描写那些技术层面的革新和应用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工程师般的严谨态度,但又巧妙地融入了人文关怀,避免了技术说明书的乏味。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密码破译工作的那一章,作者并没有将图灵和布莱切利的功绩仅仅停留在“天才创造了机器”的层面。相反,他深入探讨了早期计算机硬件在实际战场环境下的可靠性问题,比如,如何应对潮湿天气对真空管的影响,以及在极其有限的电力供应下,如何调度那台“巨兽”进行复杂运算的优先级。书中甚至详细列举了当时用于掩盖计算噪音的声学处理方法,包括在机房周围种植特定的灌木,以吸收和分散声波,防止被敌方侦察机锁定。这种对“系统工程”层面细节的挖掘,将“智力对抗”的画面从抽象的纸面推演,拉到了具体的、充满机械轰鸣声的实体空间。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每一次成功的信号截获,背后都是无数次对物理定律、材料科学以及人员生理极限的挑战与权衡。这使得整个情报战的描绘,充满了令人信服的逻辑链条和紧张感。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布局极具匠心,它摒弃了传统的编年体叙事,而是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主题切片”方式,使得对同一时间段的观察,能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进行反复审视。例如,当谈及1944年春季的局势时,作者会先从海军的角度探讨柴油的战略储备问题,随后立即切换到苏联农业部门如何应对春耕和兵源紧张的矛盾,紧接着又跳转到美国东海岸的物价管制委员会如何应对突然激增的军用橡胶需求。这种跳跃性极强的章节衔接,初期可能让习惯线性阅读的读者感到有些不适应,但很快,我便领悟到作者的意图:他试图展示战争并非单一维度的线性冲突,而是无数个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经济、社会、技术系统的总和爆发。这种多维度的透视法,极大地提升了对战争复杂性的理解,它不再是“哪一方赢了”,而是“哪些系统在何种压力下崩溃或支撑了下来”。读完后,那种历史的脉络感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部关于二十世纪战争的巨著,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过多纠缠于那些早已被无数史学家剖析到骨子里的宏大战略部署,转而将镜头聚焦于那些尘封在历史角落里的微小瞬间。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某次关键战役后勤补给线上的“黑市交易”的描述,作者用了将近两百页的篇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前线士兵如何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获取香烟、巧克力乃至一小块肥皂的场景。那种在极端环境下人性挣扎与生存智慧的交织,读起来让人心头一紧,仿佛能闻到那股混杂着泥土、汗水和火药味的空气。书中对物资匮乏的描绘绝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引用了大量从私人信件、战地日记中挖掘出来的细节,比如某部队在穿越西伯利亚冻土带时,他们如何用动物油脂来润滑枪栓,以及食物配给单上“每人每天定额三片硬面包”背后的实际操作困境——面包经常因为潮湿而发霉,士兵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刮去霉斑,这微不足道的日常,却比任何关于坦克数量的比较都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性。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使得整本书的质感非常扎实,它避免了宏大叙事常常带来的枯燥感,让人在这些琐碎的细节中,真切地感受到那场人类浩劫的重量和温度。
评分我必须承认,起初我对这种聚焦于“非主流战场”的写法有些怀疑,但阅读下去后,发现作者的视野极其开阔,完全跳脱了传统军事史的框架。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影子网络”,这个网络并非由军队构成,而是由各种非战斗人员、技术专家、甚至是一些被遗忘的民间抵抗组织所编织。例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描述了在北非沙漠中,当地贝都因部落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地形的深刻理解,引导盟军的补给车队避开德军的空中侦察路线,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水文的掌握,成功地“冻结”了某些关键隘口的后勤补给。这些故事大多未被主流历史所记载,作者通过对二战后留存的殖民地档案和口述史的交叉验证,将其还原得栩栩如生。这种对“边缘力量”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战争形态的认知,战争不再仅仅是坦克和飞机的碰撞,更是一场关于信息、地形、文化和适应力的全方位较量。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深感震撼,历史的厚度由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孩子想买的书,了解二战时期的一些历史,对孩子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评分好书一本,内容价格印刷包装物流都很不错,值得购买和阅读,推荐阅读,京东活动优惠大,很不错。
评分快递小哥人很好,耐心等待,帮忙搬东西,刘哥给加工资哦!
评分孩子最喜欢的一本书,很喜欢
评分二战德国军官回忆录,另一角度了解二战
评分你给豆也好,不给也好,都不评了,顾客也别看了,但我不能给书打差评,毕竟京东与作者无关,京东只是一个做生意的商家!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我参加了这次京东商城购物活动,买的东西特别好,价格优惠,物流很快,非常满意,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