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极度追求浪漫与自由,但多次称霸欧洲。这不得不引发人们对法国历史的思考:这一千多年中,法国人数次爆发革命,其中经历了什么?法国之所以曾经能称霸欧洲,究竟依靠的是什么?《一本让你爱不释手的法国简史》可使你在历史的迷雾中找到答案!
内容简介
什么是法兰西的荣耀?法国人为什么喜欢罢工?拿破仑改变了法兰西?“二战”后的法国如何实现重建?读完法国简史,洞知法国一切!
作者简介
江乐兴,男,图书策划人,曾出版过《世界名校之旅》《不可不知的50所美国一流大学》《不可不知的50所欧洲一流大学》《哈佛锻炼学生的300个推理游戏》等。其中,《蚂蚁的生存哲学》被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为2008年度100本优秀青少年读物。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所有的战役,胜负都在于一心。
——贞德
要是每个法国农民的锅里都有一只鸡。
——亨利·德·波旁
构成国王的伟大和尊严的不是他手中的权杖,而是他手执权杖的方法。
——路易·迪厄多内·波旁
人生的光荣,不在于永不言败,而在于能够屡仆屡起。
——拿破仑·波拿巴
我本能地感觉到上天创造法国,如果不是让它完成圆满的功业,就会让它遭受惩戒性的灾难。
——夏尔·戴高乐
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庭”,团结珍贵。人们即使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应该在对话与和谐中寻求基本一致,这样国家才能前进。
——雅克·勒内·希拉克"
目录
第一章探索法国文明的起源
002 高古时期的法国:原始人类的遗踪
010 凯尔特人的到来:独立时期的高卢
016 恺撒大帝的征服:罗马时期的高卢
021 罗马人的绝对统治:高卢的罗马化
第二章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028 第一个王朝的诞生:墨洛温王朝
034 法兰克的鼎盛时代:加洛林王朝
041 法兰西民族国家的确立:卡佩王朝
048 文艺复兴的高峰期:瓦卢瓦王朝
053 绵延一个世纪的厮杀:百年战争
060 国难之际的巾帼英雄:“圣女”贞德
063 短命的瓦卢瓦旁系统治:奥尔良王朝
069 另一个瓦卢瓦的旁系:昂古莱姆王朝
076 法国的辉煌盛世:波旁王朝
第三章法国大革命时期
092 引发革命的始作俑者:锁匠国王路易十六
098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攻占巴士底狱
103 红色的恐怖统治时期:雅各宾派专政
106 革命的结束:热月政变
第四章拿破仑?波拿巴时代
110 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波拿巴帝国建立
115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巅峰与末路:拿破仑?波拿巴的战争征程
121 东山再起的失败:拿破仑?波拿巴大帝梦碎滑铁卢
083 “太阳王”的光辉:路易十四的法国
第六章拿破仑家族的再次入主
136 民主制度的探索时期: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38 再次走向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
144 欧洲大陆霸权的丧失:普法战争
第五章后拿破仑?波拿巴时代的王朝延续
128 二世而亡的复辟王朝:波旁王朝
131 一世覆灭的短命王朝:奥尔良王朝
第七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代
148 民主政治体制的探索与选择:共和制的正式确立
153 从温和走向激进:不同政治风格下的法国局势
160 高卢雄鸡的进犯:法国的侵华战争
170 积极争抢“无主领地”:法国海外殖民扩张引发的矛盾
175 染满鲜血的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
186 绥靖政策的恶果:法国的地狱之源
189 从英雄到亡国奴:维希和他的傀儡政权
193 振奋人心的顽抗:戴高乐和他的自由法国
196 洗刷耻辱与舔舐伤口:法国的战后重建
第八章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代
202 海外殖民统治的告别:阿尔及利亚独立
206 寻求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戴高乐主义
211 短暂春天的繁荣:蓬皮杜时代
217 痛苦面对国家衰落:德斯坦到密特朗
222 自由主义的风靡:希拉克时代
225 强硬内政与机会外交:萨科齐时代
精彩书摘
《一本让你爱不释手的法国简史》:
目前,法国境内发现的远古人类骨骸距今约有50万年,发现地点是位于法国西南部的东比利牛斯省,这里已经临近法国的西南边陲。在此地发现的是一枚远古人类的下颚骨。不久后,这一地区的原始人类考古又有了新的进展,在该省附近的一个名叫陶塔维的小山村发现了一颗完整的古人类头骨。这颗头骨的主人生活的时代距今约有10万至15万年。根据推算,头骨主人的脑容量达到1100毫升,高于一般的灵长类动物,应该具备了简单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人过着群居生活,大概20人为一个小聚落,否则,使用简陋工具的他们将很难生存下去。不过,这种远古人类应该还不具有生火的能力,因此他们只能生吃各种动植物来充饥。此外,这些远古人类可能形成了特定的丧葬或者祭祀的习惯,他们很可能还会以同类为食,类似于现在人们所说的食人族。由于考古发现的这颗头骨对应的人类,在法国乃至欧洲人类史上都十分具有代表性,因此他们命名是来自于出土地所在的陶塔维村的名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的人类文明继续向前发展。距今有3万至10万年,法国境内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尼安德特人的原始人类。这种人类的生活遗迹最早是在德国境内的尼安德峡谷被发现的,并且当时法国境内的那些尼安德特人已经发展到了相当进步和成熟的状态。
虽然尼安德特人所处的依然是旧石器时代,但是相对于“前辈”陶塔维人已经“文明”得多了。首先,在生理方面,尼安德特人就展现出了优势,他们的脑容量据推测达到1700毫升,已经非常接近现代人类了,这让他们能够进行相对准确的语言交流。尼安德特人相对于陶塔维人还有一个巨大的进步,那就是他们已经懂得了生火,而且吃熟食既能提升他们的脑容量,同时也更有益于他们的健康。
此外,尼安德特人还会剥下兽皮缝制衣服,这让他们能更好地抵御当时的寒冷气候。工具虽然还是打制的,但是已经“先进”很多了,不但打制得更加精细,而且还学会将石器捆绑在木棒之上。此外,尼安德特人还有了生死平等的丧葬观,他们是欧洲大陆第一个采用墓葬制度的远古人类,而且还会在墓中放很多的随葬品。
尼安德特人尽管看起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他们最终还是在距今约4万年走向了衰落。有史学家认为尼安德特人在距今约3.5万年完全消失,但也有人认为欧洲至今依然有尼安德特人的后代存在。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尼安德特人的衰落,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是欧洲大陆的气候突然转冷,导致尼安德特人难以适应,最终走向灭亡。
在尼安德特人之后,欧洲大陆又出现了一种名叫克罗马农人的远古人类。此时的克罗马农人已经和现代人类无异,他们会选择更好的食物,甚至还会制作更加精细的工具,比如搓绳和结网。此外,他们还有一项伟大的进步,那就是制作弓箭,这种原本是用来打猎的工具,后来也成为欧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武器。
在更加先进的生产力所创造出来的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克罗马农人甚至已经开始从事艺术创作了,这也代表着这一古老的人类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其证据就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考古学者和爱好者在法国的南部和西南部发现多处雕刻作品和岩壁绘画。直到20世纪初,这两个地区陆续有克罗马农人留下的艺术作品被发现。其中主要包括动物和女性人体,创作的方式为雕刻和绘画两种,而创作的工具则有象牙、鹿角等尖锐的器具以及那些被烧过的黏土。
这些发现很快震惊了全世界,虽然很多史学家对克罗马农人能够留下这些艺术作品表示怀疑,原因是这一远古人类只能竭尽全力维持最基本的温饱,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没有这个能力来从事艺术创作。不过,通过进一步的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这些艺术作品确实是克罗马农人留下来的。
当然,这些创作并不仅仅是为了闲暇的消遣,同时也是为了展现高雅和才华。历史考古学者们认为,这些艺术创作有可能是为了体现这一古人类的某种精神文化。比如,那些动物有可能是克罗马农人聚落中的图腾,而那些肥胖的女性人体雕刻则有可能代表着当时的克罗马农人处在母系主导的环境之下,抑或是一种生殖崇拜。
……
前言/序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作为人们了解过去、推测未来的最佳手段,它的魅力和价值不是三言两语便可言尽的。无论是人类起源史或是文明进程史,随意掐出简单的一小段便有述之不尽的意义,而一个延绵了几千年的古老国家的历史更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让人忍不住去一探究竟。
法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其历史演进过程十分繁杂。从高古时期法国原始人类的发展,到旧石器时期时代高卢文化的演变进程,折射出了法国文明起源时期凯尔特人和罗马人对法国历史的影响。再到后来的法兰克王朝的发展进程,让人可以了解到法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那些强盛的王朝与君主,譬如墨洛温王朝与克洛维的传奇故事、加洛林王朝在查理曼大帝时代走向鼎盛、卡佩王朝的强势君主腓力二世的英雄事迹等。再向后推进,可以知道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其实是导致波旁王朝衰弱的直接推手,也可以知道法国大革命给法国及世界带来的影响,还可以了解到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表现……对于法兰西共和国的认识也就更为清晰。
在世人的眼中充满浪漫优雅形象的法国,也曾背负着泥泞坎坷、血腥暴力、强横野蛮的过去。这片土地上曾经历了殖民战争、霸权之道、革命斗争、共和民主,从泥潭中爬起,在创伤中重生。不管是褒或贬的声音,都是法国历史的见证,其中有虚有实,甚至难辨真假。历史就是如此,矛盾和争议从来都不曾消失,无论哪一个国家,立场不同,对历史的看法也就不同,这无关正邪,只是历史的必经之路而已。
本书以时间为轴心,以法国历史各大阶段的进程为车轮,载着厚重的历史事件和其中的著名人物,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法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画卷,让读者仿佛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了一遭,跟着法国各个时代的发展起起落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法国真实的历史。此外,本书图文并茂,让读者阅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可以更加清楚、完整地认识法国蜕变的历史。
“读史可以明智”。正因为历史中存在着许多无法调解的矛盾和争议,所以历史的研究才得以继续。正如法国历史的演进,不仅推动了时代的进程,并且其历史的延展也让这个国家变得愈来愈神秘而又优雅。相信你肯定是喜爱历史的,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能好好地享受历史的乐趣着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不妨拿起此书认真读起来吧。"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风之低语: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变迁与精神世界》的图书简介。 --- 《风之低语: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变迁与精神世界》 引言:历史的褶皱与时代的低语 当我们翻开中世纪的史册,映入眼帘的往往是骑士的荣光、哥特式教堂的尖顶,或是瘟疫肆虐的阴影。然而,隐藏在这些宏大叙事之下的,是欧洲大陆上千百万普通人生存的真实图景——他们的信仰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日常,他们的劳作如何支撑起了封建的结构,以及在那个“黑暗时代”的称谓下,知识与艺术是如何默默酝酿,为后世的文艺复兴埋下种子。 《风之低语》并非一部传统的编年史,它是一次深入中世纪(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欧洲社会肌理的探险。本书旨在剥离宏大叙事的表象,关注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声音:农奴、修女、行脚商人、大学里的学者,以及那些在市镇中摸索着建立新秩序的手工业者。我们试图理解,在教权与王权交织、信仰成为生活基石的千年之中,欧洲人是如何构建他们的世界观、处理人际关系、应对生存挑战,并最终完成从古典遗产向现代社会的艰难过渡的。 第一部分:土地的束缚与信仰的庇护 一、庄园的日常:劳作的节奏与生命的尺度 中世纪的生活节奏,首先是由土地决定的。本书详述了西欧封建制度下庄园经济的运作机制。我们不仅分析了领主与佃农之间的法律与经济关系,更着墨于农奴家庭的微观生活。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田垄上,到傍晚时分围坐在简陋茅屋中分享当日所得,这种日复一日的重复,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坚实的基础。食物的匮乏、季节的更替、天灾的威胁,是如何将人们的命运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的?我们考察了当时的耕作技术(如二圃制与三圃制的演变),以及在歉收之年,社区内部形成的互助与妥协机制。这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命运,还是一种在限制中寻求平衡的智慧? 二、圣徒与世俗:教会的全景式渗透 教会不仅仅是精神的导师,更是中世纪欧洲无处不在的行政、教育和医疗中心。本章深入探讨了教会权力结构的复杂性,从教皇的至高无上到地方教区的牧师。我们关注“圣徒崇拜”现象,分析了朝圣热潮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以及遗物买卖在信仰实践中的微妙角色。更有趣的是,本书考察了修道院在知识保存和农业创新方面做出的贡献,以及那些被边缘化的女性修道院,如何在严格的教规下发展出独特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影响力。 第二部分:新生的力量:城镇的崛起与商业的萌芽 三、围墙内的自由:市民阶层的出现 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剩余的积累,自11世纪起,欧洲的城镇开始复苏。本书详细描绘了市镇从一个防御性的据点,演变为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历程。市民如何通过赎买或武装斗争获得自治权?行会制度是如何在保障产品质量、限制竞争的同时,也为学徒提供上升通道的?我们考察了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如市场和广场,它们如何逐渐成为世俗公共舆论的萌芽地。 四、长途的风险与信用的构建:商业革命的前奏 中世纪的商业活动远非我们想象的停滞不前。从威尼斯、热那亚的航线到汉萨同盟的北方贸易,商业活动重塑了地域间的联系。《风之低语》特别关注了金融工具的演变,如复式记账法的早期雏形,以及高利贷禁令下的“汇兑”技巧。这些机制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基于契约和信用的社会关系正在取代传统的基于人身依附的关系。 第三部分:思想的边界与文化的交响 五、知识的殿堂:大学的诞生与学术的争辩 12世纪的学术复兴催生了欧洲最早的大学,如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这些机构如何从教会的附属机构中独立出来?本书探讨了经院哲学的核心辩论——例如“共相”之争,以及逻辑学、修辞学在培养行政人才中的作用。我们追踪了彼得·阿伯拉尔与他的学生们的思想交锋,以及世俗知识分子对传统权威的审慎质疑。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中心,更是思想冲突的前沿。 六、英雄的衰落与世俗文学的兴起 在史诗和骑士文学盛行的时代,人们对英雄的定义也在悄然变化。我们分析了《罗兰之歌》中理想化的基督教战士形象,并对比了民间传说的幽默、讽刺与对现实生活的关照。更重要的是,本书考察了早期白话文学的萌芽,这些用地方语言写成的作品,是如何开始讲述普通人的情感、欲望和困境,为后来的民族文学奠定了基础。 结语:过渡的千年 中世纪并非一个终结性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过渡期。它在继承古典文明的残片中,小心翼翼地播撒了现代欧洲的诸多要素:自治的城市、独立的学术机构、基于契约的商业伦理。当我们聆听《风之低语》时,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尘埃,更是欧洲人如何在困境中重建秩序、在信仰中探索理性的深刻回响。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得以在历史的深处,与那个时代的人们进行一次真诚而深刻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