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张闻天与长征胜利

毛泽东张闻天与长征胜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中原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张闻天
  • 长征
  • 历史
  • 传记
  • 政治
  • 军事
  • 红色文化
  • 中国共产党
  • 革命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162117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21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我国革命史上的一次战略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历史走向。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在这一具有历史深远影响的事件中,毛泽东和张闻天等党的领导人顺天应人,审时度势,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努力保证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军队朝着正确的历史方向前进。

作者简介

  程中原著程中原,江苏无锡人,1938年5月生,195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在淮安师范、淮阴师专任教。1983年起任《江海学刊》副主编、主编。1985年在江苏社科院评为研究员。1991年调当代中国研究所。1996年至2006年任副所长。2003年至2007年任《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先后出版专著、论文集十二部,发表论文近百篇。

目录

  引言/001
  一同上长征路/006
  “博洛矛盾”的加深/008
  “毛洛合作”的发展/016
  张闻天发表“战略社论”/021
  毛、洛、王在征途上的交谈/026
  二长征路上的争论/026
  过了老山界以后的激烈争论/027
  通道“转兵”/029
  黎平决策/030
  黄平橘林谈话/031
  袭占遵义/034
  三遵义会议/034
  遵义会议的准备和召开/035
  博古的报告/037
  洛甫的反报告/038
  毛泽东的发言和会议的进展/039
  遵义会议的胜利/042
  洛甫负总责/045
  四从遵义到扎西/045
  决定中央苏区的战略方针和组织问题/049
  作出“回兵黔北”决策/050
  通过《遵义会议决议》/051
  决定“缩编”和二、六军团的战略方针/056
  传达遵义会议精神/058
  离开扎西后的继续传达贯彻/060
  毛泽东重返军事领导岗位/065
  五毛泽东军事领导的确立/065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066
  张闻天请毛泽东担任前敌总指挥/067
  关于“打鼓新场战斗”的争论/068
  张闻天赞成成立新的“三人团”/070
  四渡赤水,跳出包围圈/071
  六会理会议前后/071
  走路与打仗的分歧/073
  会理会议/074
  会理会议的影响/075
  强渡大渡河前后/079
  七一、四方面军会师/079
  懋功会师/082
  两河口会议/085
  张国焘的野心膨胀和毛、洛、周的忍让争取/090
  八同张国焘的团结和斗争/090
  沙窝会议前后/093
  毛儿盖会议前后/100
  对张国焘的等待和争取/102
  危急关头/104
  脱离险境/106
  俄界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107
  到达哈达铺/110
  九找到落脚点/110
  张闻天写读报笔记/112
  毛泽东赋长征诗/115
  翻越六盘山,向陕北苏区挺进/116
  进驻吴起镇/118
  十初到陕北/118
  下寺湾决策/121
  兵分两路/123
  提出新策略/125
  “国际代表”到达瓦窑堡/130
  十一瓦窑堡会议前后/130
  毛洛的配合/132
  统一战线策略的新内容/133
  改变对富农的政策/136
  瓦窑堡会议/137
  瓦窑堡会议的传达、贯彻/141
  东征/143
  十二打开新局面/143
  回师与西征/150
  开展白区工作/152
  联合东北军及西北军/159
  对蒋策略的改变: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169
  中央对张国焘的团结争取和朱德等/178
  同张国焘的斗争/178
  十三战胜张国焘的分裂活动/178
  张国焘另立“中央”/180
  与张国焘反党分裂活动的斗争/183
  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188
  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甘孜会师/195
  十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5
  二、四方面军的北上与一方面军的策应/200
  制止张国焘的再度动摇/206
  三大主力大会师/212
  结束语/221
  附录一从福建事变到遵义会议/234
  附录二杨尚昆谈张闻天与遵义会议/239
  附录三难忘的三百六十九天/243
  附录四长征的胜利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272
  主要参考书目/284
  后记/286
  再版后记/


岁月如歌: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 一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革命进程中一段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聚焦于特定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决策者的智慧与挣扎,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抉择与命运。它并非仅仅是对既有史实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通过对档案、信件、回忆录等一手资料的细致梳理和交叉印证,重构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氛围、政治生态与军事布局。 全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基调,同时不失对微观历史细节的关注。我们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那是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之中,寻找并确立自己革命道路的关键阶段。书中详细描绘了围绕这一转折所进行的思想论辩、路线斗争以及在极端困境下形成的战略调整。 核心议题的探讨 本书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议题: 1. 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战略: 在外部压力日益增大、内部资源极度匮乏的背景下,革命力量如何在一片荒芜或敌占区建立起稳固的政治经济基础?书中细致考察了土地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如何动员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主力军。这部分内容详尽阐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路径,以及在物资极度短缺的条件下,如何组织生产、保障供给,维持一支庞大武装队伍的运转。我们考察了不同区域在具体实践中出现的差异化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对后续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 军事战略的演进与军事思想的成熟: 革命武装力量的成长史,本质上是一部不断学习、不断试错、最终形成自己独特军事理论的历史。本书描绘了早期军事指挥体系的建立过程,从最初的游击战术到后来的运动战、阵地战的逐步运用。特别地,我们分析了在几次重大的军事失利后,领导集体如何进行深刻反思,并最终采纳了一套更符合中国国情、更具能动性的战略方针。这种战略思想的成熟,不仅体现在战术层面,更反映在对敌我态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战争规律的把握上。书中对几次关键战役的部署、实施过程以及双方的得失进行了细致的军事地理分析。 3. 统一战线的构建与复杂性: 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基础。本书深入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与各阶层社会力量的关系,特别是如何争取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进步力量、地方士绅的有限合作,以及如何面对旧式军队和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的微妙关系。书中揭示了在不同阶段,统一战线策略的具体调整,以及在坚持自身领导权与争取外部支持之间所进行的外交与政治斡旋。这种灵活而坚定的政治智慧,是革命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 4. 意识形态的统一与思想路线的形成: 在革命的实践中,如何确立并巩固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本书探讨了早期革命队伍中存在的不同思潮的交锋与整合过程。通过对重要文献和会议记录的分析,我们展现了革命队伍如何逐步从理论的困惑中走出来,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反复的实践检验和理论升华。它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 二 本书力求提供一种多维度的历史解读。我们不回避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艰难抉择。在论述重大决策时,我们不仅考察了决策的结果,更着重还原了决策的背景、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决策者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历史人物的形象被放置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情境中进行考察,他们的贡献与局限性都得到了客观呈现。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撰写建立在广泛的史料基础之上,包括但不限于: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早期电报文稿、各级党政机关的内部报告、当事人的回忆录(包括正面和侧面材料)、以及国内外历史学界对该时期的研究成果。我们采用了比较历史学的方法,将中国革命的特定阶段置于全球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政治变革的背景下进行审视,以期更清晰地理解其独特性和普遍性。 结论与深远影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焦点从特定历史事件的终结,转向其对后续历史的深远影响。我们论证了在这一时期确立的政治路线、军事思想和组织原则,如何为中国革命最终的胜利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它不仅塑造了当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其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实践经验,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扎实、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历史画卷,带领读者重温那段波澜壮阔、充满牺牲与智慧的岁月。它是一部关于生存、信仰与变革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重新定义了“坚持”二字的重量。我常常在想,在那个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年代,支撑着无数普通人走过那漫长征途的到底是什么?这本书没有给出单一的答案,而是通过详实的史料展示了信仰、战友情谊、对未来的憧憬等多种复杂的情感和信念交织成的力量之源。其中关于“互助”和“凝聚力”的篇章尤为感人,描述了在极端困境下,不同派系、不同背景的同志们是如何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放下芥蒂,紧密协作的。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书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万众一心,其利断金”的集体精神,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不是让你去膜拜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让你去思考,面对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时,人类精神可以达到的韧性上限究竟在哪里。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档案,但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意志力的伟大颂歌,读完让人内心充满了一种平静而坚定的力量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历史照片,配上沉稳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初翻开扉页,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用心。那些细枝末节的记载,从当时的报刊、电报到当事人的日记,无不透露着一股扑面而来的真实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群行军者之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汗水的味道。特别是关于后勤保障那一段的描述,细致到连每人每天的口粮配给都有精确的数字,这不仅仅是历史的罗列,更是一种对革命者艰苦卓绝的生存状态的深刻体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角度上的灵活转换,时而宏大叙事,描绘战略布局的波澜壮阔,时而又聚焦于个体命运的微观刻画,比如某位战士在雪山顶上如何克服生理极限的挣扎。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让原本厚重的历史题材读起来竟然有了小说的感染力,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为书中人物的坚韧不拔而深深动容。那种在绝境中依然保持信仰光芒的描绘,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扎实的细节展现了历史的重量与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布局安排得极具匠心,采用了半纪传体半专题研究的混合模式,使得阅读体验张弛有度,绝不枯燥。作者似乎很清楚读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前后,他会穿插一些关于当时社会思潮、国际背景的专题分析,起到了一种“横向拓展”的作用。比如,在叙述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的前后,作者会用一整章的篇幅来梳理当时红一方面军内部的政治思想斗争脉络,这使得读者能够理解,任何一个重大的军事胜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是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提升了书的可读性和知识密度。我发现,自己可以跳跃性地阅读感兴趣的专题,也可以顺着时间线索完整地吸收信息。这种设计体现了作者对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深刻洞察,既保留了历史叙事的连贯性,又增强了其作为研究性著作的深度,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一台精密的仪器,每一个推论的建立都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很少有那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论断。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上的争议点时,表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审慎性,他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各方史料并陈,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比如,对于某次关键决策的背景分析,书中不仅引用了当事人的回忆录,还对照了当时的敌情报告和后方物资调配记录,将决策的复杂性和多重制约因素剖析得淋漓尽致。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引用外文资料时的翻译质量,准确且贴切,丝毫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足见作者深厚的跨语言研究功底。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对那段历史的认知不再是平面化的英雄赞歌,而是多维度、立体的理解,它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肌理——充满了矛盾、妥协与非凡的智慧。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学术参考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说,初读时有些挑战,因为它不像流行的历史普及读物那样追求轻松流畅,而是带有明显的“老派”史学著作的韵味,用词考究,句式偏长,甚至带着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语调,我便开始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那是一种沉淀后的力量,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以确保其历史的准确性和情感的克制。书中对于环境的描绘尤其出色,比如对湘江流域湿热、瘴气弥漫的描写,或者对高原草甸稀薄空气的刻画,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这种“诗意中的现实主义”手法非常高明。它没有用过于煽情的词汇去渲染悲壮,而是让读者从朴素的文字描述中自己去体会那种“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决心与代价。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信息获取,不如说是一种与历史精神的深度对话,它要求读者投入心神,去咀嚼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文字分量。

评分

帮别人买的 价格便宜

评分

没问题,质量配送都很好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替别人买的,据说还不错。

评分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买了好多。

评分

评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