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原著程中原,江苏无锡人,1938年5月生,195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在淮安师范、淮阴师专任教。1983年起任《江海学刊》副主编、主编。1985年在江苏社科院评为研究员。1991年调当代中国研究所。1996年至2006年任副所长。2003年至2007年任《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先后出版专著、论文集十二部,发表论文近百篇。
引言/001
一同上长征路/006
“博洛矛盾”的加深/008
“毛洛合作”的发展/016
张闻天发表“战略社论”/021
毛、洛、王在征途上的交谈/026
二长征路上的争论/026
过了老山界以后的激烈争论/027
通道“转兵”/029
黎平决策/030
黄平橘林谈话/031
袭占遵义/034
三遵义会议/034
遵义会议的准备和召开/035
博古的报告/037
洛甫的反报告/038
毛泽东的发言和会议的进展/039
遵义会议的胜利/042
洛甫负总责/045
四从遵义到扎西/045
决定中央苏区的战略方针和组织问题/049
作出“回兵黔北”决策/050
通过《遵义会议决议》/051
决定“缩编”和二、六军团的战略方针/056
传达遵义会议精神/058
离开扎西后的继续传达贯彻/060
毛泽东重返军事领导岗位/065
五毛泽东军事领导的确立/065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066
张闻天请毛泽东担任前敌总指挥/067
关于“打鼓新场战斗”的争论/068
张闻天赞成成立新的“三人团”/070
四渡赤水,跳出包围圈/071
六会理会议前后/071
走路与打仗的分歧/073
会理会议/074
会理会议的影响/075
强渡大渡河前后/079
七一、四方面军会师/079
懋功会师/082
两河口会议/085
张国焘的野心膨胀和毛、洛、周的忍让争取/090
八同张国焘的团结和斗争/090
沙窝会议前后/093
毛儿盖会议前后/100
对张国焘的等待和争取/102
危急关头/104
脱离险境/106
俄界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107
到达哈达铺/110
九找到落脚点/110
张闻天写读报笔记/112
毛泽东赋长征诗/115
翻越六盘山,向陕北苏区挺进/116
进驻吴起镇/118
十初到陕北/118
下寺湾决策/121
兵分两路/123
提出新策略/125
“国际代表”到达瓦窑堡/130
十一瓦窑堡会议前后/130
毛洛的配合/132
统一战线策略的新内容/133
改变对富农的政策/136
瓦窑堡会议/137
瓦窑堡会议的传达、贯彻/141
东征/143
十二打开新局面/143
回师与西征/150
开展白区工作/152
联合东北军及西北军/159
对蒋策略的改变: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169
中央对张国焘的团结争取和朱德等/178
同张国焘的斗争/178
十三战胜张国焘的分裂活动/178
张国焘另立“中央”/180
与张国焘反党分裂活动的斗争/183
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188
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甘孜会师/195
十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5
二、四方面军的北上与一方面军的策应/200
制止张国焘的再度动摇/206
三大主力大会师/212
结束语/221
附录一从福建事变到遵义会议/234
附录二杨尚昆谈张闻天与遵义会议/239
附录三难忘的三百六十九天/243
附录四长征的胜利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272
主要参考书目/284
后记/286
再版后记/
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重新定义了“坚持”二字的重量。我常常在想,在那个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年代,支撑着无数普通人走过那漫长征途的到底是什么?这本书没有给出单一的答案,而是通过详实的史料展示了信仰、战友情谊、对未来的憧憬等多种复杂的情感和信念交织成的力量之源。其中关于“互助”和“凝聚力”的篇章尤为感人,描述了在极端困境下,不同派系、不同背景的同志们是如何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放下芥蒂,紧密协作的。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书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万众一心,其利断金”的集体精神,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不是让你去膜拜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让你去思考,面对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时,人类精神可以达到的韧性上限究竟在哪里。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档案,但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意志力的伟大颂歌,读完让人内心充满了一种平静而坚定的力量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历史照片,配上沉稳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初翻开扉页,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用心。那些细枝末节的记载,从当时的报刊、电报到当事人的日记,无不透露着一股扑面而来的真实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群行军者之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汗水的味道。特别是关于后勤保障那一段的描述,细致到连每人每天的口粮配给都有精确的数字,这不仅仅是历史的罗列,更是一种对革命者艰苦卓绝的生存状态的深刻体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角度上的灵活转换,时而宏大叙事,描绘战略布局的波澜壮阔,时而又聚焦于个体命运的微观刻画,比如某位战士在雪山顶上如何克服生理极限的挣扎。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让原本厚重的历史题材读起来竟然有了小说的感染力,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为书中人物的坚韧不拔而深深动容。那种在绝境中依然保持信仰光芒的描绘,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扎实的细节展现了历史的重量与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布局安排得极具匠心,采用了半纪传体半专题研究的混合模式,使得阅读体验张弛有度,绝不枯燥。作者似乎很清楚读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前后,他会穿插一些关于当时社会思潮、国际背景的专题分析,起到了一种“横向拓展”的作用。比如,在叙述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的前后,作者会用一整章的篇幅来梳理当时红一方面军内部的政治思想斗争脉络,这使得读者能够理解,任何一个重大的军事胜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是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提升了书的可读性和知识密度。我发现,自己可以跳跃性地阅读感兴趣的专题,也可以顺着时间线索完整地吸收信息。这种设计体现了作者对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深刻洞察,既保留了历史叙事的连贯性,又增强了其作为研究性著作的深度,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一台精密的仪器,每一个推论的建立都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很少有那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论断。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上的争议点时,表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审慎性,他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各方史料并陈,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比如,对于某次关键决策的背景分析,书中不仅引用了当事人的回忆录,还对照了当时的敌情报告和后方物资调配记录,将决策的复杂性和多重制约因素剖析得淋漓尽致。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引用外文资料时的翻译质量,准确且贴切,丝毫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足见作者深厚的跨语言研究功底。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对那段历史的认知不再是平面化的英雄赞歌,而是多维度、立体的理解,它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肌理——充满了矛盾、妥协与非凡的智慧。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学术参考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说,初读时有些挑战,因为它不像流行的历史普及读物那样追求轻松流畅,而是带有明显的“老派”史学著作的韵味,用词考究,句式偏长,甚至带着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语调,我便开始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那是一种沉淀后的力量,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以确保其历史的准确性和情感的克制。书中对于环境的描绘尤其出色,比如对湘江流域湿热、瘴气弥漫的描写,或者对高原草甸稀薄空气的刻画,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这种“诗意中的现实主义”手法非常高明。它没有用过于煽情的词汇去渲染悲壮,而是让读者从朴素的文字描述中自己去体会那种“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决心与代价。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信息获取,不如说是一种与历史精神的深度对话,它要求读者投入心神,去咀嚼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文字分量。
评分帮别人买的 价格便宜
评分没问题,质量配送都很好
评分不错的书
评分不错的书
评分替别人买的,据说还不错。
评分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买了好多。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