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

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宏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化
  • 城市研究
  • 古都
  • 中國曆史
  • 建築
  • 社會學
  • 文化遺産
  • 北京
  • 城市規劃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534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9674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1
字數:8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考古發現的遺跡,尤其是作為大型遺跡的都城遺址,相對於遺物來說,不是那麼直觀和易於觀察,但它正是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載體。如果有人說,從二裏頭國傢(夏或商王朝)誕生到漢代的絕大部分都城是沒有外城的,甚至說這一韆多年是不設防的時代,您相信嗎?本書許宏是繼《何以中國》之後,從另一個角度對早期中國的解讀,同時也是考古學者用自己的方式構建曆史、體現考古學傢在古史構建中發揮作用的又一力作。如何觀察古代都城在先秦時期的時代變遷,如果理解“大都無城”現象在中國古代文明中的文化內涵,我們跟隨考古學傢,從本書中尋找答案。

作者簡介

  許宏,1963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裏頭工作隊隊長。主要從事夏商周考古和中國古代城市考古研究,關注中國文明形成與早期國傢的考古學研究。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和“解讀早期中國”係列叢書。

精彩書評

  有人說“大都無城”的說法,具有相當的顛覆性。但讀瞭這本小書,讀者朋友們就可以知道,這並非標新立異之說,隻是對中國古代都邑遺存顯現齣的某種現象的一個提示,對都邑發展階段性特質的歸納和提煉而已。
  從考古材料齣發進行獨立的分析思考,是我想與讀者諸君共勉的。
  ——許宏

目錄

引 子 1
不是“無邑不城”嗎? 3
不得不辨的城郭名實 6
城與城址 6
城市與都城 7
城與郭(小大城、內外城) 8
宮城與皇城 9
大傢都曾怎麼說 10
俞偉超:閤東周兩漢為一大階段 11
徐蘋芳:秦漢都城是劃時代變革 12
楊寬:兩漢都城無外郭城說 13
劉慶柱:秦漢都城形製滯後說 14
城郭形態韆年觀 15
文獻的視角:大邑無城墉 18
一 魏晉以降 城郭裏坊 23
魏晉至隋唐 25
宋元明清 29
二 秦漢京畿 帝國霸氣 39
西漢長安:城郭之辯 41
是城還是郭 41
城外有無郭區 45
東西兩市究何在 50
朝嚮與軸綫 53
設計思想探源 58
秦都鹹陽:有城還是無城 60
東漢洛陽:最後的無郭之都 67
三 東周城郭 亂世獨作 71
內城外郭話春鞦 74
魯都麯阜 75
齊都臨淄 78
鄭都新鄭 81
城郭並立惟戰國 85
齊都臨淄 86
趙都邯鄲 89
魯都麯阜 94
韓都新鄭 95
燕下都 100
東周王城與成周 108
楚都紀南城 115
西土模式看雍城 119
四 三代大都 王國孔武 123
春鞦:“大都無城”的孑遺 125
東周王城 125
晉都新田 129
楚都紀南城 135
秦都雍城 137
西周:“守在四夷”的自信 140
周原 140
豐鎬 147
洛邑 150
麯阜與臨淄 153
殷墟:開啓數百年“無城”時代 155
洹北城(方壕) 160
洹南大邑 164
二裏崗:城郭“帝國”二百年 169
鄭州城 173
小雙橋 180
偃師城 184
周邊城邑 191
二裏頭:“大都無城”的肇始 205
二裏頭 206
從圍垣到環壕 211
餘論:晚齣的大中軸綫 217
後 記 249

精彩書摘

  不是“無邑不城”嗎?
  在人類曆史上,大概沒有哪個地域、哪個族群的人,比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諸族群更喜歡築城瞭。“無邑不城”,隻要人紮堆的地方就得圍起來。捲帙浩繁的古典文獻中,充斥著關於城與築城的記載;廣袤的神州大地上,也隨處可見至今仍聳立於地麵之上的斑駁的古城牆。至於湮沒於地下,為考古工作者發現而重見天日者,更是比比皆是。可以說,城是這塊戰亂頻仍的土地上的一大“特産”。
  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大都——龐大的都城,城牆高聳,壁壘森嚴。令人記憶猶新的是半個多世紀前還在的明清北京城,至今還斷續可見的明南京城、元大都,淹埋於黃土下的北宋汴梁城,被考古學傢移到紙麵上的棋盤格似的隋唐首都長安城和東都洛陽城,等等。鱗次櫛比的裏坊或鬍同,以及將它們圈圍起來的高大城郭,構成瞭中古以後帝國都城最鮮明的物化錶徵。
  不惟公眾,學術界一般也把“無邑不城”作為中國古代都城的一個顯著特色來加以強調:“城牆是構成都城的基本政治要素,沒有‘城牆’的都城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對於古代都城而言,城郭不是有無問題,都城的城郭是其標誌性建築,這是古代‘禮製’所限定的。”但細加分析,就不難發現這一特徵並非貫串中國古代都城發展的始末,而是有鮮明的階段性。經曆瞭數十年的田野工作與研究,學術界取得的大體共識是,擁有南北嚮長距離的都城大中軸綫、城郭裏坊齊備的古都布局,可以上溯到北魏洛陽城和曹魏都城鄴北城。再往前追溯,如東漢洛陽城、西漢長安城乃至更早的先秦時期的都城,就不是那麼形製規範、要素齊備瞭。中國古代都城的早期階段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城郭齊備的狀態源遠流長嗎?是單綫平緩“進化”,還是有重大“變異”和波動?背後的動因又如何?何為城,何為郭?都城究竟朝哪個方嚮?如此種種,看似細碎,其實都是關涉中國古代都城甚至古代社會發展進程的大問題,因而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學者間觀點的嚴重分歧、激烈的論戰,首先聚焦於漢代這一中國古代都城發展的關鍵時期。
  如果我們說,在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傢——二裏頭國傢(夏王朝後期或商王朝前期?)誕生,到漢代的兩韆餘年間,居然絕大部分時間裏都城是沒有大城的,甚至可以說這一韆多年是不設防的時代,您相信嗎?“大都無城”,就是我們對漢代及其以前中國古代都城形態的概括。要講清這個問題,就必須對整個中國古代都城做一個大場景的“巡禮”。
  文獻的視角:大邑無城墉
  三代王朝“大都無城”的聚落形態,在文獻中亦有跡可循。
  據研究,三代時期“邑”與城郭的概念區彆嚴格。古文字“邑”作“”,上為圍邑的象形文,下為人跽坐而居之形,所以“邑”本指人居之邑。而城郭的象形文“郭”(墉)本作“”,省作“”,則象城垣而四方各設門亭。通過對“郭(墉)”與“邑”二字的比較可以明顯看齣,二字的重要區彆在於,“郭”(墉)是建有城垣之城郭,而“邑”則是沒有城垣的居邑。甲骨文有“作邑”與“作郭(墉)”的不同蔔事,“作郭(墉)”意為軍事目的築城,而“作邑”則是興建沒有城垣的居邑。
  馮時進一步指齣,“邑”與“郭”(墉)除建築方法不同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在夏、商及西周文明中,作為王朝的中心聚落,也就是君王所在的京師之地,都是以“邑”的形式齣現的。“邑”本象人居邑之形,而古文字“國”本以“”為意符,為指事字,字形是在象徵中央邑的“口”符的四外添加瞭四個指事符號,以明“國”之所指本即中央邑周圍的區域。這恰好錶現瞭三代政治體製的基本格局。商代甲骨文顯示,商王朝的政治中心為大邑商,而大邑商之外的地區則為商王同姓子弟和異姓貴族分封的“國”,因此,商代實際至少是由位居中央的作為內服的大邑商的“邑”和邑外作為外服的同姓和異姓貴族所封的“國”共同組成的政治實體。又史稱湯都亳,然而亳都稱“邑”卻無明文記載。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尹誥》中的“亳中邑”,使我們知道亳都為邑;而《尹誥》《尹至》兩文對讀,又可知湯居之亳於滅夏前但名曰“亳”,夏亡商興之後則稱“亳中邑”。這一事實的澄清對於研究三代都邑製度的形成與演變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載有楚大夫瀋尹戌的一段話:“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諸侯。諸侯守在四鄰。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結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務成功,民無內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這段話明確地錶述瞭楚國及其同時代的諸國長期以來堅持的“慎其四竟(境)”的外綫作戰思想和大國氣度,是對西周時代及其以前“大都無城”狀態的一個極好的詮釋。我們現在把軍隊比喻為鋼鐵長城,就是齣於同樣的考慮。
  馮時據此認為,居於中心的王都由於有諸侯的藩屏,實際已無須再建築高大的城垣。除諸侯負有拱衛王室的責任之外,早期國傢特殊的政治結構以及君王內治而重文教的傳統,也使王都必須呈現為不具城垣的邑的形製。《易·彖傳》雲:“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邑為宣王命之所,所以這裏說“告自邑”;“即戎”即言兵事;“攸往”為教命流布之意。古之君王重文德教命,而邑無城垣,雖不利戰事,但利於教命遠播,“即戎”不閤文教,故曰“所尚乃窮”;邑無城垣之阻,宜於教命遠達,故曰“剛長乃終”。卦辭顯示,王於邑告命,故不能以深溝高壘將王與諸侯彼此分隔,這樣將會影響王命的傳布;相反,宣命之所應以破除城垣的邑為形製,如此方可加強內外服的聯係,使教命宣達於四方。
  那麼,三代都邑的外圍又是怎樣的形態呢?《周禮·夏官·掌固》:“掌固掌修城郭、溝池、樹渠之固,……若造都邑,則治其固,與其守法。凡國都之竟有溝樹之固,……若有山川,則因之。”可知三代都邑皆有“溝樹之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邑”所從之“口”為“封域”,應為壕溝或封域的象形。即都邑外圍或有壕溝,挖壕之土堆於其外為“封”,又設籬笆荊棘等以為防護。如有山川之險,則利用自然地勢形成屏障。盡管都邑也有“溝樹之固”,但溝樹的作用與城垣適於軍事的目的大為不同,而隻具有防避獸害及規劃疆界的意義。因此,王都采用無城之邑的形製,其實正有使教命流布暢達的象徵意義,這些觀念都應是早期王都以邑為製度的重要原因。
  ……

前言/序言


《帝國挽歌:宋代士人階層的精神圖景》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挖掘瞭宋代(960年—1279年)士人階層的復雜精神世界、社會角色及其在曆史變遷中的集體心態,旨在描摹一個在文治理想與現實睏境中掙紮的精英群體的動態肖像。 宋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時代。它以極高的文化成就、精細的社會治理和空前的商業繁榮著稱,但同時,它也麵臨著北方的軍事威脅、內部的政治紛爭以及傳統儒傢思想在麵對新思潮衝擊時的深刻反思。本書聚焦於這個時代最核心的驅動力量——士人階層(包括官員、學者、文人及準入仕者),剖析他們如何理解自身使命、應對政治風波、構建個人道德宇宙,以及在王朝盛衰中尋求精神慰藉。 第一部分:儒學復興與士人身份的重塑 宋代,理學(或稱道學)的興起不僅是哲學上的重大變革,更是士人身份建構的基石。本書首先考察瞭自唐末五代以來儒學衰微的背景,以及以周敦頤、二程(程顥、程顥)和硃熹為代錶的理學大師如何通過“格物緻知”、“存天理,滅人欲”等核心概念,為士人提供瞭一套嚴密的道德規範和認識世界的方法論。 1. 新儒學的形塑力: 我們將詳細分析宋代理學如何超越唐代的科舉應試文學,強調內在修養與外在實踐的統一。士人不再僅僅是維護王朝秩序的工具,他們被賦予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使命感。這種使命感塑造瞭他們對自身清高與對世俗妥協的矛盾態度。 2. “士”與“官”的張力: 盡管宋代推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士人入仕的途徑空前廣闊,但“士”的道德自覺性往往與“官”的實際政治操作産生衝突。本書通過分析如範仲淹、王安石、司馬光等關鍵人物的政治生涯,揭示瞭道德理想如何在復雜的黨爭和既得利益集團的博弈中被消解或異化。士人階層內部對“是”與“非”的劃分,構成瞭宋代政治文化的核心議題。 第二部分:文人生活的日常與隱逸的哲學 宋代城市經濟的繁榮和印刷術的普及,使得文人的生活空間和文化産品空前豐富。然而,這種繁榮並未帶來絕對的安定,反而催生瞭復雜的文化景觀——既有積極入世的抱負,也有退隱山林的渴望。 1. 雅集、宴飲與文化消費: 本章將通過考察士人階層的日常活動,如詩社的組織、書畫藝術的鑒賞、園林的營建以及茶文化的興盛,來理解精英階層如何構建他們的“精神庇護所”。這些雅集不僅是社交活動,更是對世俗汙濁的一種集體抵抗,是他們維護個體尊嚴和文化品味的儀式。 2. 隱逸的倫理學意義: 與前代不同,宋代的“隱”往往是暫時的、帶有政治色彩的退隱。蘇軾的黃州、惠州、儋州生涯是經典案例。本書認為,宋代士人的隱逸不再是徹底的逃離,而是一種策略性的“在野修身”,是保存自身清白、等待時機復齣的手段。這種動態的“齣”與“處”,是士人對政治環境的適應性策略。 第三部分:知識的傳播與知識分子的睏境 印刷術的發展使得知識的普及率空前提高,但也使得知識分子的數量急劇膨脹,從而加劇瞭競爭和焦慮。 1. 科舉的異化與士人的焦慮: 盡管科舉製度保證瞭相對的社會流動性,但隨著考生人數的增加,通過科考的難度與“中舉”後的實際政治迴報之間的落差日益擴大。本書探討瞭“落第”對士人精神世界的巨大衝擊,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詩詞、筆記來記錄這種失敗感、被埋沒感,以及對科舉僵化的批判。 2. “士林”的形成與輿論監督: 士人階層逐漸形成瞭具有自我意識的知識共同體,即“士林”。通過私人書信、刻印的文集以及遊記,他們開始形成超越朝廷官方敘事的“輿論”。當皇帝或權臣的決策觸犯瞭士人的普遍道德底綫時,這種士林輿論往往成為一種強大的、非正式的政治力量,體現瞭士人對“道統”維護者的自我期許。 第四部分:麵對異族與王朝的終結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靖康之變(1127年)以及南宋末年的劇變,考察在王朝瀕臨崩潰時,士人階層的集體反應與思想蛻變。 1. 忠義觀的重塑: 麵對北宋的覆滅,士人階層必須重新定義“忠君”與“愛國”的內涵。本書將分析如嶽飛、文天祥等人的殉國精神如何被後世士人神化,並探討在南渡後的偏安環境中,許多士人如何調和現實的苟且與對故國的懷念,在文學中構建一個“失落的黃金時代”。 2. 理學的異化與晚宋的悲劇: 隨著時間推移,原本充滿活力的理學在某些分支中逐漸走嚮教條化和僵硬化。本書審視瞭這種僵化的思想體係在麵對元朝的軍事徵服時,所錶現齣的理論局限性。部分士人選擇堅守故國,拒絕閤作,他們的絕食、自殺或齣傢,構成瞭對宋代文明理想的最後一次、也是最悲壯的獻祭。 結語:宋代士人留給後世的精神遺産 《帝國挽歌》最終總結瞭宋代士人階層留下的復雜遺産:他們確立瞭中國文人知識分子的基本原型——一個兼具強烈的道德自省意識、對藝術與生活品質的極緻追求,以及在權力邊緣徘徊的矛盾體。他們的掙紮、成就與最終的悲劇,為後世理解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與精神睏境提供瞭深刻的參照係。本書力圖揭示,宋代不僅僅是一個朝代,更是一個精英群體為重建文化主體性所進行的一場漫長而深刻的精神探險。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真是妙不可言,讀起來像是在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穿梭於曆史的迷霧之中。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總能在不經意間揭示齣那些隱藏在宏偉建築和宏大敘事背後的生活細節。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繪城市變遷時所采用的那種近乎於散文詩的語言風格,它不僅僅是在陳述曆史事實,更是在捕捉一種時間流逝的韻味和古都人民精神氣質的演變。那種對城市肌理的深切體悟,讓我仿佛真的能聞到古老街道上泥土和煙火混閤的氣息。 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梳理變得引人入勝,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揭開瞭一個新的謎團,讓人對接下來的探索充滿期待。 尤其是在探討不同朝代對同一地理空間進行“再定義”的過程時,作者展現齣的那種宏觀視野和微觀洞察力的完美結閤,令人嘆服。它不隻是對曆史的記錄,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考古,挖掘齣那些被光鮮曆史光環所遮蔽的真實脈動。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精巧,不同章節之間的切換,如同在不同的曆史劇場中拉開帷幕。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論述不同地域的都城發展脈絡時所采取的對比手法。通過將南方與北方、沿海與內陸的都城進行並置比較,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地域特性和發展路徑立刻變得鮮明起來。這種“他者化”的比較策略,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都城”這一概念的理解,揭示瞭地理環境對政治中心構建的決定性影響。這種橫嚮的、跨區域的比較視角,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滿足感。它不僅教會瞭我如何看待曆史上的某一處地標,更教會瞭我如何去構建一套分析其他任何城市係統的思維模型。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變得更加立體和多維瞭。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學術嚴謹性和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並非那種高高在上、讓人望而卻步的純粹學術著作,但其論證過程又紮實得足以經得起專業人士的推敲。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空間”和“權力”關係時的那種冷靜而犀利的分析。如何從城市規劃的蛛絲馬跡中解讀齣統治者的戰略意圖,如何理解城市形態的固化與社會結構變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這些復雜的議題都被作者用清晰的邏輯鏈條串聯起來。這種寫作方式,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但作者的引導又非常到位,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被“點亮”,知識的壁壘似乎在不知不覺中被瓦解瞭。對於那些真正想深入瞭解中國城市文明內核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獨一無二的,它迫使你跳齣傳統的“朝代更迭”框架,去思考更深層的空間政治學。

評分

作為一名對文化地理學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發現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接地氣”,盡管主題宏大,但作者總能用極富畫麵感的語言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場景。比如,當作者描述某個朝代的官署如何占據城市中心時,那種對權力如何“物理化”的刻畫,讓人立刻就能在大腦中構建齣一個等級森嚴的微縮模型。再比如,在探討商業活動對城市邊界的滲透時,作者所使用的比喻和類比都非常恰當,沒有絲毫的故作高深。這種將高深學問“去精英化”的敘事能力,是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讓普通人也能安全、愉悅地跨越到專業的曆史地理研究領域,並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示和享受。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來自於它對“永恒性”與“變遷性”這對矛盾體的處理。每個城市似乎都背負著沉重的曆史印記,但作者卻精準地捕捉到瞭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結構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被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經濟活動所侵蝕和重塑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陷入一種沉思:我們今天所見的城市景觀,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延續”,又有多少是精心構建的“遺跡”?作者在描述那些被遺忘的裏坊、被掩埋的河流時,那種帶著一絲緬懷的情感,讓人感同身受。它不僅僅是在講述建築的興衰,更像是在為那些逝去的城市生活形態進行一場溫柔的追悼。這種對時間刻度的敏感度,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曆史讀物,更接近於一種關於人類定居哲學的探討。

評分

很好,非常好,好極瞭的好很好,非常好,好極瞭的好很好,非常好,好極瞭的好很好,非常好,好極瞭的好很好,非常好,好極瞭的好

評分

老客戶瞭,質量沒的說,速度更沒的說,一直支持!

評分

書很好,快遞也很快,以後還來買,感謝京東!

評分

二裏頭對周邊文明的廣域輻射——內聖而外王。真正的王朝氣象對外的影響。

評分

不錯,還沒開始看,不過紙質看起來不錯,就是包裝簡陋瞭些

評分

功過難以評說的人物。。。

評分

好評好評好評好評

評分

許宏的書非常好讀,篇幅小,文字功夫好,值得點贊。還有京東送貨速度不但快,服務也好,主要是書的損壞較小,比~好太多瞭,望繼續努力。

評分

《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公元前2000年是個重要的節點。從陶寺遺址由盛轉衰開始,打開瞭公元前2000年故事的序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