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读经典碑帖为书法学习之不二法门。中国历代名家辈出,传世碑帖无数。这套《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遴选书法史上经典,装帧典雅,印刷精美,堪称佳制。
本系列采用经典底本,高清彩色印刷;穿线装订,拆阅方便实用。力求“下真迹一等”之效果。系列特点则是对原作或拓本稍加放大,使得细节纤毫毕现。无论线条的张力、墨色与叠加,还是纸张的颜色及气息,都毫厘间淋漓尽现。
“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对读者诸君在临读碑帖和书法创作中有所帮助。
张瑞图工书。清吴德旋云:『张果亭、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以其人而废之。』其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并称『明末四大书家』,又与董其昌并称『南张北董』。张瑞图书法于钟王正统外,另辟蹊径,别创一格,世人以为其书奇逸。观其书,结体扁平,注重横势,以扁侧之锋,行方折之笔,气势直贯而下,锐不可当。明末倪后瞻评其书『从二王草书体一变,斩方有折无转,一切圆体皆删削,望之即知为二水』,很能把握其特征。清梁巘《评书帖》亦云:『瑞图行书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东坡草书《醉翁亭》。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铎)、张(瑞图)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
本册所收为张瑞图所书之苏轼《后赤壁赋》,作于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后赤壁赋》为文人所爱,书之者亦众。张瑞图此帖笔力矫健,锋芒凌厉,笔锋多翻折,字势连绵不绝、痛快淋漓,诚为其行草之代表作。
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号二水,又号果亭山人、芥子居士、白毫庵主、白毫庵道人等。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张瑞图廷试中一甲第三名(探花),被授翰林院编修,后以礼部尚书入阁,历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
我一直觉得,学习古代书法,一定要体会书家的“气场”。张瑞图的气场很强,他似乎不在乎章法的工整,而是在乎每一个单字的生命力和精神饱满度。这套放大本的处理,成功地保留了那种原始的书写激情。例如,在一些快写、连带处,墨迹的洇化和枯笔的飞白对比得极为鲜明,这在小尺寸作品中常常被忽略。而在这本书里,你甚至能想象到他书写时的呼吸节奏。这对于提升学习者的“气韵”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书法不只是笔画的堆砌,更是心性的流露。对于想摆脱传统“米晋唐楷”窠臼,寻求书风突破的书友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剂强心针,它展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属于明代的自由精神和艺术张力。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是被张瑞图那股“怪气”吸引的。他的行草,比起同时代的董其昌那种温润含蓄,简直就是一股桀骜不驯的狂风。这本书的选本很精到,没有那种为凑数而选的平庸之作,每一篇都像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尺牍的选材,它们不像那些大型的摩崖石刻那样气势逼人,却更能体现出书家在日常书写中的自然状态。那些转折处的顿挫、提按的力道,以及偶尔露出的侧锋,都在这放大的版式中被无限强调。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字,更是在揣摩他运笔时的气息和节奏。这本书让我对明代中晚期书风的“突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理论,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实践。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震撼多于宁静。张瑞图的草书,总带着一种“不安分”的气质,笔画常常拉得很长,结构却又倚侧得厉害,仿佛随时都要倾倒,却又在最后一刻稳住了阵脚。在这本放大的帖集中,这种动态感被极大地增强了。我通常会选择一个安静的下午,铺开这本书,用毛笔蘸上浓墨,对着他的某一个字反复地“空临”,去感受那种“一波三折”的力量。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如此清晰的参照物,让你在模仿的过程中,能清晰地捕捉到“力从笔端出”的奥秘。它不是那种看了就丢的书,而是需要你反复摩挲、反复对照的工具书,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那种书法的“趣味”和“险绝”感,是其他小尺寸影印本无法比拟的。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书法研究者,我更看重的是版本质量和学术价值。这套《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系列,在学术界和书法界口碑一直不错,这次入手张瑞图的专册,更是验证了这一点。它的严谨性体现在对底本的选择上,据说都是对照了权威的文物资料进行再创作。对于临摹者而言,放大是第一步,理解是第二步。书中除了精美的字帖,如果能配一些关于张瑞图书风演变的简要文字说明,那就更完美了。不过,就目前呈现的内容来看,这本帖对于研究张瑞图的结构布局和线条特征,提供了极佳的视觉样本。那些连绵牵丝的处理,那些方折与圆转的对比,通过这极致的放大,每一个细节都暴露无遗,对于想深入学习其笔法的学习者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显微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纸张的手感厚实又不失细腻,油墨的印刷色彩饱和度极高,那种原色放大的效果,简直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笔下的墨韵。尤其是那些细节的处理,放大到极致后,连飞白处的枯笔和墨色的浓淡变化都清晰可见,对于我们这些临帖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一笔一画的“拆解”教学。我以前买过一些影印本,总觉得总有点色差,看不真切那些微妙的笔触过渡,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真正做到了“原色”,让张瑞图那种险峻、奇肆的书风得以最真实的呈现。光是翻阅这本书,就已经是一种美的享受,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就是字体太大,不太方便随身携带,但这也是为了追求“放大”效果的必然牺牲吧,瑕不掩瑜,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不错,希望通过临摹学到其精髓
评分不错,希望通过临摹学到其精髓
评分还不错
评分满意
评分满意
评分还不错
评分这个可以入
评分满意
评分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