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跨各领域的创意鬼才小山薰堂灵感来源大公开!
* 揭秘小山熏堂*一次写的剧本《入殓师》如何荣获奥斯卡奖项,为何小小的熊本县能吸引到世界各地的游客,熊本熊的卡通形象会在你的表情包里。
* 告诉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捡拾创意的种子,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灵感不断,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 策划就是服务,而服务的目的就是让人幸福。本书将带你回到创意的初衷,以让更多的人幸福为出发点来定义幸福和成功的概念。
《回到初衷》是日本创意鬼才小山薰堂的作品。在本书中,小山薰堂将跟大家分享他先后为司亭便当店、金谷酒店、熊本县、东京交通局等各种机构提供创意、解决难题的背景和过程,告诉大家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捡拾创意的种子,用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难题,并最终创造新的社会脉动。
小山薰堂,电台主持人,编剧,大学教授,创意顾问。1964年出生于日本熊本县,毕业于日本大学。2008年推出电影《入殓师》,获得第81届美国奥斯卡优秀外语片奖;2010年策划“熊本惊喜”活动,让熊本县一举成为风靡日本的旅游景点;2011年推出“熊本熊”,获全日本吉祥物票选活动头一名;2012年推出短片《在熊本等你》,获日本东京国际短片影展大奖;2014年推出歌曲StandAlone,被选为NHK年度大戏《坂上之云》主题曲。
序 章 把无聊的日常生活,变成特别的纪念日
我的日常工作 3
编剧是“咀嚼业” 4
对看到的东西“随便出主意” 5
我的第一个顾问对象 6
教授大学生什么 8
策划就是服务 9
年轻人应多累积实践的经验 10
把普通的咖喱变成大家都想吃的咖喱 11
把“策划”换成“动脑筋” 14
工作是实践身边的策划 15
第1章 工作的原点是让人幸福
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21
为什么要让出租车司机高兴 24
想象那个人的人生 25
从出租车展开的幸福连锁 26
塑造“欢喜接纳,欣然享受”的品性 27
生日惊喜是塑造品性的最佳方式 28
总能让我大吃一惊的惊喜 29
初遇“吃货”蓝迪 032
比佛利山庄的豪宅 34
给蓝迪的终极惊喜 35
为了“一个人的笑容”产生的向心力 36
选择“看得见脸”的目标 38
像写情书那样写策划方案 40
第2章 工作的创意灵感隐藏在日常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捡拾创意的种子 47
与人接触也是机会 48
保持你的好奇心 49
在出租车上捡拾创意的种子 49
不浪费每一次相遇 51
能说话就不害怕 52
理想的相遇是不涉及利害关系的 54
不伪装的沟通 55
做个优质的抱怨者 56
以身边浪费的机遇作为点子的出发点 58
把自己当成外星人 61
花点儿工夫改变浪费的东西 62
用赞美代替处罚的交通活动 63
扩散“已知× 已知”的化学反应 66
埋下发现的种子 67
将自己的种子深埋心田 68
发现创意种子的训练 70
如何有意识地花钱 73
金谷酒店的不浪费花钱计划 74
第3章 运用共鸣,创造社会脉动
在公司入口开面包店 81
保持双赢 83
名片可以提升干劲 87
永远保持新鲜感的名片 89
用名片沟通 90
一举两得的幸福策划 93
让当地居民欢喜的观光策划案 94
好东西一起分享的时代 95
日常价值的再发现 97
让公务员也感到惊喜 98
意识改革强化团结力 101
大家的《在熊本等你》 102
终极熊本惊喜 107
善于拜托他人,开展更多可能性 108
创造共鸣的价值 110
带来粉丝的体贴连锁效应 113
提出吸引粉丝的计划 116
受到大家喜爱的设计 117
第4章 最终目标是让人生充满幸福
终极策划是让自己的人生快乐 123
转个念头,由苦变乐 126
妄想拥有另一种人生 128
从“应该”“不可以”中解放自己 129
不知不觉中选择了最好的人生之路 130
赚钱的目的是开一家精品店 133
情况急转直下,10 个月就关门大吉 134
庆幸没有半吊子成功 136
人生没有失败 137
自己的幸福就是创造别人的幸福 138
后记 141
像写情书那样写策划方案??
为身边的人写文案或策划案,要像写情书一样。其实你就是在求爱,希望对方能够动心。
教我这个秘诀的人是林安二先生。我念日大艺术学院时,曾在文化电台打工,担任助理导播,他是当时的制作人。
是林安二先生首先开启了我写作的契机。当初打工的学生除了我以外还有许多人,但有一天林安二先生突然叫住我,说:“你要不要写点儿东西?好像很不错喔。”
我吓了一跳,问:“写什么好呢?”他说:“无所谓,只要是你喜欢的东西就好。”他这么说,倒不是一开始就打算使用我写的东西,只是作为人才培养罢了。
后来,他说要支付我稿费,一期内容3000日元,每个月播出4次,光稿费我就可以收到12000日元!我当时心中直呼:“太幸运了!”不过我想,这种机会毕竟很少。至少到现在,我没再听说过有类似的机会。
“写出能卖钱的东西,这一点很重要。”林安二先生当时对我这么说,“重要的不是‘因为想写所以写’,而是要提出能够符合对等价值的东西。单纯为了自我满足是不够的,你必须在这种紧张感中创作才行。”
没有设定题目,自由发挥,写什么都不要紧,这件事执行起来非常困难。为了发掘写作的题材,我必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蛛丝马迹,然后在某一天把它变成一首诗、一篇短篇小说,或是一部讽刺漫画。
林安二先生虽然这么说,但他并未给过我特别的指导,他只是我的一位读者。于是我为了得到他读完文章后的会心一笑,或者说“这篇东西很有趣”的反应而去写作,这样的写作心情简直像是在写情书,而且至今未变。
换句话说,我学到的基本规则是:创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讨某人的欢心。而让某人欢喜的结果将使自己也感到开心,甚至得到某种回馈。在我看来,写作的乐趣以及以编剧为目标的出发点,应该就是这个吧。
……
把“策划”换成“动脑筋”
我的公司有一间叫“ORANGE小铺”的面包店,店里卖咖喱面包。
刚开始推出咖喱面包时,无人问津,就算挂出“新鲜面包刚出炉”的招牌,大家也只是从店门口匆匆走过。后来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先挂出“再等20分钟出炉”,然后换上“再等10分钟”“再等5分钟”等倒计时的牌子,结果买面包的人居然排起长龙。
说到策划,听起来好像很困难。但是,假如我们把“策划”换成“动脑筋”呢?我想任何人都有通过动脑筋让事情变得更好的经验吧。
我们预先提示咖喱面包出炉的时间,就是想要让商品产生限定感。换句话说,所谓策划,就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所动的脑筋与巧思。
以日常事物为例,为了让我们在开冰箱时容易拿饮料,饮料柜设计在靠近冰箱门的地方;为了容易取出手机,在皮包里加一个可以放手机的袋子……这些都是策划。
你可以埋下更多这样的种子。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微改变视点或者花一些心思,就能让日子变得更轻松,自己也可以更快乐。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工作方法的指导,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作者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他不是那种为了赚钱而工作的人,而是真正享受创造过程,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世界带来一些美好的东西。这种纯粹和执着,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我读到他描述自己为一个项目投入了无数个日夜,但却乐在其中,那种满足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为热爱而奋斗”。这让我重新思考了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让我对“创意”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创意就是灵光一闪,就是那些不寻常的点子。但作者在书中,把创意拆解成了很多可以学习和培养的习惯。他提到,很多伟大的创意,其实都源于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以及对细节的反复打磨。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他在街头看到的一件旧海报,或者是在咖啡馆听到的一段对话,都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这让我意识到,创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而且,他提倡的“笨拙”和“不完美”,反而能激发更真实的创意,这一点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是我读过的所有工作术书籍里最特别的一个。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说教,也不是那种空泛的大道理,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个人色彩。作者就像在和你聊天一样,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分享他的经历和思考。我记得有一次,他讲到自己在一个项目初期,完全没有头绪,甚至感到绝望,但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规的“玩耍”式探索。这种描述,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自己曾经在工作中遇到的瓶颈,那种无助和迷茫,简直是感同身受。他没有回避自己的失败和困境,反而将它们作为宝贵的经验来解读,这一点非常打动我。这种真诚和坦率,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在教我方法,更是在传递一种面对挑战的态度,一种不被困难打倒的韧性。
评分读完《回到初衷:一个日本创意鬼才的工作术》,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开始更加关注过程,而不是仅仅盯着结果。作者反复强调,创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即使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个过程的收获也依然是宝贵的。这让我摆脱了过去那种“唯结果论”的束缚,更加愿意去尝试,去探索,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感到太大的挫败感。他提倡的“实验精神”,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就像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不断尝试一样,我们也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小小的实验,从中学习和成长。
评分《回到初衷:一个日本创意鬼才的工作术》这本书,怎么说呢,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封面设计深深吸引了。那种带着点复古又充满现代感的笔触,还有那一抹不羁的色彩,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感觉是,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舒服,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都不会感到疲劳。而且,它还附带了一些插图,这些插图不是那种简单的装饰,而是与内容紧密结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我特别喜欢其中一幅描绘一个年轻人站在迷雾中,手中却握着一盏灯的插画,感觉特别传神,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迷茫的时刻,以及寻找方向的渴望。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视觉设计和阅读体验上,都做得相当出色,让人在接触内容之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好感。
评分这本书的书写方式,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使用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概念。他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我特别喜欢他将“创意”比作“一颗种子”,需要细心呵护,不断浇灌,才能生根发芽。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画面,也让我更容易记住他提出的观点。而且,他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个人经历和感悟,让整本书充满了温度,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与你分享他的智慧。
评分总而言之,《回到初衷:一个日本创意鬼才的工作术》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找回内心的热情和方向。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工作中感到迷茫、想要提升创意能力,或者仅仅是希望找到更多工作乐趣的朋友们。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对“犯错误”的态度。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犯错误是需要极力避免的。但作者却认为,错误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他鼓励读者大胆去尝试,去犯错,因为每一次错误都可能为下一次成功积累经验。他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一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无意中打翻了颜料,结果却意外地创造出了新的色彩效果。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让我觉得,在工作中,我们不必过分畏惧失败,而是要学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且将它们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评分在阅读《回到初衷:一个日本创意鬼才的工作术》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它打破了我对“工作术”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这种书会充斥着各种时间管理技巧、效率工具列表,但这本书却完全走了另一条路。它更多地关注的是“为什么”要做,以及“如何”保持内心的火种。作者强调,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疲惫和失去动力,不是因为工作本身有多么困难,而是因为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最初的热情和目标。他用了很多篇幅去探讨如何发掘和守护自己的“初衷”,这让我反思了很多。我开始审视自己目前的工作,问自己,我做这件事的初心是什么?我还能找回那种当初的兴奋感吗?这种自省的过程,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来得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抛出各种高深理论的书,而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作者会先用一些生动的故事来引入话题,然后慢慢地引导读者去思考,最后给出他的方法论。这种结构,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晰的思路,不会感到混乱。而且,他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会有相应的案例支撑,这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可信,也更容易被我们接受。我尤其喜欢他关于“连接”的论述,他说,很多看似无关的点,如果能够被巧妙地连接起来,就能够产生令人惊叹的创意。这一点,在我的实际工作中,给了我很多启发。
评分好很好非常好
评分还没看,相信是好书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通过故事的讲述,可以很轻松地实现想要表达和做的事情,很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爱你不是两三天
评分活动价入手,很划算,京东购物方便
评分嗯
评分非常不错!认真阅读!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