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物化历史系列:文房四宝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China's “Four Treasures in the Study”]

中国史话·物化历史系列:文房四宝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China's “Four Treasures in the Stud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雪梅,安久亮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文房四宝
  • 文化史
  • 历史文化
  • 文具
  • 中国文化
  • 历史
  • 传统文化
  • 工艺美术
  • 史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2077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866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Brief History of China's “Four Treasures in the Stud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1
字数:11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的文人,无不重视文房用具。在诸多的文房用具中,最为文人所宝爱的莫过于笔、墨、纸、砚。这四种文房用具被雅称为“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不仅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文化遗产,同时中国历代文人借助它创造出诸如书法、字画、典籍册页等绚烂多姿的文化产品。由于时代的发展,中国文房四宝已从文化用品一变而为收藏品,这一点则是任何现代书写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特征,可以通过文房四宝的发展历程及历代明贤对文房四宝的评论赏鉴,得以形象地再现。
《中国史话·物化历史系列:文房四宝史话》就从收藏的角度,以大量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托,较为详细而又通俗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文房四宝产生、发展与收藏的历史。通过该书的讲述,相信读者一定能对文房四宝——这一我国的传统精粹有一个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

目录

引言
一 笔
1.从“竹挺笔”到“湖笔”
2.历代制笔名家
3.历代名笔简录

二 墨
1.从石墨到徽墨
2.历代制墨名家
3.墨模与墨品
4.墨的收藏与辨伪

三纸
1.纸从无到有
2.中国书画用纸——宣纸
3.宣纸的加工工艺和特色

四砚
1.砚之家族从小到大
2.贵为豪杰的端砚
3.端溪名坑与端砚石品
4.砚中俊士——歙砚
5.鲁砚、洮河砚、澄泥砚
6.雕砚名家

五 文房四宝著述提要

精彩书摘

这里,还有另一种说法,有人认为墨的前身就是植物漆,即漆树上流出的液体。并举出史书记载的蝌蚪文为证。由于漆性腻重,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在端头上,因此,所书写的文字,往往开始比较粗,越写越细,形似蝌蚪,所以才被称为蝌蚪文。在《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常提到上古人所拿的天书是用蝌蚪文写成的,可能原因即在此。
那么早期的墨到底是什么呢?现在比较多的学者认为是“石墨”。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记:“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至魏晋时,始有墨丸,乃漆烟松煤夹和为之。”《后汉书·郡国志》中:“《博物记》日:‘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笛篪,注地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洎,羕羕永永,如不凝膏,然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邺都铜雀台北日冰井台,高八尺,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亦谓之石炭。”还有明代杨慎所著《丹铅总录》也有记载:“古者漆书之后,皆用石墨以书,《大戴礼》所谓‘石墨相著则黑’是也。”另,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黑石脂,一名石墨,一名石涅。(李时珍注)此乃石脂之墨者,亦可为墨,南人谓之画眉石。”
这里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石墨就是今天我们指的煤。二是石墨就是一种软质的黑石--画眉石。
……

前言/序言


笔墨丹青: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演变与精神内核 内容提要: 本书以时间为轴线,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自萌芽到鼎盛,再至转型与流变的发展历程。聚焦于书法、绘画两大核心艺术门类,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在艺术创作中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及技法革新。内容涵盖从殷商甲骨文、周秦金文的书法肇始,到魏晋风度的超逸洒脱,唐代书风的雄浑大气与绘画的工写兼备,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与“格物致知”的哲学底蕴,元代以后的写意精神的成熟与地域流派的纷呈。特别强调了文人阶层对艺术的“修身养性”与“载道抒情”的价值取向,以及笔墨语言如何成为构建中国传统精神世界的独特载体。本书旨在揭示中国书画艺术背后深厚的文化土壤、独特的哲学思考,以及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内在逻辑。 --- 第一章:书法的源流与文字的仪式感(远古至秦汉) 中国艺术的起点,首先奠基于文字的运用。本章追溯了汉字从刻画符号到成熟书体演进的漫长道路。 1.1 刻痕与占卜:甲骨文的符号学意义 探讨殷商甲骨文的产生背景,它不仅是记录事件的工具,更是巫祝仪式中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分析其线条的瘦硬、结构的不定型,体现了早期文字尚未完全脱离实用性束缚的状态。 1.2 礼器上的铭文:金文的庄重与规范 重点研究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钟鼎文(金文)的铸刻工艺与字体演变。不同时期的金文(如大盂鼎、毛公鼎)所展现出的笔画粗细变化、结构匀称化,标志着文字开始承担起“明德慎罚”的政治伦理教化功能。这一阶段的书写,带有强烈的礼仪性与庄严感。 1.3 诸侯争鸣中的书体百态 战国时期文字的区域化特征,如“蝌蚪篆”、“鸟虫篆”的出现,反映了文化探索的活跃。接着,聚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书同文”政策,小篆的规范化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决定性意义。 1.4 隶变与实用性的胜利 详细阐述隶书(佐书)的形成过程,即从篆书笔画圆转到隶书方折的关键“隶变”。这种变化是书写效率提升的必然结果,标志着书写媒介从刻写为主转向竹木简上用笔书写为主的过渡。隶书的扁平、蚕头雁尾的形态,奠定了后世楷书的基石。汉代碑刻文化(如《乙瑛碑》、《曹全碑》)的兴盛,使书法艺术初步具备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第二章:魏晋风度与笔墨精神的觉醒(东汉末至南北朝) 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玄学兴起、佛教东传,极大地影响了文人的精神面貌和艺术取向。 2.1 汉末的动荡与个体精神的勃发 探讨张芝、钟繇等书法家如何摆脱隶书的古朴,追求“尽善尽美”的晋韵。钟繇被誉为“楷书之祖”,其作品中流露出对法度的初步把握。 2.2 王羲之与“书圣”的地位确立 集中分析王羲之对书法史的革命性贡献。他的“兼众家之美,集诸子之长”,将隶书笔意融入行草,创造出“遒美流便”的独特风格。重点解读《兰亭集序》在章法、笔法、墨法上所达到的高度,以及它所体现的魏晋士人对生命无常的超脱与洒脱(风度)。 2.3 顾恺之与绘画的“以形写神” 在绘画领域,东晋顾恺之提出了著名的绘画理论——“以形写神”。本节分析他如何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而非纯粹的客观摹写。讨论《洛神赋图》中流露出的清瘦、飘逸的笔墨趣味,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2.4 南北书风的差异与融合 简述南北朝时期,北方因政权更迭频繁,书风趋于遒劲、质朴(如北碑),南方则承袭晋韵,注重秀美与内敛。这种南北对立与后来的融合,是隋唐书风形成的重要前提。 第三章:盛唐气象与“随类赋彩”的成熟(隋唐五代)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开放包容,直接催生了书画艺术的集大成。 3.1 隋唐的制度化与法度的确立 隋代对书法的规范化,为唐代的多元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书法的核心特征是“法度森严”,这与当时的科举制度和对“典范”的追求息息相关。 3.2 初唐:从“台阁体”到“欧虞褚薛” 分析初唐对晋韵的继承与超越。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温润、褚遂良的灵动,以及薛稷的瘦硬,构建了唐代楷书的基本框架。探讨唐代书法如何将实用性、规范性和艺术性达到了一个暂时的平衡点。 3.3 盛唐的雄浑:颜真卿与张旭 本章的核心部分。颜真卿的楷书(颜体),以其“忠义之气”熔铸于笔端,体势开阔,笔力雄健,体现了盛唐气象中积极入世的精神。与之对应,张旭的狂草,将情感的喷薄与笔墨的奔放结合,达到了“挥洒自如”的境界,是书写者精神力的高度外化。 3.4 绘画的成熟:唐代画科的专业化 唐代绘画的工匠精神显著提升。重点分析吴道子(画圣)“吴带当风”的线条表现力,以及对宗教壁画和山水画的奠基作用。同时,探讨人物画领域阎立本的工笔重彩与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展现了唐代画家对色彩和结构的精妙把握。 第四章:文人画的崛起与哲学转向(宋代) 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深刻的“内向性”转型,士人阶层对艺术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开始从服务于政治教化,转向服务于个体生命体验。 4.1 宋代哲学基础:理学与“格物致知” 分析程朱理学对宋代审美的渗透。追求“天理”、“至善”,使得绘画和书法必须体现出一种内在的秩序感和秩序美。 4.2 宋初的院体与“院规” 探讨宋徽宗时期翰林图画院的繁荣,强调院体画(如徽宗的瘦金体、院体花鸟画)对观察细致入微、追求“写实”的极致要求,这是对“格物致知”的艺术实践。 4.3 苏轼与文人画理论的构建 重点剖析苏轼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鄙夫不殊;论画以神似,则见与古人未远”的论断,这标志着绘画的审美中心彻底从“形似”转向“神似”。文人画的兴起,强调“不求工,但求意”,将诗、书、画融为一体,赋予作品以文学的内涵和个人的情感投射。 4.4 宋代书法的变化:从法度到意趣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风格各异,但共同特点是突破了唐楷的僵硬格局。苏轼的朴拙、黄庭坚的长枪大戟、米芾的欹侧流美,都体现了文人在笔墨中寻求个体自由的倾向。 第五章:写意精神的定型与流派纷呈(元明清) 元代以后的艺术发展,始终围绕宋代文人画的“写意”内核进行深化和地域化表达。 5.1 元代的遗民情结与“复古” 元代统治者与汉族知识分子的对立,促使大批文人隐退山林,寄情笔墨。赵孟頫力倡“书画同源”,强调恢复晋唐的笔法传统,奠定了元代水墨画的审美基础。 5.2 元四家与山水画的意境营造 分析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四家如何将山水画推向极致的“写意”表达。特别是倪瓒的“萧疏寒淡”,体现了高度的文人孤独感和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提炼。 5.3 明代中后期的地域分化与技法创新 明代艺术呈现出区域性流派的繁荣。 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 承袭元人雅韵,强调师法自然与传统笔墨的融合。 浙派的衰落与松江派(董其昌): 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系统梳理了中国绘画史的谱系,将文人画的地位提升至无可争议的最高点,并提倡“以书入画”,强调笔墨的哲学意味。 5.4 清代的传统坚守与碑学兴起 清代书法的核心是碑学对帖学的反拨。考据学的兴盛促使书家开始注重汉碑和魏晋碑刻的研究,这不仅是书风的转变,也是对传统文化源头的重新探寻。在绘画上,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摹古集大成,构成了清代正统画派的稳固局面,尽管其创新性受到后世争议,但其对笔墨程式的总结极为详尽。 --- 结语:笔墨间的永恒对话 中国古代书画,并非仅仅是技艺的展示,而是士人精神与哲学理念的物质化呈现。从刻在龟甲上的卜辞到悬挂于厅堂的巨幅水墨,笔墨的线条、结构的布局,无不承载着作者对“天人合一”、个体生命价值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本书的梳理,意在引导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直接触摸这些艺术品背后,那份穿越千年的文化脉动与人文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实中透露着古朴典雅的气质,完全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拿到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那遒劲有力的书法字体,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装帧的质感也相当出色,纸张的纹理和油墨的触感都经过了精心考量,即便是作为收藏品摆在书架上,也显得颇有品位。我尤其欣赏他们选择的这种复古的色调,既不过分花哨,又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中国历史的深邃。翻开内页,那种对细节的关注更是令人赞叹,版式设计疏密得当,文字排布清爽利落,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历史题材的读者,也能感到一种阅读的愉悦感。这种用心的外在呈现,无疑为内容的阅读体验奠定了极佳的基调,让人对即将展开的史诗旅程充满了期待,仿佛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件可以触摸的历史文物。它成功地在现代的印刷工艺与古典的审美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作品在叙事上常常显得过于严肃或枯燥,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部作品的叙事风格却显得格外平易近人,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而是像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脉络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之中,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压力,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酣畅感。特别是它在解释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瞬间就能让人抓住问题的核心。这种流畅且富有画面感的笔触,极大地降低了历史学习的门槛,让那些原本遥远晦涩的年代背景,变得鲜活可感,仿佛置身其中,亲眼目睹历史的变迁。这种讲述的艺术,才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它让知识的传递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愉快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在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阐释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记录上,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历史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乃至民间信仰的变迁。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独特的“历史穿透力”,能够透过表面的风云变幻,直达时代精神的核心。特别是对于一些长期被忽视的社会侧面或边缘群体的描述,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视角,使得原本可能有些单薄的历史叙事变得立体丰满起来,充满了张力和思辨性。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非仅仅停留在“发生了什么”的层面,这种深层次的叩问,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含量。

评分

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对经典文本的现代性重塑。它在保持历史的严肃性的同时,又注入了鲜活的时代脉搏,使得这部看似厚重的历史作品,能够轻松地与当代读者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作者在引用史料时表现出的严谨态度,令人信服,但其运用现代语言进行转译和阐释的能力更是值得称道。它成功地搭建起一座横跨古今的桥梁,让久远的过去仿佛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的那种“顿悟”的时刻,不时地闪现,这才是优秀历史读物带给读者的最大馈赠。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激发思考、培养史观的绝佳工具,让人在合卷之后仍久久回味,并渴望了解更多相关领域的知识。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一定追求的人,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效果简直是惊喜连连。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那些插图和配图的选择,无一不透露出极高的品味和深厚的考据功底。无论是对古代器物的精确描摹,还是对特定历史场景的意境重现,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手绘的细节,线条的粗细、阴影的过渡,都展现了画师对那个时代的深刻理解。很多时候,一张恰到好处的图画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这本书深谙此道。它成功地用图像语言弥补了文字描述的局限性,让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感官体验。这种图文并茂的匠心,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让人忍不住一页页地细品,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美的细节。

评分

一本非常精彩的书,让人看了获益良多

评分

写得很系统,也很简单那。点到即止。

评分

很不错,同事很喜欢。

评分

从收藏的角度,以大量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托,较为详细而又通俗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文房四宝产生、发展与收藏的历史。通过该书的讲述,相信读者一定能对文房四宝——这一我国的传统精粹有一个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

评分

很好的一本文化读物,对丰富个人文化修养是本不错的读物。

评分

有趣的书,价格便宜,值得收藏,没事看看,内容丰富,启迪智慧

评分

很不错,同事很喜欢。

评分

通俗易懂,可以看看。。。。

评分

很好!谢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