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物化历史系列:故宫史话

中国史话·物化历史系列:故宫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舜源 著
图书标签:
  • 故宫
  • 历史
  • 中国史话
  • 文化
  • 建筑
  • 文物
  • 王朝
  • 紫禁城
  • 物化历史
  • 北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292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21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史话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页数:19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史话·物化历史系列:故宫史话》对北京故宫历史进行了简明扼要、系统完整的介绍,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涉及“紫禁城”名称由来及与天象、五行的关系;第二部分将宫殿建筑与人物史迹相结合,将历史事件还原于历史环境之中。

目录

上篇 天开图画丽帝京--紫禁城缔构
一 紫禁城的内涵
1 天人合一与自我中心
2 银河贯都与斗星绕城
3 “紫禁”形成
4 元大内偏占太微垣
5 最规范的星辰之都
二 紫禁城风水
1 北京城的大势与外局
2 刘秉忠堪风水
3 明成祖的沿与革
三 五行、四象、三垣、两极的运用
1 五行,画其分野
2 四象,壮其观瞻
3 三垣,固其根本
4 两极,辨其阴阳
四 漫话太和殿
1 经营制作
2 四海一,太和出
3 天子明堂
4 主题命意
五宫苑撷英
1 河湖一体的护城河
2 神奇缥缈的角楼
3 匠心独运的金水桥
4 宫中园
5 屋顶的学问
6 科学与习俗
7 开山移石
六紫禁城的建设者们
1 杨琼与断虹桥
2 “可兀兰”后人
3 济济多士的永乐朝
4 外国工程师
5 睹物思人存褒贬
6 承先启后的梁九
7 “样式雷”世家
8 “山子张”世家
9 皇帝匠师

下篇 故国依稀如梦中--紫禁城怀古一朝天阙
1 阙与楼
2 午门献俘
3 午门用途
4 “推出午门斩首”考
二御门政治
1 扇里藏刀
2 请君入瓮
3 群臣伏哭
4 五谷石匮
5 太和门大火
三 宝座之争
四 金殿对策
五 正大光明
1 嘉靖宫变
2 晚明奇案
3 崇祯帝末日
4 秘密立储
5 道光帝的心事
六 “洞房花烛”与“红颜薄命”
七 话说养心殿
1 顺治帝、董鄂妃之死
2 雍正迁居养心殿
3 勤政亲贤与垂帘听政
4 皇帝起居
八 储秀宫与慈禧太后
1 慈禧家世
2 慈禧入宫
3 诞育皇子
4 五十万寿
九 香妃与珍妃
十 白塔山传奇
十一 国宝所在国祚所系--故宫典藏
1 “问鼎”与买鼎
2 “鼎”之播迁
3 珠联璧合盼统一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不包含《中国史话·物化历史系列:故宫史话》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且具有专业性,避免人工痕迹。 --- 书名: 《千年一瞬:中国古典哲学与治理思想的演变》 作者: 王景明 著 出版社: 华章文化研究社 定价: 128.00 元 ISBN: 978-7-5009-XXXX-XX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塑造并最终构建起庞大政治治理体系的学术专著。作者王景明教授以其深厚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对单一朝代或事件的机械叙述,转而聚焦于思想的“纵向流动”与“横向渗透”,探究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学说,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采纳、改造和实践,最终熔铸成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基因。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思想之源”、“范式构建”、“实践嬗变”与“余绪流变”四个宏大板块,旨在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思想脉络,揭示古代中国治理智慧的内核与张力。 第一部分:思想之源——百家争鸣与治理的原型 本部分追溯了先秦时期思想的多元爆发及其对国家治理的早期构想。重点探讨了孔孟的“仁政”理想如何为后世提供伦理基础,老庄的“无为”思想如何成为权力边界的隐性约束,以及韩非子、商鞅的法家思想如何奠定中央集权的操作蓝图。 “天命”的重塑与人世的治理: 考察了周代“天命观”如何被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转化为君主合法性的世俗化论证。尤其深入分析了“义”与“利”在早期治理理论中的辩证关系。 墨家的兼爱与实用理性: 详细辨析了墨家“尚贤”、“非攻”等主张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现实意义,并将其置于与儒家精英治理模式的对比之中,揭示其作为一种强劲的“技术官僚”思想的潜力。 第二部分:范式构建——汉代融合与经学政治的定型 进入秦汉,国家的统一对思想提出了整合的需求。本书细致描绘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简单的胜利,而是一场复杂的思想“工程”。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与君权神化: 分析了儒家思想如何在融入阴阳五行学说后,成功地实现了对皇权的意识形态赋能,构建了维系大一统帝国的核心叙事框架。 黄老之学在建国初期的遗产: 探讨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背后的黄老哲学基础,以及这种“不言之治”与后世儒家积极干预模式之间的张力与衔接。 察举制的思想根基: 揭示了以德行为标准的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背后所蕴含的古代精英政治观,以及它如何试图平衡血缘、财富与道德资本。 第三部分:实践嬗变——魏晋玄学、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思想的适应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治理体系面临崩溃,思想界转向内省与清谈。本书着重分析了知识分子在动荡时局中,如何通过玄学重塑个体价值,以及这种思潮如何反作用于新兴的政治制度。 清谈与政治: 探讨了“竹林七贤”等思想群体的政治立场,以及玄学对士族门阀制度的意识形态支撑作用,指出其对中央集权的潜在松动效应。 隋唐的“为政之方”: 详细阐述了三省六部制的成熟如何标志着国家治理技术层面的高度专业化。在此背景下,唐代科举制度的兴起,实际上是对儒家“学而优则仕”理念的一次最成功的制度化实践,它如何削弱门阀,强化了“学问即权力”的逻辑链条。 第四部分:余绪流变——宋明理学与治理的内在化转向 宋代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期,理学的兴起不仅是哲学上的突破,更是治理思想从外在规范转向内在道德约束的关键转折点。 宋代理学的“心性论”与政治伦理: 分析了程朱理学如何将“存天理,灭人欲”的修身哲学直接嫁接到治国理政的宏大叙事中,强调君臣的“义理”责任高于一切技术操作。 阳明心学对权力结构的挑战: 重点研究了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晚明所引发的社会思潮,探讨了其对传统权威的批判性,以及这种内在觉醒对晚期王朝治理有效性的复杂影响。 结语:古代治理智慧的当代回响 本书最终回归当代视野,总结了中国传统治理思想中蕴含的整体性思维、对伦理的坚持以及对技术官僚体系的依赖。作者认为,理解这些思想如何被融入历史的肌理,对于我们反思当代国家治理模式中的“人治”与“法治”的平衡、精英选拔的合理性以及社会共识的构建,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对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哲学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高校历史、哲学、政治学专业师生,以及热衷于探究中华文明深层逻辑的研究人员与专业人士。阅读本书,将有助于读者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的中国古代治理图景,而非孤立地看待某个朝代的成败得失。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友人推荐的另一部关于古代文明的著作,我深感震撼于作者那种将复杂社会结构简化为易于理解的图景的能力。那本书侧重于探讨早期农业文明如何塑造了权力结构和信仰体系,语言平实却不失深刻,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完全靠逻辑和扎实的考据取胜。它的叙事节奏沉稳而有力,像一部精心打磨的纪录片,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人类早期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在没有现代科技支撑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组织起来,又是如何建立起长达千年的统治模式的?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宏观历史趋势背后的微观驱动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文明”二字的理解边界,让人不得不对古人的智慧深感敬畏。

评分

手边正在读的这本书聚焦于古代的工程技术与社会管理的关系。作者采取了一种非常实用的视角,详细阐述了水利工程、城墙修建以及大型宫殿建设背后所需要的组织能力、劳动力调度和资源分配机制。它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古代政权能否有效统治一片疆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动员和管理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这本书的语言严谨,充满了对古代工程师和组织者的敬意,它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公共设施,在古代都是人类智慧与意志力的巅峰体现。与那些侧重于哲学或文学的史书相比,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具“实操性”的历史视角,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个时代,如何将一个宏伟的蓝图,一步步转化为可触摸的现实结构。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历史的史话读物,光是名字就让人心驰神往。那种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物证相结合的视角,无疑是吸引我翻开它的主要原因。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罗列,而是能通过那些承载着时光的物件,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想象一下,那些摆放在博物馆里的器物,每一件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帝王将相的爱恨情仇,甚至是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片段。如果这本书能做到将冰冷的历史文物赋予鲜活的生命力,让我能“看”到它们被制造、使用、收藏的过程,那无疑是一次绝佳的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不只是记住“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它不应该仅仅是一本历史教科书的旁白,而更像是一场由专业向导带领的深度文化寻踪之旅。

评分

最近在书店偶然翻阅了一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史的画册,那本书的色彩和构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论著,更像是一本视觉盛宴,通过对油画、雕塑和建筑细节的细致剖析,展示了人文主义精神如何一点点渗透并最终颠覆了中世纪的思维定式。作者的文字像一位极富激情的艺术评论家,用充满感性的笔触描绘了艺术家们创作时的心境和他们对真、善、美的极致追求。阅读它,我仿佛能闻到湿润颜料的气味,感受到大理石被雕刻时的微小振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比单纯阅读文字描述要来得直接和震撼,它让我明白了艺术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洪流中,成为最敏锐的时代先声和最持久的文化遗产的。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本关于丝绸之路贸易变迁的通俗读物,它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完全从“物”的角度出发,讲述了香料、丝绸和贵金属如何在不同文明间流转、引发冲突与融合的故事。这本书的特点是极其注重细节,比如某一种特定产地的陶器在不同遗址中出现的频率变化,或者某种进口香料在不同朝代文献中的价格波动,这些看似琐碎的数据,却构筑起了一个庞大而动态的全球贸易网络图景。它巧妙地避开了宏大的政治叙事,将重点放在了经济驱动力上,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由帝王的法令决定的,而是由市场、需求和运输路线这些更基础的要素所牵引的。那种将小线索串联成大历史的功力,令人赞叹。

评分

蛮好

评分

书应该没问题,帮人买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简单实用 了解故宫的历史

评分

不错哦,没有推荐错!

评分

买书就是要读的。

评分

蛮好

评分

简单实用 了解故宫的历史

评分

广了。那些微妙的你好的了?不要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