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病”集中爆发,乡村文化日渐衰退。面对城乡文化遭遇的困境,本书以当代乡村叙事为基础,从文化的角度深入阐释城市与乡村、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关系,并运用城市发展理论、社会学、生态美学等理论,在城乡一体化的视野中,重新发掘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找寻促进城乡文化和谐发展的乡村文化资源,探讨城乡文化互动的可能性,尝试建构一种以城乡文化认同为前提的、新型的城乡文化共同体,为破解城乡文化二元结构,重新认识、解决城乡文化矛盾和冲突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李静(1961-),女,江苏常州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研究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中心主任,江苏社会科学杂志主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乡土文学、女性文学研究。
季中扬(1976--),男,江苏泗阳人,文艺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民间文艺与乡村文化研究。
朱逸宁(1979-),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化、文艺学。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编学术著作、教材、调研报告多部。
秦香丽,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乡土文学。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参编学术著作、教材3部。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有些复杂,它引发了我对“归属感”这个概念的重新审视。作者似乎对传统社区模式的瓦解持有一种既接受现实又略带伤感的立场。文字的张力在于,他成功地在肯定发展必然性的同时,也细腻地捕捉到了那些被高速发展所挤压和边缘化的“声音”。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口述史料的运用,那些零散的、带着地方口音的个体记忆,被编织进宏大的叙事框架中,使得整个论述不再是冰冷的理论推演,而是充满了体温和呼吸感。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究竟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进步”?这种进步是以牺牲掉多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集体记忆为代价?这本书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像一面镜子,促使我们自己去面对这些难题。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书,着实让我对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作者似乎在试图勾勒出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图景,探讨了某种驱动力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空间和精神图谱。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变迁”的刻画,那种既带着不可抗拒的洪流感,又在细微之处流露出人与土地之间复杂情感张力的描写,非常抓人。全书的笔调在我看来,是偏向于一种冷静的观察,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对某种失落的隐隐关怀。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或事件,而是更侧重于挖掘背后那些无形的、影响人们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的深层逻辑。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许多具象的画面,比如老旧的村落如何与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发生视觉上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如何投射到居住者内心的矛盾上。那种对“边界”如何被模糊和重构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惊喜,它兼具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却又巧妙地避开了过于晦涩的术语堆砌。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仿佛每一段文字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锤炼,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我尤其赞叹它在处理地域差异性时的那种克制和尊重,没有采取一概而论的姿态,而是细致地区分了不同地域在面对类似变革时的独特反应机制和文化韧性。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不同的地理和文化场景之间,每到一个地方,都能获得新鲜的认知刺激。它成功地将抽象的社会变迁理论,转化为可以被感官捕捉的具体经验描述,这无疑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重视角”的观察框架。它不满足于单一维度的解释,而是试图将经济动力、空间重塑、文化认同焦虑等多个复杂的变量放在一起进行交织分析。这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使得最终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和深度。特别是关于某些传统仪式或生活习俗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所表现出的适应性或抵抗性部分的论述,简直可以说是一流的案例分析。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琐事,如何从中洞察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的运作机制。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在同类主题著作中,具有显著思想高度和学术水准的佳作,值得反复品读和深思。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思辨气息,它不像那种轻松的阅读材料,更像是一场需要集中精力去跟进的智力挑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他似乎毫不费力地在历史的纵深感、社会学的结构分析以及人类学的文化比较之间游走自如。尤其是在讨论某个特定文化符号的演变时,作者的切入点总是那么新颖,总能提供一个我此前从未想过的观察角度。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层层递进,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种“原来还可以这么看”的豁然开朗之感。当然,这种高密度的信息量和思辨性,也意味着读者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去消化吸收,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发生了什么”,更要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