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zui讓人窒息的相處
作者: 周慕姿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02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4060788 叢書系列:Vision
装帧:平裝 / 272頁 规格:14.8 x 20.8 cm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我這輩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
「爸媽難道會害你嗎?」
「你敢離開,我就跳下去。」
明明是zui愛的家人、伴侶,與信任的朋友、同事,
但為什麼我們卻總是感到委屈、想逃?
你未曾覺察的「情緒勒索」,正在你的日常裡,一步步逼你就範。
6道關鍵練習,擺脫被情緒勒索,重新掌握人生!
情緒勒索是一種操控,只會讓彼此的關係崩壞。
因為當對方一再屈服與退讓,那是因為懼怕,而不是因為親密、信任與愛。
媽媽:「我把這輩子希望都放你身上。你怎麼忍心讓我失望?」
婆婆:「你把孩子給保母帶。你真自私,你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女友:「如果你敢回公司加班,我們就分手。」
上司:「我看你資質不錯,才想讓你多做一點事,栽培你。別忘了,你試用期還沒過。」
以上這些例子,你是否非常熟悉?這些我們習以為常、不以為意的對話,其實就是緩緩掐住我們脖子,讓我們無法呼吸的「情緒勒索」。當你不順對方的意,情緒勒索者開始自憐,或責怪、貶低、在你身上貼標籤,甚至威脅你。於是,你心懷歉疚,也開始自我懷疑,自己是否很糟、不成熟……你深陷在這些情緒裡動彈不得……
情緒勒索zui常發生在伴侶、親子、職場、人際間,而在華人社會裡,更常見,且更糾葛,因為我們有根深柢固的孝順文化與對quan威的尊崇,以及總是要求孩子「好,還要更好」,而後者,更容易讓人自我價值感低落。
周慕姿心理師以精準且層次分明的角度,剖析情緒勒索的面貌,以及何種人zui容易陷入情緒勒索的困境,並且針對華人文化,提出提升「自我價值感」為避免情緒勒索的zui主要關鍵。此外,適時建立情緒界限,搭配練習,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你不該為滿足別人的需求而活。
本書特色
◎台灣di一本由專業的諮商心理師討論「情緒勒索」的專書,內容精準,又條理分明,書中的各個例子,更是讓我們讀來,每一則都心有戚戚焉。
名人推薦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鋼索上的家庭》作者)、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撰推薦序
李崇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曹中瑋(諮商心理師)、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賴芳玉(律師)有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對一個孝順、乖巧、體貼他人的孩子來說,情緒勒索的餌,毋須是言語,有時單單一個眼神、一聲嘆息,我們都會『上鉤』。因為,我們在乎這段關係,重視關係中的對方。這樣的在乎,或許是源自於原生家庭的成長議題,也可能是害怕失去愛與肯定,但無論原因為何,這份愛與關係,都不應被任何人濫用或消耗,而是被珍視。……慕姿的這本書,構築了一條系統性理解的路徑!不只給了我們「拒絕被情緒勒索的勇氣」,也提升「拒絕給出情緒勒索的自我覺察能力」。──陳鴻彬(諮商心理師;《鋼索上的家庭》作者)
◎這本書的作者不僅很有層次、條理地剖析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課題,並且實際地列舉數個實際有用的「重要練習」,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作者簡介
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負責人,同時是宇聯心理治療所特約企業講師、企業諮商師;微煦心靈診所兼任心理師;《健康看我》、《醫師好辣》、《大腦先生》等節目的專家群;「風傳媒」專欄作家;「失戀花園」駐站專欄作家。另外,則是歌德金屬樂團「Crescent Lament 恆月三途」的主唱。
畢業於政大新聞系、政大廣電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所。曾任中崙諮商中心心理師、新店高中輔導老師、台大心輔中心實習心理師等,並擁有阿德勒鼓勵諮詢師講師資格。
從傳播到心理諮商、心理師到金屬樂團主唱,不管在哪裡,似乎都是個「非典型」角色,一路上也面臨許多考驗與自我掙扎。
因此,周慕姿對自己諮商工作的期待,是希望能幫助人看到自己的選擇「是怎麼被困住」,還有「為何被困住」;而後,幫助他們看到「自己擁有的能力」與「其他的選擇」。
她相信: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以及,若能以「真實的自己」面對生命,我們就能掙脫無形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
對她而言,「接納自己,獲得自由」,是人生zui重要的事。
周慕姿心理師演講、講座經歷,持續增加中……
台北市靜心中學、台北市逸仙國小、台北市百齡高中、台北市北投親子館、台北市國防醫學院、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宇聯心理治療所、台北科技大學、璞成全人發展中心、台北市螢橋國小、墨墨工作室、嘉義高工、純青基金會、精神健康基金會、高雄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基隆百福國中、台北市陽明高中、嘉義中正大學、東吳大學心理系、德明財經大學、人壽、亞洲大學、失戀花園inbound.tw、英捷國際、台北三總精神科等。
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的话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情绪勒索”这个复杂议题的绝佳机会。在阅读之前,我尝试去了解了一下它的基本内容,就被其深刻的洞察力和贴近现实的案例所吸引。 在书中,我被作者对“依赖”和“控制”这两种心理机制的精妙剖析所折服。很多时候,情绪勒索的根源在于一方对另一方的过度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控制欲。这种关系模式,在亲密关系、家庭关系,甚至职场关系中都屡见不鲜。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心理学原理,转化成了易于理解的生活化场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这些“勒索”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发生的。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自我价值感”与“情绪勒索”之间联系的探讨所打动。那些缺乏自信、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往往更容易成为情绪勒索的目标,因为他们渴望通过取悦他人来获得认同。同时,那些进行情绪勒索的人,内心深处可能也存在着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他们试图通过控制他人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这种相互作用,让我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问题的揭示,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走出情绪勒索困境的有效途径。作者提出的“自我觉察”、“情绪识别”、“界限设定”等方法,都极具指导意义。我开始尝试着去运用这些方法,去识别那些试图操控我的情绪的行为,去坚定地表达我的需求,去保护我内心的空间。这个过程是充满挑战的,但也是令人振奋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价值和极高实践意义的书籍。它不仅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了情绪勒索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我改变现状的力量。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朋友,在人生的岔路口为我指点迷津,让我能够以更健康、更成熟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去经营更真诚、更美好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我一直听说过,但直到最近才真正有机会坐下来好好翻阅。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吸引了。拿到书的那天,正好是我情绪低落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坦白说,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或者理论性太强,我毕竟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而且充满了生活化的例子,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责任转移”的部分。作者通过几个生动的故事,揭示了有些人是如何巧妙地将自己的情绪问题、不安全感,甚至是过错,一股脑地推到别人身上的。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一些我认识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与书中的描述惊人地吻合。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感到被压迫、被指责,并不是我真的做错了什么,而是对方在利用我来填补他们内心的空虚或者逃避他们自己的责任。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与身边人之间的互动模式,不再是盲目地接受,而是学会去辨别和分析。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同理心”与“界限感”的平衡。很多人一听到“同理心”,就觉得是要无条件地理解和包容对方,久而久之,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就被忽略了。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同理心是在理解对方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边界。我曾经就是那种“烂好人”,总觉得不忍心拒绝别人,即使内心已经很不舒服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学会拒绝,学会设定界限,并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一种更成熟、更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 在家庭关系的部分,我感触尤深。书中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可能存在的“情绪勒索”,让我看到了很多自己成长经历中的影子。有些父母用“我都是为了你好”来控制孩子,有些则用“你不听话我就伤心”来绑架孩子。读到这些,我不仅对父母有了新的理解,也开始反思自己未来在教育孩子时,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困惑和不安,也为我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推崇,是因为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非常实操性的建议。它没有给出“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探索和实践。我开始尝试运用书中的一些技巧,比如在感受到被情绪勒索时,先深呼吸,冷静下来,然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虽然过程并不总是那么顺利,但每一次尝试都让我觉得离真正的自由更近一步。这本书真的像一位温柔而有力量的朋友,陪伴我走过了一段自我成长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第一眼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动态非常感兴趣,而“情绪勒索”这个话题,更是我一直以来都想深入了解的。拿到书的那天,我正好有空,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我并没有期待这本书会给我什么“灵丹妙药”,但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理解。 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温和且富有启发性。作者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故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内疚和恐惧”如何被用作情绪勒索工具的分析所吸引。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屈服于他人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疚感作祟,或者害怕承担不听话的后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些情绪往往是被他人刻意制造出来的。 我在书中关于“亲子关系”的探讨中,找到了很多共鸣。很多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会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期望、焦虑传递给孩子,甚至用“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来指责孩子。这本书让我反思,如何在给予孩子爱和支持的同时,也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成长空间。它不仅仅是写给那些被情绪勒索的人,也写给那些可能正在无意识地进行情绪勒索的人。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情绪自主”的概念。它强调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去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这包括识别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以及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和疏导情绪。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箱,让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理解,更是一种力量的赋予。它让我意识到,我并不需要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牺牲自己的感受,我也有权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建立更健康、更积极的互动模式。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带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期待是因为最近确实在人际关系中遇到了一些困扰,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指引。忐忑则是因为“情绪勒索”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感觉沉重,我怕读完后会更加压抑。然而,当我翻开扉页,看到作者流畅的笔触和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描绘时,我的担忧逐渐消散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没有用生涩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平实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真实案例,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娓娓道来。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情绪勒索”定义为一种“罪恶”,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沟通模式,一种可能源于不安全感、不成熟的应对机制。这种温和的视角让我更容易接纳书中的内容,也更容易去理解那些可能曾“勒索”我的人。书中关于“内疚感”的分析尤其透彻,我发现自己经常因为不想让别人失望,或者害怕被指责,而陷入深深的内疚之中,即使我并没有做错什么。这本书让我开始认识到,被他人制造的内疚感,并不是我真实的责任,我需要学会区分。 在书中关于“伴侣关系”的章节,我读到了很多关于情感操控的描述。有时候,明明知道对方的做法不对,但碍于感情,或者害怕失去,就选择了妥协和忍让。这本书提醒我,健康的伴侣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真诚沟通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方面索取和控制。它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定位,是否过于卑微,是否过度迁就。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只停留在“揭露问题”的层面,更提供了“解决之道”。作者提出的“自我关怀”和“情绪管理”的策略,非常有启发性。我开始学习如何识别自己内心的情绪信号,如何有效地安抚自己,以及如何在面对他人的情绪压力时,保持冷静和理性。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应对他人,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认识和爱自己。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但又易于阅读的书。它不仅能帮助我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互动模式,更能引导我走向更健康、更独立的人际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对未来充满了更加积极和自信的期待。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的书。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正处于一个情绪比较复杂的状态。周遭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中的,似乎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感。我一直想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清思路,理解这些微妙而又常常让人窒息的互动模式的书。当这本书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立刻被它的标题所吸引——“情绪勒索”这个词,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评判任何人,而是以一种非常同理心的方式,去剖析情绪勒索的根源和运作机制。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受害者心态”的解读所打动。很多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为了情绪勒索的执行者,而另一些人则成为了被动接受者。这本书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自己在这类互动中的角色,从而找到改变的契机。 我非常喜欢作者在书中对“边界感”的强调。长期以来,我一直以为“善良”就是无原则的接受和付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设定健康的边界,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双重负责。它不是冷漠,也不是疏离,而是一种自我保护和尊重的体现。我开始学着去识别那些试图侵犯我边界的行为,并且用更坚定但又不失尊重的态度去回应。 在书中关于“职场”的章节,我发现了很多与我实际工作经历相符的场景。那些利用“忠诚度”或者“团队合作”来压迫员工,或者通过暗示“你是唯一能做这件事的人”来推卸责任的现象,都写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框架,去理解这些职场潜规则,并且教我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情绪勒索”的理论探讨,更是一本提供了切实可行方法的指南。它鼓励读者从自我出发,去觉察、去理解、去改变。我感觉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道路上的迷雾,让我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