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男,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交易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书协会员、终南印社社员、陕西省职工作协评论委员会委员,曾出版《云经诗话》《姚安书敬老诗词28首》等书。
篆书于秦代被李斯搜集、整理、研究、统一为小篆。兴盛过一段后,在后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难认与不方便书写,一直趋于式微。直到清代书法界复古潮流的兴起,篆书艺术才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涌现出一批擅写篆书并将篆书推向一个个崭新高度的书法大家,在这一群篆书明星当中邓石如无疑是其中最为闪亮的一颗。
邓石如(1743~1805),清代大书法家、篆刻家。汉族,安徽怀宁人。因其在篆书和篆刻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他的艺术被人尊称为“邓派”。初名琰,字石如,后为避嘉庆皇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即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梅镠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稍参隶意,被人称为“神品”。性廉介,不慕荣华与仕途,曾遍游祖国的名山胜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作品集传世。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素有“两弹一星”元勋之称的著名科学家邓稼先是其六世孙。
仔细分析邓石如的书法艺术,我们会发现邓石如取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他被尊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楷书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欧阳询父子瘦硬险绝的体势,笔法斩钉截铁,结字紧密;隶书取法汉碑,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行草书主要吸收晋、唐草法,笔法迟涩而飘逸,大字草书气象开阔,意境苍茫。但这一切都无法比拟他在篆书与篆刻上取得的成就。他篆书最突出的创造性是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其篆书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形态,用笔柔中带刚、老辣迟涩,气势高古浑穆、纵横捭阖。在篆刻上他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雄浑古朴、刚健婀娜,有着“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色。书法篆刻相辅相成。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之所以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一是因为扎实地继承了传统,他机缘巧合在金陵梅镠家住了八年,这八年他不必为生计发愁,心无旁骛钻研书艺,加之梅镠家所藏书法资料众多又大大开拓了他的眼界,从多方面滋养了他的书艺——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千载难逢的机缘是许多书法家都不具备的;二是邓石如天资高迈,不随流俗,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能够将所学的东西进行重新归纳组合、吸收扬弃。
本书所选例字就选自他的如下名作:
《白氏草堂记》,系书家晚年之力作。书于清嘉庆九年,时年书家62岁。有方家评说:此作用笔圆润流转,才条均衡,体势端整,有沉雄朴厚之风。此屏高近5000px,现藏于日本。
《处事论》,邓石如书写的为人处事的的道理,主张“内存精明,外示浑厚,此大豪杰之局量”。此书读来叫人心澄如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最为流行。邓石如以浑厚的小篆笔法书此,刚劲古朴。
《千字文》,《千字文》乃梁武帝(502~549)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许多书法家都写过此内容,邓石如以其独具特色的篆书笔法书之,别有风味。
下面试对他的小篆技法加以分析:相对于其他字体对笔法要求的丰富,篆书在笔法上简单得多,其每一笔都要求起笔逆锋、行笔中锋、收笔回锋,而“把中锋行笔运用到极致”,是检验篆书水平高低的一大关键。邓石如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到篆书的书写当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其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使得线条具有“折钗股”的视觉效果,在貌似漫不经意当中饱含韧性与张力,这种高质量的线条是他多年锤炼的结果。写好篆书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结体,常规篆书特别是小篆的结体是偏长的,邓石如将这一特点又进一步加以强化与夸张,使得结体更加修长,飘飘然有迎风飞举之态,笔画间上部紧凑而下部疏朗,符合黄金分割律的原则,使得字形俊逸潇洒、卓尔不群,笔画与结构两者结合使字体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
对邓石如篆书技法的分析虽然概而言之只有这短短的几点,但是知易行难,要想切实领悟与灵活运用还需要学习者狠狠地下一番功夫才有可能做到——我们现在虽然未必有邓石如客在梅镠家八年衣食无忧、心无旁骛的学习钻研书艺的优越条件,但是完全可以学习他苦心孤诣、面壁图破的执着精神,如此学习方可有所成就。
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质量,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体验。我注意到,它在关键的技法解析处,都配上了非常精细的局部放大图,甚至有些图示是动态分解的,清晰地标示出了运笔的先后顺序和方向转折点。这对于那些需要精确学习笔锋转换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看拓本上的线条,只能看到结果,但这本书成功地“逆向工程”了书写过程。特别是在阐述笔画交接处的处理时,它通过不同力度的线条粗细变化,直观地展示了如何避免“断裂感”和“拥挤感”。此外,作者在总结不同流派的特点时,善于使用对比鲜明的语言和图例,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不同书家风格的核心差异。这种兼顾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的编辑风格,在同类专业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无疑为我们深入研究和临习书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享受。
评分这本关于书法临习的著作,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在研究篆书的演变脉络时,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系统且深入的视角。我一直对金文和大篆的古朴雄浑之美心向往之,但总感觉在具体落笔时,力度和结构把握上难以得心应手。这本书在解析不同历史时期篆书风格的特征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摹,而是深入到笔法背后的时代精神和材质影响。比如,它细致对比了商周青铜器铭文与秦系文字在线条处理上的微妙差异,这对于理解篆书“寓方于圆”、“笔断意连”的精髓至关重要。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对“气”的探讨,如何让僵硬的线条流动起来,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这一点在讲解结字规律时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它对章法布局的论述,很多以往的范帖只是展示了成品,而这本书却拆解了从单字到整篇的结构逻辑,让我对如何构建一篇气韵生动的篆书作品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总的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法书,更像是一部篆书美学思想的导览手册,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技巧层面,去体会古人书写时的心境与哲学。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拓宽自己的楷书视野,希望能从篆书的圆润中汲取一些内敛的笔意,以期让我的楷书在方正之中多一份温润。这本书虽然核心在于篆书的技法精研,但它在探讨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时所蕴含的通用书写原理,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启发。例如,书中提到篆书的“折而不僵”处理,要求运笔时必须保持腕力的稳定与匀速,这与楷书中对悬针、垂露的控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发现,当把篆书的“圆转”要求应用到楷书的横画收笔时,那个收尾的“意”一下子就出来了,不再是生硬的顿挫。此外,作者对于墨色的层次感分析也极其到位,探讨了不同载体(如竹简、石刻)如何影响了墨色的表现力,进而指导我们在现代纸笔上如何通过控墨来模拟那种古朴的苍茫感。这种跨越书体界限的触类旁通,是这本书非常宝贵的附加价值,它拓宽了我对“笔墨语言”的理解维度。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古代书家技法解析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流于表面,无非是“提按顿挫”几个词汇打转。然而,这本关于书法的深度解析,真正做到了“解剖”级别的细致。我个人在学习篆书时,最大的困惑在于如何处理那些形态相似、但笔画间距又必须微妙变化的字,比如“日”、“目”的结构变化,或者“口”字旁在不同位置上的开合度。这本书在这方面给出的指导非常具有操作性,它不仅展示了范例,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要这样写——是基于视觉平衡的需求,还是遵循了特定的结构模版。它强调了“位移”在篆书结字中的重要性,即每一个笔画在字内占据的空间都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它与其他笔画的相互关系动态调整的。这种对结构内在逻辑的深挖,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盲目地模仿线条,而是开始理解书写者在构造字形时所遵循的“算法”。读完之后,我再回看那些古代碑刻,那种“了然于胸”的感觉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爱好者,我时常感到,要真正领会一种艺术形式的精髓,必须对其历史背景和工具材质有充分的认识。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未孤立地讨论“写字”这件事。它花了相当篇幅去描绘在不同历史时期,书写者所面对的材料限制和审美取向。例如,在讲解秦系文字时,作者联系了当时的官府文书和车同轨的时代背景,解释了为什么其线条会趋于匀称、规整,减少了隶书那种夸张的波磔。这种结合了考古学和文献学的视角,让学习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代入感。当我理解了篆书的“隶变前夜”状态后,再回头看那些流畅的弧线,便能感受到那种从古拙向成熟过渡的张力。这种宏观的视野,使得单纯的技法训练不再枯燥,而是成为了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方式。
评分好书讲解清楚印刷质量好没有反光可临慕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的字帖!
评分这个系列的字贴,华而不实,用处不大。
评分收录了千字文,心经和处世论虽然不错,但是字略小
评分好书讲解清楚印刷质量好没有反光可临慕
评分不错
评分书不错,就是有点旧,角破了像二手的。
评分不错的字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